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冷静的看待韩国电影了
![]() |
2016年3月,中文网络上开始流传出韩国电影《鬼乡》的资源,这是国内自媒体们在16年基于韩影的第一次狂欢,当时的标题是:韩国又出了一部改变国jia的电影。
2016年9月,韩国本土票房很不错的两部片子《釜山行》和《隧道》相继传到中文网络,我们再一次陷入对韩影的极度推崇中,我们这样说:此片一出,韩国电影又要甩中国电影10年了;以及这样说:zhong国永远拍不出这样讽刺的电影。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一聊起韩国电影,总是忍不住夸赞,甚至跪舔,我们一次次的从韩国电影中寻求力量,纷纷转发,奔走相告。异口同声的推举韩国电影,认为他们是亚洲电影之光。
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
2013年,我曾经写了一篇如何评价韩国电影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讲了我们口中所评判的韩国电影的起源,那是1998年前末,韩国电影界爆发光头行动,也出了第一部高票房的电影《生死谍变》;我也讲了这10多年来韩国电影的一些共性,热血或狗血;进而提到了zhong国观众们这些年来对于某一类韩国电影的集体高潮,——《熔炉》、《辩护人》、《恐怖直播》,类似这些现实主义题材的犯罪片子。我在文章里是这么写的,我说我们之所以热爱这些片子,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这些电影莫不震撼人于至深,二是我们自己没有这些电影。(点击阅读原文:如何评价韩国电影? - 突突的回答)
三年过去了,我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我想是时候抛出一些我的认识了,我是如此认为,我们如今对韩国电影的某些热爱或追逐已经渐渐脱离了电影本身,而是转化为了一种寄托,我们太渴望从这些电影中攫取一些我们自己国jia电影中所缺失的那份批判的力量,进而总是过誉,总是一点即着,我想,我们是时候该冷静的看待韩国电影了。
就拿今年以来被广泛传播的三部韩国电影来说,他们远远没有被我们所推崇的那般高度,《鬼乡》不过是借了日本人强征慰安妇的题材的优势,事实上这部片子拍的很一般,叙事过于散慢又凌乱,影片中招魂式的处理也毁誉参半,我们对于这部片子的好评主要集中在电影讲述日本人欺辱慰安妇时的直面镜头,震撼且残忍,但终归是停留在视觉上的。
电影《釜山行》确实是一部很优秀的商业片,他成功借鉴了欧美丧尸片的壳,做了本土化的改造和打磨,变成了一部展现社会百态和人性冷暖的灾难片,但当你真正把他当做一部灾难片来看时,你会发现他并没有太多特别的东西,主角性格的转变,生死离别前的人性闪光,以及那些关于ZF封锁消息,群众即乌合,肉食者鄙的批判都显得非常表面,也是欧美商业电影中经常可见的套路。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片,但远远配不上如今的评价。
而电影《隧道》更是一部拍的很遗憾的片子,作为一部救援电影,河正宇扮演的主角在电影前五分钟内便受困于坍陷的隧道之内,而电影接下来近两个小时的救援却讲述的甚是无聊,剧作上的平庸设置导致片子显得很沉闷,许多时段完全依赖于河正宇的个人表演,我们对于这部片子的很多好评仍旧是停留在电影里对于ZF和媒体的简单式的批判。
有人说,《釜山行》里如果最后一枪开了,这片子就是神作了,有人说,看电影《隧道》,光是听到吴达洙转述河正宇的那一句对着媒体记者和政府官员狂吼的台词:“都给我滚”就够了。
而当我听到这些,觉得甚是可笑,我似乎觉得我们就是一群盛世中的蝼蚁,我们被压榨被隔离,我们渴求着一切发声的机会,企图从一部部韩国电影中挖掘那些赤裸裸的呐喊,然后一遍又一遍的复述那句经典的注脚:人家有改变国jia的电影,而我们只有改变电影的国家。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总是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电影了,韩国电影已经变成我们眼中新的被替代的公知了吗?他总是站在最底层民众的角度,不遗余力的批判那些ZF、媒体、教育、司法等社会资源占有者的集体或个人,在韩国绝大多数电影中,jing察永远是办事不力消极怠工的形象,ZF永远是封锁消息维系既得利益者权益最大化的冷血集团,媒体永远是不惜一切手段想搞大新闻博眼球的虚伪斗士。
是的,在信息不对称的底层民众眼中,社会总是一个魔幻的折叠空间,那些韩国电影中的丑恶嘴脸满足了我们对于社会资源占有者的想象,而韩国电影里那些反复为批判而批判的桥段,也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切中观众的表达需求,这些年,我们口口相传的韩国电影大多有着这般特点。
不可否认,韩国电影确实在制作、表演、整体环境上好过国产电影,但如今的韩国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陷入了一种程式化的偷懒式的创作模式,是在走向另一个极端,似乎不在片子里丑化一下ZF及其他公有力的ji关就不能好好讲故事了,作为一名观众,仅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我对如今许多的韩国电影,已经有些腻歪了,他们也许久没能给我带来真正的惊喜了。
而国内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过誉及神化某些韩国片子的集体狂欢,对于这种现象,我更是有些无法理解,甚至有点本能的厌恶。
题图:《隧道》河正宇剧照
原文来自我的个人网站:http://www.1895m.com/2016/09/16/4607.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