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特辑第二期-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
作为《疯狂的麦克斯》系列的第四部,《狂暴之路》距离第三部上映已有三十年的时间。系列的第一部仅用三十五万美元的成本狂揽超过一亿美元的票房,可以说是世界电影史中的神话。实际上,创造电影神话的系列首部是如假包换的低成本B级片,它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回报,其一是得益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澳大利亚对电影审查制度的松绑,其二,则是麦克斯身上明显的好莱坞式孤胆英雄的影子。
孤胆英雄的魅力是全世界共通的,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都一样。不同的只是这些英雄的身份,可能是越战士兵、是落魄警察、是未来机器人、是小马哥。这类影片在剧情上或许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但绝对让人热血沸腾。以牙还牙、鲜衣怒马,那是属于硬汉的江湖,也是动作片最好的时代。
《狂暴之路》的拍摄计划原本就比较迟,直到2003年才有雏形,再加上版权的扯皮、梅尔-吉布森的家暴丑闻、中东战争的阴影、取景地环境的变化,又让本片的上映足足拖了十余年。三十年后的今天,当《疯狂的麦克斯》归来,是否能够再掀末日世界狂潮?相信即便是导演乔治-米勒本人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让没看过前三部的观众有观影门槛,让曾经荷尔蒙燃烧的热血青年变成踏实冷静却激情不再的中年大叔。
好在事实证明,乔治-米勒与他的新任“麦克斯”赌赢了这场跨越三十年的马拉松战役。在人们认为西部片过时、公路片萎靡、邪典片偏居一隅的时代,在小鲜肉和娘炮盛行的时代,在超级英雄也得靠卖腐来赚眼球的时代,《狂暴之路》用邪典朋克、废土末日、大漠狂沙、反乌托邦,这些看似过时的元素经过重新排列组合,产生了令人惊叹的神奇效果。麦克斯与狂怒姬一起用一记强悍的左勾拳打醒了这个世界消失殆尽的激情,那是人类从蛮荒时代就有的记忆,那是久违的荷尔蒙味道。在很多续集电影以廉价消费观众情怀为目的时,在许多IP电影分分钟配的上“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这句吐槽时,《狂暴之路》勇敢地站了出来,用超级视觉大片的体验燃爆了整个2015。
影片没有浪费太多的时间介绍背景,仅在开头时利用“汤老湿”恰到好处的独白,介绍了自己的经历,也点明了与前作的联系,同时对故事背景做了简要概括:因为热核武器的影响,土壤酸化,人类的基因受到污染,水源枯竭。热核大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和平,而是形成了新的战争,人们先是为石油而战,然后为水资源而战,社会结构分崩离析,世界已经没有任何规则可言,这是真正的末世。三次工业革命的成功,让人类在短短三百年内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越过去几百万年以来的积累。然而科技虽然是无辜的,但是在贪婪和自私的人类手里却成了一把双刃剑,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消耗,即便是在冷战结束后的二十一世纪,核战争依然是人类最大的威胁。
反乌托邦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比如《V字仇杀队》,比如《银翼杀手》。近年来,反乌托邦电影更是成为好莱坞最青睐的类型,《饥饿游戏》、《移动迷宫》、《分歧者》都在票房上大获成功。这三部系列电影都以青少年为主角,好处是可以获得年轻影迷的支持,缺点自然也很明显,这几部电影在末日世界中对人性的拷问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因为既然以青少年为主角,爱情便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是拯救世界还是谈恋爱?这是个问题。而且这几部反乌托邦电影基本上都发生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这里自然环境和从前的世界并没有太大不同,更多的只是从制度上去区分新旧,核爆对人类最直接的影响也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狂暴之路》虽说也有个类似世外桃源的绿洲,但是故事并没有局限在这里,同时把爱情也丢到了一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如何塑造一个疯狂的末世上面,以残酷的方式为观众描画出了核战争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从心理到生理的伤害。
导演乔治-米勒为大家塑造了一个完整的末日世界景观,真实而绝望。曾经在世界各地传递信号的卫星,成为逃亡者口中的传说,而麦当劳对于地球上的幸存者来说就是满汉全席,至于可口可乐,“不死老乔”用它来给水源命名,我们如今看来最普通的东西对于核爆之后的世界来说都是神迹。
身体上的畸形是核爆对人类最直接的影响,而这是之前很多反乌托邦电影中没有出现过的元素,即便有,也往往沦为超级怪物或者超级英雄的变身道具,成为廉价娱乐片的垫脚石。在《狂暴之路》中,核辐射不会带来任何增强身体机能的良性变异,白色的战争男孩、母牛般的奶妈,即便是大反派“不死老乔”,浑身也因为核爆变得溃烂,必须携带呼吸器才能存活。当这些描述核爆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影像时,其震撼力是成倍增长的。
身体的畸形只是第一步,精神的畸形才是核爆最深层次的影响。在核爆后资源极其匮乏的时代,人类的信仰也随之坍塌,道德和节操,都随着动植物一起化为灰烬,毕竟在资源枯竭的情况下,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狂暴之路》中的大部分角色已不能称之为人,只能称其为生物,每个角色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存活,没有谁对谁错,因为末日世界讲的是弱肉强食。“这个世界哪儿都疼!”导演借女主角狂怒姬之口,说出了核爆之后人类的真正处境。
核武器从诞生的那一刻就对人类世界产生了威胁,正如本片中子弹镇老大手持双枪时喊得那样:“我是正义的天平,死亡唱诗班的指挥,怒吼吧,Koch兄弟。”黑暗永远不会消失,一个战争狂人倒下了,还会有更多的战争狂人在伺机而动。或许未来有一天,核爆真的会毁灭这个世界,而在核武器毁灭一切后,地球将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只能猜测,《狂暴之路》给我们展示的只是一种可能性。
乔治米勒将想象中的核污染世界搬上了大荧幕,那么在现实世界里,核爆究竟会对地球造成怎样的影响?切尔诺贝利便是最好的证明。若干年后,我们或许会发现2015年将成为人类对抗核爆的里程碑,在《狂暴之路》席卷全球的同时,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她的《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代表了全人类对核爆的控诉。
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并不一定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关于这一点,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曾经说过:“我是地质学家,我研究几亿年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化,这我很乐观。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同拯救地球是没有关系的。地球用不着你拯救,地球温度比现在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比现在高十倍的时候有的是,地球都是这么演化过来。毁灭的只是物种,毁灭的是人类自己,所以是人类如何拯救人类,不是人类如何拯救地球。”和丁院士的话比起来,那些以主宰者自居,动辄拯救世界的言论就显得狂妄自大了。
在核污染如何影响人类和地球的问题上,丁院士的发言也很有参考价值。为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要先要知道核武器的破坏因素。首先就是光辐射,通俗一点来解释的话,就是热量。核爆炸瞬间产生的温度是可以超越太阳表面的,可以直接焚毁爆炸范围内的一切。紧随其后的是冲击波,也就是高压气流,这种速度超过声速的气流可以轻松对生物体造成严重的内伤。伴随光辐射和冲击波的还有核电脉磁冲,好在它对于生物来说是然并卵的存在,除了破坏电子产品以外,不会伤害生命体本身。光辐射和冲击波的影响时间并不长,大约在两天之内就销声匿迹。这三个破坏因素并不是核武器的真正实力,核武的最大杀伤力,在于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
早期核辐射可以理解成我们一般概念中的辐射,肉眼看不见,也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是穿透性极高,并且可以破坏人体组织细胞。早期核辐射形成于爆炸的最初十几秒,同时可以被各种物质吸收,所以虽然危害很大,但作用时间并不持久。相比之下,放射性沾染就厉害得多了。沾染,顾名思义,就是沾到了因为爆炸而产生的放射性灰尘,放射性沾染的特征是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并且因为可以伴随空气或者食物进入到生物体内,对生物的伤害就更为直接和严重。
在了解了核武器的破坏力之后,就可以对核污染后的世界做一些大胆的推测了。首先,除了放射性沾染之外的威胁都会在两天的时间内消失,随着空气中尘埃的逐渐沉积,放射性沾染也会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停止扩散,空气质量转好。在这之后,大自然会迅速开启自我愈合模式,首先做出反映的就是植物,特别是苔藓类。大约经过三五年的时间,植被就恢复的差不多了,人类建造的钢筋混凝土世界也会被植物侵占。动物的恢复速度稍逊于植物,但没有了人类的捕杀和对生存领地的侵占,野生动物也会逐渐活跃起来。大约经过百年的时间,人类的城市建筑都会成为遗迹,但是要让这些遗迹消失殆尽,还需要数百乃至上千年的时间。而那些核废料虽然已经不再扩散,但是它们对其周遭的杀伤力,可以持续两亿年之久。
虽然和我们所设想的结果不一样,《狂暴之路》仍然从科幻的角度为人们提了个醒。当然,本片的好评并不归功于警世作用,男女主角的出色表现才是重点。男主角从梅尔吉布森变成了汤姆哈迪,这或许是麦克斯系列最大的变化,但孤胆英雄的内核不变。女主角塞隆在继承麦克斯精神方面更是有过而无不及,她与安吉丽娜-朱莉、凯特-布兰切特一起加入“好莱坞后妈团”,她是“南非国宝”,江湖人称“塞隆女王”。
相比弗瑞奥萨这个音译的名字,狂怒姬的名字或许更适合这位短发、断臂的“塞隆女王”,她的眼神坚如磐石,她的眼神里喷射着火与杀。当拖着残臂的狂怒姬跪倒在沙漠上,撕心裂肺的呼喊,那种景象实在让人心碎。物以稀为贵,在缺乏信仰的世界里,还有什么比残存信仰的坍塌更让人绝望?当一直以来支撑她逃亡的绿洲变成乌鸦丛生的沼泽时,这个“不死老乔”手下最强悍的女战士终于奔溃了。而这也是本片的成功之道,即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当观众以为绿洲就是终点的时候,才发现主角们还得沿原路返回,是的,此时的逃亡小队成员心中一定有千万匹草泥马跑过。
《狂暴之路》得以免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让麦克斯和狂怒姬产生爱情。他们惺惺相惜,生死与共,但就是没有迸出火花。因为关于爱的故事里,并不只有爱情,从最开始连名字都懒得说,到最后亲自输血救人,再到亲口告诉狂怒姬自己的名字,两颗心的靠近是必然的,如果你知道自从第二部之后麦克斯就没告诉过别人自己的名字时,这个举动就更意味深长了。
《狂暴之路》的成功离不开“塞隆女王”和“汤老湿”的演技,但是再好的红花也要绿叶来配,而本片的配角绝对值得影迷手动点赞。曾经在《变形金刚3》中以“花瓶”示人的罗茜-汉丁顿-惠特莉成为剧情的转折点,柔弱的她在大漠狂沙中盛开的如此美丽。有战争就会有死亡,某些超级英雄电影中正面人物都顶着无敌光环的剧情绝对是用来骗小孩纸的,当这朵最美的“沙漠之花”牺牲时,整个逃亡小队的成员才真正审视了自己的内心,有人真的长大、有人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有人放下屠刀。
狂怒姬的族人也是能带给观众惊喜的存在,当那群帅萌炫酷吊炸天的“老妈妈飞车党”出现在茫茫沙漠中时,就算是兰博率领的敢死队估计也得甘拜下风。苍茫大地中,她们只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存活着,而那个装有树、花、水果种子的包,才是核爆之后重建生物链的希望所在,也是人类摆脱灭亡的希望所在。
身为90后的尼古拉斯-霍尔特更是在本片中演技大爆发,其实早在2002年,他就在《单亲插班生》中与休-格兰特一起飙戏。如果说“塞隆女王”和“汤老湿”全身上下都围绕着只可远观的大师光环的话,那么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战争男孩则更容易让大家产生共鸣,因为观众们可以从这个角色中看到成长和变化,就像《老友记》中的瑞秋,从无所事事的大小姐,到独当一面的单身妈妈,观众是偏爱这类角色的。在《狂暴之路》中,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鲁克斯就从一个被洗脑的,一心向往着自爆后进入英灵殿的战争男孩,一路成长,收获了爱情,也收获了真正的信仰。
看完本片,相信许多影迷对由澳大利亚吉他手IOTA饰演的红衣电音战士不会陌生,这个角色是《狂暴之路》中最忘我的存在,他的名字叫迷幻节奏战士,听着就很带感。《狂暴之路》的制作是很走心的,比如那些造型各异又怪异无比改装车,每辆车的出处都有据可循,对汽车发烧友来说,其震撼程度或许不亚于《速度与激情》系列。
核战争的威胁不会消失,但即便在到处都是伤痛的绝境,也会有人行侠仗义,比如麦克斯;也会有人救赎自己的灵魂,比如狂怒姬;也会有人做出牺牲,比如鲁克斯。究其原因,我想只有一个:人性闪光的一面不会消失,无论怎样最黑暗的时代中,也一定存在一些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奋战到底。
孤胆英雄的魅力是全世界共通的,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都一样。不同的只是这些英雄的身份,可能是越战士兵、是落魄警察、是未来机器人、是小马哥。这类影片在剧情上或许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但绝对让人热血沸腾。以牙还牙、鲜衣怒马,那是属于硬汉的江湖,也是动作片最好的时代。
《狂暴之路》的拍摄计划原本就比较迟,直到2003年才有雏形,再加上版权的扯皮、梅尔-吉布森的家暴丑闻、中东战争的阴影、取景地环境的变化,又让本片的上映足足拖了十余年。三十年后的今天,当《疯狂的麦克斯》归来,是否能够再掀末日世界狂潮?相信即便是导演乔治-米勒本人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让没看过前三部的观众有观影门槛,让曾经荷尔蒙燃烧的热血青年变成踏实冷静却激情不再的中年大叔。
好在事实证明,乔治-米勒与他的新任“麦克斯”赌赢了这场跨越三十年的马拉松战役。在人们认为西部片过时、公路片萎靡、邪典片偏居一隅的时代,在小鲜肉和娘炮盛行的时代,在超级英雄也得靠卖腐来赚眼球的时代,《狂暴之路》用邪典朋克、废土末日、大漠狂沙、反乌托邦,这些看似过时的元素经过重新排列组合,产生了令人惊叹的神奇效果。麦克斯与狂怒姬一起用一记强悍的左勾拳打醒了这个世界消失殆尽的激情,那是人类从蛮荒时代就有的记忆,那是久违的荷尔蒙味道。在很多续集电影以廉价消费观众情怀为目的时,在许多IP电影分分钟配的上“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这句吐槽时,《狂暴之路》勇敢地站了出来,用超级视觉大片的体验燃爆了整个2015。
影片没有浪费太多的时间介绍背景,仅在开头时利用“汤老湿”恰到好处的独白,介绍了自己的经历,也点明了与前作的联系,同时对故事背景做了简要概括:因为热核武器的影响,土壤酸化,人类的基因受到污染,水源枯竭。热核大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和平,而是形成了新的战争,人们先是为石油而战,然后为水资源而战,社会结构分崩离析,世界已经没有任何规则可言,这是真正的末世。三次工业革命的成功,让人类在短短三百年内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越过去几百万年以来的积累。然而科技虽然是无辜的,但是在贪婪和自私的人类手里却成了一把双刃剑,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消耗,即便是在冷战结束后的二十一世纪,核战争依然是人类最大的威胁。
反乌托邦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比如《V字仇杀队》,比如《银翼杀手》。近年来,反乌托邦电影更是成为好莱坞最青睐的类型,《饥饿游戏》、《移动迷宫》、《分歧者》都在票房上大获成功。这三部系列电影都以青少年为主角,好处是可以获得年轻影迷的支持,缺点自然也很明显,这几部电影在末日世界中对人性的拷问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因为既然以青少年为主角,爱情便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是拯救世界还是谈恋爱?这是个问题。而且这几部反乌托邦电影基本上都发生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这里自然环境和从前的世界并没有太大不同,更多的只是从制度上去区分新旧,核爆对人类最直接的影响也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狂暴之路》虽说也有个类似世外桃源的绿洲,但是故事并没有局限在这里,同时把爱情也丢到了一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如何塑造一个疯狂的末世上面,以残酷的方式为观众描画出了核战争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从心理到生理的伤害。
导演乔治-米勒为大家塑造了一个完整的末日世界景观,真实而绝望。曾经在世界各地传递信号的卫星,成为逃亡者口中的传说,而麦当劳对于地球上的幸存者来说就是满汉全席,至于可口可乐,“不死老乔”用它来给水源命名,我们如今看来最普通的东西对于核爆之后的世界来说都是神迹。
身体上的畸形是核爆对人类最直接的影响,而这是之前很多反乌托邦电影中没有出现过的元素,即便有,也往往沦为超级怪物或者超级英雄的变身道具,成为廉价娱乐片的垫脚石。在《狂暴之路》中,核辐射不会带来任何增强身体机能的良性变异,白色的战争男孩、母牛般的奶妈,即便是大反派“不死老乔”,浑身也因为核爆变得溃烂,必须携带呼吸器才能存活。当这些描述核爆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影像时,其震撼力是成倍增长的。
身体的畸形只是第一步,精神的畸形才是核爆最深层次的影响。在核爆后资源极其匮乏的时代,人类的信仰也随之坍塌,道德和节操,都随着动植物一起化为灰烬,毕竟在资源枯竭的情况下,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狂暴之路》中的大部分角色已不能称之为人,只能称其为生物,每个角色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存活,没有谁对谁错,因为末日世界讲的是弱肉强食。“这个世界哪儿都疼!”导演借女主角狂怒姬之口,说出了核爆之后人类的真正处境。
核武器从诞生的那一刻就对人类世界产生了威胁,正如本片中子弹镇老大手持双枪时喊得那样:“我是正义的天平,死亡唱诗班的指挥,怒吼吧,Koch兄弟。”黑暗永远不会消失,一个战争狂人倒下了,还会有更多的战争狂人在伺机而动。或许未来有一天,核爆真的会毁灭这个世界,而在核武器毁灭一切后,地球将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只能猜测,《狂暴之路》给我们展示的只是一种可能性。
乔治米勒将想象中的核污染世界搬上了大荧幕,那么在现实世界里,核爆究竟会对地球造成怎样的影响?切尔诺贝利便是最好的证明。若干年后,我们或许会发现2015年将成为人类对抗核爆的里程碑,在《狂暴之路》席卷全球的同时,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她的《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代表了全人类对核爆的控诉。
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并不一定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关于这一点,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曾经说过:“我是地质学家,我研究几亿年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化,这我很乐观。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同拯救地球是没有关系的。地球用不着你拯救,地球温度比现在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比现在高十倍的时候有的是,地球都是这么演化过来。毁灭的只是物种,毁灭的是人类自己,所以是人类如何拯救人类,不是人类如何拯救地球。”和丁院士的话比起来,那些以主宰者自居,动辄拯救世界的言论就显得狂妄自大了。
在核污染如何影响人类和地球的问题上,丁院士的发言也很有参考价值。为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要先要知道核武器的破坏因素。首先就是光辐射,通俗一点来解释的话,就是热量。核爆炸瞬间产生的温度是可以超越太阳表面的,可以直接焚毁爆炸范围内的一切。紧随其后的是冲击波,也就是高压气流,这种速度超过声速的气流可以轻松对生物体造成严重的内伤。伴随光辐射和冲击波的还有核电脉磁冲,好在它对于生物来说是然并卵的存在,除了破坏电子产品以外,不会伤害生命体本身。光辐射和冲击波的影响时间并不长,大约在两天之内就销声匿迹。这三个破坏因素并不是核武器的真正实力,核武的最大杀伤力,在于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
早期核辐射可以理解成我们一般概念中的辐射,肉眼看不见,也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是穿透性极高,并且可以破坏人体组织细胞。早期核辐射形成于爆炸的最初十几秒,同时可以被各种物质吸收,所以虽然危害很大,但作用时间并不持久。相比之下,放射性沾染就厉害得多了。沾染,顾名思义,就是沾到了因为爆炸而产生的放射性灰尘,放射性沾染的特征是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并且因为可以伴随空气或者食物进入到生物体内,对生物的伤害就更为直接和严重。
在了解了核武器的破坏力之后,就可以对核污染后的世界做一些大胆的推测了。首先,除了放射性沾染之外的威胁都会在两天的时间内消失,随着空气中尘埃的逐渐沉积,放射性沾染也会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停止扩散,空气质量转好。在这之后,大自然会迅速开启自我愈合模式,首先做出反映的就是植物,特别是苔藓类。大约经过三五年的时间,植被就恢复的差不多了,人类建造的钢筋混凝土世界也会被植物侵占。动物的恢复速度稍逊于植物,但没有了人类的捕杀和对生存领地的侵占,野生动物也会逐渐活跃起来。大约经过百年的时间,人类的城市建筑都会成为遗迹,但是要让这些遗迹消失殆尽,还需要数百乃至上千年的时间。而那些核废料虽然已经不再扩散,但是它们对其周遭的杀伤力,可以持续两亿年之久。
虽然和我们所设想的结果不一样,《狂暴之路》仍然从科幻的角度为人们提了个醒。当然,本片的好评并不归功于警世作用,男女主角的出色表现才是重点。男主角从梅尔吉布森变成了汤姆哈迪,这或许是麦克斯系列最大的变化,但孤胆英雄的内核不变。女主角塞隆在继承麦克斯精神方面更是有过而无不及,她与安吉丽娜-朱莉、凯特-布兰切特一起加入“好莱坞后妈团”,她是“南非国宝”,江湖人称“塞隆女王”。
相比弗瑞奥萨这个音译的名字,狂怒姬的名字或许更适合这位短发、断臂的“塞隆女王”,她的眼神坚如磐石,她的眼神里喷射着火与杀。当拖着残臂的狂怒姬跪倒在沙漠上,撕心裂肺的呼喊,那种景象实在让人心碎。物以稀为贵,在缺乏信仰的世界里,还有什么比残存信仰的坍塌更让人绝望?当一直以来支撑她逃亡的绿洲变成乌鸦丛生的沼泽时,这个“不死老乔”手下最强悍的女战士终于奔溃了。而这也是本片的成功之道,即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当观众以为绿洲就是终点的时候,才发现主角们还得沿原路返回,是的,此时的逃亡小队成员心中一定有千万匹草泥马跑过。
《狂暴之路》得以免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让麦克斯和狂怒姬产生爱情。他们惺惺相惜,生死与共,但就是没有迸出火花。因为关于爱的故事里,并不只有爱情,从最开始连名字都懒得说,到最后亲自输血救人,再到亲口告诉狂怒姬自己的名字,两颗心的靠近是必然的,如果你知道自从第二部之后麦克斯就没告诉过别人自己的名字时,这个举动就更意味深长了。
《狂暴之路》的成功离不开“塞隆女王”和“汤老湿”的演技,但是再好的红花也要绿叶来配,而本片的配角绝对值得影迷手动点赞。曾经在《变形金刚3》中以“花瓶”示人的罗茜-汉丁顿-惠特莉成为剧情的转折点,柔弱的她在大漠狂沙中盛开的如此美丽。有战争就会有死亡,某些超级英雄电影中正面人物都顶着无敌光环的剧情绝对是用来骗小孩纸的,当这朵最美的“沙漠之花”牺牲时,整个逃亡小队的成员才真正审视了自己的内心,有人真的长大、有人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有人放下屠刀。
狂怒姬的族人也是能带给观众惊喜的存在,当那群帅萌炫酷吊炸天的“老妈妈飞车党”出现在茫茫沙漠中时,就算是兰博率领的敢死队估计也得甘拜下风。苍茫大地中,她们只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存活着,而那个装有树、花、水果种子的包,才是核爆之后重建生物链的希望所在,也是人类摆脱灭亡的希望所在。
身为90后的尼古拉斯-霍尔特更是在本片中演技大爆发,其实早在2002年,他就在《单亲插班生》中与休-格兰特一起飙戏。如果说“塞隆女王”和“汤老湿”全身上下都围绕着只可远观的大师光环的话,那么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战争男孩则更容易让大家产生共鸣,因为观众们可以从这个角色中看到成长和变化,就像《老友记》中的瑞秋,从无所事事的大小姐,到独当一面的单身妈妈,观众是偏爱这类角色的。在《狂暴之路》中,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鲁克斯就从一个被洗脑的,一心向往着自爆后进入英灵殿的战争男孩,一路成长,收获了爱情,也收获了真正的信仰。
看完本片,相信许多影迷对由澳大利亚吉他手IOTA饰演的红衣电音战士不会陌生,这个角色是《狂暴之路》中最忘我的存在,他的名字叫迷幻节奏战士,听着就很带感。《狂暴之路》的制作是很走心的,比如那些造型各异又怪异无比改装车,每辆车的出处都有据可循,对汽车发烧友来说,其震撼程度或许不亚于《速度与激情》系列。
核战争的威胁不会消失,但即便在到处都是伤痛的绝境,也会有人行侠仗义,比如麦克斯;也会有人救赎自己的灵魂,比如狂怒姬;也会有人做出牺牲,比如鲁克斯。究其原因,我想只有一个:人性闪光的一面不会消失,无论怎样最黑暗的时代中,也一定存在一些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奋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