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识
今天和爸爸聊天,说起学习。也的确在澳门读书和在东莞读书的确很多不同。课堂上老师会把课堂教给学生。在这个课堂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概念有不妥的地方,再有普世意义还会拿出来讨论是否合理是否全面。在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的班级,老师讲课更加注重的是说话的言辞。就是我承认彼此思维的相同点,我对彼此的异同点不褒不贬。嗯,在东莞读书,老师会对我们的想法有评论。比如马克思老师会说共产党怎么怎么好,而这里的课堂很纯净,老师会很忌讳有其他宗教政治意识的植入,觉得这样会很大程度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很难得的。
想了很久选的葡语课,细细想了,也有优势。葡语虽然说的国家不多,是个小语种。可是对汉语的需求并不比其他英语国家少。汉办组织汉教去当地教书,也需要提前几个月组织培训学日常葡语。可是葡语,语言类的知识几个月又怎么能完全掌握。所以很多汉教去到葡萄牙教书都是英文教学,葡萄牙西班牙人英文很差的,所以非英语为母语的中国老师用英文阐述中文意思难免词不达意,非英语为母语的葡国学生能接受的有效信息更少。用第三语言教授汉语,会折损汉语所教授的知识点。这就是我今天上课所听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构成要素-解码(学生听不懂老师的课,那么解码过程便是无效的)所以会葡语,比起其他罕见,大概会更有优势吧。
老师今天还说了初期的汉语教学应以汉外对照词典为主,后期以汉语字典为主。因为汉外词典脱离语义环境,中西语言差异大,学生会无法理解当中的意思。比如改革开放,比如一孩政策,晚生晚育,老师说最好要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而我个人想法就是教授这类具历史意义的词语,最好能组织一个专题,一个年份间隔,集中解决让外国学生难懂的具中国特色的词语。让学生有兴趣的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进而了解中国词语的意思,尽能力做到 信与达。
欧洲的博洛尼亚协定,局限汉语教授。采取3+2+3的教学期限。学习一门外语,我们都心照不宣,起码也得4年才能从学习到运用。3年是只能基本掌握,并不能到advance 的地步。而欧洲的这个协定,全因市场需求决定。因为一说到求学年份,当然是越短越好,个个都选3年制的本科学制的大学,大学在某学科开展的年份长短能直接决定招生人数,响应需求就能广招生,也是合情合理的。
新的世界向我招手。
想了很久选的葡语课,细细想了,也有优势。葡语虽然说的国家不多,是个小语种。可是对汉语的需求并不比其他英语国家少。汉办组织汉教去当地教书,也需要提前几个月组织培训学日常葡语。可是葡语,语言类的知识几个月又怎么能完全掌握。所以很多汉教去到葡萄牙教书都是英文教学,葡萄牙西班牙人英文很差的,所以非英语为母语的中国老师用英文阐述中文意思难免词不达意,非英语为母语的葡国学生能接受的有效信息更少。用第三语言教授汉语,会折损汉语所教授的知识点。这就是我今天上课所听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构成要素-解码(学生听不懂老师的课,那么解码过程便是无效的)所以会葡语,比起其他罕见,大概会更有优势吧。
老师今天还说了初期的汉语教学应以汉外对照词典为主,后期以汉语字典为主。因为汉外词典脱离语义环境,中西语言差异大,学生会无法理解当中的意思。比如改革开放,比如一孩政策,晚生晚育,老师说最好要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而我个人想法就是教授这类具历史意义的词语,最好能组织一个专题,一个年份间隔,集中解决让外国学生难懂的具中国特色的词语。让学生有兴趣的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进而了解中国词语的意思,尽能力做到 信与达。
欧洲的博洛尼亚协定,局限汉语教授。采取3+2+3的教学期限。学习一门外语,我们都心照不宣,起码也得4年才能从学习到运用。3年是只能基本掌握,并不能到advance 的地步。而欧洲的这个协定,全因市场需求决定。因为一说到求学年份,当然是越短越好,个个都选3年制的本科学制的大学,大学在某学科开展的年份长短能直接决定招生人数,响应需求就能广招生,也是合情合理的。
![]() |
新的世界向我招手。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