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本身具有独立性
很感谢罗琳创造了这个魔法世界,让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罗琳像是创世神,创造了这个世界的人物,法度,规则。
但是就像大仲马写死《三个火枪手》中自己很喜欢的角色会哭泣那样,他很喜欢这个角色,自己有能力不让他死,但是那个角色却不得不死,就是说,故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物已经是活的了,有他自身发展的脉络可寻,有了自己的命运轨迹,已非作者所能控制。
这种人物的发展,就像你明明知道是悲剧,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走向毁灭。
罗琳在一个访谈里承认选择罗赫更多的是因为她私人的情绪,而非配对的可信度,相比之下,她认为哈赫更合适。
其实在这些书里,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赫敏和哈利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并肩作战彼此忠诚,而罗恩是处在一个二线的位置,他是哈利的第一个朋友,但是他心里有阴影,他在家中处于一个并不受重视的位置,却拥有了一个光芒万丈的朋友,所以他对哈利有羡慕,有嫉妒,不能完全坦诚相待,所以他在火焰杯吐出哈利名字时选择了怀疑,在寻找魂器的途中选择了离开。
自始至终,陪着哈利身边的,只有赫敏一人。
一个自小循规蹈矩的乖乖女,为了哈利违反校规,不断冒险,选择让父母忘记了她,在所谓男朋友让她做选择时选择了哈利……
"I will go with you."
最后的最后,她想要和哈利一起赴死。
这已经不是一句"为了正义"可以解释的。
世人都热爱"救世之星",只有她,自始至终,站在的都是哈利波特身旁。
最后说一句,我们的信念,无需原著认可,无需他人赞同,亦可扬帆远航。
单纯抒发感慨而已。
但是就像大仲马写死《三个火枪手》中自己很喜欢的角色会哭泣那样,他很喜欢这个角色,自己有能力不让他死,但是那个角色却不得不死,就是说,故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物已经是活的了,有他自身发展的脉络可寻,有了自己的命运轨迹,已非作者所能控制。
这种人物的发展,就像你明明知道是悲剧,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走向毁灭。
罗琳在一个访谈里承认选择罗赫更多的是因为她私人的情绪,而非配对的可信度,相比之下,她认为哈赫更合适。
其实在这些书里,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赫敏和哈利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并肩作战彼此忠诚,而罗恩是处在一个二线的位置,他是哈利的第一个朋友,但是他心里有阴影,他在家中处于一个并不受重视的位置,却拥有了一个光芒万丈的朋友,所以他对哈利有羡慕,有嫉妒,不能完全坦诚相待,所以他在火焰杯吐出哈利名字时选择了怀疑,在寻找魂器的途中选择了离开。
自始至终,陪着哈利身边的,只有赫敏一人。
一个自小循规蹈矩的乖乖女,为了哈利违反校规,不断冒险,选择让父母忘记了她,在所谓男朋友让她做选择时选择了哈利……
"I will go with you."
最后的最后,她想要和哈利一起赴死。
这已经不是一句"为了正义"可以解释的。
世人都热爱"救世之星",只有她,自始至终,站在的都是哈利波特身旁。
最后说一句,我们的信念,无需原著认可,无需他人赞同,亦可扬帆远航。
单纯抒发感慨而已。
![]() |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