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纲(出处华藏图书馆)3
三、传统文化学习的五个程序
【博学】对于幼童来讲,“博学”就是生活教育,是第一个阶段学习的内容;陈弘谋在《养正遗规》里告诉我们:这一时期教小学,教幼童的是洒扫应对,生活点点滴滴待人接物都要学习。广学多闻各种知识、才艺是学习的二个阶段。两个阶段学习的内容不一样,不能颠倒错乱。
【审问】审是审察,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的时候要懂得这个问题该不该问,问的有没有错误,要问对人。
【慎思】慎是谨慎,思是思考。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
【明辨】要用智慧来辨别,我们才能与道德相应。
上面这四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所以穷理也”。
【笃行】是落实,实实在在做到。落实在哪里?落实在修身、处事、接物。
(一)修身的原则
【修身】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言忠信】是诚实。心正不偏为“忠”,正知正见为信。
【行笃敬】是礼敬,毋不敬。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人,普遍尊重,平等恭敬。
【惩忿】是不瞋。“惩”是克制,“忿”是愤怒。发脾气最伤身体。
【窒欲】是不贪。“窒”是控制。“欲”是贪欲、欲望。贪欲是毒,损身伤德。
【迁善。改过】是不痴。“改过”是断恶,“迁善”是修善。断恶修善是不痴。有智慧的人天天反省自己的过失,及时改正,这是“修身”的最高指导原则。
(二)处事的原则
处事是办事,也就是我们的工作,无论哪样工作,甚至于很小、很琐碎的事情,洒扫应对都是事。不论大事小事,我们要懂得处事的原则:【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正其谊,不谋其利】:这个“谊”跟义理的“义”是一个意思,是应不应该。我们要懂得衡量,对人对事应不应该做。做事时,绝不把自己利害放在里头,与我不利,我就不做;对我有利,我就做,这是自私自利。我们事事要以社会大众利益为前提,以长时于众生有益为思考,这是我们考虑的原则。
【明其道,不计其功】:我们为人处事皆当以道义为标准,不以私人利害、功过为标准,决定不为私利,不图有功,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至圣贤境界。
(三)接物的原则
【接物】接物是跟一切人、物相接触,包括我们对自然环境和天地万物。我们彼此交往,应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原则,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的,就不应该对别人,这是待人接物重要的原则。
【行有不得】我们很多时候好心做好事,结果却受灾受难、诸事不顺,这是谁的过失?不是别人,是自己。
【反求诸己】就是教我们反躬自省。过错一定从自己身上找。我们现在没错,以前决定有过错。比如我们的错误观念,总认为“我对,你们都不对”,这就是天天在制造矛盾冲突,自己的错误过失却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这就障碍了自己进步的机会和通道。 如果每个人都将念头转变为“你对,我不对”,人心就和平了,和平是从自己内心化解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与行为做起。
【博学】对于幼童来讲,“博学”就是生活教育,是第一个阶段学习的内容;陈弘谋在《养正遗规》里告诉我们:这一时期教小学,教幼童的是洒扫应对,生活点点滴滴待人接物都要学习。广学多闻各种知识、才艺是学习的二个阶段。两个阶段学习的内容不一样,不能颠倒错乱。
【审问】审是审察,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的时候要懂得这个问题该不该问,问的有没有错误,要问对人。
【慎思】慎是谨慎,思是思考。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
【明辨】要用智慧来辨别,我们才能与道德相应。
上面这四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所以穷理也”。
【笃行】是落实,实实在在做到。落实在哪里?落实在修身、处事、接物。
(一)修身的原则
【修身】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言忠信】是诚实。心正不偏为“忠”,正知正见为信。
【行笃敬】是礼敬,毋不敬。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人,普遍尊重,平等恭敬。
【惩忿】是不瞋。“惩”是克制,“忿”是愤怒。发脾气最伤身体。
【窒欲】是不贪。“窒”是控制。“欲”是贪欲、欲望。贪欲是毒,损身伤德。
【迁善。改过】是不痴。“改过”是断恶,“迁善”是修善。断恶修善是不痴。有智慧的人天天反省自己的过失,及时改正,这是“修身”的最高指导原则。
(二)处事的原则
处事是办事,也就是我们的工作,无论哪样工作,甚至于很小、很琐碎的事情,洒扫应对都是事。不论大事小事,我们要懂得处事的原则:【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正其谊,不谋其利】:这个“谊”跟义理的“义”是一个意思,是应不应该。我们要懂得衡量,对人对事应不应该做。做事时,绝不把自己利害放在里头,与我不利,我就不做;对我有利,我就做,这是自私自利。我们事事要以社会大众利益为前提,以长时于众生有益为思考,这是我们考虑的原则。
【明其道,不计其功】:我们为人处事皆当以道义为标准,不以私人利害、功过为标准,决定不为私利,不图有功,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至圣贤境界。
(三)接物的原则
【接物】接物是跟一切人、物相接触,包括我们对自然环境和天地万物。我们彼此交往,应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原则,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的,就不应该对别人,这是待人接物重要的原则。
【行有不得】我们很多时候好心做好事,结果却受灾受难、诸事不顺,这是谁的过失?不是别人,是自己。
【反求诸己】就是教我们反躬自省。过错一定从自己身上找。我们现在没错,以前决定有过错。比如我们的错误观念,总认为“我对,你们都不对”,这就是天天在制造矛盾冲突,自己的错误过失却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这就障碍了自己进步的机会和通道。 如果每个人都将念头转变为“你对,我不对”,人心就和平了,和平是从自己内心化解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与行为做起。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