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绝唱
一位古典音乐发烧友曾强烈推荐过柴可夫斯基的绝唱《悲怆》,一听到整首曲子用时约五十分钟,我便却步了。昨晚爱乐乐团来校正好演出了这首曲子,终于耐心地从头听到尾,第一次听尝不出多少滋味,今天又翻出卡拉扬指挥的《悲怆》视频,逐渐有些感受。
这首曲子是柴可夫斯基与精神恋人梅克夫人中断通信联系后创作的,他在指挥《悲怆》首演的九天后便与世长辞了。第一乐章以低音和弦开场,奠定了哀婉的基调,呈示部第一主题句就让听众感受到内心的小鹿到处乱撞的忐忑不安、不知所措、焦躁烦乱,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句是整首乐曲中最出彩的部分,一听到这个旋律,我脑子映现出的田园牧歌景象,波光粼粼的水面和煦暖的风,但风景再美也填不满内心的孤寂,老柴似乎在心里在哀求、呼唤着梅克夫人。管弦乐器演奏的效果像是在做客观描述,而弦乐演奏的效果则是在主观抒情,怪不得刘讵渭老师说管弦乐器的表现力不及管弦乐器。一阵寂静后是定音鼓掀起的狂风暴雨般的节奏,第一乐章进入发展部,先前的惶恐不安在这里被强化,第一主题句临近结束时,管弦乐器奏出的音型呼应着弦乐,像是葬礼上结束暗示,随后又是那一派田园诗般的旋律,凄婉而美丽,内心经过一番挣扎后,重新唤起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但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哀和无奈。第二乐章是五拍的圆舞曲,节奏欢快柔和,没有第一乐章的大起大伏,老柴大概在想象和梅克夫人翩翩起舞,这个乐章据说被老柴命名为“爱情”,呈现出的是内心的平和、愉悦和满足,并用拨弦表现轻微的脚步声。第三乐章一开始是雀跃的,就像一个骑着马满载而归的战士,接受人们的欢呼,弦乐奏出的类似哒哒的马蹄声,与战士内心的崇高豪迈之情呼应。这一段采用的是进行曲,随后管弦奏出的旋律有些诙谐感,而这个有些诙谐的旋律是第三乐章的主题,小提琴和小号反复地依次呈现这个主题,这里采用诙谐曲。爱乐乐团的指挥说这个乐章被柴可夫斯基命名为“失望”,我不理解是为什么,这里的情感比较饱满高涨,没有听出低沉之气。第四乐章很凄美,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萧索的冬景,茫茫雪地,一棵孤零零的枯木,起风了,下雪了,枯木最后几片叶子在寒风中颤抖,似乎用最后一丝气力同严酷的环境抗争。这是一个濒临死亡的生命。节奏转而明朗了一些,另一个个生命,一个躺在床上看窗外的枯木的衰朽生命,在回顾往昔,欢乐,遗憾,无奈,更有一种恋恋不舍,心潮缠绕在过往中开始澎湃,后面再由大提琴演奏出一颗心脏逐渐停止跳动的过程,最后是死的寂静。这个乐章被老柴命名为“死亡”,的确再合适不过。
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这首交响曲时大概已经预感到自己生命垂危。作曲家创造乐曲和作家写作是一样的,可能前者要求的天分更高些,要扑捉那些耳畔的乐符并把它们固定在五线谱上,还要像导演一样去编排那些无形音符。
国家大剧院 柴可夫斯基《悲怆》
(2016年5月16日)
这首曲子是柴可夫斯基与精神恋人梅克夫人中断通信联系后创作的,他在指挥《悲怆》首演的九天后便与世长辞了。第一乐章以低音和弦开场,奠定了哀婉的基调,呈示部第一主题句就让听众感受到内心的小鹿到处乱撞的忐忑不安、不知所措、焦躁烦乱,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句是整首乐曲中最出彩的部分,一听到这个旋律,我脑子映现出的田园牧歌景象,波光粼粼的水面和煦暖的风,但风景再美也填不满内心的孤寂,老柴似乎在心里在哀求、呼唤着梅克夫人。管弦乐器演奏的效果像是在做客观描述,而弦乐演奏的效果则是在主观抒情,怪不得刘讵渭老师说管弦乐器的表现力不及管弦乐器。一阵寂静后是定音鼓掀起的狂风暴雨般的节奏,第一乐章进入发展部,先前的惶恐不安在这里被强化,第一主题句临近结束时,管弦乐器奏出的音型呼应着弦乐,像是葬礼上结束暗示,随后又是那一派田园诗般的旋律,凄婉而美丽,内心经过一番挣扎后,重新唤起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但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哀和无奈。第二乐章是五拍的圆舞曲,节奏欢快柔和,没有第一乐章的大起大伏,老柴大概在想象和梅克夫人翩翩起舞,这个乐章据说被老柴命名为“爱情”,呈现出的是内心的平和、愉悦和满足,并用拨弦表现轻微的脚步声。第三乐章一开始是雀跃的,就像一个骑着马满载而归的战士,接受人们的欢呼,弦乐奏出的类似哒哒的马蹄声,与战士内心的崇高豪迈之情呼应。这一段采用的是进行曲,随后管弦奏出的旋律有些诙谐感,而这个有些诙谐的旋律是第三乐章的主题,小提琴和小号反复地依次呈现这个主题,这里采用诙谐曲。爱乐乐团的指挥说这个乐章被柴可夫斯基命名为“失望”,我不理解是为什么,这里的情感比较饱满高涨,没有听出低沉之气。第四乐章很凄美,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萧索的冬景,茫茫雪地,一棵孤零零的枯木,起风了,下雪了,枯木最后几片叶子在寒风中颤抖,似乎用最后一丝气力同严酷的环境抗争。这是一个濒临死亡的生命。节奏转而明朗了一些,另一个个生命,一个躺在床上看窗外的枯木的衰朽生命,在回顾往昔,欢乐,遗憾,无奈,更有一种恋恋不舍,心潮缠绕在过往中开始澎湃,后面再由大提琴演奏出一颗心脏逐渐停止跳动的过程,最后是死的寂静。这个乐章被老柴命名为“死亡”,的确再合适不过。
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这首交响曲时大概已经预感到自己生命垂危。作曲家创造乐曲和作家写作是一样的,可能前者要求的天分更高些,要扑捉那些耳畔的乐符并把它们固定在五线谱上,还要像导演一样去编排那些无形音符。
国家大剧院 柴可夫斯基《悲怆》
(2016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