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蚁的绝地反击——《勃朗宁自动步枪手》写作手法分析
![]() |
耶茨的《十一种孤独》里,每一篇都很喜欢。 整部书是关于孤独者和失败者的故事。每一篇主角都是边缘人,讲述个体想融入群体而不被群体接纳的故事。 坦白说,《勃朗宁自动步枪手》并不是最喜欢的那一篇,但它却是写作手法相当特别的一篇。
这个故事内容并不复杂: 约翰.费隆是个退役的二战老兵,在战争中,他使用的武器是勃朗宁自动步枪(一种杀伤力很大的重型武器),这段从军经历是他一生的骄傲。然而,时代变了,和平年代里没人再对他这段经历感兴趣。他退役后进了保险公司,落落寡欢,和周围一切人(包括妻子)格格不入。周五,他生了三肚子气。晚上在一次群众示威集会中,他因殴打他人被捕。
个人觉得耶茨的这篇小说写作手法十分精彩,试着分析一下。
一、结构布局:经典的闭环式
1.开头:小说开篇第一句话是: 直到约翰.费隆的名字上了警察罪状登记簿,见了报,人们才想起有这么个人。
特点:制造悬念,抓住读者。
2.结尾: 小说最后一句话:当警察蓝色手臂高高举到他头顶时,最后他只记得:绝对的满足和彻底的解脱。
特点:呼应开头,点出主题。
3.中间:铺垫到位,层层推进,自然而然到达高潮。整个故事发生在周五这一天时间。
a.午餐争论:费隆是保险公司职员,中午和同事一起吃饭。当有人吹嘘自己的当兵经历时,作为二战老兵的费隆一忍再忍,忍无可忍,当场揭穿对方,让对方下不来台。同事们全都不再理他。——第一次被排斥。
b.夫妻吵架:妻子与他逛超市买东西,两人意见有分歧;回家因妻子不想怀孕引发的吵架,他愤而离家。——第二次被排斥。
c.舞厅被甩:他和两个陌生士兵喝酒,并一起去舞厅跳舞。他对于军人有天然亲近感,对两士兵一直处于上赶着讨好的状态,甚至自掏腰包请他们。到最后却发现,士兵和舞女先走了,压根没人拿他当回事。——第三次被排斥。
经过这三次被排斥,他深感自己被主流社会抛弃了,内心十分受伤。恰好在街上遇到反对苏联人士的政治示威集会,他憋了一肚子的愤怒终于找到了发泄口,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揪住那个苏联人一顿暴打。直到警察抓住他为止。
至此,故事结束,整个故事条理极清晰,编得很圆满。
二、经典的暗示手法
1.原文:另一只手腕上却松松地戴着根军人身份识别腕带。——暗示费隆对曾经的军人身份念念不忘。
2.原文:星期五的早上她跟他这样说了,这是那天所有不对劲的事当中的第一件。——暗示周五一整天都很不顺。
3.原文:接着全桌人开始聊起海军来,而费隆在座位上无聊地扭着身子。——通过动作描写,暗示出费隆内心的孤独。
4.原文:
“你想要脆米还是波斯塔吐司,约翰?”
她问他。
“脆米。”
“哦,可是我们上周才吃过。难道你没吃腻?”
“那好,另外那种。”
“你嘟囔些什么?我听不清你说什么。”
“我说,波斯塔吐司!”
——这是费隆妻子和他在超市的一段对话,语气变化暗示出情绪的变化,从无所谓到极厌恶。
5.原文:
“那好,”她说,“当然我不想怀孕,如果你想说的就是这个的话。我能问问如果我辞掉工作,我们住哪儿?”——妻子是打字员,挣得比他多,这句话切中费隆要害,他反击妻子平胸后,愤而离家,去了酒吧。
6.原文:酒吧是铬鞣革装修,在柔和的灯光下,每个人都是蓝绿蓝绿的。——暗示出颓废萎靡的气氛。
7.原文:当他们站在中央广场等电梯时,他费力地把结婚戒指取下来,塞进表袋里。——暗示出他希望自己在他人眼里还年轻,没结婚,也方便勾搭女人。
8.原文:费隆懒洋洋地站在门口,在他听来,所有的爵士乐都一样,可他却摆出一副鉴赏家模样,在刺耳的单簧管乐声里,绷得紧紧的脸上放着光,手指随意地跟着鼓点节拍打着响指,膝盖微微地点着节奏,靛蓝色裤子也在跟着抖。——暗示出他想尽量迎合舞厅的人们,然而表情是紧张的。
9.原文:费隆手指紧紧抓住她的椅子背,关节发白可是无论何时,只要他试探性地把手指放到她的肩膀上,她就会立刻耸耸肩,躲开。——暗示舞女不喜欢费隆。
10.原文:有个穿着汗湿的粉红衬衫的男孩,一个趔趄,重重撞到他胳膊肘上,冰凉的啤酒泼洒到他手上,袖子上,他才意识到,他们走了。他们把他给甩了。——双关语,被同伴抛弃,被主流社会抛弃。
11.原文:这就是报纸上那张自命不凡的脸了,他慢慢从一遍望到另一边,脸上是宁静、超然的笑容,仿佛在向遇到的每个人说:哦,你这个可怜的傻瓜。你这个可怜的傻瓜。“杀了这个杂种!”有几个人飞快地扭头看着他,费隆这才意识到是他在叫。——暗示他在潜意识里已经把那个苏联人当成是他倒霉的主因,脑子完全晕了。
三、感人的细节描写
1.原文:最后他只好拿出自动铅笔,凭着记忆和热爱,在装薪水的信封背面画了枪的轮廓。——凭着记忆和热爱,这几个字用的非常好,很贴切!
2.原文:“多少次关你妈的屁事!”他说,其他人则低头看着自己的碟子,脸上的笑藏不住。——不被同事理解后,恼羞成怒。他的单纯和同事的油滑形成强烈对比。
3.原文:“我?”费隆说,吓了一跳。“不,我——可我过去在。我离开军队好长时间了。”——舞女以为他也是当兵的,他如此回答。扩折号代表他的尴尬,后面显示他极力想贴近军人这种身份的心情。
四、渲染手法将故事推向最高潮
小说结尾处的两个场景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
1.酒吧舞场:费隆本以为在舞场中,和两个士兵在一起,他就能得到某种认同和尊重,结果两士兵和舞女扔下他自己跑了。这让费隆希望得到别人认同和尊重的想法再次泡汤。这一次,他绝望了!舞厅的喧闹和费隆的孤独形成强烈反差。
2.示威骚乱:费隆从舞厅出来,满腔怒火无处发泄,恰好看到街上有政治抗议示威集会。壮观的示威场面极大刺激了他孤独的心,他只听了一耳朵,就第一个冲锋陷阵,上去揪住那个苏联人狂殴一通。这下,一天累积的邪火全发泄出来了,他终于爽了。他感到“ 绝对的满足和彻底的解脱。”
这篇小说以费隆心理变化为脉络,描写出底层边缘人的内心失落。在自觉被社会抛弃后,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变成这个故事的主角费隆,去制造一场混乱,或者,在一场混乱中崭露头角——这样,至少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费隆这个人物不仅活在小说里,也活在经典电影《出租车司机》里,还活在经典书籍《乌合之众》里。当然,他主要还是活在现实生活里。读完小说,费隆如在眼前。不禁想起立为耶茨大声鼓掌。
2016.9.19
来自 豆瓣App
-
信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10 23:50:26
-
Renato Car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24 2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