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魂集贤宾和评弹赏中秋
又是一年中秋时,今年的中秋与他时不同,台风过境,冷风掠雨战长宵,不见明月。忽然想起牡丹亭中的离魂一折,也是中秋时节,蒙蒙月色,微微细雨,杜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逝。其中集贤宾一曲,更是柔肠百转,哀婉动人。为了烘托意境,此曲以箫伴奏而非笛子。
张继青 牡丹亭 离魂 集贤宾
(旦)我病已沉重,只怕不济事了。不知今夕何夕?
(贴)八月十五了。(旦)哦,中秋佳节。春香。(贴)小姐。
(旦)与我开窗一看,望望月色如何?
(贴)偏偏下起雨来了。小姐,蒙蒙月色,微微细雨。
(旦)哦,蒙蒙月色,微微细雨。
(旦)【集贤宾】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甚西风吹梦无踪!人去难逢,须不是神挑鬼弄。在眉峰,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
离魂一折虽是杜丽娘魂归离恨天的戏,但整体却哀而不伤,杜丽娘毕竟回生有期,有月落重生灯再红的未来,其氛围不会像宝玉哭灵、英台哭墓般凄惨,也符合昆曲典雅的特点。
最欣赏的就是张继青唱的版本,五十个字,但长达七分钟的曲子,如泣如诉,一唱三叹,将杜丽娘临终的不甘和忧郁,表现的淋漓尽致,令听者也是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
目前见于舞台上的版本基本都是张继青的演出版本,听张奶奶在香港城大的讲座,说此折是传字辈姚传芗捏的戏,电影版中用香妃榻,但舞台还是保持的一桌一椅;最后杜丽娘金蝉脱壳的设计借用的是蝴蝶梦中庄子的老生身段;离魂时曾经使用大红披风,后来因为舞台颜色效果修改为淡绿;花神上台也曾彩排过但姚传芗老师认为繁琐后来取消。
前几年大师版牡丹亭,是张奶奶的大轴,彩唱离魂,可惜未能躬逢盛事。不过张奶奶的弟子们的离魂却看得不少,孔爱萍、王芳、沈丰英、单雯、刘煜的版本都曾现场观看。其中青春版修改比较大,长长的大红披风十分耀眼,众多花神也上场,不过这预示着杜丽娘的回生,强调了“月落重生灯再红”,并且由于是大舞台大制作,上花神也是合理的。
王芳,最近师徒专场上的首演
沈丰英,青春版和非青春版都曾演出过,这是青春版
单雯,在苏州昆剧院的演出
刘煜在昆博的演出
孔爱萍的版本之前在南京观看过,可惜当时是出差未曾摄影。
离魂一折中,除了集贤宾的抒情,还有让人动容的是杜丽娘拜别母亲。
【啭林莺】从小来觑的千金重,不孝女孝顺无终。当今生花开一红,愿来生把萱椿再奉。
张奶奶说其中杜丽娘拜别时,杜母也跪倒,曾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母亲跪倒不合理,不过张奶奶解释说这是杜母不舍女儿而跪,并且演出效果很好,因此就保留下来了。
离魂中杜丽娘的离,是后续回生、圆驾的合的开始,可以说先悲后喜。
而评弹《白蛇》中的赏中秋,许仙和白娘子极尽人间之乐,眼前的其乐融融,却是其后生离死别、永镇雷峰塔的开端,是先喜后悲。
蒋月泉 朱慧珍 白蛇 赏中秋
七里山塘景物新,秋高气爽净无尘。
今日里是欣逢佳节同游赏,半日偷闲酒一樽。
云儿片片升,船儿缓缓行,酒盅儿举不停,
脸庞儿醉生春,情至缠绵笑语温。
...
但愿得是花常好,但愿月常明,
人长寿,松长青,
但愿千秋百岁常相亲,地久天长永不分。
此段选曲唱词出自于陈灵犀之笔,由蒋月泉朱慧珍两位大师弹唱,珠联璧合,韵味绵长,堪称是整部白蛇长篇中的压轴之作,冠绝全书,甚至可称为评弹的代表作品,蒋调的再传弟子黄海华曾经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此曲。
记得曾经在观前街采芝斋二楼茶馆,点唱过张建珍唱过此曲,彼时张建珍还未是评弹金榜女状元,扎着麻花辫,犹是清新脱俗初出茅庐的感觉。
看这两曲,不管是昆曲还是评弹,都是抒情的典范。所以戏曲从来不是为了讲故事,白蛇的故事、杜丽娘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我们看戏、听书,不就是为了享受这种婉转缠绵的抒情吗,执着于讲故事跑剧情的新编戏们,该醒醒了。
张继青 牡丹亭 离魂 集贤宾
(旦)我病已沉重,只怕不济事了。不知今夕何夕?
(贴)八月十五了。(旦)哦,中秋佳节。春香。(贴)小姐。
(旦)与我开窗一看,望望月色如何?
(贴)偏偏下起雨来了。小姐,蒙蒙月色,微微细雨。
(旦)哦,蒙蒙月色,微微细雨。
(旦)【集贤宾】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甚西风吹梦无踪!人去难逢,须不是神挑鬼弄。在眉峰,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
离魂一折虽是杜丽娘魂归离恨天的戏,但整体却哀而不伤,杜丽娘毕竟回生有期,有月落重生灯再红的未来,其氛围不会像宝玉哭灵、英台哭墓般凄惨,也符合昆曲典雅的特点。
最欣赏的就是张继青唱的版本,五十个字,但长达七分钟的曲子,如泣如诉,一唱三叹,将杜丽娘临终的不甘和忧郁,表现的淋漓尽致,令听者也是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
目前见于舞台上的版本基本都是张继青的演出版本,听张奶奶在香港城大的讲座,说此折是传字辈姚传芗捏的戏,电影版中用香妃榻,但舞台还是保持的一桌一椅;最后杜丽娘金蝉脱壳的设计借用的是蝴蝶梦中庄子的老生身段;离魂时曾经使用大红披风,后来因为舞台颜色效果修改为淡绿;花神上台也曾彩排过但姚传芗老师认为繁琐后来取消。
前几年大师版牡丹亭,是张奶奶的大轴,彩唱离魂,可惜未能躬逢盛事。不过张奶奶的弟子们的离魂却看得不少,孔爱萍、王芳、沈丰英、单雯、刘煜的版本都曾现场观看。其中青春版修改比较大,长长的大红披风十分耀眼,众多花神也上场,不过这预示着杜丽娘的回生,强调了“月落重生灯再红”,并且由于是大舞台大制作,上花神也是合理的。
王芳,最近师徒专场上的首演
![]() |
![]() |
沈丰英,青春版和非青春版都曾演出过,这是青春版
![]() |
![]() |
单雯,在苏州昆剧院的演出
![]() |
![]() |
刘煜在昆博的演出
![]() |
![]() |
孔爱萍的版本之前在南京观看过,可惜当时是出差未曾摄影。
离魂一折中,除了集贤宾的抒情,还有让人动容的是杜丽娘拜别母亲。
【啭林莺】从小来觑的千金重,不孝女孝顺无终。当今生花开一红,愿来生把萱椿再奉。
张奶奶说其中杜丽娘拜别时,杜母也跪倒,曾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母亲跪倒不合理,不过张奶奶解释说这是杜母不舍女儿而跪,并且演出效果很好,因此就保留下来了。
![]() |
![]() |
离魂中杜丽娘的离,是后续回生、圆驾的合的开始,可以说先悲后喜。
而评弹《白蛇》中的赏中秋,许仙和白娘子极尽人间之乐,眼前的其乐融融,却是其后生离死别、永镇雷峰塔的开端,是先喜后悲。
蒋月泉 朱慧珍 白蛇 赏中秋
七里山塘景物新,秋高气爽净无尘。
今日里是欣逢佳节同游赏,半日偷闲酒一樽。
云儿片片升,船儿缓缓行,酒盅儿举不停,
脸庞儿醉生春,情至缠绵笑语温。
...
但愿得是花常好,但愿月常明,
人长寿,松长青,
但愿千秋百岁常相亲,地久天长永不分。
此段选曲唱词出自于陈灵犀之笔,由蒋月泉朱慧珍两位大师弹唱,珠联璧合,韵味绵长,堪称是整部白蛇长篇中的压轴之作,冠绝全书,甚至可称为评弹的代表作品,蒋调的再传弟子黄海华曾经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此曲。
记得曾经在观前街采芝斋二楼茶馆,点唱过张建珍唱过此曲,彼时张建珍还未是评弹金榜女状元,扎着麻花辫,犹是清新脱俗初出茅庐的感觉。
![]() |
看这两曲,不管是昆曲还是评弹,都是抒情的典范。所以戏曲从来不是为了讲故事,白蛇的故事、杜丽娘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我们看戏、听书,不就是为了享受这种婉转缠绵的抒情吗,执着于讲故事跑剧情的新编戏们,该醒醒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