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之为艺术
![]() |
早期黑白电影时代 |
当早期人类在石壁上,用简单粗略的线条描下自己的生活;当先秦中国的普罗大众一边在劳作一边在田间吟唱最初的诗;当印象派最开始的画作,被嘲笑为非艺术;当摄影脱离绘画,从最初的“机械复制”变成一种艺术创作……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它们在诞生之初,总显露出某种“不自觉”的自觉,而后,有人反复试验总结,艺术成为艺术。
电影的最初宿命同样是如此,回溯到六十多年前,在人们普遍还没有意识到电影艺术价值的时代,巴拉兹•贝拉以自己的经验和敏锐嗅觉,先验般地著书立说。他坦诚自己是在试图构建关于电影的一套理论,让更多人解读欣赏电影,探讨电影之为艺术的美学价值,带动电影的发展。
他在书中这样说:
电影艺术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这一事实,却给美学家提供了一个空前未有的好机会,让他们只能去研究一种正在行程中的艺术的发展规律。
《电影美学》是巴拉兹•贝拉写于1945年的书,那时,“我们时代的最重要的艺术竟然在人们心中成为一种可懂可不懂的东西”,巴拉兹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就电影的音响、对白、色彩、脚本、剪辑、摄影机调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强调电影欣赏过程中理论的重要性,他满怀希望地号召大家一起迎接这一崭新艺术形式,并推动其发展。
这本书不仅是作者对所处时代电影以及与电影相关艺术的归纳总结,更是对于未来电影艺术发展的指导和预言。
电影伴随着一种新人的诞生
无法想象,如果印象派一直不被艺术专业圈子认可,他们只能成为一个自娱自乐的作画团队,而今天我们看到的美术史将会如何不同?一种艺术,能成为我们后人所说的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它如何证明自己以及如何被大众接受。电影能够发展为一种艺术,同样是因为人,人们从对电影的“可懂可不懂”到将电影纳入日常生活和艺术审美,在另一个层面上定义了不同时代下的人。
于是乎,电影诞生发展,必须依托的是一种新兴人类的诞生。
贝拉兹清楚的明白,影片昂贵的成本和极端复杂的集体创作过程使任何一个有天才的人都不可能逃脱时代的趣味或偏见去创造杰作。因此,艺术的命运和群众的鉴赏能力是辩证地互为作用的,这是艺术和文化史上的一条定则。电影的良性发展必然依赖一群有审美力的观看者,最后二者又相互作用。
艺术提高了群众的趣味,而提高了的群众趣味又反过来要求并促进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很马克思主义式的辩证关系。要真正发展电影艺术,我们需要的观众是负责的和有能耐的美学家。
因此,电影伴随着一种新人的诞生,他们在戏剧之后,发现了另一种更有动态试听体验的东西,他们一方面在导演的牵引下,按照线性时间,跟随着影片中情节的发展变化,他们可以在影片中发现那些日常生活中忽略的“镜头”。这些新人在不断变化,审美在变化,他们关系着后来影片的风格潮流和变化发展。
他们是只有电影产生之后的独特新人。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诞生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这门艺术在一个世纪以来发展变化的速度,令人叹为观止。
巴拉兹在为广大民众寻求具有最大影响力和最久生命力的艺术形式的过程中,曾经寄希望于戏剧。然而,他发现了戏剧的局限性,一是在戏剧的整个演出中,观众都可以看到所有场面,舞台上发生的一切事情,观众都知道;二是观众总是从一个固定不变的距离去看舞台;三是观众的视角不变,导致深度和距离并无变化。而被电影艺术所抛弃的,正是戏剧的这三条基本原则。
于是,巴拉兹总结出了电影的独特性:同一场景中,电影可以改变观众与银幕之间的距离,这样就使场面的面积在画格和画面构图的界限内发生了变化。而一个场景又可以分割成几个镜头。在同一场面中通过改变拍摄角度、纵深、和“镜头”的焦点,实现画面的变化和创造。另一个就是电影可以通过不同的剪辑产生不同的效果,即蒙太奇。巴拉兹将这些电影的技术特点升华为艺术特点,并将其定格为电影艺术恒久不变的精髓。
巴拉兹感性地总结道:电影艺术的全新表现方法所描绘的不再是海上的飓风或火山的爆发,而可能是从人的眼角里慢慢流出的一滴寂寞的眼泪。
早期的电影还是从默片,卢米埃尔兄弟的单镜头叙事,到梅里埃开始以丰富的想象力编排故事,电影叙事有了极大的拓展,后来格里菲斯确立了“镜头”的概念,作为导演,格里菲斯自觉把镜头视为构成电影的基础和画面的最小元素,从而形成场景,镜头的一系列序列,通过镜头,角度,剪辑起来构成电影,这是电影基本的叙事形式。
后来许多电影流派的出现,在不同意义上对电影进行了艺术形式的革新。先锋派、印象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像绘画这样古早的艺术门类一样,电影也在不断为自己的艺术地位正名。
值得注意的是巴拉兹所处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电影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早期默片时代,巴拉兹兴奋迷醉于沉默的“视觉文化”,并花费大量心力探索研究,但从单一的无声电影到被有声电影取代却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尽管事实证明,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是历史必然,而巴拉兹因自身所处时代的局限,无法适应这种迅速的变化。巴拉兹就在书中痛惜无声电影的迅速消失,甚至假设它如果能与有声电影同时出现或许将具有不同的艺术生命力。
但历史没有假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交织和更替,使得巴拉兹对于电影艺术的观察和剖析更具比较性。正是在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比较鉴赏中,巴拉兹丰富了他的电影艺术理论,如声音、对白和音乐等内容的发展。
作为一门技术加艺术的创造,电影的发展或许相对其他艺术而言,更加贴合快速发展的科技和时代。
电影的观看之道
作为一门审美艺术,巴拉兹同样也会着眼于“如何看”电影。
一方面,电影本身在制作时,导演就可以通过镜头顺序的选择,把重点放在他认为合适的地方。因此,他不仅展示了画面,也解释了画面。电影的艺术性正在于,两部影片可以在情节和表演等方面完全一样,但由于剪接手法不同,可能塑造出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揭示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面貌。另一方面,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他在跟随电影画面变化的同时,也在把自己融入电影中。观看就成了一种互动。
在提及电影艺术最基本的镜头特点时,巴拉兹将镜头的表现力以及镜头与观众的关系定义为一种“合一”关系。
一是在观影中,观众透过镜头的观看达成和电影中人物的一致,观众借此参与到电影中,通过内心的模拟和想象的激发,实现“参与”到电影中,与电影中的人物同悲同喜,产生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
另一个就是电影“视觉”与“听觉”的合一,在讲述观众在电影院观看无声电影必须有现场配乐这个现象时,巴拉兹从观众的表现解释了声像并存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配乐进行的过程中,观众丝毫不觉;然而一旦配乐停止,观众便会反应强烈。人类对于声像合一的朴素需求,是自身生理组成和习惯的自然反应,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当时电影技术的发展和有声电影的产生壮大及无声电影的陨落。
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合一,最终是更好地实现电影与观看者的合一,电影的审美,电影的观看知道,难逃这两种意义上的合一。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文化快速消费的时代,电影发展到今天也有了很多变化,有时我们发现自己深处这样一个困境,专业评论界所谓的好电影有些很难受到大众的追捧,而“二三流”电影似乎有很多获得了超高的票房,一冷一热,其实正是在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审美或者说是大众需求。这就又回到巴拉兹在书中开场所提到的观点,艺术的命运和群众的鉴赏能力是辩证地互为作用的。所以,先不评论电影导演们是否出于艺术的真心而制作电影,我们自己首先要确保对于电影有足够的审美判断力,这样,我们就能分辨什么是值得追捧的,什么是电影发展的不良现象。
早期电影艺术的尝试到今天可能变成了电影中的惯常艺术手法,而今天的电影艺术家们,又在不断做出新的艺术尝试,如果普通的大众能通过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修养,支持电影艺术,也许就正切合了巴拉兹在上个世纪早期写作《电影美学》的最初心愿。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