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报童》译后记
曹晖(柚子爸)
【译者简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德沃epcc父母成长俱乐部亲子阅读导师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特约编辑
耕林童书馆特约推广人
森林鱼童书特约推广人
亲子杂志专栏撰稿人
梦想让更多孩子有好书熏陶的故事爸爸
翻译《小报童》,对我来说无疑是一项挑战。我英语并不好,且从未翻译过任何童书。况且《小报童》曾获得1996年凯迪克银奖。了解童书的朋友都知道童书届“奥斯卡”凯迪克大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第一次翻译就遇到了如此高规格的绘本,我顿时感到肩上担子沉沉的分量。
翻看原版《小报童》,更感觉压力大。作者戴夫·皮尔奇不但有高超的绘画技巧,更有强大的故事讲述能力。无论绘画还是文字,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人身临其境,跟随着小报童生活、工作,共同感受、共同思考。作为翻译,忠实地把原文感觉传递给读者,获得原文般的阅读体验是十分重要的。这无形中也对译稿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多角度考量译稿,反复打磨译稿。
第一遍翻译,我将原文逐字逐句、原原本本翻译成中文。这样做,让我更深刻地感受这个故事,同时琢磨与原文阅读感受之间的差异。
第二遍翻译前,我先去看了作者网站,读了作者生平。原来,戴夫·皮尔奇在小学阶段就被诊断患有阅读障碍。虽然遭遇了很大困难,可他依然坚持阅读、研习绘画,最终成长为美国著名童书作家。他的励志人生感动了美国人,还有人专门为他写了传记。同时,从皮尔奇的其他作品来看,他的作品多漫画风。而这部作品,却非常写实。看完这些资料,我掩卷沉思:往往写实的作品,都是在传递着作者对世界和成长的真实感受。那么,作者在用《小报童》传达什么呢?从作者生平中,我找到的是“坚持”、“踏实”地努力,一步步走向梦想的励志人生。从这个角度去看原文,就有了更多发现。一开头“早晨”一词使用复数,代表的不是一天两天小报童的生活,而是是日复一日的早起。不仅如此,作者在文中用有些繁琐的笔调,写出了小报童克服了黑暗、寒冷,一丝不苟地对待有些枯燥的工作,这无疑就是对作者人生的最好注解。于是,在第二稿中,我翻译得更加细致,在作者强调复数的早晨、以及细致描写工作场景等处做了大幅度修改,力争将作者想要传达的神韵留在译文里。
第三遍翻译,我所思考的是作者的语言特点和孩子的语言之间的对接。翻看整本书,作者始终使用的是一二年级的简单英语。但在简单中,又不重复。如一个简单词语“睡觉”,在同一个句子里作者就使用了“asleep”、“sleeping”这两种表达方式。为此,我专门给作者写了封email,询问他这样写作的目的。作者给我的回信中说,这是为了让词语更加准确丰富,有些部分是为了让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于是,我把原文中相同意思却使用不同单词的语句全部勾了出来,使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光一个sleep,我就用了睡着、睡眠、睡觉、酣睡、沉睡、熟睡等词语来翻译,几乎把含义接近的词汇用了个遍,最终找到我认为最准确最顺口的表达才完稿。
第四遍翻译,我把重点放在图文关系上。读过数千本绘本的我认为,图文关系是绘本至关重要的一环。孩子一边看图一边听父母讲述的阅读方式,决定了图画和文字一定要相互配合,才能给孩子最好的阅读体验。于是,我采取的是我只看图,请朋友朗读给我听的方式,细抠在看图时听到文字的感受,把不符合图画感官的文字作了修改。
第五遍翻译,我考虑的是文字是否符合孩子的感受。为此,我专门通过网络找来了全国各地40多个孩子,把翻译稿念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帮我指出了10多处不准确、不顺口的地方。有些孩子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 “寒冷”的早晨改用“凉飕飕”的早晨,会更符合夏天早晨的温度感官,念上去也更有趣;小狗对松鼠咆哮,用拟声词“汪汪大叫”会更生动。非常感谢孩子们给我的帮助。综合孩子们的意见和疑问之处,我再次对文稿进行了修改。
后期还做了第六-八稿的翻译,主要是在编辑老师的帮助下对文字表达的细枝末节进行修改。如把“即使是在夏天”,改为了“即使到了夏天”,虽然只修改了两字,却有了时间的跳跃感。
当然,整个翻译过程中,我都得到了编辑老师们的大力帮助,他们的真诚态度、专业水平和热情鼓励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慢慢找到童书翻译的感觉,也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在此,对帮助过我的编辑老师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用最认真的态度钻研作者的表达,然后反复考量译稿是否精炼又传神。或许会有译者认为,书反正是孩子看的,孩子懂什么?随便翻译一下就可以了。但我认为,孩子是世界上最好奇、最认真、最挑剔的读者。哪怕有一点翻译缺陷,也会被孩子发现,让故事大打折扣——一本好书或许就会与孩子擦肩而过。唯有用最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译稿,琢磨出最好最贴近孩子的文字,使孩子们通过翻译了解书,进而与作者的灵魂交谈。这对我来说,就是责任和使命。
【译者简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德沃epcc父母成长俱乐部亲子阅读导师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特约编辑
耕林童书馆特约推广人
森林鱼童书特约推广人
亲子杂志专栏撰稿人
梦想让更多孩子有好书熏陶的故事爸爸
翻译《小报童》,对我来说无疑是一项挑战。我英语并不好,且从未翻译过任何童书。况且《小报童》曾获得1996年凯迪克银奖。了解童书的朋友都知道童书届“奥斯卡”凯迪克大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第一次翻译就遇到了如此高规格的绘本,我顿时感到肩上担子沉沉的分量。
翻看原版《小报童》,更感觉压力大。作者戴夫·皮尔奇不但有高超的绘画技巧,更有强大的故事讲述能力。无论绘画还是文字,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人身临其境,跟随着小报童生活、工作,共同感受、共同思考。作为翻译,忠实地把原文感觉传递给读者,获得原文般的阅读体验是十分重要的。这无形中也对译稿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多角度考量译稿,反复打磨译稿。
第一遍翻译,我将原文逐字逐句、原原本本翻译成中文。这样做,让我更深刻地感受这个故事,同时琢磨与原文阅读感受之间的差异。
第二遍翻译前,我先去看了作者网站,读了作者生平。原来,戴夫·皮尔奇在小学阶段就被诊断患有阅读障碍。虽然遭遇了很大困难,可他依然坚持阅读、研习绘画,最终成长为美国著名童书作家。他的励志人生感动了美国人,还有人专门为他写了传记。同时,从皮尔奇的其他作品来看,他的作品多漫画风。而这部作品,却非常写实。看完这些资料,我掩卷沉思:往往写实的作品,都是在传递着作者对世界和成长的真实感受。那么,作者在用《小报童》传达什么呢?从作者生平中,我找到的是“坚持”、“踏实”地努力,一步步走向梦想的励志人生。从这个角度去看原文,就有了更多发现。一开头“早晨”一词使用复数,代表的不是一天两天小报童的生活,而是是日复一日的早起。不仅如此,作者在文中用有些繁琐的笔调,写出了小报童克服了黑暗、寒冷,一丝不苟地对待有些枯燥的工作,这无疑就是对作者人生的最好注解。于是,在第二稿中,我翻译得更加细致,在作者强调复数的早晨、以及细致描写工作场景等处做了大幅度修改,力争将作者想要传达的神韵留在译文里。
第三遍翻译,我所思考的是作者的语言特点和孩子的语言之间的对接。翻看整本书,作者始终使用的是一二年级的简单英语。但在简单中,又不重复。如一个简单词语“睡觉”,在同一个句子里作者就使用了“asleep”、“sleeping”这两种表达方式。为此,我专门给作者写了封email,询问他这样写作的目的。作者给我的回信中说,这是为了让词语更加准确丰富,有些部分是为了让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于是,我把原文中相同意思却使用不同单词的语句全部勾了出来,使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光一个sleep,我就用了睡着、睡眠、睡觉、酣睡、沉睡、熟睡等词语来翻译,几乎把含义接近的词汇用了个遍,最终找到我认为最准确最顺口的表达才完稿。
第四遍翻译,我把重点放在图文关系上。读过数千本绘本的我认为,图文关系是绘本至关重要的一环。孩子一边看图一边听父母讲述的阅读方式,决定了图画和文字一定要相互配合,才能给孩子最好的阅读体验。于是,我采取的是我只看图,请朋友朗读给我听的方式,细抠在看图时听到文字的感受,把不符合图画感官的文字作了修改。
第五遍翻译,我考虑的是文字是否符合孩子的感受。为此,我专门通过网络找来了全国各地40多个孩子,把翻译稿念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帮我指出了10多处不准确、不顺口的地方。有些孩子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 “寒冷”的早晨改用“凉飕飕”的早晨,会更符合夏天早晨的温度感官,念上去也更有趣;小狗对松鼠咆哮,用拟声词“汪汪大叫”会更生动。非常感谢孩子们给我的帮助。综合孩子们的意见和疑问之处,我再次对文稿进行了修改。
后期还做了第六-八稿的翻译,主要是在编辑老师的帮助下对文字表达的细枝末节进行修改。如把“即使是在夏天”,改为了“即使到了夏天”,虽然只修改了两字,却有了时间的跳跃感。
当然,整个翻译过程中,我都得到了编辑老师们的大力帮助,他们的真诚态度、专业水平和热情鼓励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慢慢找到童书翻译的感觉,也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在此,对帮助过我的编辑老师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用最认真的态度钻研作者的表达,然后反复考量译稿是否精炼又传神。或许会有译者认为,书反正是孩子看的,孩子懂什么?随便翻译一下就可以了。但我认为,孩子是世界上最好奇、最认真、最挑剔的读者。哪怕有一点翻译缺陷,也会被孩子发现,让故事大打折扣——一本好书或许就会与孩子擦肩而过。唯有用最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译稿,琢磨出最好最贴近孩子的文字,使孩子们通过翻译了解书,进而与作者的灵魂交谈。这对我来说,就是责任和使命。
-
平喵喵喵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01 14: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