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7【博物学书单】博物学书单 《海洋传》蕾切西.卡森(著)方淑惠 于佳玲(译)
【小编的话】
“从卡森优美的文字中聆听大海永恒的乐章, 体会海洋怀抱中各种生物的微妙联系,伴随自己体内海水的脉动, 以另外一种胸怀去认识我们与周围的世界。”
上面的话摘自书封底。知识、情感、价值观,在46亿年的穿越中,在探索的带领下,被深深的爱统一。
【书目信息】
《海洋传》 The See Around Us
蕾切西.卡森(著)
Rechel L. Carson
方淑惠、余佳玲(译)
译林出版社2010.02
关键字:#海洋#,#卡森#
【郑笑冉点评】
长年的陆地生活会使我们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地球本是其表面海洋的所主宰的世界,如果有地外生命在太空观察地球,也许会把地球称为水球。
1951年,从事多年海洋生物学工作的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了她的非凡著作《海洋传》(The Sea Around Us)。一时间,人们被这部新颖的著作深深地吸引了。科学的视角与散文诗式的描写风格,完美地展现了海洋世界的精深与博大。
(小丑鱼Anemonefish)
在人类的历史上,未知所不能见的领域总是能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同千百年来赞颂自然的文学作品不同,书中对自然奥秘的揭示与赞叹同时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这部被誉为是20世纪描绘海洋生态最为杰出的作品,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名榜上连续排名榜首达31周,在此畅销书榜上停留时间超过一年半之久,并于1952获得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以博物学家巴勒斯命名的约翰·巴勒斯奖章(John Burroughs Medal)。
(水母)
相对于卡森1962年出版的警世之作《寂静的春天》中的环保主义风格不同,《海洋传》更像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海洋博物学家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对大自然所写的赞美诗篇。即使人类到了当下科技如此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海洋中仍存在着人类所未曾探索的未知领域,同样流传着许多富含神秘色彩的未解之迷。卡森以其生花妙笔,描绘了海洋之中的种种迷团,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也令读者对海洋中广阔而未知的领域怀有些许敬畏。
【点评人简介】
郑笑冉:内蒙古赤峰人,2007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08年-2013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博连读,2013年至今任职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要作品有《华莱士自然选择理论与其社会政治思想的融合》(博士论文)、“华莱士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华莱士和达尔文不同的’自然选择’之路”。研究方向为进化论思想史。
(菊石)
【图书摘要】
混沌初始
世间万物在初始之际往往都是混沌不明的, 万物之母海洋在初始形成时也是如此。没有人亲眼目睹海洋的形成,若我在讲述地球诞生不久后海洋形成的始末,也是参考各方拼凑而成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依据, 一部分是地球最古老岩石中所包含的种种证据; 另外一部分则是刻在地球的卫星-月球表面的风霜痕迹; 还有一部分,是太阳及众星罗列之宇宙的历史中所包含的微妙证据。 虽然无人目睹这场宇宙中的新生事件, 但是, 太空中的天体、月球和岩石却都是目击者,而且实际上海洋的存在也与它们有大关系。
无声岩石诉说诞生的故事
新生的地球甫脱离母星太阳, 只是一团混沌灼热的气体,受到极大的力量所控制, 沿着某条路径、以某种速度,急速穿过黑暗的宇宙太空。 渐渐地, 这团灼热的气体开始冷却,逐渐液化, 地球于是成为一团熔岩状物体。包含的种种物质,以某种明确的模式分层, 密度最高的物质沉向地心,密度次之围绕地心, 而密度最低的则形成外缘,这个模式持续至今。
覆盖太平洋海床上的花岗岩哪去了?-月亮
早在海洋形成之前, 初生的地球便已经有了潮汐。地球表面的熔岩状液体受到太阳引力牵动, 涌起成潮浪,直到地壳冷却、凝固、变硬,陆潮起伏才逐渐趋缓消失。发生了某事件导致陆潮开始加速, 最后受到太阳牵引的那一面涨得太高, 无法维持稳定,于是这个巨浪便脱离地球,抛向太空。 不过,这个新生卫星立即受到物理法则所牵引, 开始顺着固定轨道绕地球运转。成为我们说称的月球。
这个事件发生时, 地球已略硬化,至今地表仍留着极明显的痕迹, 就是现在的太平洋海盆。除了太平洋,地球其他海洋的形成可能也和月球诞生有关。剩下的花岗岩地壳受到张力拉扯,在相对于凹痕的另外一面形成了裂口。在自转中这个裂口跟着扩大,玄武岩外部凝成固体,飘移的大陆也相对静止固定下来,而在陆地之间则有海洋相隔。
降雨对陆地侵蚀,来自大陆的盐分让海水愈来愈苦
不过在月球形成之际, 地球并无海洋。 厚厚的云层覆着逐渐冷却的地球, 水分几乎都在云层里。 在极长时间里, 地表始终维持极高温度, 水分一降到地表, 就立即变回水蒸气。 在地壳温度冷却到一定程度, 地表便开始降雨。 大雨日以继夜不断地落,连下了数天、数月、数年、数百年。雨水浇灌空无一物的海盆,或落在大陆陆地上,最后汇集成大海。 降雨也代表大陆受到侵蚀, 经过极长的世间, 这些来自大陆的盐分,让海水愈来愈苦。
(Heinrich Harder: from Wiki)
生命的开始
海洋如何产生原生质这种神秘又奇妙的物质, 至今仍是不解之谜。35亿年前,地球首次出现生命可能只是简单的微生物, 类似目前人类所知的某些细菌, 既非植物,也非动物,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地带,仅仅跨越了非生物和生物之间的界线。然而这期间,陆地上仍没有生物,大陆的环境不足以吸引生物上岸, 放弃资源丰富、包罗万象的海洋。
4亿年前的志留纪后期,才有生物率先从海中爬上陆地,成为地球上首次出现的陆地动物。 它们时节肢动物,也是螃蟹、龙虾和昆虫的祖先。
我们对陆地上第一批植物所知甚少,但这些植物必定与某些较大型海草关系密切;这些海草适应了沿岸浅滩环境,发展出强忍茎部和类似根部的攀附结构,抵抗浪潮拉扯。 在某些沿海低地, 海水会周期性涨退,有些植物或许就是在这里顽强地活了下来, 即使脱离海水依旧能生存。这项演变发展似乎也发生在志留纪。
我们的生命起源于母亲子宫内迷你的海洋
时至今日,无论时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温血鸟类或哺乳动物,每一种生物血管内所流的血液,都和海水一样带有咸味,甚至连钠、钾、钙等元素的含量比例都几乎相同。
在数百万年前, 生物的远古始祖由单细胞进化成多细胞,而后发展出循环系统,当时在这些生物体内所循环的不过是海水。 而从那一天开始, 循环系统就成了我们代代相传的特征。
寒武纪时代海中富含钙元素, 这项特点也传承至今, 体现为我们含石灰成分的坚硬骨骼。
由于生命起源海洋,因此我们的生命,也起始于母亲子宫内迷你海洋,而胚胎的发育过程,也与物种的演化进程相同, 从以腮呼吸的水中生物发展成陆地生物。
虽然我们在许久以前便已脱离海洋,但是在内心深处却未忘却海洋生活。
(《第一章:混沌初始》p01-12)
【延伸阅读】
《寂静的春天》
蕾切西.卡森(著)
关键字: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环境运动、环境危机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07)
作为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警世之作,《寂静的春天》的诞生遭受了抨击,也掀起了惊涛骇浪。卡逊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变化,它们发生得如此令人措手不及,就好像世界突然没有了声音和色彩。“人类的生存依赖于所有生物的生存”。我们需要和所有生命打交道,理解它们经受的所有压力及兴衰。而在这个过程中,对生命的“感知”比“认知”更加重要。只有我们用心灵的眼睛和耳朵感觉生命、敬畏生命时,理解才会到来。
摘自中国博物学书单小组成员刘星的点评
纪录片《海洋》
《海洋》聚焦于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蓝色领土”。法国导演雅克·贝汉与雅克·克鲁佐德将深入探索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完整地呈现海洋的壮美辽阔。真实的动物世界的冒险远比动画片中的故事来的精彩,接下来银幕展开——巨大的水母群、露脊鲸、大白鲨、企鹅……毫不吝啬在镜头前展示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
http://www.iqiyi.com/a_19rrk1k3ep.html?vfm=2008_aldbd
“从卡森优美的文字中聆听大海永恒的乐章, 体会海洋怀抱中各种生物的微妙联系,伴随自己体内海水的脉动, 以另外一种胸怀去认识我们与周围的世界。”
上面的话摘自书封底。知识、情感、价值观,在46亿年的穿越中,在探索的带领下,被深深的爱统一。
【书目信息】
![]() |
《海洋传》 The See Around Us
蕾切西.卡森(著)
Rechel L. Carson
方淑惠、余佳玲(译)
译林出版社2010.02
关键字:#海洋#,#卡森#
【郑笑冉点评】
长年的陆地生活会使我们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地球本是其表面海洋的所主宰的世界,如果有地外生命在太空观察地球,也许会把地球称为水球。
![]() |
1951年,从事多年海洋生物学工作的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了她的非凡著作《海洋传》(The Sea Around Us)。一时间,人们被这部新颖的著作深深地吸引了。科学的视角与散文诗式的描写风格,完美地展现了海洋世界的精深与博大。
![]() |
(小丑鱼Anemonefish)
在人类的历史上,未知所不能见的领域总是能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同千百年来赞颂自然的文学作品不同,书中对自然奥秘的揭示与赞叹同时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这部被誉为是20世纪描绘海洋生态最为杰出的作品,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名榜上连续排名榜首达31周,在此畅销书榜上停留时间超过一年半之久,并于1952获得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以博物学家巴勒斯命名的约翰·巴勒斯奖章(John Burroughs Medal)。
![]() |
(水母)
相对于卡森1962年出版的警世之作《寂静的春天》中的环保主义风格不同,《海洋传》更像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海洋博物学家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对大自然所写的赞美诗篇。即使人类到了当下科技如此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海洋中仍存在着人类所未曾探索的未知领域,同样流传着许多富含神秘色彩的未解之迷。卡森以其生花妙笔,描绘了海洋之中的种种迷团,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也令读者对海洋中广阔而未知的领域怀有些许敬畏。
【点评人简介】
郑笑冉:内蒙古赤峰人,2007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08年-2013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博连读,2013年至今任职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要作品有《华莱士自然选择理论与其社会政治思想的融合》(博士论文)、“华莱士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华莱士和达尔文不同的’自然选择’之路”。研究方向为进化论思想史。
![]() |
(菊石)
【图书摘要】
![]() |
混沌初始
世间万物在初始之际往往都是混沌不明的, 万物之母海洋在初始形成时也是如此。没有人亲眼目睹海洋的形成,若我在讲述地球诞生不久后海洋形成的始末,也是参考各方拼凑而成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依据, 一部分是地球最古老岩石中所包含的种种证据; 另外一部分则是刻在地球的卫星-月球表面的风霜痕迹; 还有一部分,是太阳及众星罗列之宇宙的历史中所包含的微妙证据。 虽然无人目睹这场宇宙中的新生事件, 但是, 太空中的天体、月球和岩石却都是目击者,而且实际上海洋的存在也与它们有大关系。
![]() |
无声岩石诉说诞生的故事
新生的地球甫脱离母星太阳, 只是一团混沌灼热的气体,受到极大的力量所控制, 沿着某条路径、以某种速度,急速穿过黑暗的宇宙太空。 渐渐地, 这团灼热的气体开始冷却,逐渐液化, 地球于是成为一团熔岩状物体。包含的种种物质,以某种明确的模式分层, 密度最高的物质沉向地心,密度次之围绕地心, 而密度最低的则形成外缘,这个模式持续至今。
![]() |
覆盖太平洋海床上的花岗岩哪去了?-月亮
早在海洋形成之前, 初生的地球便已经有了潮汐。地球表面的熔岩状液体受到太阳引力牵动, 涌起成潮浪,直到地壳冷却、凝固、变硬,陆潮起伏才逐渐趋缓消失。发生了某事件导致陆潮开始加速, 最后受到太阳牵引的那一面涨得太高, 无法维持稳定,于是这个巨浪便脱离地球,抛向太空。 不过,这个新生卫星立即受到物理法则所牵引, 开始顺着固定轨道绕地球运转。成为我们说称的月球。
这个事件发生时, 地球已略硬化,至今地表仍留着极明显的痕迹, 就是现在的太平洋海盆。除了太平洋,地球其他海洋的形成可能也和月球诞生有关。剩下的花岗岩地壳受到张力拉扯,在相对于凹痕的另外一面形成了裂口。在自转中这个裂口跟着扩大,玄武岩外部凝成固体,飘移的大陆也相对静止固定下来,而在陆地之间则有海洋相隔。
降雨对陆地侵蚀,来自大陆的盐分让海水愈来愈苦
不过在月球形成之际, 地球并无海洋。 厚厚的云层覆着逐渐冷却的地球, 水分几乎都在云层里。 在极长时间里, 地表始终维持极高温度, 水分一降到地表, 就立即变回水蒸气。 在地壳温度冷却到一定程度, 地表便开始降雨。 大雨日以继夜不断地落,连下了数天、数月、数年、数百年。雨水浇灌空无一物的海盆,或落在大陆陆地上,最后汇集成大海。 降雨也代表大陆受到侵蚀, 经过极长的世间, 这些来自大陆的盐分,让海水愈来愈苦。
![]() |
(Heinrich Harder: from Wiki)
生命的开始
海洋如何产生原生质这种神秘又奇妙的物质, 至今仍是不解之谜。35亿年前,地球首次出现生命可能只是简单的微生物, 类似目前人类所知的某些细菌, 既非植物,也非动物,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地带,仅仅跨越了非生物和生物之间的界线。然而这期间,陆地上仍没有生物,大陆的环境不足以吸引生物上岸, 放弃资源丰富、包罗万象的海洋。
4亿年前的志留纪后期,才有生物率先从海中爬上陆地,成为地球上首次出现的陆地动物。 它们时节肢动物,也是螃蟹、龙虾和昆虫的祖先。
我们对陆地上第一批植物所知甚少,但这些植物必定与某些较大型海草关系密切;这些海草适应了沿岸浅滩环境,发展出强忍茎部和类似根部的攀附结构,抵抗浪潮拉扯。 在某些沿海低地, 海水会周期性涨退,有些植物或许就是在这里顽强地活了下来, 即使脱离海水依旧能生存。这项演变发展似乎也发生在志留纪。
![]() |
我们的生命起源于母亲子宫内迷你的海洋
时至今日,无论时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温血鸟类或哺乳动物,每一种生物血管内所流的血液,都和海水一样带有咸味,甚至连钠、钾、钙等元素的含量比例都几乎相同。
在数百万年前, 生物的远古始祖由单细胞进化成多细胞,而后发展出循环系统,当时在这些生物体内所循环的不过是海水。 而从那一天开始, 循环系统就成了我们代代相传的特征。
寒武纪时代海中富含钙元素, 这项特点也传承至今, 体现为我们含石灰成分的坚硬骨骼。
由于生命起源海洋,因此我们的生命,也起始于母亲子宫内迷你海洋,而胚胎的发育过程,也与物种的演化进程相同, 从以腮呼吸的水中生物发展成陆地生物。
虽然我们在许久以前便已脱离海洋,但是在内心深处却未忘却海洋生活。
(《第一章:混沌初始》p01-12)
【延伸阅读】
![]() |
《寂静的春天》
蕾切西.卡森(著)
关键字: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环境运动、环境危机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07)
作为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警世之作,《寂静的春天》的诞生遭受了抨击,也掀起了惊涛骇浪。卡逊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变化,它们发生得如此令人措手不及,就好像世界突然没有了声音和色彩。“人类的生存依赖于所有生物的生存”。我们需要和所有生命打交道,理解它们经受的所有压力及兴衰。而在这个过程中,对生命的“感知”比“认知”更加重要。只有我们用心灵的眼睛和耳朵感觉生命、敬畏生命时,理解才会到来。
摘自中国博物学书单小组成员刘星的点评
![]() |
纪录片《海洋》
《海洋》聚焦于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蓝色领土”。法国导演雅克·贝汉与雅克·克鲁佐德将深入探索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完整地呈现海洋的壮美辽阔。真实的动物世界的冒险远比动画片中的故事来的精彩,接下来银幕展开——巨大的水母群、露脊鲸、大白鲨、企鹅……毫不吝啬在镜头前展示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
http://www.iqiyi.com/a_19rrk1k3ep.html?vfm=2008_aldbd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