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影评--终究会和解。
我在一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写下这篇影评,在电影院一直哽咽着到后来泪如雨下,不是强烈的情节冲击,只是年少的许多感受被唤醒,被抚慰,心中有一些温厚的感受流过,二十四岁时候看七月与安生与八年前看七月与安生,心境感受已经完全不同,十六岁时叛逆的少女成长为入世的正常生活的女生,心里的七月与安生也渐渐在岁月中变动。
二十四岁以来,唯一一部全程流泪的电影,大概是我太懂电影原著的庆山,那个陪着我们黑暗和孤独的曾经的安妮宝贝,看过所有她的书、她的小说、她的微博、她的所有情感流动在文字中的呈现我都太过熟悉,枕头边的都是《月童度河》《素年锦时》《眠空》《莲花》《春宴》,这些书都看了不止一遍,有些文字已经几十遍都不为多,对,挚爱的作者,挚爱的作家,只有读过的人才会懂,她在年轻时候的黑暗和叛逆,她在情感和欲望中经历过的痛苦和周折,然后她在现在生活状态中突然明白的安心和顺意,一切似乎是岁月的一条河流,终于在我也放弃心里的奔突和动荡,安心于一段静好的爱情时,生活安稳规律,成为成年人一样简单的生活不在渴求远途时,我看到了八年前的七月与安生。那时候我十六岁,我在教室的地上蹲着看七月与安生,文字晦涩难懂,隐隐知道着一种宿命一样的东西在牵扯着七月与安生,那时候安妮的文字是会扯痛人心的,沉浸在深深的幽暗的湖水中不忍起身,我深深地知道,那是我十六岁的时候,小说里,安生的一只玉镯子碎了,象征命运的玉镯子碎了,二十七岁的宿命到了,就这样静静被叛逆和骨骼突起的文风吸引。
八年后,我在台风的风雨雷电红色预警中,赶赴一场首映。身边的行人匆匆,公交车上在一直直播最强台风,我心里被七月与安生牵动,感到无法舒缓的一种心气,明白在大雨中是一种悲伤的体会。
在电影院一直哭着开始哭着结束,从七月的妈妈给安生加菜开始,到最后七月流浪四海为家的虚幻镜头结束,脸颊滑落的泪以生理本能的方式在告诉我,这部电影到底有多触动我。很遗憾,我的青春没有白马王子和狗血剧,没有少女时代和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不是我的同桌和左耳,我的青春,我们太多的人的青春,其实不是这些大的镜头和噱头,我们太多的人青春其实是心里一根又一根的刺长出来又拔掉,这根刺保护着自己刺着别人,有时候这些刺在年轻时候长着,长大以后会渐渐消磨和圆润,但有些刺却是真实地一直生长在骨骼里无法磨去。
我知道很多人会用友情来定义七月和安生这两个女孩,甚至会有人热心地将剧情解读为两个女人同时爱上一个男人的故事。如果用纯粹的爱情来诠释这部电影,略显单薄,影片的之后我看到的是成全和救赎,原谅和一种无尽延伸的平静和冲撞。安生就像一朵带刺的蔷薇花,倔强尔执拗地生长,生命力强韧,在亲人离散中用所剩无几的对世界的热情来搏杀,聊一支撑她生命的一直是一个叫其七月的女孩,这个和生命追连如一 女孩,七月,安稳平和,命运中有不羁,却始终无福分去承受动荡流浪的生活所给的创痛。我在影片开始时一直哭,哭到最后,我太懂安妮的刻画,在某一个人身上,能看见好多重人格的自我和他人,安生就像是不安分的小兽,她脆弱强壮,她一意孤行无所怨悔,她抓住单薄的生命奋力向着某一处不知道的光亮跌跌撞撞,在北京的流浪中,她辗转在各种迅速和脆弱的感情中,在各种男人的怀抱中取暖和分离,影片中的周冬雨,似乎带着自己打拼的几年的状态在演绎安生她蜷缩在北京的硬板床上抱着自己想着命运的河流会带她去哪一片河滩,奔腾不息的血液像是注定会为此耗尽穷生的执拗,七月在平稳安闲的日子中,渐渐找到生命完整的轮廓,她按照这个形状去往前走,她在写给她的明信片上说,“我和家明,准备二十三岁毕业,二十五岁结婚,三十岁买房,感觉生命一眼就望到头了”,仿佛听到七月耳边轻微的叹息和宿命的孤独,她不敢往外奔,她的安生在替她穷尽天涯肆无忌惮受尽伤害,她的七月在替她岁月静好默默生活尝尽平凡。
七月与安生,何尝不是致命的一个人的自我,一个是七月,一个是安生,安生胸大、饱满、圆润、平和、稳妥,是现实生活里明媚美好的女子,是手心的宝,七月瘦弱、孤独、奔波、灵动、质感,是梦境里带着逃离的诱惑的女子,是掌心的刺,对男人而言,掌心的刺痒疼,手心的宝暖和,一个女人无法在某一个时间是七月和安生,一个男人无法拥有七月和安生。可贵的是,在影片中,正常的为了男女情爱的情感流动都给人细微的触动,体贴的心情碰撞,我会允许两个深爱的安生和七月,在浴室里刻薄和指责对方,然后虚弱地抱头痛哭,她们都是太孤独的人,只拥有彼此和只爱护对方,也只真切地感受到对方带给自己的痛楚,我被人性展露开的自私和柔弱感动,感谢导演,我信那时候导演一定是心中充满了悲悯和原谅。
你去带着梦境流浪远方,成全你的自由,你生的女儿,我给你养大,宿命的归程就是这样安排好了一切。
影片的最后,听到窦靖童的声音,飘渺的感觉仿佛童童她那张张专辑里坐在铁皮车厢后面,面前时鸽子飞过上空,那是一种虚空和远望的感觉,我们都会无比无比的沉浸在这样的青春和痛苦里无法克制。至少我真的是这样阵痛读过那时候的青春,写不完的圆锥曲线,和说不完的小秘密,我就是安生一般毫无定性与稳妥的人,与一些人厮混,不开心转了文科,一个人在新华书店孤独地坐一天,半夜不睡不睡地读小说,写东西。也正是有一个七月在一直身边陪护,到如今九年,分享所有的心事和孤独,一起睡一张床,一起知道对方全部的瑕疵和毛病,苛责过对方,然后在心痛中彼此抱头痛哭,我清楚地记得在四年前我开始恋爱时,我的七月整整哭了一个晚上,那种秘密被分享的感觉戳痛着她,后来她恋爱时我心里怀着莫名的孤独无法欢乐。那是一种只有彼此才会懂得的东西,明白什么方式什么话能让对方泪如雨下,也知道什么话一句话扎进去她就会崩溃,掌握着对方所有的软肋和无助。我明白那是血肉交合的情义,一不小心会撕扯得难受万分。经过很长时间的阵痛期,我们后来又深爱彼此,成为那种平时不用讲任何事任何话,只要想打电话,就能说三个小时的人,太了解对方,太明白对方的气息体温、身高型号、bra和鞋码,用什么牌子的化妆水,头发多长上次什么时候剪的都太清楚。
一直以来,我以为我是一个与异性交流有障碍的人,也同时,我与同性之间特别懂得,等到长大以后,明白女性的不易,联想电影中“一个女孩子,无论选择什么道路,都是会不容易的”的那句话的意义,女孩,生活在这世间,太辛苦,太波折,影片真的呈现出不一样的青春,尤其是像我一样敏感孤独的青春,在我二十四岁的时候,我终于有勇气,有坦诚的心,去接受和承认那时候漂泊孤独敏感心痛的心。
给导演比心,我心里最好的青春片。
我爱着一直被非议的安妮宝贝,安妮爱着王菲,王菲的女儿唱了安妮的书的主题曲,同类在相认,如果我们都能承认,自己的深爱,并且去守护,大概是不伤害的最好方式。
以上。
二十四岁以来,唯一一部全程流泪的电影,大概是我太懂电影原著的庆山,那个陪着我们黑暗和孤独的曾经的安妮宝贝,看过所有她的书、她的小说、她的微博、她的所有情感流动在文字中的呈现我都太过熟悉,枕头边的都是《月童度河》《素年锦时》《眠空》《莲花》《春宴》,这些书都看了不止一遍,有些文字已经几十遍都不为多,对,挚爱的作者,挚爱的作家,只有读过的人才会懂,她在年轻时候的黑暗和叛逆,她在情感和欲望中经历过的痛苦和周折,然后她在现在生活状态中突然明白的安心和顺意,一切似乎是岁月的一条河流,终于在我也放弃心里的奔突和动荡,安心于一段静好的爱情时,生活安稳规律,成为成年人一样简单的生活不在渴求远途时,我看到了八年前的七月与安生。那时候我十六岁,我在教室的地上蹲着看七月与安生,文字晦涩难懂,隐隐知道着一种宿命一样的东西在牵扯着七月与安生,那时候安妮的文字是会扯痛人心的,沉浸在深深的幽暗的湖水中不忍起身,我深深地知道,那是我十六岁的时候,小说里,安生的一只玉镯子碎了,象征命运的玉镯子碎了,二十七岁的宿命到了,就这样静静被叛逆和骨骼突起的文风吸引。
八年后,我在台风的风雨雷电红色预警中,赶赴一场首映。身边的行人匆匆,公交车上在一直直播最强台风,我心里被七月与安生牵动,感到无法舒缓的一种心气,明白在大雨中是一种悲伤的体会。
在电影院一直哭着开始哭着结束,从七月的妈妈给安生加菜开始,到最后七月流浪四海为家的虚幻镜头结束,脸颊滑落的泪以生理本能的方式在告诉我,这部电影到底有多触动我。很遗憾,我的青春没有白马王子和狗血剧,没有少女时代和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不是我的同桌和左耳,我的青春,我们太多的人的青春,其实不是这些大的镜头和噱头,我们太多的人青春其实是心里一根又一根的刺长出来又拔掉,这根刺保护着自己刺着别人,有时候这些刺在年轻时候长着,长大以后会渐渐消磨和圆润,但有些刺却是真实地一直生长在骨骼里无法磨去。
我知道很多人会用友情来定义七月和安生这两个女孩,甚至会有人热心地将剧情解读为两个女人同时爱上一个男人的故事。如果用纯粹的爱情来诠释这部电影,略显单薄,影片的之后我看到的是成全和救赎,原谅和一种无尽延伸的平静和冲撞。安生就像一朵带刺的蔷薇花,倔强尔执拗地生长,生命力强韧,在亲人离散中用所剩无几的对世界的热情来搏杀,聊一支撑她生命的一直是一个叫其七月的女孩,这个和生命追连如一 女孩,七月,安稳平和,命运中有不羁,却始终无福分去承受动荡流浪的生活所给的创痛。我在影片开始时一直哭,哭到最后,我太懂安妮的刻画,在某一个人身上,能看见好多重人格的自我和他人,安生就像是不安分的小兽,她脆弱强壮,她一意孤行无所怨悔,她抓住单薄的生命奋力向着某一处不知道的光亮跌跌撞撞,在北京的流浪中,她辗转在各种迅速和脆弱的感情中,在各种男人的怀抱中取暖和分离,影片中的周冬雨,似乎带着自己打拼的几年的状态在演绎安生她蜷缩在北京的硬板床上抱着自己想着命运的河流会带她去哪一片河滩,奔腾不息的血液像是注定会为此耗尽穷生的执拗,七月在平稳安闲的日子中,渐渐找到生命完整的轮廓,她按照这个形状去往前走,她在写给她的明信片上说,“我和家明,准备二十三岁毕业,二十五岁结婚,三十岁买房,感觉生命一眼就望到头了”,仿佛听到七月耳边轻微的叹息和宿命的孤独,她不敢往外奔,她的安生在替她穷尽天涯肆无忌惮受尽伤害,她的七月在替她岁月静好默默生活尝尽平凡。
七月与安生,何尝不是致命的一个人的自我,一个是七月,一个是安生,安生胸大、饱满、圆润、平和、稳妥,是现实生活里明媚美好的女子,是手心的宝,七月瘦弱、孤独、奔波、灵动、质感,是梦境里带着逃离的诱惑的女子,是掌心的刺,对男人而言,掌心的刺痒疼,手心的宝暖和,一个女人无法在某一个时间是七月和安生,一个男人无法拥有七月和安生。可贵的是,在影片中,正常的为了男女情爱的情感流动都给人细微的触动,体贴的心情碰撞,我会允许两个深爱的安生和七月,在浴室里刻薄和指责对方,然后虚弱地抱头痛哭,她们都是太孤独的人,只拥有彼此和只爱护对方,也只真切地感受到对方带给自己的痛楚,我被人性展露开的自私和柔弱感动,感谢导演,我信那时候导演一定是心中充满了悲悯和原谅。
你去带着梦境流浪远方,成全你的自由,你生的女儿,我给你养大,宿命的归程就是这样安排好了一切。
影片的最后,听到窦靖童的声音,飘渺的感觉仿佛童童她那张张专辑里坐在铁皮车厢后面,面前时鸽子飞过上空,那是一种虚空和远望的感觉,我们都会无比无比的沉浸在这样的青春和痛苦里无法克制。至少我真的是这样阵痛读过那时候的青春,写不完的圆锥曲线,和说不完的小秘密,我就是安生一般毫无定性与稳妥的人,与一些人厮混,不开心转了文科,一个人在新华书店孤独地坐一天,半夜不睡不睡地读小说,写东西。也正是有一个七月在一直身边陪护,到如今九年,分享所有的心事和孤独,一起睡一张床,一起知道对方全部的瑕疵和毛病,苛责过对方,然后在心痛中彼此抱头痛哭,我清楚地记得在四年前我开始恋爱时,我的七月整整哭了一个晚上,那种秘密被分享的感觉戳痛着她,后来她恋爱时我心里怀着莫名的孤独无法欢乐。那是一种只有彼此才会懂得的东西,明白什么方式什么话能让对方泪如雨下,也知道什么话一句话扎进去她就会崩溃,掌握着对方所有的软肋和无助。我明白那是血肉交合的情义,一不小心会撕扯得难受万分。经过很长时间的阵痛期,我们后来又深爱彼此,成为那种平时不用讲任何事任何话,只要想打电话,就能说三个小时的人,太了解对方,太明白对方的气息体温、身高型号、bra和鞋码,用什么牌子的化妆水,头发多长上次什么时候剪的都太清楚。
一直以来,我以为我是一个与异性交流有障碍的人,也同时,我与同性之间特别懂得,等到长大以后,明白女性的不易,联想电影中“一个女孩子,无论选择什么道路,都是会不容易的”的那句话的意义,女孩,生活在这世间,太辛苦,太波折,影片真的呈现出不一样的青春,尤其是像我一样敏感孤独的青春,在我二十四岁的时候,我终于有勇气,有坦诚的心,去接受和承认那时候漂泊孤独敏感心痛的心。
给导演比心,我心里最好的青春片。
我爱着一直被非议的安妮宝贝,安妮爱着王菲,王菲的女儿唱了安妮的书的主题曲,同类在相认,如果我们都能承认,自己的深爱,并且去守护,大概是不伤害的最好方式。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