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图:一个男(诗)人的魔幻长江

1. 《长江图》在村里大概停留了一周(只占住一个周末),然后就迅速销声匿迹了。岛上的情况也差不多。即便不喜欢这部电影,却连多刷一遍的福份也没有。仿佛中秋节一到,它即刻就被娱乐精神碾压了。 后来打算动用关系去讨一张海报,但海报就没派发到村里来。 2. 就算《长江图》是一部“诗电影”,但“奢侈”到用诗歌串起全片,也还是有点始料不及。拍一部“诗电影”,似乎不一定真得有诗。 非独如此,他们还非要把谜の佛教术语写进诗里,是为了选择观众吗? 3. 同导演的“慕雅哥溯江苦吟诗”比起来,同李屏宾指导下的美丽影像比起来,很显然我更关心晦涩、暧昧的《长江图》究竟讲了个什么鬼。 网友多才智,怒刷《长江图》后,各种分析解读也纷纷出炉。“高淳和安陆,一个逆流而上,一个顺流而下”,我个人比较认同这个观点,不管它是不是真的可以作为《长江图》的密码,至少,按此,似乎可以使《长江图》纷乱的表象得以梳拢。 4. 根据“逆流V.S顺流”原则,不负责任猜想《长江图》如下: 疑真疑幻的安陆,是高淳幻想出来的一个形象。更确切一点说,是高淳想象中的“理想女性”。高淳是一个误当了船长的诗人或者误以为自己是诗人的船长,也就不免沾染了文学工作者的“坏习惯”,他们总是要前仆后继源源不断地幻想一个(或很多个)“理想女性”出来。 而“安陆”这个幻象,则与高淳在船上发现的一本题名为“长江图”的诗集手稿息息相关。这本手稿是谁写下并藏匿于船上的?其实不重要,因为这册手稿是“时代之书”。 高淳凭借着“时代之书”,遥想那个时代,并创造出一个“女神”。 5. 于是,“安陆”得托身于长江,她的生命历程与长江的流向一致,正向的,有始有终。 6. 在发现“长江图”之前,高淳首先发现了一个码头“船妓”。当他把这名妓女作为模特创造“安陆”,并放“安陆”融于长江和“长江图”之时,他的角色也分裂了,他将既是“创作者”,又是“体验者”。他将进入魔幻旅程。 在“长江图”留下诗歌纪念(记忆)的每个江滨地点,都有安陆的一部分生命篇章。作为“体验者”的高淳则将通过一次溯流航程,逆向进出于安陆的一个个生命段落。这大概算不上一种结构,但或许可以作为影片的内在逻辑。 所谓的“长江”始自宜宾,而安陆的命运也从这里开始显现,宜宾江上,她接受了诗人(也是高淳)的爱情和诗稿,也就意味着她皈依于“诗”,与诗人一起追寻灵魂的归宿。为此,她沿江行行重行行、修行、放弃修行,经历了一场充满负罪感的婚姻,最终成为一名烟花神女,同时也是找到一种真正的“修行”方式。 高淳按其自在顺序行驶于安陆的生命河流之上,与安陆的一次次“相遇”大约也使他感到迷惑(虽然不及坐在银幕前的看官迷惑和错愕),甚至在“介入”安陆与其丈夫红卫的婚姻后一度心灰意冷、避安陆而不见,同样,他也经历了不见安陆的“生命之失”和失而复得的劫后余生之庆,而最终,溯航过安陆生命的高淳很可能是希望安陆永远做一个年轻美丽、无忧无愁的安陆,希望解除她的“追寻”之苦,也阻止她一生的受难,于是他于爱情的起点,在安陆面前,撕毁了“长江图”的诗稿,“我所经历的,你不必再经历”。 那么,诗人追寻的归宿是什么呢?你们问诗人去。 7. 高淳为“理想女性”感动,终于试图更动他的“创作”。他试图消解“理想女性”之所以成为“理想”的特性,从源头上截断她的灵魂苦旅,而放她归于平凡与安乐。然而,这种尝试是徒劳的。 影片的结尾,在一座俯瞰长江的殿宇楼阁之上,摄影机缓缓扫过十数尊神像的背影,最终停在其间一个现代女子的背影上——无疑正是安陆。这个镜头说明,安陆已经位列仙班。她通过肉体普度众生的修行,终于超越了“理想女性”,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神”。 这里是有微信、有广场舞的现代世界,然而这个世界里依然有修成正果的路,只不过这条路尽是苦难和寂寞。 这就使人联想到“锁骨菩萨”,不知杨超是不是真的要指涉这个典故。而这个典故本身,似乎并非出于正典。 高淳作为一个“时间旅行者”改变安陆命运的尝试没能成功,因为一个伟大的形象一经“创造”出来,就自有其生命和圆满,在读者的一厢情愿之上,甚至超越了作者的控制,无法再接受任何改动与修正。 8. 某种意义上说,安陆连结着“历史”。她几乎与现代文明繁盛之地绝缘,或是攀缘跋涉于莽莽山林,或是现身于古庙刻石之间,或是居住在逐渐毁弃、看起来如同一片腐殖质似的小镇上。而长江两岸和两岸的居民逐渐走向“现代化”,甚至“现代化”也被推挤进了长江。除了以一种极其复杂的感情拍摄三峡大坝、展示长江旧影,《长江图》也在用安陆既平淡(事实上)又诡秘(观众看起来)的生活,不动声色地强调历史的流逝。 然而,我是一个较没有“历史感”的人,也毕竟摆脱不掉游客总试图逡巡古迹的视角。 至于高淳船上所运载的神秘货物,“货是一条鱼”,很多网友猜测是白鳍豚。恐怕也真的只有放白鳍豚在这里,才足够分量,同时也提醒观众当他们在银幕上看到水中的巨大白色幻影的时候,真的不是因懵圈而产生的眼花和幻视。白鳍豚更意味着远去而不可复制的历史,也更制造这部电影最接近魔幻的“魔幻时刻”,却是悲哀的“魔幻时刻”。 而现代人的理想女性,就一定不再会是“白秋练”了。 9. 安陆代表长江吗?据说导演杨超公开表示过,答案并非这样简单明了。 天地不仁。长江,莫非还需要“修行”吗? 但《长江图》里的长江,异常幽沉,却沾染了高淳和安陆们鸟瞰“苟且”的悲剧感,并不像一个“不仁”者。我不知道杨超是不是相信“天地不仁”。 10. 诗稿“长江图”是1989年的“时代之书”。片中有没有交代这一集诗章的具体写作时间,我已经不记得了,不过看来大约与高淳这一次逆流航程相若,都在冬季。 看来杨超似乎掉进与李某华、娄某(我有限的经验中,就知道这两人)一样的情结里。 有时,真是费解于他(她)们对这个情结的执拗。 若杨超果真钟情于这个情结——我不清楚他的人生背景——那以他的年纪推断,就算他早慧,那个情结对于他,也许更多的是道听途说和想象吧? 但终于也可解。中国是士人传统,所以才有萧寒时节,一舟江上,寻觅出途。 那是中国当代史的转捩点。 然而,我不是士人,不乐意遥想,也不为所动。什么郝某和谭某,更大可不必登场。 11. 有人说,《长江图》野心很大,要表达的东西很多。 如果当真这样,那也许《长江图》能与很多煌煌的电影作品一样,被我们打上“大袤且深奥”的标签。然而,从极其有限的观看史和极其可疑的鉴赏力看去,界面并不友好的《长江图》与界面很友好的《飞向太空》之间,还隔着N多部《荒原狼》(1974,Fred Haines执导)。 12. 评论者唯一的意义就是让无中生有、有中生神经病。湖州的微末之人自如是,但你们影评人也好不到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