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詩經》筆記之《王風·君子于役》
《王風·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塒,音時。佸,音活。)
《毛詩序》:刺平王也。君子行役無期度,大夫思其危難以風焉。
毛詩認為是在大夫思念他在外行役的君子同事。王先謙認為是妻子思念丈夫,因為雞牛羊等場景,更符合家庭生活。前者不能說錯,後者更有道理。但主題是一樣的——斥責統治者對民力的過度使用。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在外行役,不知歸期何時?“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曷,何也。塒,牆壁上鑿洞而成雞窩。雞入窩了,牛羊從放牧的地方回來了,白天要過去了,日復一日,而君子何時才能歸來呢?“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天地間的萬物都有其作息的規律,天上的鳥,也不種,也不收,但也活得好好的。而人有時卻像一個例外,他們懂得生存的諸多技能和道理,有時卻活得不如動物明白和寬闊。或許是承載了太多的慾望與敵意吧。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君子行役,遙遙無期,不能用日月來計。“曷其有佸?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佸,相會。桀,用木头搭成的鸡窝。括,至也。倦鳥歸巢,大概沒有一隻鳥王能有權不讓一隻鳥回來,但人的社會卻不同。“君子于役,茍無饑渴”。不知道他生活得如何?是否又饑又渴?
這首詩是“刺平王”,其時正值東周之始,雖然東周中央政權極弱,終非亡國末代之象。但此詩從一個女人(或男人)對行役君子的思念,暴露出繁役對民力、民心、民性的戕害之大,大量強制人民參與各種建設看似可使國家強大,實則是如打激素一般,透支國本。王船山評曰:“大役則有大飽,大飽則有大困。上無經,下無藝,農避而廢耕,女怨而廢織……東周之失民,宜其亡矣。秦隋蒙古之瓦解,賦未嘗增,天下毒悶,胥此也夫!”吸取秦律高壓嚴苛的亡國教訓後,漢初黃老之學採取的“與民休息”鞏固了漢朝的根基。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塒,音時。佸,音活。)
《毛詩序》:刺平王也。君子行役無期度,大夫思其危難以風焉。
毛詩認為是在大夫思念他在外行役的君子同事。王先謙認為是妻子思念丈夫,因為雞牛羊等場景,更符合家庭生活。前者不能說錯,後者更有道理。但主題是一樣的——斥責統治者對民力的過度使用。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在外行役,不知歸期何時?“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曷,何也。塒,牆壁上鑿洞而成雞窩。雞入窩了,牛羊從放牧的地方回來了,白天要過去了,日復一日,而君子何時才能歸來呢?“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天地間的萬物都有其作息的規律,天上的鳥,也不種,也不收,但也活得好好的。而人有時卻像一個例外,他們懂得生存的諸多技能和道理,有時卻活得不如動物明白和寬闊。或許是承載了太多的慾望與敵意吧。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君子行役,遙遙無期,不能用日月來計。“曷其有佸?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佸,相會。桀,用木头搭成的鸡窝。括,至也。倦鳥歸巢,大概沒有一隻鳥王能有權不讓一隻鳥回來,但人的社會卻不同。“君子于役,茍無饑渴”。不知道他生活得如何?是否又饑又渴?
這首詩是“刺平王”,其時正值東周之始,雖然東周中央政權極弱,終非亡國末代之象。但此詩從一個女人(或男人)對行役君子的思念,暴露出繁役對民力、民心、民性的戕害之大,大量強制人民參與各種建設看似可使國家強大,實則是如打激素一般,透支國本。王船山評曰:“大役則有大飽,大飽則有大困。上無經,下無藝,農避而廢耕,女怨而廢織……東周之失民,宜其亡矣。秦隋蒙古之瓦解,賦未嘗增,天下毒悶,胥此也夫!”吸取秦律高壓嚴苛的亡國教訓後,漢初黃老之學採取的“與民休息”鞏固了漢朝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