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
By 李小贱
一大早,老妈发来两张图片让我选哪个好看。打开竟然是老妈45度仰望的自拍照。
一张粉嫩的甜美风,过度的光化,让人显得有点苍白。另一张色彩沉重,偏神秘,脸部轮廓分明。
两张照片都有一个特点,轻易地掩去了皱纹。
我比较喜欢神秘感的。
刚发过去,老妈信息又来了:今儿,我那些老同学都夸我一早上了。
仔细看了一眼,原来没等我选,老妈早将头像换成甜美风的那张了。不是有人说吗,女人问你问题大多只是寻求认同。
所以这一刻,我为自己的天真感到崩溃。
自拍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是最快能让一个女人心情愉悦,获取自信的手段了。没想到老妈也中了这魔咒,在那些老朋友的圈里怒刷了一把存在感,她很兴奋。
女人总是幻想,别人眼中的自己,如同那张加以修饰的自拍,肤如凝脂,笑颜如花。男人爱叼根烟带个墨镜,秀一把自己的肌肉,暗示我很男人我很帅。
以自己认为的美好,展现在他人面前,无可厚非。尽管带点虚幻,有些失真。
当然偶有例外。
奇葩说里,高晓松的自拍癖好被调侃的凶猛。俗人如我,忍不住去参观了下。尼玛如此望尘莫及的技术,刷新我在自拍界的三观。自古才人都不修边幅,追求内在精神追求。不过,能够到达如此高境界的也只有高老师了。
我是奇葩粉,一集不拉追完每场辩论。奇葩说是好友力荐被拉上道的,看完第一集就被攻陷。
犀利的语言,独到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他们的发言像一把剑刺破每个社会人苦苦隐藏的规则,揭露人内心的叛逆和小邪恶。满脸不屑将剑刺进自己的胸膛,也不在意是否溅了你一身血。
很喜欢肖骁的一句话:你要相信你喜欢奇葩说的每一个人,不是因为他说了你想说的话,而是因为他做了你想做的人。
奇葩们的语言都有一种别样的“粗糙感”,就像是内心的想法被毫不修饰的托盘而出。每次节目里哔哔哔哔声肆意的时候,我内心有种酣畅淋漓之感,而生活中的我从不说TMD。
这,不就是人性本真吗?
节目里的奇葩们啪啪将自己的灵魂自拍给观众看,不加滤镜:瞧,我们就是这个样子的。
奇葩们只不过是吐露真我,却受到很多人追捧。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已经懒得追根究底自己到底是什么样了。连真我都没有,还怎么吐露。
我们愿意用美图软件p小我们的脸,也不愿意去运动争取一个好身材。看到他人真性情活得自我,我们点赞鼓掌,却又无法行动起来成为那样的自己。
他们评价我是这样子的,那也许我就是吧。
他们说我应该这样做,那我就这样做吧。
我们懒得思考和追问,于是他人的期望加上自己的想象便成为了我们所说的自己。我们活得越来越虚拟,越来越相似,越来越轻视自己真实的感受。
比如你看到我的文章的时候,大概困意袭来极度疲惫,或是咖啡因还没消退异常兴奋,难以看懂我在讲什么。但这都不妨碍你能将我的胡说继续看下去,毕竟已经打开了,那就看完吧。
还有这样的一个症状,百无聊赖找个视频打开看,其实不是很有意思,但依然就那样开着。而你手边可能摆弄着手机,和谁不痛不痒的扯着淡。视频里偶尔的爆笑也难以引起你的好奇。
不看,你为什么要打开呢?
啊,不知道我没想过,无所谓啦。
一时兴起带回大包小包零食,也许只是逛超市时刚好看到而已。其实并不是那么有食欲,可买回来了依旧会自然地打开,仿佛这一切没有大脑控制就是下意识的动作。就算没有胃口,手也会自动式地协助喂食到嘴边。
我们有了新技能,就是将行为和意志分离。我猜想也许未来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身体装上某个APP,通过APP发个微信作为命令:
喂,该吃饭了。
嘿,别吃了,你已经饱了。
大脑懒得去分辨自己究竟想干什么,喜不喜欢,想不想要。我们已经不会去识别自己的意志了,生活变成了程序,很多程序员在给你敲代码,告诉你怎样去进行下一步操作。
这时候,突然有一群人在你面前脱了衣服跳舞,告诉你,是时候去想想自己想干啥,不要怕他人的指责,不要怕世俗眼光的扫射。
于是他们便被当做奇葩来欣赏,可是人们却忘了这本就是我们应有的样子。
你给我好好想想,是不是该停下来了?
自拍一张,不加修饰,数一数心里的沟壑和脸上的斑点。
一大早,老妈发来两张图片让我选哪个好看。打开竟然是老妈45度仰望的自拍照。
一张粉嫩的甜美风,过度的光化,让人显得有点苍白。另一张色彩沉重,偏神秘,脸部轮廓分明。
两张照片都有一个特点,轻易地掩去了皱纹。
我比较喜欢神秘感的。
刚发过去,老妈信息又来了:今儿,我那些老同学都夸我一早上了。
仔细看了一眼,原来没等我选,老妈早将头像换成甜美风的那张了。不是有人说吗,女人问你问题大多只是寻求认同。
所以这一刻,我为自己的天真感到崩溃。
自拍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是最快能让一个女人心情愉悦,获取自信的手段了。没想到老妈也中了这魔咒,在那些老朋友的圈里怒刷了一把存在感,她很兴奋。
女人总是幻想,别人眼中的自己,如同那张加以修饰的自拍,肤如凝脂,笑颜如花。男人爱叼根烟带个墨镜,秀一把自己的肌肉,暗示我很男人我很帅。
以自己认为的美好,展现在他人面前,无可厚非。尽管带点虚幻,有些失真。
当然偶有例外。
奇葩说里,高晓松的自拍癖好被调侃的凶猛。俗人如我,忍不住去参观了下。尼玛如此望尘莫及的技术,刷新我在自拍界的三观。自古才人都不修边幅,追求内在精神追求。不过,能够到达如此高境界的也只有高老师了。
我是奇葩粉,一集不拉追完每场辩论。奇葩说是好友力荐被拉上道的,看完第一集就被攻陷。
犀利的语言,独到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他们的发言像一把剑刺破每个社会人苦苦隐藏的规则,揭露人内心的叛逆和小邪恶。满脸不屑将剑刺进自己的胸膛,也不在意是否溅了你一身血。
很喜欢肖骁的一句话:你要相信你喜欢奇葩说的每一个人,不是因为他说了你想说的话,而是因为他做了你想做的人。
奇葩们的语言都有一种别样的“粗糙感”,就像是内心的想法被毫不修饰的托盘而出。每次节目里哔哔哔哔声肆意的时候,我内心有种酣畅淋漓之感,而生活中的我从不说TMD。
这,不就是人性本真吗?
节目里的奇葩们啪啪将自己的灵魂自拍给观众看,不加滤镜:瞧,我们就是这个样子的。
奇葩们只不过是吐露真我,却受到很多人追捧。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已经懒得追根究底自己到底是什么样了。连真我都没有,还怎么吐露。
我们愿意用美图软件p小我们的脸,也不愿意去运动争取一个好身材。看到他人真性情活得自我,我们点赞鼓掌,却又无法行动起来成为那样的自己。
他们评价我是这样子的,那也许我就是吧。
他们说我应该这样做,那我就这样做吧。
我们懒得思考和追问,于是他人的期望加上自己的想象便成为了我们所说的自己。我们活得越来越虚拟,越来越相似,越来越轻视自己真实的感受。
比如你看到我的文章的时候,大概困意袭来极度疲惫,或是咖啡因还没消退异常兴奋,难以看懂我在讲什么。但这都不妨碍你能将我的胡说继续看下去,毕竟已经打开了,那就看完吧。
还有这样的一个症状,百无聊赖找个视频打开看,其实不是很有意思,但依然就那样开着。而你手边可能摆弄着手机,和谁不痛不痒的扯着淡。视频里偶尔的爆笑也难以引起你的好奇。
不看,你为什么要打开呢?
啊,不知道我没想过,无所谓啦。
一时兴起带回大包小包零食,也许只是逛超市时刚好看到而已。其实并不是那么有食欲,可买回来了依旧会自然地打开,仿佛这一切没有大脑控制就是下意识的动作。就算没有胃口,手也会自动式地协助喂食到嘴边。
我们有了新技能,就是将行为和意志分离。我猜想也许未来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身体装上某个APP,通过APP发个微信作为命令:
喂,该吃饭了。
嘿,别吃了,你已经饱了。
大脑懒得去分辨自己究竟想干什么,喜不喜欢,想不想要。我们已经不会去识别自己的意志了,生活变成了程序,很多程序员在给你敲代码,告诉你怎样去进行下一步操作。
这时候,突然有一群人在你面前脱了衣服跳舞,告诉你,是时候去想想自己想干啥,不要怕他人的指责,不要怕世俗眼光的扫射。
于是他们便被当做奇葩来欣赏,可是人们却忘了这本就是我们应有的样子。
你给我好好想想,是不是该停下来了?
自拍一张,不加修饰,数一数心里的沟壑和脸上的斑点。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