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才新语——谈谈美食
《西游记》偷吃人参果一节,八戒囫囵吞枣般吃掉了属于自己的人参果,看着悟空和沙僧在细嚼慢咽,只能无奈又羡慕地问道:
“猴哥,什么味儿。”
八戒显然是后悔不已的,他那么急于满足食欲,没有节制和延迟,当然会错过本应该好好享用的美食。
“食色,性也。”对于美食的追求,是人皆有之,无所止境的。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食究竟是什么?一道菜,凭借什么超出果腹的作用,赢得我们的赞不绝口,回味无穷,念念不忘。
我们先来看看生活中那些美味。
同样一道油焖大虾,如果随便进一个饭店,一坐下,老板立即就捧上一大盘,就算你再怎么爱吃,恐怕也觉不出任何美食的滋味。你反而会嫌弃它色香不好,不够新鲜,太辣或太咸。但是,如果你进去苦苦等待了几个小时,油焖大虾才千呼万唤始出来,那么就算这道菜偏辣又咸,相信你也一定会吃得津津有味。
同样是妈妈做的糖醋排骨,如果天天都能吃到,你还会觉得是美食?不!当然不会。你反而会嫌弃母亲怎么不会变些花样,总是单调,重复,枯燥无味。但是,如果你留学十年,才回到故乡,终于吃到了母亲亲自烹饪的这道菜,恐怕又是另一番滋味了吧。
这就是美食。
美食不是那道简单的油焖大虾或是糖醋排骨,它是你的被延迟和节制了的欲望。当你的食欲暂时受到了抑制,没办法立即得到满足,你需要等待,甚至需要劳动,在这个等待和劳动的过程中,美食才产生。用哲学的需要来说,就是“劳动陶冶事物”。陶冶食物,不是简单的加工食物,而是把你的心血和心意倾注在食物上,把你对食物的品味和追求投射在食物上,把你对人生和亲情的感悟寄寓在食物上。正是这个陶冶的过程,造就了美食。
中秋佳节,家家户户盼团圆,庆团圆,自然也少不了美食。
一大早,岳母就已经开始准备中秋大餐。妻子比我早起,也去帮母亲干活了,厨房里传来她们母女的对话——
“这鸭子的毛怎么这么难拔?”妻子抱怨。
“开水烫得不够,不着急,慢慢拔。”岳母安慰道。
我悄悄蹲在楼梯边(生怕被抓去干活),看着这温馨的一幕,看着妻子这么认真地在拔毛,在专注地“陶冶”那只鸭子,我知道,待会儿出炉那只鸭子,无论是白切还是清蒸,一定会是一道绝佳的美味。因为这里面有妻子浓浓的爱,有一家人为了庆祝团圆付出的心意。这就是最好的美食。
我们终于知道,美食之所以成为美食,绝不在于食物本身。它是烹饪者意识的体现啊。高档餐厅里的山珍海味是美食,因为它倾注着大师对于美味的追求和心思。阔别已久的一道母亲亲自烹制的家常菜是美食,因为它浸润着浓浓的母爱。看到饥寒交迫,流浪街头的人,亲自递过去的一个馒头是美食,因为那是对生命的尊重和人性的善良。
美食意味着等待,在等待中沉淀了时间的味道。
诚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言:“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我节制着,忍耐着自己的食欲,不惜放弃早餐和午餐,只为等待晚上那顿美味的中秋大餐。因为我相信,欲望延迟得愈久,美食的滋味就越浓烈。
最后,附上图片一张,关于《舌尖上的中国》提到的一味经典菜肴,以便提醒各位:
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咯。
(发表于微信公众号:扬才新语。)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