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猴烧酒的民科(二)——吴日生名
江南水乡泽国,因着被河道、沼泽、湖泊零碎切割而成的大大小小的区域,加上茂密的水生植物,往往成为剧盗藏身的绝佳地点。换句话说,住在现在所谓的湿地公园旁边,绝对是无畏的勇士。国家权力完全渗透入湖山莽泽之中,其治安情况的极大改善,则是要到了凭借现代交通和通讯手段的时代了。
所以对古代人来说,太平之世的治安状况就不好,更不要说是板荡之时了。明清之交的太湖流域局势就非常的混沌,除了新来的清军、残存的明军,也有民间自发的武装、原来的盗匪,当然还有即将成为民间武装或者盗匪的人。自然,他们都自称为义军,或者是记述下故事的人把他们称为义军。陈湖的十将官和陆世钥就在刚被清军占领的苏州城里搞了个大新闻。
长白荡有一支相当知名的义军,其领袖是前朝进士,因而与苏松地区的缙绅士大夫有着紧密地联系,这支义军就是吴日生的队伍。
当然,我对吴日生有所兴趣,完全是因为论文的原因。在涉及论文重要主题文氏家族在明清之际的灾难时,不可避免地就触及了这支义军。关于这支义军有很多晦暗不明的地方,甚至是其领袖吴日生之名都言人人殊。论文内我我写了一个长注来说明情况。最近又看到了一些相关材料,尤其是剁了一单白坚的《夏完淳集笺校》。
我觉得论文的注释有很大的补充说明的空间,于是就有了这么篇民科文。
注释中我倾向认为吴日生原名吴昜,理由也已经在注释中大致说了。夏完淳有《吴江野哭》一诗,一般认为即是哀长白荡义军所作,白坚在对这首诗注释时,也对吴日生的名字作了一番考证(第271页),认为吴日生当名易。
所引中文献的主要依据是叶绍袁《甲行日注》。其实此书当时我也写在了注释里,不过因为最后懒得去核对原书,就把它删去了,现在看来仍有必要对其做一番说明。叶绍袁是当时吴江叶氏的代表人物,加上家中众多女性作家,成为近来火热的女性书写研究时常提及的人物。闲话少絮,叶氏与吴日生相熟自然没有什么问题,手札往还也在情理之中。叶氏在这里用仿佛谶纬般的手法写到:“……遇大壮之夬,六五,丧羊于易。今未月也,易则其名,异哉!”未月即羊月,故未月吴日生死,叶氏会觉得早有朕兆,完全符合于“丧羊于易”,显然这里他是将吴日生之名作吴易的,所以会说“易则其名”。【老实说,深究起来,似乎说“丧易于羊”更符节未月吴氏死这一情况】
这里当然不用去理会大壮卦里这句“丧羊于易”的具体意思,因为叶氏所惊讶的仅仅是字面的巧合。【丧羊于易,羊为兑,易为乾,四上之五,五即坎五,即乾,所以说丧羊于易,兑还属乾的意思,所以下面说“无悔”。当然我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因为我也没看懂】有意思的是,叶氏在这里卜到的大壮卦,却颇有联想的空间。大壮之上卦为遁,下卦为晋,“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前者肥遁,后者是进,而大壮正处两卦之间,象震,主动,是阳进阴衰之征。而晋卦之后,则进必伤,受以明夷。如果联系当时的时局,倒是可以有大开无责任的脑洞,一通强行解释,不知叶氏占罢是否也有所动念——咳咳,以上都是题外话。
回归正题,叶氏既认吴日生名易,因两人关系密切,似乎可作定论。但正如我注释中所说,与义军直接有联系,同时也是吴氏好友的陈子龙及其弟子王沄却将吴日生名作昜,我们不讨论孰对孰错,即或都是友人,似乎两方也有不同意见。而且其实当时友人的记述很多也靠不住,比如侯岐曾将其好友申绍芳号写作清门,实际上应该是青门。当时友人往还,名姓往往依靠发音,错笔误会也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不能作为定论的凭信。
那么能不能通过日生这个字,逆切吴氏的名字呢?我原文里也做了说明,这里可以继续深入。白坚征引叶绍袁的后人廷琯的补充,叶廷琯征引说文解字说秘书说“日月为易”,认为吴日生的字刚好是取这个意思。这个考证我当然不认同【叶廷琯我对他没啥好印象,曾经阅读过吴城日记和眉叟年谱,皆由蜕翁所删,他在删削两书过程中,充分展现了自身识见的低下、学力的孱弱——对我就是在黑】。他在这里以日月为易切日生,日是有了,那么月呢?日生一字只得易之一半,另一半被吃了吗?况且这是《说文》里引据秘书也即纬书的一段,叶氏算是无视了易的本意?易构字肯定是象形,本意也自然是蜥蜴,引申为变易。讽刺的是,如果非要顺着叶廷琯的思路,其实有个更为符合以字释名的——昜。昜,说文释为开,从日一勿,段注谓此阴阳之阳的正字,与日生之字正若合符节,日生恰切阳字。如果我们稍加联想,对昜和易字都加上日字旁,暘,说文释为日出,则与日生所切更为熨帖;晹,说文释为日覆云暂见也,与日生也了无关涉。当然这两个日字旁的字都是形声,但其声旁未尝不暗示其字意,比如晹,意思是日在云中时而显现,那么声旁易,正取其变易交替之意【一个猜想,肯定不对】。
由此我觉得非得字释名,那么吴昜绝对比吴易更符合日生之字,叶廷琯显然强为之说。
接下来白坚又列举了近人柳亚子、陈去病之论,柳氏之说我亦提及。至于陈去病。。。唉,我看到的明明是陈去病支持吴日生名昜啊(见陈氏连载于《国粹学报》上的《明遗民录》,我所征引来自谢正光、范金民《明遗民录汇辑》第185-193页)白氏所引是陈去病载于江苏革命博物馆月刊上的吴日生传(感谢好友为我下到了这篇杂志文章)。陈去病在月刊之上确实改口称其见到吴日生崇祯所刊刻的时文,署名吴易,而在较早的载于《国粹学报》上的传文则迳称吴昜。对比两篇文字,基本相同,在月刊上的文章最后,陈去病说到:“往撰此文,颇觉草草。今二十余年矣。考据较详,因复改定之如此。”可见陈去病最初认为吴日生名昜,最后因见到吴日生所刊时文,更改前说,认为应名吴易,是为陈氏最终意见。
这点应当补入论文注释之中。当然,陈去病的前后传文,正如论文注释中所引,其母梦见日坠怀生吴日生这一段描写并没有删去,只是将之后的“故名昜”改成了“故名易”,抛开出生神化的文学原型不谈,此事的核心实际上仍然是回到了以字切名的老问题上来。至于时文刊本,就像我论文注释中所说,易、昜两字极易相混,刻本实际上也未必能证明什么。
那么,有人就会说,看看吴日生自己怎么写他的名字不就行了?good idea,所以白坚接下去下了案语:“余所见吴氏手札,署名均作易。”这似乎就可以下断语吴日生名易了吧。
ちょっと待って,其实上图出过一套明代尺牍,其中刚好有一通吴日生书。
其自署名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署作昜,上图释文也正释作昜。
白坚先生所见其他手札未能见到,但依靠上图此书,似乎仍不能遽下日生名易这一结论。【上图此札内容颇为私人,再加上吴昜并非书学或学界名人,似无作假可能,也无作假必要】
至于我在论文注释中提出的进士题名碑,这应当是相当权威的材料。可惜也正有两个结果,乾隆刻本作易,今人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作昜(注一作易),因为今人所作索引,有根据石刻拓本而来,不知其正文作昜,是否根据的原石石刻(如果原石作昜,刻本作易,似正可证陈去病所见时文刻本也误昜为易,乃刻本常见之病),不知现在北京国子监能否见到原碑了,有机会上洛去学习一个,或有通人能告我。
至于昜易相混,正如论文中已说,古来即已如此,像大名鼎鼎的《张迁碑》。
夸张来说,可能吴日生本人也昜易混署。(检索台湾教育部异体字字典,可以看到昜兼为易的异体,应为俗书,而昜的一异体也正与《张迁碑》中易的写法相同。)
总之,废话了那么多,我的总体意见,略与论文中不同,是昜是易,不能轻下判断。甚至在古时俗体中,昜易两字在书写时就是等无差别,可以通书。把他称作吴日生,仍然是比较谨慎的。其实,当时许多人也是这么处理的,叶绍袁在正文里就只写“谣传日生凶问”,并没有明说他叫易;黄宗羲在他的许多志铭记传中,也多称吴日生,如此者不仅二人。至于非要让我下判断的话。。。。。我倾向他叫吴昜。
最近读书,又发现诸多与论文相关的材料,可以加以补充;也发现论文中一些为了增加文学性的段落,对于材料的驱遣有误。。。。。(羞愧难当)找个时间再写个其他的内容补正吧(对,别多想了)。竭泽而渔,何其难哉。
所以对古代人来说,太平之世的治安状况就不好,更不要说是板荡之时了。明清之交的太湖流域局势就非常的混沌,除了新来的清军、残存的明军,也有民间自发的武装、原来的盗匪,当然还有即将成为民间武装或者盗匪的人。自然,他们都自称为义军,或者是记述下故事的人把他们称为义军。陈湖的十将官和陆世钥就在刚被清军占领的苏州城里搞了个大新闻。
长白荡有一支相当知名的义军,其领袖是前朝进士,因而与苏松地区的缙绅士大夫有着紧密地联系,这支义军就是吴日生的队伍。
当然,我对吴日生有所兴趣,完全是因为论文的原因。在涉及论文重要主题文氏家族在明清之际的灾难时,不可避免地就触及了这支义军。关于这支义军有很多晦暗不明的地方,甚至是其领袖吴日生之名都言人人殊。论文内我我写了一个长注来说明情况。最近又看到了一些相关材料,尤其是剁了一单白坚的《夏完淳集笺校》。
![]() |
【这不是晒单~】 |
我觉得论文的注释有很大的补充说明的空间,于是就有了这么篇民科文。
![]() |
我论文中的注释 |
注释中我倾向认为吴日生原名吴昜,理由也已经在注释中大致说了。夏完淳有《吴江野哭》一诗,一般认为即是哀长白荡义军所作,白坚在对这首诗注释时,也对吴日生的名字作了一番考证(第271页),认为吴日生当名易。
![]() |
涂红标识白氏考证起结位置 |
所引中文献的主要依据是叶绍袁《甲行日注》。其实此书当时我也写在了注释里,不过因为最后懒得去核对原书,就把它删去了,现在看来仍有必要对其做一番说明。叶绍袁是当时吴江叶氏的代表人物,加上家中众多女性作家,成为近来火热的女性书写研究时常提及的人物。闲话少絮,叶氏与吴日生相熟自然没有什么问题,手札往还也在情理之中。叶氏在这里用仿佛谶纬般的手法写到:“……遇大壮之夬,六五,丧羊于易。今未月也,易则其名,异哉!”未月即羊月,故未月吴日生死,叶氏会觉得早有朕兆,完全符合于“丧羊于易”,显然这里他是将吴日生之名作吴易的,所以会说“易则其名”。【老实说,深究起来,似乎说“丧易于羊”更符节未月吴氏死这一情况】
这里当然不用去理会大壮卦里这句“丧羊于易”的具体意思,因为叶氏所惊讶的仅仅是字面的巧合。【丧羊于易,羊为兑,易为乾,四上之五,五即坎五,即乾,所以说丧羊于易,兑还属乾的意思,所以下面说“无悔”。当然我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因为我也没看懂】有意思的是,叶氏在这里卜到的大壮卦,却颇有联想的空间。大壮之上卦为遁,下卦为晋,“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前者肥遁,后者是进,而大壮正处两卦之间,象震,主动,是阳进阴衰之征。而晋卦之后,则进必伤,受以明夷。如果联系当时的时局,倒是可以有大开无责任的脑洞,一通强行解释,不知叶氏占罢是否也有所动念——咳咳,以上都是题外话。
回归正题,叶氏既认吴日生名易,因两人关系密切,似乎可作定论。但正如我注释中所说,与义军直接有联系,同时也是吴氏好友的陈子龙及其弟子王沄却将吴日生名作昜,我们不讨论孰对孰错,即或都是友人,似乎两方也有不同意见。而且其实当时友人的记述很多也靠不住,比如侯岐曾将其好友申绍芳号写作清门,实际上应该是青门。当时友人往还,名姓往往依靠发音,错笔误会也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不能作为定论的凭信。
那么能不能通过日生这个字,逆切吴氏的名字呢?我原文里也做了说明,这里可以继续深入。白坚征引叶绍袁的后人廷琯的补充,叶廷琯征引说文解字说秘书说“日月为易”,认为吴日生的字刚好是取这个意思。这个考证我当然不认同【叶廷琯我对他没啥好印象,曾经阅读过吴城日记和眉叟年谱,皆由蜕翁所删,他在删削两书过程中,充分展现了自身识见的低下、学力的孱弱——对我就是在黑】。他在这里以日月为易切日生,日是有了,那么月呢?日生一字只得易之一半,另一半被吃了吗?况且这是《说文》里引据秘书也即纬书的一段,叶氏算是无视了易的本意?易构字肯定是象形,本意也自然是蜥蜴,引申为变易。讽刺的是,如果非要顺着叶廷琯的思路,其实有个更为符合以字释名的——昜。昜,说文释为开,从日一勿,段注谓此阴阳之阳的正字,与日生之字正若合符节,日生恰切阳字。如果我们稍加联想,对昜和易字都加上日字旁,暘,说文释为日出,则与日生所切更为熨帖;晹,说文释为日覆云暂见也,与日生也了无关涉。当然这两个日字旁的字都是形声,但其声旁未尝不暗示其字意,比如晹,意思是日在云中时而显现,那么声旁易,正取其变易交替之意【一个猜想,肯定不对】。
由此我觉得非得字释名,那么吴昜绝对比吴易更符合日生之字,叶廷琯显然强为之说。
接下来白坚又列举了近人柳亚子、陈去病之论,柳氏之说我亦提及。至于陈去病。。。唉,我看到的明明是陈去病支持吴日生名昜啊(见陈氏连载于《国粹学报》上的《明遗民录》,我所征引来自谢正光、范金民《明遗民录汇辑》第185-193页)白氏所引是陈去病载于江苏革命博物馆月刊上的吴日生传(感谢好友为我下到了这篇杂志文章)。陈去病在月刊之上确实改口称其见到吴日生崇祯所刊刻的时文,署名吴易,而在较早的载于《国粹学报》上的传文则迳称吴昜。对比两篇文字,基本相同,在月刊上的文章最后,陈去病说到:“往撰此文,颇觉草草。今二十余年矣。考据较详,因复改定之如此。”可见陈去病最初认为吴日生名昜,最后因见到吴日生所刊时文,更改前说,认为应名吴易,是为陈氏最终意见。
![]() |
陈去病前后两文对比 |
这点应当补入论文注释之中。当然,陈去病的前后传文,正如论文注释中所引,其母梦见日坠怀生吴日生这一段描写并没有删去,只是将之后的“故名昜”改成了“故名易”,抛开出生神化的文学原型不谈,此事的核心实际上仍然是回到了以字切名的老问题上来。至于时文刊本,就像我论文注释中所说,易、昜两字极易相混,刻本实际上也未必能证明什么。
那么,有人就会说,看看吴日生自己怎么写他的名字不就行了?good idea,所以白坚接下去下了案语:“余所见吴氏手札,署名均作易。”这似乎就可以下断语吴日生名易了吧。
ちょっと待って,其实上图出过一套明代尺牍,其中刚好有一通吴日生书。
![]() |
这是昜吧。。。这不是昜? |
其自署名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署作昜,上图释文也正释作昜。
白坚先生所见其他手札未能见到,但依靠上图此书,似乎仍不能遽下日生名易这一结论。【上图此札内容颇为私人,再加上吴昜并非书学或学界名人,似无作假可能,也无作假必要】
至于我在论文注释中提出的进士题名碑,这应当是相当权威的材料。可惜也正有两个结果,乾隆刻本作易,今人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作昜(注一作易),因为今人所作索引,有根据石刻拓本而来,不知其正文作昜,是否根据的原石石刻(如果原石作昜,刻本作易,似正可证陈去病所见时文刻本也误昜为易,乃刻本常见之病),不知现在北京国子监能否见到原碑了,有机会上洛去学习一个,或有通人能告我。
至于昜易相混,正如论文中已说,古来即已如此,像大名鼎鼎的《张迁碑》。
![]() |
治京氏易,易字上日封口横长书,正与昜的异体相同 |
夸张来说,可能吴日生本人也昜易混署。(检索台湾教育部异体字字典,可以看到昜兼为易的异体,应为俗书,而昜的一异体也正与《张迁碑》中易的写法相同。)
总之,废话了那么多,我的总体意见,略与论文中不同,是昜是易,不能轻下判断。甚至在古时俗体中,昜易两字在书写时就是等无差别,可以通书。把他称作吴日生,仍然是比较谨慎的。其实,当时许多人也是这么处理的,叶绍袁在正文里就只写“谣传日生凶问”,并没有明说他叫易;黄宗羲在他的许多志铭记传中,也多称吴日生,如此者不仅二人。至于非要让我下判断的话。。。。。我倾向他叫吴昜。
最近读书,又发现诸多与论文相关的材料,可以加以补充;也发现论文中一些为了增加文学性的段落,对于材料的驱遣有误。。。。。(羞愧难当)找个时间再写个其他的内容补正吧(对,别多想了)。竭泽而渔,何其难哉。
-
#勇气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9-17 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