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
外婆家在城郊,准确来说,是在城市的三环线外。早在这座城市还没有用环线归纳面积的时候,外婆家就坐落于此,那时候,偏僻只是个概念,因为外公跟我说,就连汉口,都有好多荒地呢。
外公年轻的时候在城里做裁缝,外婆在家务农,后来条件稍微好了点,外婆也进城了,他们从城市的那头搬到这头,敲敲打打,筑起一栋楼房,外婆依然务农。
打我记事起,外婆家后面就有一大块地,土壤肥厚,隔壁左右纷纷划地,外婆家得了不小的一块,种萝卜,种生菜,种黄瓜,种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菜,一年四季,很是盎然。我的童年,就养在这块儿常绿的菜地里。
其实我小时候不常下地玩耍,因为楼房和菜地间隔着一条不宽的臭水沟,要去菜地,得从地下室的阳台伸下一架梯子,爬下去,几步后看准一块石头,再稳着上两个石阶就到了。这期间要谨慎,万一踏进臭水沟,心理上要好一阵恢复。小时候胆小,不似男孩子那么皮实,外公下地,我就站在一楼的阳台上,久久地看着。多少个赖床的早晨,被晨尿憋醒,跑去厕所,就看见这么一副辛劳的画面。
由于有个地下室,又常年空着,外婆就拿来养家禽,鸽子也养过,养在天台,还有我的好几只兔子,以及猫和狗。我最爱的一只花猫,会在下雪的冬天蜷在我的双腿上,赖着我的体温打盹,有时我使坏,把他摇醒,放到地上,他好脾气的走开,不一会儿又故技重施。说到狗,外婆家好像就养过一次,那是一条灰色的大狗,见人就叫,不温柔,我被它吓得站在桌上,不敢沾地,它好像引以为乐。
我姐住二楼,小时候就是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那时我们不太聊得来,她养了蚕宝宝,我跟我妹逗它,结果我重心不稳,不小心把蚕坐死了,我姐哭着告状,当时我是很不齿这种行为的,后来我妈说,我才是小时候最爱告状的那一个。
有一些生命是只属于我的,那是我童年的游戏。每天午睡起来,就到墙角下找蚂蚁,我知道他们有哪几个出口,舀一勺蜜,放在出口,不一会儿就涌出好多深咖色的蚂蚁;又或者,拍死几只苍蝇,放在匆忙赶路的蚂蚁面前,他们就不急着赶路了,回家呼朋引伴,把大家伙抬进洞;再或者下雨的时候,看着他们有条不紊的排着队,举着白色的细小的颗粒,爬到另一处墙根。这样的事,我能做上一天,以至于,我觉得墙根下的那批蚂蚁,听得懂我的召唤。而且,那时候巧得一本书,记录得全是小学生实验笔记,于是我知道了蚂蚁很团结,如果你点一圈火困住他们,他们会抱团成一个球体,冲出火圈,这样只有外层的蚂蚁会烧焦,我还知道那些白色的小颗粒就是蚁后的卵,下雨了要保护好后代,他们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有高品格的小生灵。
呵,那时候呀,最大的烦恼就是二姨每天中午下班后,来外婆家吃饭,她是个极度自律的人,看不得我每天无所事事,总会说道两句,我不理,她上班后我又故态萌发,每天就梦想成为一个生物学家,好一辈子跟这些小家伙打交道。不过她的好多道理,现在倒是受用于此,毕竟,我已经长大了。
长大的第一步,就是知道了环境的局限,那片菜园对我再没有吸引力,外婆家没有猫也没有狗了,墙角下的小伙伴变得和它本身一样小,我厌倦了城郊只有一趟通向城区的公车,但我在往返间乐此不疲。城区太多新鲜事儿,偌大的电影院,投币的游戏机,还有很多美食,很多味蕾里的小魔术。
外婆依然是我认识的劳动妇女,每天都在地里挥洒汗水,在城郊这个慢好几拍的世界里,维持自己的生活节奏。现今而言,种菜对外婆来说只是一种调剂,就像很多人养花一样。她已经听不太懂我们的生活,什么汇率,什么地段,她也搞不懂一群人坐在一起,跟开会似的,结果在说什么卧底之类的话。倒是小舅,他回家爱去菜地,放牛娃,身体里有种天然的对土地的亲切,而我的小侄子,像年少的我一样,站在阳台上,大声喊着”爷爷“。
不久前收到通知,说那栋老房要被拆了,我前天去看,隔壁那户的房子已经被推倒了,钢筋裸露,以一种了无生气的姿态,时刻提醒着外婆家。不必说,外婆最舍不得那片菜地,那片土地有自己的价值,有他们两个老人的价值,人老了,其实就是需要被承认,需要被需要。
这城市在壮大,我们也在长大,小时候蹲在墙角玩蚂蚁,玩的痴迷,蹲得久了,站起来头晕目眩,甩甩头又蹲下去,现在被蚊子咬几个大包,就大惊小怪,远比小时候娇气得多。而外婆家呢?外婆家是个静默的意象,团圆,等待,繁衍,离别,他在这里送人走,又迎人来,如今,它为了附和这个城市,从一个意象,回到了一座老房。
成长,为什么会是这么一件与快乐为敌的事?
那栋老房,不知什么时候会被推到,我怀念它,不仅因为它根植了我的童年,它还根植了我父辈的少年,和我外公外婆的壮年,甚至是后来漫长的一生。只是,它将在某个角落被折叠,它巨大的背影好像在说,不必追。
外公年轻的时候在城里做裁缝,外婆在家务农,后来条件稍微好了点,外婆也进城了,他们从城市的那头搬到这头,敲敲打打,筑起一栋楼房,外婆依然务农。
打我记事起,外婆家后面就有一大块地,土壤肥厚,隔壁左右纷纷划地,外婆家得了不小的一块,种萝卜,种生菜,种黄瓜,种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菜,一年四季,很是盎然。我的童年,就养在这块儿常绿的菜地里。
其实我小时候不常下地玩耍,因为楼房和菜地间隔着一条不宽的臭水沟,要去菜地,得从地下室的阳台伸下一架梯子,爬下去,几步后看准一块石头,再稳着上两个石阶就到了。这期间要谨慎,万一踏进臭水沟,心理上要好一阵恢复。小时候胆小,不似男孩子那么皮实,外公下地,我就站在一楼的阳台上,久久地看着。多少个赖床的早晨,被晨尿憋醒,跑去厕所,就看见这么一副辛劳的画面。
由于有个地下室,又常年空着,外婆就拿来养家禽,鸽子也养过,养在天台,还有我的好几只兔子,以及猫和狗。我最爱的一只花猫,会在下雪的冬天蜷在我的双腿上,赖着我的体温打盹,有时我使坏,把他摇醒,放到地上,他好脾气的走开,不一会儿又故技重施。说到狗,外婆家好像就养过一次,那是一条灰色的大狗,见人就叫,不温柔,我被它吓得站在桌上,不敢沾地,它好像引以为乐。
我姐住二楼,小时候就是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那时我们不太聊得来,她养了蚕宝宝,我跟我妹逗它,结果我重心不稳,不小心把蚕坐死了,我姐哭着告状,当时我是很不齿这种行为的,后来我妈说,我才是小时候最爱告状的那一个。
有一些生命是只属于我的,那是我童年的游戏。每天午睡起来,就到墙角下找蚂蚁,我知道他们有哪几个出口,舀一勺蜜,放在出口,不一会儿就涌出好多深咖色的蚂蚁;又或者,拍死几只苍蝇,放在匆忙赶路的蚂蚁面前,他们就不急着赶路了,回家呼朋引伴,把大家伙抬进洞;再或者下雨的时候,看着他们有条不紊的排着队,举着白色的细小的颗粒,爬到另一处墙根。这样的事,我能做上一天,以至于,我觉得墙根下的那批蚂蚁,听得懂我的召唤。而且,那时候巧得一本书,记录得全是小学生实验笔记,于是我知道了蚂蚁很团结,如果你点一圈火困住他们,他们会抱团成一个球体,冲出火圈,这样只有外层的蚂蚁会烧焦,我还知道那些白色的小颗粒就是蚁后的卵,下雨了要保护好后代,他们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有高品格的小生灵。
呵,那时候呀,最大的烦恼就是二姨每天中午下班后,来外婆家吃饭,她是个极度自律的人,看不得我每天无所事事,总会说道两句,我不理,她上班后我又故态萌发,每天就梦想成为一个生物学家,好一辈子跟这些小家伙打交道。不过她的好多道理,现在倒是受用于此,毕竟,我已经长大了。
长大的第一步,就是知道了环境的局限,那片菜园对我再没有吸引力,外婆家没有猫也没有狗了,墙角下的小伙伴变得和它本身一样小,我厌倦了城郊只有一趟通向城区的公车,但我在往返间乐此不疲。城区太多新鲜事儿,偌大的电影院,投币的游戏机,还有很多美食,很多味蕾里的小魔术。
外婆依然是我认识的劳动妇女,每天都在地里挥洒汗水,在城郊这个慢好几拍的世界里,维持自己的生活节奏。现今而言,种菜对外婆来说只是一种调剂,就像很多人养花一样。她已经听不太懂我们的生活,什么汇率,什么地段,她也搞不懂一群人坐在一起,跟开会似的,结果在说什么卧底之类的话。倒是小舅,他回家爱去菜地,放牛娃,身体里有种天然的对土地的亲切,而我的小侄子,像年少的我一样,站在阳台上,大声喊着”爷爷“。
不久前收到通知,说那栋老房要被拆了,我前天去看,隔壁那户的房子已经被推倒了,钢筋裸露,以一种了无生气的姿态,时刻提醒着外婆家。不必说,外婆最舍不得那片菜地,那片土地有自己的价值,有他们两个老人的价值,人老了,其实就是需要被承认,需要被需要。
这城市在壮大,我们也在长大,小时候蹲在墙角玩蚂蚁,玩的痴迷,蹲得久了,站起来头晕目眩,甩甩头又蹲下去,现在被蚊子咬几个大包,就大惊小怪,远比小时候娇气得多。而外婆家呢?外婆家是个静默的意象,团圆,等待,繁衍,离别,他在这里送人走,又迎人来,如今,它为了附和这个城市,从一个意象,回到了一座老房。
成长,为什么会是这么一件与快乐为敌的事?
那栋老房,不知什么时候会被推到,我怀念它,不仅因为它根植了我的童年,它还根植了我父辈的少年,和我外公外婆的壮年,甚至是后来漫长的一生。只是,它将在某个角落被折叠,它巨大的背影好像在说,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