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徽散記 · 11. 赤龍騰
雷聲漸劇,玄光洞内火光亂竄,擾攘了半天,仍未有火舌吐露,反倒是猛地裏湧出一股黛青色的煙霧,中夾電光,直漫向山前雲海,猶如大川匯流,煙雲驟然匯合,無邊無界,渾成一體。我們四人分踞于半空四角,防備孽龍乘這股煙霧之便幻化突圍。魏恕、碧虛尚沉得住氣,獨是淳瑛抿嘴竪目,等了一會兒,便問能否直殺進洞中了事。
煙霧由濃轉淡,漸漸散盡,再無動靜。我們面面相覷,淳瑛疑心孽龍是否早遁走了。魏恕望向我,我道:“四維及下俱以清剛合圍,上空有九弦結網,這兩件寶物都沒反應,可見虯龍未曾觸及它們。響動這般大,怕有聲東擊西之嫌。”
淳瑛眼珠子一轉,道:“這龍原來是個賊偷,恁地賊頭賊腦賊手腳。”碧虛莞爾,勸她這時刻不該說些呆話。淳瑛皺了下鼻梁,續道:“敢情是條地龍,這下可不好玩了。回頭看我逮一隻大大的螻蟈來——個頭大嗓門就大,那就不怕地龍犯耳背。”
魏恕不解:“逮螻蟈作什麽?耳背?”
碧虛擺手道:“魏師兄,問不得。”
淳瑛哼哼地笑了兩聲,搖頭晃腦,抛出教書先生的腔調:“古人云,‘螻蟈不鳴,地龍不出’啊。”世人又稱蚯蚓為地龍,她這是亂用“螻蟈鳴,蚯蚓出”的典故罷。我心裏不由得覺着好笑:古人真冤。
魏恕似是不曾領教過這麽淘氣的小孩,這才明白碧虛搖頭的意思。他不知該氣還是該笑好,想說淳瑛兩句,只聼碧虛“咦”了一聲,擺手示意我們看向山腰,只見一個書生模樣的中年人背負包袱、長劍,神色萎頓,拄着拐杖,正向山上行來。
“不好,竟是把凡人也困進來了麼?”淳瑛性子直,邊說邊想飛身下去攆人。碧虛早防她這着,一把挽住她,道:“別猴頭猴腦的。那‘地龍’埋伏在哪兒,還不知道呢,你禦劍飛行,驚了它出來,豈非帶累遊山的人?”碧虛所言極是,我心中對此人的意外出現也是心存疑慮,想來他們仨守在半空也無妨的,便叮囑了兩句,自下去察看是怎麽囘事。
半山有處山崖,崖後便是那條小路蜿蜒所過之処了。崖壁下開着一片忍冬花,黃白相間,在山風、雲氣之中時浮時没。我正巧落在花叢裏,想着要變個什麽形象與人説話,才不顯得突兀。起先是想仍舊變作山野村姑的打扮,心中忽地動念,世人素來好長生之朮,説不定這人也是上山尋仙來的呢?念起形變,眨眼已是一身道童裝束,背負葯箧,腰帶内別一枝白麈尾。我掐下一枝初綻的白忍冬,迎向書生所行的山路上去。
書生見了我,果然上來打招呼。
我問:“先生,打哪兒來,往哪兒去?”
書生稱是入山訪友迷了路,走了一天還沒找到朋友的那所茅舍。我問他朋友的茅舍在哪兒,可有取名,他說是在西山白石泉畔的松林裏,又道朋友是修道之人,厭煩和俗人來往,茅舍只是建來遮風避雨,不曾取名。
白石泉。這天柱山的另一面,確實有幾塊尋常不過的大石頭,春夏之際每沐新雨,便會顯出光潤的白來,倘若有泉眼,稱是白石泉也名副其實。只是如今那裏已是塊旱地——若往百年前追溯,本地確有道泉湧而成的瀑流,一場地震過後,水脈改道,泉眼枯竭了,石頭得不到泉水的浸潤,變得和普通的頑石無異。離奇就離奇在,這事距今已有數百年之久,這泉眼的名字果然會隻字不差地流傳下來麽?若說以上都是我多心,那再有個巧合之處,便是這個白石泉恰好出了我們的禁制範圍。
“那就奇了,莫非先生不是俗人?”我打量書生,朝他的劍比了比,笑道:“是了,先生是劍客,不必當俗人看的。”
“銹劍難平天下。區區一介無用儒生罷了。”他搖搖頭,繼續道,“曾聼友人談及此山靈氣所忠,時有神仙往來,這囘入山尋訪,是想隨他求仙問道。誰知在這山裏繞了一圈又一圈,縂找不到那老林子。難道真是在下沒半分仙緣?”
由此聊及神仙之事,彼此說得興起,我拍掌道:“我聼道長說過,山上就住了位降龍伏虎的仙人。喏,就住那邊呢,那邊。”說着,擡手指向玄光洞的方向,“道長說很多年前還親眼見過仙人馭龍出遊的。”
書生嘴角向上歪了歪,似是十分不屑,説是真仙哪有那麽容易給我們見着的道理。
我駁道:你是迷路了,才呆在這山上,之前也不曉得在花花世界哪個旮旯閒逛,怎曉得我們長年累月隱居修行的道人,沒見過真仙?!
書生臉色先是一沉,似要發作,忽又展露笑容,道:“小道長說的是。既然這裡真有神仙,在下到此尋仙訪道,是找對地方了。”說着便表示求道心切,央我趕快帶他去他朋友的住處。
沿途我借“道長”的名義,斷斷續續地和這書生聊了好些不相干的閒話,直談到“仙人馭龍”之說,我故作小孩憨態,饒舌道:“不過我就不稀罕養龍了。龍麽,大蛇而已,蛇性至毒的。道長說,他聼咱祖師爺爺講過一個故事,說是那仙人全心全意地養着那大蛇,那大蛇本領大了,會呼風喚雨了,卻跑來咬那神仙主人呢。”
書生不語。
又走得幾步,我咂嘴:“那神仙待那條蛇極好的,恩重如山呢,竟給恩將仇報了,真真不應該——欸?你站在這裡做什麽,怎麽不走了?”
只見書生一蓬亂髮赤焰般散在風裏,惡狠狠地道:“莫非我天生就該被囚,任他們吆喝?我既脫胎為龍,難道就該捨棄天高海濶,屈從受役?既然他們將畜養、役使當作施恩,把百年不見天日的光陰當賞我的兒戲,那本大爺也不妨養他們一回來報此段‘舊恩情’得了!!至於你,此等凡人,草芥皮囊,也配來消遣大爺我?!”話未說完,紅光一閃,現出一張黑洞洞的大嘴,尖牙如鋼,寒氣逼人,閃電似地朝我頭上撲來。
連自己都繞了進去,終逼出這條老龍的怨氣。我抽身騰入空中,心底略沁出幾分説不上來的滋味,低頭再看,魏恕已當機立斷放出冰暉九弦,碧虛與淳瑛的劍光守伺在旁助陣,把那條赤龍逼得越化越小。看着他們熱鬧,我腦海裏卻不斷反復感受着赤龍那股沖天的怨氣,想起曾幾何時養過的一頭小豹子,想起師父用了許多方法來教化我,我才如何心不甘情不願地放走那個豹子。爲此,師父還用法術將我囚在一個山洞裏反省了許久,打開洞門的那一刻,我以爲自己理解了師父的用意,低頭認錯了。可直到方才,我才發現當時的自己並非全明白過來,心底其實依舊覺得自己栓着小豹子養來玩,是對它親對它好。若我真個這麽養着那豹子,把它養大,它是否也會像這條大蟒一般,始終會打心底留一方隅,裝載起對我囚養它的恨意?縱使微弱,亦堵着這麽一股實在的恨意,經久不散,日漸成魔呢?
“前輩!”碧虛飛到我身旁,道:“孽龍逃到地下了。我們當怎辦才好?”
魏恕和淳瑛各發三道冰弦分成經緯織就巨網,籠住大半座山。這時我才覺察,他們由始至終只放出六根冰弦,且沒有爲將帥的三根弦絲。這冰弦若九弦齊發即有頃刻毀大山成芥子之威力,失了充當將帥的三根弦絲則威力倍減——即便有這三根,也斷不能為了挖到這條可變化大小來去自由的赤龍,就摧毀呂冰的天柱山的。想到此處,我不禁打心底感激九弦的主人,不管這位仙友是有意為之或是無意,總算對呂冰的洞府手下留情。
我將清剛與靈筠合璧成城,深入地底,不多時,只聼一聲龍嘯,地動山搖,一團陽綠色的光球破地飆起,内裏縛着一線暗影,沖進七寳圓匣第二層。圓匣機關合攏,回復原來的形狀。前後不過在瞬息之間,魏恕仨人似是未曾明白過來發生的事情,俱瞪圓了眼看我。我點點頭,卸下七寳圓匣中困了虯龍的一匣遞給魏恕,示意讓他將那條龍帶囘去復命。
煙霧由濃轉淡,漸漸散盡,再無動靜。我們面面相覷,淳瑛疑心孽龍是否早遁走了。魏恕望向我,我道:“四維及下俱以清剛合圍,上空有九弦結網,這兩件寶物都沒反應,可見虯龍未曾觸及它們。響動這般大,怕有聲東擊西之嫌。”
淳瑛眼珠子一轉,道:“這龍原來是個賊偷,恁地賊頭賊腦賊手腳。”碧虛莞爾,勸她這時刻不該說些呆話。淳瑛皺了下鼻梁,續道:“敢情是條地龍,這下可不好玩了。回頭看我逮一隻大大的螻蟈來——個頭大嗓門就大,那就不怕地龍犯耳背。”
魏恕不解:“逮螻蟈作什麽?耳背?”
碧虛擺手道:“魏師兄,問不得。”
淳瑛哼哼地笑了兩聲,搖頭晃腦,抛出教書先生的腔調:“古人云,‘螻蟈不鳴,地龍不出’啊。”世人又稱蚯蚓為地龍,她這是亂用“螻蟈鳴,蚯蚓出”的典故罷。我心裏不由得覺着好笑:古人真冤。
魏恕似是不曾領教過這麽淘氣的小孩,這才明白碧虛搖頭的意思。他不知該氣還是該笑好,想說淳瑛兩句,只聼碧虛“咦”了一聲,擺手示意我們看向山腰,只見一個書生模樣的中年人背負包袱、長劍,神色萎頓,拄着拐杖,正向山上行來。
“不好,竟是把凡人也困進來了麼?”淳瑛性子直,邊說邊想飛身下去攆人。碧虛早防她這着,一把挽住她,道:“別猴頭猴腦的。那‘地龍’埋伏在哪兒,還不知道呢,你禦劍飛行,驚了它出來,豈非帶累遊山的人?”碧虛所言極是,我心中對此人的意外出現也是心存疑慮,想來他們仨守在半空也無妨的,便叮囑了兩句,自下去察看是怎麽囘事。
半山有處山崖,崖後便是那條小路蜿蜒所過之処了。崖壁下開着一片忍冬花,黃白相間,在山風、雲氣之中時浮時没。我正巧落在花叢裏,想着要變個什麽形象與人説話,才不顯得突兀。起先是想仍舊變作山野村姑的打扮,心中忽地動念,世人素來好長生之朮,説不定這人也是上山尋仙來的呢?念起形變,眨眼已是一身道童裝束,背負葯箧,腰帶内別一枝白麈尾。我掐下一枝初綻的白忍冬,迎向書生所行的山路上去。
書生見了我,果然上來打招呼。
我問:“先生,打哪兒來,往哪兒去?”
書生稱是入山訪友迷了路,走了一天還沒找到朋友的那所茅舍。我問他朋友的茅舍在哪兒,可有取名,他說是在西山白石泉畔的松林裏,又道朋友是修道之人,厭煩和俗人來往,茅舍只是建來遮風避雨,不曾取名。
白石泉。這天柱山的另一面,確實有幾塊尋常不過的大石頭,春夏之際每沐新雨,便會顯出光潤的白來,倘若有泉眼,稱是白石泉也名副其實。只是如今那裏已是塊旱地——若往百年前追溯,本地確有道泉湧而成的瀑流,一場地震過後,水脈改道,泉眼枯竭了,石頭得不到泉水的浸潤,變得和普通的頑石無異。離奇就離奇在,這事距今已有數百年之久,這泉眼的名字果然會隻字不差地流傳下來麽?若說以上都是我多心,那再有個巧合之處,便是這個白石泉恰好出了我們的禁制範圍。
“那就奇了,莫非先生不是俗人?”我打量書生,朝他的劍比了比,笑道:“是了,先生是劍客,不必當俗人看的。”
“銹劍難平天下。區區一介無用儒生罷了。”他搖搖頭,繼續道,“曾聼友人談及此山靈氣所忠,時有神仙往來,這囘入山尋訪,是想隨他求仙問道。誰知在這山裏繞了一圈又一圈,縂找不到那老林子。難道真是在下沒半分仙緣?”
由此聊及神仙之事,彼此說得興起,我拍掌道:“我聼道長說過,山上就住了位降龍伏虎的仙人。喏,就住那邊呢,那邊。”說着,擡手指向玄光洞的方向,“道長說很多年前還親眼見過仙人馭龍出遊的。”
書生嘴角向上歪了歪,似是十分不屑,説是真仙哪有那麽容易給我們見着的道理。
我駁道:你是迷路了,才呆在這山上,之前也不曉得在花花世界哪個旮旯閒逛,怎曉得我們長年累月隱居修行的道人,沒見過真仙?!
書生臉色先是一沉,似要發作,忽又展露笑容,道:“小道長說的是。既然這裡真有神仙,在下到此尋仙訪道,是找對地方了。”說着便表示求道心切,央我趕快帶他去他朋友的住處。
沿途我借“道長”的名義,斷斷續續地和這書生聊了好些不相干的閒話,直談到“仙人馭龍”之說,我故作小孩憨態,饒舌道:“不過我就不稀罕養龍了。龍麽,大蛇而已,蛇性至毒的。道長說,他聼咱祖師爺爺講過一個故事,說是那仙人全心全意地養着那大蛇,那大蛇本領大了,會呼風喚雨了,卻跑來咬那神仙主人呢。”
書生不語。
又走得幾步,我咂嘴:“那神仙待那條蛇極好的,恩重如山呢,竟給恩將仇報了,真真不應該——欸?你站在這裡做什麽,怎麽不走了?”
只見書生一蓬亂髮赤焰般散在風裏,惡狠狠地道:“莫非我天生就該被囚,任他們吆喝?我既脫胎為龍,難道就該捨棄天高海濶,屈從受役?既然他們將畜養、役使當作施恩,把百年不見天日的光陰當賞我的兒戲,那本大爺也不妨養他們一回來報此段‘舊恩情’得了!!至於你,此等凡人,草芥皮囊,也配來消遣大爺我?!”話未說完,紅光一閃,現出一張黑洞洞的大嘴,尖牙如鋼,寒氣逼人,閃電似地朝我頭上撲來。
連自己都繞了進去,終逼出這條老龍的怨氣。我抽身騰入空中,心底略沁出幾分説不上來的滋味,低頭再看,魏恕已當機立斷放出冰暉九弦,碧虛與淳瑛的劍光守伺在旁助陣,把那條赤龍逼得越化越小。看着他們熱鬧,我腦海裏卻不斷反復感受着赤龍那股沖天的怨氣,想起曾幾何時養過的一頭小豹子,想起師父用了許多方法來教化我,我才如何心不甘情不願地放走那個豹子。爲此,師父還用法術將我囚在一個山洞裏反省了許久,打開洞門的那一刻,我以爲自己理解了師父的用意,低頭認錯了。可直到方才,我才發現當時的自己並非全明白過來,心底其實依舊覺得自己栓着小豹子養來玩,是對它親對它好。若我真個這麽養着那豹子,把它養大,它是否也會像這條大蟒一般,始終會打心底留一方隅,裝載起對我囚養它的恨意?縱使微弱,亦堵着這麽一股實在的恨意,經久不散,日漸成魔呢?
“前輩!”碧虛飛到我身旁,道:“孽龍逃到地下了。我們當怎辦才好?”
魏恕和淳瑛各發三道冰弦分成經緯織就巨網,籠住大半座山。這時我才覺察,他們由始至終只放出六根冰弦,且沒有爲將帥的三根弦絲。這冰弦若九弦齊發即有頃刻毀大山成芥子之威力,失了充當將帥的三根弦絲則威力倍減——即便有這三根,也斷不能為了挖到這條可變化大小來去自由的赤龍,就摧毀呂冰的天柱山的。想到此處,我不禁打心底感激九弦的主人,不管這位仙友是有意為之或是無意,總算對呂冰的洞府手下留情。
我將清剛與靈筠合璧成城,深入地底,不多時,只聼一聲龍嘯,地動山搖,一團陽綠色的光球破地飆起,内裏縛着一線暗影,沖進七寳圓匣第二層。圓匣機關合攏,回復原來的形狀。前後不過在瞬息之間,魏恕仨人似是未曾明白過來發生的事情,俱瞪圓了眼看我。我點點頭,卸下七寳圓匣中困了虯龍的一匣遞給魏恕,示意讓他將那條龍帶囘去復命。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