握手言和,与自己
那天是莹三十岁生日,本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那天晚上她却跑来找我,狠狠地大哭了一场。她哭的昏天暗地,撕心裂肺。
哭罢,她说好多了,想要回去。
我知道她终究需要一场倾诉,但不是此刻。于是我送她走。
深夜,我收到她发来的邮件。
邮件很长很长,字里行间,她都在向我倾诉: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小学时代,她曾有过最辉煌的历史。品学兼优,学校魁首,全市评出来几个市三好生,她便是其中之一。
但自从上了中学,她的成绩逐渐沦为中等,整个人也显得平庸起来。
及至高中, 她学习上偏文科。但因有人说她不是学理科的料,她就在文理分科时偏偏选了理科。
终究是学了下来,勉强考了大学。
机械设计专业并非她所爱,但她倔强地认为只要愿意,自己当然可以学好。高等数学,离散数学,这些丝毫不感兴趣的科目,她就凭着死记竟然也能考到满分。
当然,为了这些成绩,她付出了太多精力。反而在喜欢的写作上,从来没有时间用心对待过,她觉得她没有时间。
大学毕业,涉世之初,她在一年半的时间里,频频换了四五份工作。从北京到深圳,她去不同的城市寻梦。
北京朝阳区的地下室里,她租住过仅容得下一张床的隔间。每天下了班,买一只油饼带回地下室。那里手机没有信号,她啃着大饼深陷孤单,仿佛一只落寞的地鼠。
深圳工业园里,走投无路的她做过流水线。车间是无尘的,每次进车间都要穿戴上统一的工装,手套,发套,口罩。每个人只露出一双眼睛。而她那双秀丽的眼睛里,全是迷茫与不甘。
几年过去,磕磕碰碰地,总算有了安身立命的工作岗位。
恋爱时,妈妈看中的人选她不喜欢,而她所中意之人又不入妈妈法眼。那时,她仿佛一个斗士,内心充满为爱而战的激扬。冒着和妈妈断绝关系的风险,选择了喜欢的那个男人。
四年过去了,这期间,她不止一次地发觉那个男人并非心中所爱的那般模样。可她为了维护自己当日的选择,不停地告诫自己不能反悔。
她一直在苦苦硬撑,仿佛在和自己赌气。就在她三十岁生日当天,她却选择了分手。
莹说,回首这些年,她觉得自己一直在走弯路,方方面面。感觉自己是天底下最笨的人,不知所求,更不知所踪。
其实,这和外人眼中的莹十分不同。别人看见的,是一个姿容秀丽,小有才气,上进努力的莹,若不是看她这邮件,就连我也不会知道,她对自己竟是如此不满。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反复通读她的邮件,努力回想与她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后,我终于发现,她的结症所在,就是一直在和自己较劲,不肯接纳自己。
一个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不会接纳自己,内心便不会平和幸福。
你想呀,这就相当于每天都有一个人与你形影不离,时时提醒你的缺点,刻刻指责你的不足。没有比这更令人沮丧的事情了。
正是因为重要,如今很多人都在提倡接纳自己。心理治疗过程中,心里医生往往也将“接纳自己”当作至关重要的一个治疗环节。
可到底怎样才算接纳自己呢。这有很多感性的解读,也许不少理性的专业定义。
我觉得,接纳自己,就是在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接受并允许自己就是如此。
“爱自己,爱自己”已经被滥用,往往是空洞而不切实际的鸡汤口号。仿佛只要我们毫无理由地自负起来,全世界就跟着改变模样,我们自己也变得可爱而自爱了。
并非如此,譬如一个容貌不佳的姑娘,纵然充满爱己之心,在外观上最多是让自己变得更加顺眼有气质(整容除外)。但她始终不会是倾城倾国的佳丽。
所以,于她而言,真正的接纳自己,就是明白自己相貌普通,接受这事实。在容貌这一项,永远不要和绝色美女较劲。只要自己越来越清楚如何穿衣打扮来扬长避短,从而一步步变得更得体,这就足够了。
所以说,真正的接纳自己,首要条件就是客观的认识了解自己。
这让我想到网上看来的一个故事。
有一只龙虾,他的爸爸是一条鳝鱼,他的妈妈是一只鲍鱼。
鳝鱼爸爸总是说龙虾的皮肤不够柔软,一旦碎了很难复原。
鲍鱼妈妈总是说龙虾没有强有力的吸盘,遇到大风浪无法强有力的吸附在岩石上。
龙虾一直很自卑。他不停的锻炼,试图将自己的壳磨得软一点,好像爸爸那样柔软和灵活。让自己的脚和钳更有力,好像妈妈那样在大风浪里面不会被冲远。
但是,他的壳越磨越硬,脚和钳无论怎么锻炼都无法像妈妈那样可以牢牢的吸附在岩石上。
爸爸和妈妈都觉得这个孩子哪都好。就是这些事情上太笨了,太懒了。
龙虾渐渐长成了一只大龙虾。他又强壮,又勇敢。打败了爸爸都害怕的大鱼。打败了妈妈都害怕的大海星。
爸爸和妈妈觉得孩子真不错。虽然没有柔软的皮肤和强有力的吸盘。
大龙虾觉得,既然自己已经比爸爸妈妈都强了。自己现在应该有能力炼成爸爸那样柔软的皮肤,妈妈那样柔软的吸盘了。为了找到更好的锻炼方法。他去找了寿命最长,见识最广的海龟。
“海龟先生,我想要有柔软的壳和强有力的吸盘。应该怎样才能做到呢?”
海龟问:“你为什么要有柔软的壳和强有力的吸盘呢?”
龙虾说:“我想变得更完美,更成功。”
海龟笑笑说:“你已经是最完美的龙虾了,但是最完美的龙虾是不应该有柔软的壳和强有力的吸盘的。”
龙虾愣住了:“难道追求更好有错么?”
海龟一边游开,一边说:“年轻人,最好的你是你自己,不是你父母。”
许多年之后,水族的历史里面有一只著名的龙虾王,他有坚不可摧的甲壳,尖锐有力的大钳。据说,没有人可以伤害得了他,没有风浪可以撼动他。
这龙虾算是顽强之极,没有被自我否定压垮,最终长成了龙虾王。
即便如此,如果这龙虾王没有醒悟,仍旧纠结于追求“柔软的壳和强有力的吸盘”,那就算它做了海底之王,仍旧不会快乐,幸福。因为他始终没有认清自己,更别说接纳自己。
认识自己并不是那么难,但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坦诚。
我们多数人不是不了解自己,而是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
我们不想承认,自己原来这么懦弱、无知、平庸、无趣,丑恶。这些不够光辉的特质,我们往往选择视而不见。反而自欺欺人地想“我应该是一个有趣的人”“我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就是因为这些妄念,我们才看不清自己。
正如我的朋友莹。她一直在躲避自己的内心,因为要证明给别人看,她抛开爱好选择并不喜欢的理科。因为要证实自己眼光独到,在恋人选择上反而看不清真心。因为不能客观认知自己,于是忽略自己所长,偏要去追求难以企及的特质。这成为她步入职场后屡屡挫败,多次落荒而逃的直接原因。
所幸,她开始回顾过往,停下来面与自己对话,虽然这个过程会穿心掠肺,但最终当她能够看清内心,并愿意遵从内心时,她肯定就会明月,之前所走过的每一步弯路,都是她的必经之路。那时候,她便真正宽容了过往,与自己握手言和了。
与自己和解,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边界。在《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本书里,针对焦虑,有这么一段话: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一是当你烦躁不安时你可以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这也是本书的主题。二是,在什么情况下你不要去做无谓的挣扎,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你应该乖乖地对这些消极情绪俯首称臣,尽管它们让你很不舒服,但是有时你应该试图去改变你的外部生活而不是你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觉得,这为我们怎样做到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提高了很好的方法论。
在认清自己的前提下,弄清楚哪些问题是你能改变的,哪些是你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对于能够改变的,努力消除。而对于那些无能无力的,要勇于接受。
比如,大家常有的“拖延症”,这种缺点是可以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改掉的,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改变自身,形成更好的习惯。
但是对于某些特质,比如“孤独”“忧郁”特质,这些东西多少有天生的成份,若想一味摒除,颇费周章还效果不佳。你强逼着自己去交友,去应酬。人群里,现场上,你似乎感觉自己更爽朗了,更快乐了。
可是,这些假装出来的感受十分脆弱,一有机会,就会被打回原形。反过来,你无力改变的挫败感会更强。
其实,真没必要。对于这些“不好”的特质,不要站在它的对立面。而是站在它旁边,接受它,感受它。给它腾出来一个位置,让它和你共存。
就像人的笑点不同,有人天生比别人容易快乐,有人偏偏感受痛苦的触觉更发达。
有段时间,我也曾陷入“我要做个快乐的人”的误区。对于自己多愁善感,偏爱孤独的个性十分不满,我处处和这些特质作战。我从书里,人群里,影视里,到处寻找解药。
结果呢,勉强自己做了许多功课,都是无疾而终。最后,我被这种努力求改变而不能的挫败感吞噬,在对自己愤怒之余,我突然做了一个决定:去TMD,我就是个容易感受孤独的人,那又怎么地!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开始真正接纳自己容易感受孤独这一点。当我真正接受了它,便不会再试图改变它,我觉得它就像我的一个老朋友。孤独袭来之际,我只要陪伴它,感受它就好了。
事情真的很奇妙。当我对它心平气和之后,我开始发现它不并可憎,甚至还会带给我许多独到的体验。
从此,我喜欢上了自己孤独的一面。我常常在那样的时刻,更能看清自己的内心,感受到一种隐秘的欢愉。
与自己和解,就是这样一个自我察觉,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武志红在《心灵的七种兵器》中说“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
真正的成长不是带着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带着自我接纳体味进步的喜悦。
亲爱的,愿我们都能与自己握手言和,从此变得从容有力。
哭罢,她说好多了,想要回去。
我知道她终究需要一场倾诉,但不是此刻。于是我送她走。
深夜,我收到她发来的邮件。
邮件很长很长,字里行间,她都在向我倾诉: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小学时代,她曾有过最辉煌的历史。品学兼优,学校魁首,全市评出来几个市三好生,她便是其中之一。
但自从上了中学,她的成绩逐渐沦为中等,整个人也显得平庸起来。
及至高中, 她学习上偏文科。但因有人说她不是学理科的料,她就在文理分科时偏偏选了理科。
终究是学了下来,勉强考了大学。
机械设计专业并非她所爱,但她倔强地认为只要愿意,自己当然可以学好。高等数学,离散数学,这些丝毫不感兴趣的科目,她就凭着死记竟然也能考到满分。
当然,为了这些成绩,她付出了太多精力。反而在喜欢的写作上,从来没有时间用心对待过,她觉得她没有时间。
大学毕业,涉世之初,她在一年半的时间里,频频换了四五份工作。从北京到深圳,她去不同的城市寻梦。
北京朝阳区的地下室里,她租住过仅容得下一张床的隔间。每天下了班,买一只油饼带回地下室。那里手机没有信号,她啃着大饼深陷孤单,仿佛一只落寞的地鼠。
深圳工业园里,走投无路的她做过流水线。车间是无尘的,每次进车间都要穿戴上统一的工装,手套,发套,口罩。每个人只露出一双眼睛。而她那双秀丽的眼睛里,全是迷茫与不甘。
几年过去,磕磕碰碰地,总算有了安身立命的工作岗位。
恋爱时,妈妈看中的人选她不喜欢,而她所中意之人又不入妈妈法眼。那时,她仿佛一个斗士,内心充满为爱而战的激扬。冒着和妈妈断绝关系的风险,选择了喜欢的那个男人。
四年过去了,这期间,她不止一次地发觉那个男人并非心中所爱的那般模样。可她为了维护自己当日的选择,不停地告诫自己不能反悔。
她一直在苦苦硬撑,仿佛在和自己赌气。就在她三十岁生日当天,她却选择了分手。
莹说,回首这些年,她觉得自己一直在走弯路,方方面面。感觉自己是天底下最笨的人,不知所求,更不知所踪。
![]() |
其实,这和外人眼中的莹十分不同。别人看见的,是一个姿容秀丽,小有才气,上进努力的莹,若不是看她这邮件,就连我也不会知道,她对自己竟是如此不满。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反复通读她的邮件,努力回想与她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后,我终于发现,她的结症所在,就是一直在和自己较劲,不肯接纳自己。
一个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不会接纳自己,内心便不会平和幸福。
你想呀,这就相当于每天都有一个人与你形影不离,时时提醒你的缺点,刻刻指责你的不足。没有比这更令人沮丧的事情了。
正是因为重要,如今很多人都在提倡接纳自己。心理治疗过程中,心里医生往往也将“接纳自己”当作至关重要的一个治疗环节。
可到底怎样才算接纳自己呢。这有很多感性的解读,也许不少理性的专业定义。
我觉得,接纳自己,就是在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接受并允许自己就是如此。
“爱自己,爱自己”已经被滥用,往往是空洞而不切实际的鸡汤口号。仿佛只要我们毫无理由地自负起来,全世界就跟着改变模样,我们自己也变得可爱而自爱了。
并非如此,譬如一个容貌不佳的姑娘,纵然充满爱己之心,在外观上最多是让自己变得更加顺眼有气质(整容除外)。但她始终不会是倾城倾国的佳丽。
所以,于她而言,真正的接纳自己,就是明白自己相貌普通,接受这事实。在容貌这一项,永远不要和绝色美女较劲。只要自己越来越清楚如何穿衣打扮来扬长避短,从而一步步变得更得体,这就足够了。
所以说,真正的接纳自己,首要条件就是客观的认识了解自己。
这让我想到网上看来的一个故事。
有一只龙虾,他的爸爸是一条鳝鱼,他的妈妈是一只鲍鱼。
鳝鱼爸爸总是说龙虾的皮肤不够柔软,一旦碎了很难复原。
鲍鱼妈妈总是说龙虾没有强有力的吸盘,遇到大风浪无法强有力的吸附在岩石上。
龙虾一直很自卑。他不停的锻炼,试图将自己的壳磨得软一点,好像爸爸那样柔软和灵活。让自己的脚和钳更有力,好像妈妈那样在大风浪里面不会被冲远。
但是,他的壳越磨越硬,脚和钳无论怎么锻炼都无法像妈妈那样可以牢牢的吸附在岩石上。
爸爸和妈妈都觉得这个孩子哪都好。就是这些事情上太笨了,太懒了。
龙虾渐渐长成了一只大龙虾。他又强壮,又勇敢。打败了爸爸都害怕的大鱼。打败了妈妈都害怕的大海星。
爸爸和妈妈觉得孩子真不错。虽然没有柔软的皮肤和强有力的吸盘。
大龙虾觉得,既然自己已经比爸爸妈妈都强了。自己现在应该有能力炼成爸爸那样柔软的皮肤,妈妈那样柔软的吸盘了。为了找到更好的锻炼方法。他去找了寿命最长,见识最广的海龟。
“海龟先生,我想要有柔软的壳和强有力的吸盘。应该怎样才能做到呢?”
海龟问:“你为什么要有柔软的壳和强有力的吸盘呢?”
龙虾说:“我想变得更完美,更成功。”
海龟笑笑说:“你已经是最完美的龙虾了,但是最完美的龙虾是不应该有柔软的壳和强有力的吸盘的。”
龙虾愣住了:“难道追求更好有错么?”
海龟一边游开,一边说:“年轻人,最好的你是你自己,不是你父母。”
许多年之后,水族的历史里面有一只著名的龙虾王,他有坚不可摧的甲壳,尖锐有力的大钳。据说,没有人可以伤害得了他,没有风浪可以撼动他。
这龙虾算是顽强之极,没有被自我否定压垮,最终长成了龙虾王。
即便如此,如果这龙虾王没有醒悟,仍旧纠结于追求“柔软的壳和强有力的吸盘”,那就算它做了海底之王,仍旧不会快乐,幸福。因为他始终没有认清自己,更别说接纳自己。
认识自己并不是那么难,但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坦诚。
我们多数人不是不了解自己,而是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
我们不想承认,自己原来这么懦弱、无知、平庸、无趣,丑恶。这些不够光辉的特质,我们往往选择视而不见。反而自欺欺人地想“我应该是一个有趣的人”“我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就是因为这些妄念,我们才看不清自己。
正如我的朋友莹。她一直在躲避自己的内心,因为要证明给别人看,她抛开爱好选择并不喜欢的理科。因为要证实自己眼光独到,在恋人选择上反而看不清真心。因为不能客观认知自己,于是忽略自己所长,偏要去追求难以企及的特质。这成为她步入职场后屡屡挫败,多次落荒而逃的直接原因。
所幸,她开始回顾过往,停下来面与自己对话,虽然这个过程会穿心掠肺,但最终当她能够看清内心,并愿意遵从内心时,她肯定就会明月,之前所走过的每一步弯路,都是她的必经之路。那时候,她便真正宽容了过往,与自己握手言和了。
与自己和解,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边界。在《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本书里,针对焦虑,有这么一段话: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一是当你烦躁不安时你可以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这也是本书的主题。二是,在什么情况下你不要去做无谓的挣扎,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你应该乖乖地对这些消极情绪俯首称臣,尽管它们让你很不舒服,但是有时你应该试图去改变你的外部生活而不是你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觉得,这为我们怎样做到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提高了很好的方法论。
在认清自己的前提下,弄清楚哪些问题是你能改变的,哪些是你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对于能够改变的,努力消除。而对于那些无能无力的,要勇于接受。
比如,大家常有的“拖延症”,这种缺点是可以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改掉的,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改变自身,形成更好的习惯。
但是对于某些特质,比如“孤独”“忧郁”特质,这些东西多少有天生的成份,若想一味摒除,颇费周章还效果不佳。你强逼着自己去交友,去应酬。人群里,现场上,你似乎感觉自己更爽朗了,更快乐了。
可是,这些假装出来的感受十分脆弱,一有机会,就会被打回原形。反过来,你无力改变的挫败感会更强。
其实,真没必要。对于这些“不好”的特质,不要站在它的对立面。而是站在它旁边,接受它,感受它。给它腾出来一个位置,让它和你共存。
就像人的笑点不同,有人天生比别人容易快乐,有人偏偏感受痛苦的触觉更发达。
有段时间,我也曾陷入“我要做个快乐的人”的误区。对于自己多愁善感,偏爱孤独的个性十分不满,我处处和这些特质作战。我从书里,人群里,影视里,到处寻找解药。
结果呢,勉强自己做了许多功课,都是无疾而终。最后,我被这种努力求改变而不能的挫败感吞噬,在对自己愤怒之余,我突然做了一个决定:去TMD,我就是个容易感受孤独的人,那又怎么地!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开始真正接纳自己容易感受孤独这一点。当我真正接受了它,便不会再试图改变它,我觉得它就像我的一个老朋友。孤独袭来之际,我只要陪伴它,感受它就好了。
事情真的很奇妙。当我对它心平气和之后,我开始发现它不并可憎,甚至还会带给我许多独到的体验。
从此,我喜欢上了自己孤独的一面。我常常在那样的时刻,更能看清自己的内心,感受到一种隐秘的欢愉。
与自己和解,就是这样一个自我察觉,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武志红在《心灵的七种兵器》中说“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
真正的成长不是带着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带着自我接纳体味进步的喜悦。
亲爱的,愿我们都能与自己握手言和,从此变得从容有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