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说《树》第一章
作者:琼•塔特
翻译:曹凯
译者序
《树》也许和我有点不解之缘。
2000年,我从一位忘年之交那里拿到这部小说的英文原版,一部很不起眼的薄薄的小册子。那位朋友似乎很钟爱这部小说,希望我把它译成中文,甚至许诺会找机会出版。我当时生活闲散,又看到小说篇幅不长,就欣然从命了。这样边读边译了几个月,终于完成了译文的初稿。可能是因为译笔稚嫩,朋友读了稿子后,一直没给我回音,出版的事也不了了之了。我有点失望,但没有很沮丧。也许出版对当时的我来说,还是一件遥远而神圣的事。虽然消耗了时间心力,对这篇近似游戏的译作,其实并没抱多大期待。发给两三个朋友看过之后,这篇不忍卒读的译稿被我束之高阁,尘封了十几年,最后连自家电脑里都找不到了。
琼•塔特不是一个有名的作家,如果不是邂逅了《树》,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知道这个作者。《树》不是畅销书,也不是文学经典,无论文学性还是娱乐性都乏善可陈。即使在英国本土,也应该遭遇了被冷落的命运。故事素面朝天,甚至有点闷闷的,没有回肠荡气,没有生离死别,没有露骨的爱情和性。行文也很平实,相信国内的初中生阅读原版也不会很难。可是不知怎么的,在那些年里,书里的一些场景有时候却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脑海里,宛如看电影。
2013年,我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
2015年,心之旅人小站需要发布一些原创和翻译文章的时候,我想起了《树》:树洞这个意象和心理疗愈有着怎样的潜在联系?疗愈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从废弃的雅虎邮箱里找到N年前发给朋友的初稿,逐章修改后发布到心之旅人小站上。当时面临的问题是我手头已经没有小说的原版,在缺乏英文对照的情况下,修改仅限于中文文字的推敲和润饰。不知道这一稿有几个读者,即使发布在心之旅人小站,我想也不会很多。
2016年,我在读书会讲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时候,引了这部小说里的角色。夏天,买到了小说原版。9月开始更新自己的豆瓣主页,决定再次动笔修改,发布译文的第三稿,应该也是最终稿了。
希望这次能画上一个句号。
第一章
当你才十八岁时,就用“从前”这个词开始讲述你的故事会很古怪。但这是个多少有点奇怪的故事,所以蛮适合用“从前”开篇的。童话故事通常就是这样开始的。如果说童话总是让人难以置信,这也算是个童话吧。如今回首看来有点奇怪,几乎难以置信,但这始于许久以前。现在让我来慢慢回忆。
多年以前,我们住在伦敦南部近河的地方。我在那里上的小学。那是一所庞大陈旧的小学校,高高的墙、大大的沥青操场。关于那所学校我记不得太多了,好在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所学校,我初次遇见了戴维•罗林兹。我还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到学校的那天,我猜这是因为那天发生了不寻常的事情。人总是会记得不寻常的事情,而其他日常事件都会在记忆中消失,或变成熟悉而模糊的一片。
一天早晨,当我们到学校时,他正在教室里。他坐在教室前排角落的课桌边。当我们象往常那样吵吵嚷嚷地涌进教室时,不禁注意到他在那里。他个子很小,比我们大多数人都小,而且很瘦。女孩子中有几个找借口跑到前排看了他一眼,又回到她们的课桌边咯咯地笑。他也非常整洁。我记得打从第一天起,他一直穿着黑上装、灰短裤、白衬衫,戴着一条打得很挺括的领带,象个小男人。他戴一副眼镜,这副金属丝框架眼镜已经被压得变形扭曲,在鼻梁和耳后都用橡皮膏修补过。很奇怪会记得诸如此类的细节,但我就是记得。他的课桌是新的,象餐桌的那种,是特地从管理员的仓库里搬来给他用的。和我们的老式课桌一比,那张新课桌看上去分外耀眼。他非常安静地坐着。
当然,没有人和他说话。我当时大概十岁,读最后一年。我是班里最高的女孩子之一,和男生在一起总觉得尴尬,他们大多数都比我矮小、粗鲁而又吵闹。所以我也没有和他搭话。无论如何,新人插进一个已经有几年历史的班级,一开始总有点奇怪。插班生觉得自己没有归属感,而我想我们会觉得插班生像个入侵者,这么晚才加入。但戴维•罗林兹比大多数人奇怪得多。第一天我们就发现了这一点。
里奇小姐让我们都静下来之后,像每天早晨一样开始念点名册。念到底下时,她说:“戴维•罗林兹”。
她看着这个新来的男孩,对他微笑。他只轻轻点了下头,身体没动半分。
“站起来,好吗,戴维,”里奇小姐说,“这样大家都能认识你,因为你是新来的。”
里奇小姐是个蛮不错的老师。她很年轻,也能严格要求我们。当然,我们私下会发发她的牢骚,可是在学校里总会发老师的牢骚。她是个好人。我不记得她曾经发过脾气或者有打过学生之类的事。但是,当她让戴维站起来的时候,看戴维的样子,你会以为她打了他呢。
他脸胀得通红,红得连我们远远坐在后面都能看见他的脖子红了。一开始,他看起来好象不打算按照听到的话去做,我们突然很安静。接着,他真的站起来了,动作非常缓慢,只是脑袋耷拉着,盯着课桌,我们谁都看不清他的样子。他好象全身都僵硬了。我记得自己当时为他感到难受,因为我也讨厌那种站在许多陌生人面前、众目睽睽的感觉。
“那么,戴维,”里奇小姐说,她好像也注意到有点不对劲,因为她换了那种最最和善而又傻兮兮的嗓音,着急地问,“你愿意告诉大家你是从哪儿来的吗?”
他没有动。当然,这个时候我们都看着他。我可以看到他的双手在身体两边攥得很紧。他就站在那儿,不摇头,不微笑,也不开口。他的脸不再红了,已经变得煞白。
“那也没关系,”里奇小姐急急地说,她也垂下目光,好像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下一次吧。拿出你们的课本,孩子们,我们将从昨天停下的地方继续。”
一阵嘈杂的课桌咔嗒声、桌盖关闭声、窃窃私语声,因为大家都想做点什么、任何什么,来掩盖那个角落的可怕的寂静。后来我思考过好几次,也许我们并不像我过去以为的那么糟。我原来认为我们在幼年读书的时候常常很残忍。当然,我也很想忘记自己那时说过的一些话、做过的一些事。但是那天,不知怎么的,我们都感到有点羞愧,好象我们所有人在针对他一个人,尽管这不是事实。一切都发生得这么出人意料。
于是,新的一天开始了。那天早上,我们比往常安静了些,仿佛新男孩的到来和他古怪的举止引起了振动,令我们比平时表现得更好。我们一有机会就会瞥他一眼,还在课间谈论他。看上去没有人知道一点关于他的事,甚至班长们对他将要加入的事也一无所知。
“我觉得他看上去很蠢,”男孩中有一个说。
“是啊,蠢得象鸭子,”另一个说。他们笑了。我们都笑了。
于是,第一天他就得了这么个绰号:“蠢戴维”,或者就叫“蠢蛋”。这个绰号他一直都没甩掉,学校里的绰号都甩不掉的。老师注意听的时候或者排队的时候,我们不叫他绰号。但到了外面的校园里,我们就叫上了。我也这么叫。现在一想起来,我觉得燥热不安。可当时却觉得很正常。我想我可能是唯一知道他对此有多么厌恶的人。
开始几周,大家都疏远他。这对他倒不是最糟的。我们很快发现他一点也不蠢。事实上,没过多久我们就发现他很聪明,比我们大多数人聪明得多。不过,这也于事无补。他学习努力,看起来学校的功课对他不过是小菜一碟。所以,他的学习成绩很快在我们中脱颖而出,尤其是数学。他是那种能闪电般进行心算的人,这个我一辈子都做不到。他的算术在班里总是拔尖的,还经常做附加作业,好象他还真喜欢做。
但是他很奇怪,甚至连我也得承认这点。最奇怪的是,他几乎不跟任何人说话。他就坐在同一张课桌边,上所有的课都一言不发、纹丝不动,要么凝视前方,要么埋头读书。有时候他看起来真有点蠢。他来学校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没有一个老师能令他开口说话。有时候,他会说一两个词来回答一个直接的问题,或报出一道算术题的答案,但仅此而已。而且每次,他的脸都会变得红通通的,然后再次变白,他有时说话结结巴巴,老师们看他可怜兮兮的样子,只好中止提问。我们也会跟着松口气,因为当他被提问时班里总是一片寂静,而这会让情况更糟,好像我们等着看他受罪似的。
他能把答案写给老师看,老师们可以接受这样,但我们并不真的能接受。我想当时我们对他并不友好。现在我明白了这点。可回想起来,我觉得可能我们都有点怕他,就象年少时会非常害怕任何异类一样。他根本没有朋友,没有那种在学校里交的朋友,那种可以倾诉、讨论、甚至争吵的朋友。女孩们觉得他古怪,男孩们则根本不想和他打交道,把他排斥在他们的游戏和吵闹的打斗之外。我有时候很想知道变成他那样、象他那么孤单是什么感觉。有一次,我给他一块糖,仅仅是想看看他会说什么。但他只拿了糖,对我报以滑稽而飞快的一笑,就跑到自行车棚后的某个地方去了。后来我看到他站在院子的角落里,和往常一样独自一人,他正在吃那块糖。
男孩们有时会欺负他。在院子里,他们男孩有固定的地盘,我们女孩有我们的地盘。仿佛有一道高高的围栏筑在我们中间,将我们隔开,令我们只能在这边或那边活动,实际上当然没有真的围栏。在学校里就是这样。我做梦也从没想过自己在课间会到院子的那一边去。但是有一次,我正靠在墙上、啥事都不想的时候,看见戴维靠在另一边的墙上,被许多朝着他喊叫的男孩子包围着。
“快点,说话呀!”
“蠢蛋,蠢蛋!你难道没有舌头吗?”
戴维只是站在那儿。我不知道他当时害不害怕。他可能害怕吧,可他的脸上一片空白,很难从他的眼镜后面看到任何表情。
“给我们唱支歌吧,蠢蛋,让我们听听。”
“快啊,蠢蛋,让我们听听,怎么样?”
“掐他。看他会不会尖叫。”
然后,他们就这么做了。掐他,我想也许还发生了更糟的事。我记得自己当时站在那儿,心里冰凉冰凉的。我被吓坏了,也为他感到难过,同时我又无能为力。在学校里我总是战战兢兢,总是做和其他所有人相同的事。有件事女孩子是不会做的,那就是跑到院子另一边去营救和她同龄的男孩子。搀起一个跌倒在地、大声叫喊的小孩,也许会做;营救一个同龄人、一个男孩,这事是做不来的。
他们那天一定伤害戴维了,那使我感觉更糟糕。我们休息结束回到教室时,他正在哭,垂着头坐在课桌边,双手无助地插在他的外套口袋里。我能看出他在哭,虽然他没有发出声音,他的肩膀在颤动。
里奇小姐不知怎么一定听说了这件事,因为那天她让他换了座位。她安排他离开那个一直坐在他旁边的下流男孩,坐我旁边的课桌。我一点都不高兴,因为我的一个朋友就得移到别处去了,不过这倒使我能多了解他一些。
放学后,戴维走了,我正在帮里奇小姐收拾一些书本。“对他好点啊,蒂娜,”她对我说,“我想他在这儿并不快活。”
“我怎么对他好呢?”我说。“他从来不和任何人说话。如果你主动和他说话,他甚至从不回答。总之,对他能说啥呢?”
“唔,”里奇小姐说,“说话不是对人友好的唯一方式,是不是?你不必非得一天到晚和他说话。实际上,如果这样等于是我给你找麻烦了。不过,无论如何对他好点吧。你一向与人为善。”
我想我本该高兴才是。我也不打算泄露,我常常与人为善只是因为我非常害怕自己成为另类。但当时我很生气,主要是因为我那个被调走的好朋友。
“她说要我对他好!”第二天,我生气地对那个好朋友说。
“为什么?”
“她说他在这儿不是很快活。”
“可是为什么找上你?”
“她说我一向与人为善。”
“老混蛋,”她说。“我们大多数人都与人为善,是不是?我也没欺负他,她却把我调走了。你打算怎么办?”
“我不知道,”我说。
我不知道。我才十岁。十岁的时候,你就是十岁的样子,知道的事情并不多。现在很难回忆起我当时的想法了,只记得一开始我很生气,后来我渐渐习惯了他坐在那里。他看起来稍稍快活了一点,我肯定这和我并没有关系。我想,部分是因为他现在坐在教室的中央,不象以前坐在前排那样醒目。他仍然不和任何人说话,但我们都习惯了,不再指望他说话。有时候他会朝我的桌子瞥一眼,偶尔还会微笑,就是我给他糖块时他报以的那种呆呆的微笑。但是仅此而已。他从没有说过一个词。如果完成作业后无事可干,他会从课桌里摸出一本书,开始埋头阅读。他甚至能在最震耳欲聋的噪声中阅读。
后来,我真的开始和他谈话了,但不是以你能预料到的方式开始的。
翻译:曹凯
![]() |
译者序
《树》也许和我有点不解之缘。
2000年,我从一位忘年之交那里拿到这部小说的英文原版,一部很不起眼的薄薄的小册子。那位朋友似乎很钟爱这部小说,希望我把它译成中文,甚至许诺会找机会出版。我当时生活闲散,又看到小说篇幅不长,就欣然从命了。这样边读边译了几个月,终于完成了译文的初稿。可能是因为译笔稚嫩,朋友读了稿子后,一直没给我回音,出版的事也不了了之了。我有点失望,但没有很沮丧。也许出版对当时的我来说,还是一件遥远而神圣的事。虽然消耗了时间心力,对这篇近似游戏的译作,其实并没抱多大期待。发给两三个朋友看过之后,这篇不忍卒读的译稿被我束之高阁,尘封了十几年,最后连自家电脑里都找不到了。
琼•塔特不是一个有名的作家,如果不是邂逅了《树》,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知道这个作者。《树》不是畅销书,也不是文学经典,无论文学性还是娱乐性都乏善可陈。即使在英国本土,也应该遭遇了被冷落的命运。故事素面朝天,甚至有点闷闷的,没有回肠荡气,没有生离死别,没有露骨的爱情和性。行文也很平实,相信国内的初中生阅读原版也不会很难。可是不知怎么的,在那些年里,书里的一些场景有时候却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脑海里,宛如看电影。
2013年,我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
2015年,心之旅人小站需要发布一些原创和翻译文章的时候,我想起了《树》:树洞这个意象和心理疗愈有着怎样的潜在联系?疗愈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从废弃的雅虎邮箱里找到N年前发给朋友的初稿,逐章修改后发布到心之旅人小站上。当时面临的问题是我手头已经没有小说的原版,在缺乏英文对照的情况下,修改仅限于中文文字的推敲和润饰。不知道这一稿有几个读者,即使发布在心之旅人小站,我想也不会很多。
2016年,我在读书会讲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时候,引了这部小说里的角色。夏天,买到了小说原版。9月开始更新自己的豆瓣主页,决定再次动笔修改,发布译文的第三稿,应该也是最终稿了。
希望这次能画上一个句号。
第一章
当你才十八岁时,就用“从前”这个词开始讲述你的故事会很古怪。但这是个多少有点奇怪的故事,所以蛮适合用“从前”开篇的。童话故事通常就是这样开始的。如果说童话总是让人难以置信,这也算是个童话吧。如今回首看来有点奇怪,几乎难以置信,但这始于许久以前。现在让我来慢慢回忆。
多年以前,我们住在伦敦南部近河的地方。我在那里上的小学。那是一所庞大陈旧的小学校,高高的墙、大大的沥青操场。关于那所学校我记不得太多了,好在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所学校,我初次遇见了戴维•罗林兹。我还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到学校的那天,我猜这是因为那天发生了不寻常的事情。人总是会记得不寻常的事情,而其他日常事件都会在记忆中消失,或变成熟悉而模糊的一片。
一天早晨,当我们到学校时,他正在教室里。他坐在教室前排角落的课桌边。当我们象往常那样吵吵嚷嚷地涌进教室时,不禁注意到他在那里。他个子很小,比我们大多数人都小,而且很瘦。女孩子中有几个找借口跑到前排看了他一眼,又回到她们的课桌边咯咯地笑。他也非常整洁。我记得打从第一天起,他一直穿着黑上装、灰短裤、白衬衫,戴着一条打得很挺括的领带,象个小男人。他戴一副眼镜,这副金属丝框架眼镜已经被压得变形扭曲,在鼻梁和耳后都用橡皮膏修补过。很奇怪会记得诸如此类的细节,但我就是记得。他的课桌是新的,象餐桌的那种,是特地从管理员的仓库里搬来给他用的。和我们的老式课桌一比,那张新课桌看上去分外耀眼。他非常安静地坐着。
当然,没有人和他说话。我当时大概十岁,读最后一年。我是班里最高的女孩子之一,和男生在一起总觉得尴尬,他们大多数都比我矮小、粗鲁而又吵闹。所以我也没有和他搭话。无论如何,新人插进一个已经有几年历史的班级,一开始总有点奇怪。插班生觉得自己没有归属感,而我想我们会觉得插班生像个入侵者,这么晚才加入。但戴维•罗林兹比大多数人奇怪得多。第一天我们就发现了这一点。
里奇小姐让我们都静下来之后,像每天早晨一样开始念点名册。念到底下时,她说:“戴维•罗林兹”。
她看着这个新来的男孩,对他微笑。他只轻轻点了下头,身体没动半分。
“站起来,好吗,戴维,”里奇小姐说,“这样大家都能认识你,因为你是新来的。”
里奇小姐是个蛮不错的老师。她很年轻,也能严格要求我们。当然,我们私下会发发她的牢骚,可是在学校里总会发老师的牢骚。她是个好人。我不记得她曾经发过脾气或者有打过学生之类的事。但是,当她让戴维站起来的时候,看戴维的样子,你会以为她打了他呢。
他脸胀得通红,红得连我们远远坐在后面都能看见他的脖子红了。一开始,他看起来好象不打算按照听到的话去做,我们突然很安静。接着,他真的站起来了,动作非常缓慢,只是脑袋耷拉着,盯着课桌,我们谁都看不清他的样子。他好象全身都僵硬了。我记得自己当时为他感到难受,因为我也讨厌那种站在许多陌生人面前、众目睽睽的感觉。
“那么,戴维,”里奇小姐说,她好像也注意到有点不对劲,因为她换了那种最最和善而又傻兮兮的嗓音,着急地问,“你愿意告诉大家你是从哪儿来的吗?”
他没有动。当然,这个时候我们都看着他。我可以看到他的双手在身体两边攥得很紧。他就站在那儿,不摇头,不微笑,也不开口。他的脸不再红了,已经变得煞白。
“那也没关系,”里奇小姐急急地说,她也垂下目光,好像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下一次吧。拿出你们的课本,孩子们,我们将从昨天停下的地方继续。”
一阵嘈杂的课桌咔嗒声、桌盖关闭声、窃窃私语声,因为大家都想做点什么、任何什么,来掩盖那个角落的可怕的寂静。后来我思考过好几次,也许我们并不像我过去以为的那么糟。我原来认为我们在幼年读书的时候常常很残忍。当然,我也很想忘记自己那时说过的一些话、做过的一些事。但是那天,不知怎么的,我们都感到有点羞愧,好象我们所有人在针对他一个人,尽管这不是事实。一切都发生得这么出人意料。
于是,新的一天开始了。那天早上,我们比往常安静了些,仿佛新男孩的到来和他古怪的举止引起了振动,令我们比平时表现得更好。我们一有机会就会瞥他一眼,还在课间谈论他。看上去没有人知道一点关于他的事,甚至班长们对他将要加入的事也一无所知。
“我觉得他看上去很蠢,”男孩中有一个说。
“是啊,蠢得象鸭子,”另一个说。他们笑了。我们都笑了。
于是,第一天他就得了这么个绰号:“蠢戴维”,或者就叫“蠢蛋”。这个绰号他一直都没甩掉,学校里的绰号都甩不掉的。老师注意听的时候或者排队的时候,我们不叫他绰号。但到了外面的校园里,我们就叫上了。我也这么叫。现在一想起来,我觉得燥热不安。可当时却觉得很正常。我想我可能是唯一知道他对此有多么厌恶的人。
开始几周,大家都疏远他。这对他倒不是最糟的。我们很快发现他一点也不蠢。事实上,没过多久我们就发现他很聪明,比我们大多数人聪明得多。不过,这也于事无补。他学习努力,看起来学校的功课对他不过是小菜一碟。所以,他的学习成绩很快在我们中脱颖而出,尤其是数学。他是那种能闪电般进行心算的人,这个我一辈子都做不到。他的算术在班里总是拔尖的,还经常做附加作业,好象他还真喜欢做。
但是他很奇怪,甚至连我也得承认这点。最奇怪的是,他几乎不跟任何人说话。他就坐在同一张课桌边,上所有的课都一言不发、纹丝不动,要么凝视前方,要么埋头读书。有时候他看起来真有点蠢。他来学校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没有一个老师能令他开口说话。有时候,他会说一两个词来回答一个直接的问题,或报出一道算术题的答案,但仅此而已。而且每次,他的脸都会变得红通通的,然后再次变白,他有时说话结结巴巴,老师们看他可怜兮兮的样子,只好中止提问。我们也会跟着松口气,因为当他被提问时班里总是一片寂静,而这会让情况更糟,好像我们等着看他受罪似的。
他能把答案写给老师看,老师们可以接受这样,但我们并不真的能接受。我想当时我们对他并不友好。现在我明白了这点。可回想起来,我觉得可能我们都有点怕他,就象年少时会非常害怕任何异类一样。他根本没有朋友,没有那种在学校里交的朋友,那种可以倾诉、讨论、甚至争吵的朋友。女孩们觉得他古怪,男孩们则根本不想和他打交道,把他排斥在他们的游戏和吵闹的打斗之外。我有时候很想知道变成他那样、象他那么孤单是什么感觉。有一次,我给他一块糖,仅仅是想看看他会说什么。但他只拿了糖,对我报以滑稽而飞快的一笑,就跑到自行车棚后的某个地方去了。后来我看到他站在院子的角落里,和往常一样独自一人,他正在吃那块糖。
男孩们有时会欺负他。在院子里,他们男孩有固定的地盘,我们女孩有我们的地盘。仿佛有一道高高的围栏筑在我们中间,将我们隔开,令我们只能在这边或那边活动,实际上当然没有真的围栏。在学校里就是这样。我做梦也从没想过自己在课间会到院子的那一边去。但是有一次,我正靠在墙上、啥事都不想的时候,看见戴维靠在另一边的墙上,被许多朝着他喊叫的男孩子包围着。
“快点,说话呀!”
“蠢蛋,蠢蛋!你难道没有舌头吗?”
戴维只是站在那儿。我不知道他当时害不害怕。他可能害怕吧,可他的脸上一片空白,很难从他的眼镜后面看到任何表情。
“给我们唱支歌吧,蠢蛋,让我们听听。”
“快啊,蠢蛋,让我们听听,怎么样?”
“掐他。看他会不会尖叫。”
然后,他们就这么做了。掐他,我想也许还发生了更糟的事。我记得自己当时站在那儿,心里冰凉冰凉的。我被吓坏了,也为他感到难过,同时我又无能为力。在学校里我总是战战兢兢,总是做和其他所有人相同的事。有件事女孩子是不会做的,那就是跑到院子另一边去营救和她同龄的男孩子。搀起一个跌倒在地、大声叫喊的小孩,也许会做;营救一个同龄人、一个男孩,这事是做不来的。
他们那天一定伤害戴维了,那使我感觉更糟糕。我们休息结束回到教室时,他正在哭,垂着头坐在课桌边,双手无助地插在他的外套口袋里。我能看出他在哭,虽然他没有发出声音,他的肩膀在颤动。
里奇小姐不知怎么一定听说了这件事,因为那天她让他换了座位。她安排他离开那个一直坐在他旁边的下流男孩,坐我旁边的课桌。我一点都不高兴,因为我的一个朋友就得移到别处去了,不过这倒使我能多了解他一些。
放学后,戴维走了,我正在帮里奇小姐收拾一些书本。“对他好点啊,蒂娜,”她对我说,“我想他在这儿并不快活。”
“我怎么对他好呢?”我说。“他从来不和任何人说话。如果你主动和他说话,他甚至从不回答。总之,对他能说啥呢?”
“唔,”里奇小姐说,“说话不是对人友好的唯一方式,是不是?你不必非得一天到晚和他说话。实际上,如果这样等于是我给你找麻烦了。不过,无论如何对他好点吧。你一向与人为善。”
我想我本该高兴才是。我也不打算泄露,我常常与人为善只是因为我非常害怕自己成为另类。但当时我很生气,主要是因为我那个被调走的好朋友。
“她说要我对他好!”第二天,我生气地对那个好朋友说。
“为什么?”
“她说他在这儿不是很快活。”
“可是为什么找上你?”
“她说我一向与人为善。”
“老混蛋,”她说。“我们大多数人都与人为善,是不是?我也没欺负他,她却把我调走了。你打算怎么办?”
“我不知道,”我说。
我不知道。我才十岁。十岁的时候,你就是十岁的样子,知道的事情并不多。现在很难回忆起我当时的想法了,只记得一开始我很生气,后来我渐渐习惯了他坐在那里。他看起来稍稍快活了一点,我肯定这和我并没有关系。我想,部分是因为他现在坐在教室的中央,不象以前坐在前排那样醒目。他仍然不和任何人说话,但我们都习惯了,不再指望他说话。有时候他会朝我的桌子瞥一眼,偶尔还会微笑,就是我给他糖块时他报以的那种呆呆的微笑。但是仅此而已。他从没有说过一个词。如果完成作业后无事可干,他会从课桌里摸出一本书,开始埋头阅读。他甚至能在最震耳欲聋的噪声中阅读。
后来,我真的开始和他谈话了,但不是以你能预料到的方式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