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陵食谱四种
![]() |
南京稀见文献丛书之一 |
南京出版社将《随园食单》、《白门食谱》、《冶城蔬谱》、《续冶城蔬谱》合为一册,收入南京稀见文献丛刊。
《随园食单》洵为名著,但并不算稀见,不同出版社单行本比比皆是。若缺此一册,其他三册太薄;另外,言及南京食谱,不收袁子才那册也实在说不过去。
袁子才作此书,自序称: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又花边月饼条:余常以轿迎其(明府家)女厨来园制造云云。
置换成当今媒体常用语,可谓走出去请进来,用力甚勤。
《随园食单》刻意求全,故海鲜、江鲜、特牲、杂牲、羽族、水族、素菜、点心乃至饭粥、茶酒无所不包。汪曾祺对此书评价不太高,认为袁枚不能动手,偏于耳食。而书中,袁子才亦薄《倪云林集》,谓所载食谱多为附会。
相比于食谱,我更喜欢前面的须知单、戒单,就先天、作料、调剂、搭配、火候、时节等,一一总结烹调基本原则,颇多精妙之论。调剂须知点明盐酱之用,日常生活中明白此点,即可对付大多数菜肴。
浓厚而不油腻,清鲜而不淡薄。
求色艳不可用糖炒,求香不可用香料。一涉粉饰,便伤至味。
以上数语,不仅仅是论做菜,亦通写诗、为文、作画之法。
随意翻来,也多趣味。
“敲之仆之,挂之倒之,抽管割膜,工夫最细。”、言“洗肺最难”。盖古时无自来水也。
“朝天宫道士制芋粉团,野鸡馅,极佳。”
“捣青草为汁,和粉做粉团,色如碧玉。”此言青团。某次与朋友玩笑,大家分享:共青团。
“既吃烧酒,以狠为佳。”、“余谓烧酒者,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也。”
袁枚不喜火锅,专有一条戒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问哉?”
他那时,火锅尚且清淡,故只说到火候;今日火锅,必吓死老袁。
江南食品,以清鲜为主,手法多蒸煮煨炖。读此书数次,只按谱做过一菜:猪油煮萝卜。名曰煮,实为炒后加虾米煨,临起加葱花,颇香。
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
此二语为烹饪经典,很多人提到均说来自《随园食单》,书中妙论不少,但并无此二语。或是出自袁子才其他著作?待查。
书《随园食单》后
盐梅妙处费征求 四十年来众美收
入手清浓先辨酱 留心荤素细分油
人经三世明滋味 天运四时罗薦馐
雅慕随园与同嗜 翻书频忆白门秋
《白门食谱》为民国张通之撰。
书中列举南京特色饮食,家常、街市随手记来,类似杂记。
曾按书中所记,做三铺两桥陶府酥鱼。实际上就是酱油、绍兴酒煨鲫鱼,文火炖半日。为防粘底,加衬青豆、木耳丝。其味咸醇,鱼骨酥烂,偶一为之,亦别有风味。
《冶城蔬谱》,清末民初龚乃保撰。
未读此书,不知龚乃保;既读而难忘。
书中仅列举金陵蔬菜24种,然文笔之美,读之忘其为食谱。置诸小品文中,亦觉生辉。
笔下有思乡之情、体物之心、寻常之趣,更兼诗文之助。
如第一条早韭,中云:“春初长四五寸,茎白叶黄,如金钗股。缕肉为脍,裹以薄饼,为春盘极品。”末了笔锋一转:“秋日花亦入馔。杨少师一帖,足为生色。”
此时,菜香与墨香并至。
周彦伦“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自是韵语,龚乃保分书于内,可见品味。
只作蔬谱,余不多言。隐然有肉食者鄙、咬得菜根百事可为之意味。
2013年秋在南京,曾于灵谷寺深松居素菜馆就餐,记得点了菊叶雪笋汤、蜜汁桂花藕片、素菜回锅、清炒笋片等。其中菊叶为嫩尖,清香满口。
《冶城蔬谱》善用短句,婉转灵动,裁剪适度,主体突出,读之通感涌生。
苜蓿条:阑干新绿,秀色照人眉宇。
菊花叶条:带露采撷,指甲皆香。凉晕齿颊,自成馨逸。
新蚕豆条:四月初熟,新翠满筐,色香味俱备。
白菜条:岁晚作菹御冬,清寒彻骨,真不愧冰壶先生。
诸葛菜条:自生荒园废庙中,嫩丛弱叶,雪压经旬,迎日冰开,青葱无恙,绿甲登盘,如诗家郊岛别有风味。
余光中先生谈中文常态:措辞简洁、句式灵活、语法对称、声调铿锵。当如是。
周汝昌先生言,散文并非西人分类小说、戏剧等相对待的“零言碎语”。中华文之散者,本是与文之“骈体”相对待而言。散者,非骈之文。
不知骈者,散难有味。
序言中,称旧时南京著名文人卢前对《冶城蔬谱》喜爱有加,曾请溥心畬为之配图,每日送两三种供溥氏写生。惜未完工,溥氏离去。
序言称,此事在1950年前后。
只能在前。
溥氏1947年往南京,此后辗转杭州、上海一带。1949年10月,乘小舟偷渡舟山群岛,后赴台。据称溥二爷于舟中作感遇诗数首。惜未见。
卢前也于1951年谢世。
那些溥二爷的手笔,不知流落何方。
《续冶城蔬谱》,民国王孝煃撰。
王为龚乃保弟子,此书体例沿袭乃师,文字亦佳。
合而读之,羡南京之幸,亦老饕之幸也。
-
夏天的菊次郎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8 10: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