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友记|表演就是层层剥开我的心
-访友记-
第一次见到Luna是在一个温哥华的小餐馆,那时天还很凉,她穿着长靴和马甲,系一块蓝色的丝巾,非常符合朋友对她的介绍:“青年表演艺术家”。
她在UBC念本科的时候,闲着没事儿参加了话剧社,猛然发现自己的热爱所在,于是飞到伦敦East 15 Acting School深造表演,上个月又拿着奖学金去哈佛进修了五周。
趁她的记忆还热乎,电台邀请她做了一次分享,今天剪辑时依然兴奋,突然有了种感觉:好的表演课不仅仅需要教授技巧、培训演员,更重要的是让参与其中的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回到纯粹且完满的初态。
这是第一篇访友记,希望粗糙的文字能让你重新看待“自我”和“表演”,也喜欢上Luna这个人本身。
*本篇所有的“演员”都是指“演员”,请不要代入任何明星哦
=“你就是个婊子”=
去伦敦之前,Luna曾在温哥华表演学校接受初级训练,台词、形体、理论一类的基础课程都有所涉及,算是入了个门。
期间,两周的情感激发训练(Emotion Trigger Exercise)让她第一次发现演员之路的艰辛和痛苦。
Luna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美国姑娘Kelly。做个人展示的那天,Kelly拿出玻璃瓶、彩色笔和纸分发给班级同学,让大家写下她的优点,两三分钟过后,同学们纷纷放下了笔。Kelly走回中间,脱得只剩背心短裤。
“玻璃瓶里装着我中学时期遭受校园欺凌的片段,请大家念出来并写到我的身上。”
大家取出玻璃瓶里的纸条,站起来念:
-她当着众人之面绊倒我,还说我是妓女。
-“You are just disgusting”(你真恶心)
-“别做梦了,他永远都不会看上你”
-她毁了我的作业,还把我的姓名改成蠢货
-他逼我喝掉已经扔了烟头的啤酒
-“You are such a bitch”(你就是个婊子)
……
Kelly从中间开始流泪,等最后一个人念完,她身上已经被彩色笔写满了 Bitch, ass, never一类的词汇。
所有人都很压抑,Kelly说:现在请大家念出我的优点。人人都想尽力拭去她身上的伤痕,并感激于她此时此刻的坚强和勇敢,仿佛那些伤害的施予和授予自己也都有份。于是大声念出,还附赠一个拥抱,纸条上的赞美都从自然反应变成了无比用力的真心。
老师希望学生们能回忆出自己最痛苦,最尴尬,最愤怒的时刻,然后像这样用自己的方式展示伤疤,在众人陪伴下勇敢地面对,并且记住这种感觉,不断去想、不断去习惯,让这些经历成为你随时能感受到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学会控制它。
那两周,Luna极为痛苦,每天都哭肿眼睛。毕竟人人都有想要删除的回忆,那些暂时掩盖起来的痛苦,你总以为你已经忘了,其实并没有,你永远也忘不了。
但Luna也知道,那些让人痛苦甚至崩溃的感受就像是山崖边上的保护栏,如果不拆掉,她就连保护栏附近都靠近不了,更别提无限靠近戏剧角色的悲喜了。
=打开走廊上的门=
综艺节目主持人介绍演员时经常会说:
“Ta超厉害哦!说哭就能哭!”
虽说这是演员行走江湖的必须点亮的技能包,但我总觉得用“流泪的速度”来评判演员厉害与否有点太低级。
Luna说:
“其实在表演中,哭和笑都不是目的,关键是你想要达成什么目的。比如我就想要得到对方的一个吻,那我会根据人物的性格来想,是不是要先调个情?聊个他喜欢的观点?等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的时候再哭。
如果一直想着走到这个点要开始流泪,走到那里说三句话要哀嚎,那就不行。这不是表演,是演员被套上了模版,在背诵套路。”
她的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观点。忘了提,她在哈佛的训练项目就叫“Stanislavsky Summer School”。
斯坦尼大概也是国内最有名的戏剧理论家了。“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就是他的名言。在对话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Luna与我分享的一个学派观点:表演就是以角色的身份在舞台上生活一遍;自己以为投入,强迫观众进入状态的做法并不可取——那会显得做作,且让人尴尬。
当然,除了这种看起来有点魔幻色彩的观点,Luna也和我分享了两派实际操作大法。
首先是她最习惯的意识流方法:经过大量而持续的情绪挖掘训练,演员慢慢学会面对和掌控自己的情绪,他们记得自己最痛苦和最伤心的感受,也记得那些让人感受深刻的事情。表演时,通过问自己“假如(what if)……”的方式把情绪点和角色的经历相结合,自然流露 Bingo~
比较好玩的是技术流,但它需要对自我有更深刻更敏感的认识。看过《头脑特工队》吗?不管遭遇什么,虽然你在听你在看,真正做出反应的却是住在你头脑里的分管喜、怒、哀、怕、厌的情绪小人。
技术流的方法大概就是建立一个身体特工队,并通过它们夺回情绪主权。
你可以做个最简单的试验:播放一段安静的音乐,以一个最令你舒服的姿态坐在椅子上,放松,闭上眼,让身边的朋友慢慢地为你念:
想象你正走在一条黑而长的走廊,只有最前方有微弱的灯光,边上有很多很多的门,你推开了其中一扇,里面有你最恐惧的场景。你看到了,并且开始感到害怕,心跳开始加速,肌肉也紧张起来。记住这个时刻,也记住承载害怕力量的部位,你的能量来自那一部分……
每个人储存能量的部分都不一样,真正的训练当然比刚才说的更复杂也更漫长,每一种情绪都要被反复感受;幸运的是,表演时老师和同学也会帮助你观察不同部位的力量。
这很痛苦,毕竟没有人愿意一遍遍感受负面情绪,但这一切变成完成式,你会获得自己的身体特工List,知道 原来我的喜悦藏在肩膀,悲伤躲在下巴……
Luna说,磨砺演技、做演员,就是一遍遍死,再一遍遍活。
未来,她会留在国外剧场,安心表演,但我总私心希望有一天她也能被更多国内观众知晓。所以,Luna的中文名叫戴月,披星戴月的那个戴月。
真羡慕她在二十多岁又变回一个纯粹的人。当我们在用学历、名牌、家庭等标签不停包装自己的时候,她却在狂做减法,不停问自己:我是谁?
*文中提到的Kelly为化名,虽然她本人并不懂中文
第一次见到Luna是在一个温哥华的小餐馆,那时天还很凉,她穿着长靴和马甲,系一块蓝色的丝巾,非常符合朋友对她的介绍:“青年表演艺术家”。
她在UBC念本科的时候,闲着没事儿参加了话剧社,猛然发现自己的热爱所在,于是飞到伦敦East 15 Acting School深造表演,上个月又拿着奖学金去哈佛进修了五周。
趁她的记忆还热乎,电台邀请她做了一次分享,今天剪辑时依然兴奋,突然有了种感觉:好的表演课不仅仅需要教授技巧、培训演员,更重要的是让参与其中的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回到纯粹且完满的初态。
这是第一篇访友记,希望粗糙的文字能让你重新看待“自我”和“表演”,也喜欢上Luna这个人本身。
*本篇所有的“演员”都是指“演员”,请不要代入任何明星哦
=“你就是个婊子”=
去伦敦之前,Luna曾在温哥华表演学校接受初级训练,台词、形体、理论一类的基础课程都有所涉及,算是入了个门。
期间,两周的情感激发训练(Emotion Trigger Exercise)让她第一次发现演员之路的艰辛和痛苦。
Luna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美国姑娘Kelly。做个人展示的那天,Kelly拿出玻璃瓶、彩色笔和纸分发给班级同学,让大家写下她的优点,两三分钟过后,同学们纷纷放下了笔。Kelly走回中间,脱得只剩背心短裤。
“玻璃瓶里装着我中学时期遭受校园欺凌的片段,请大家念出来并写到我的身上。”
大家取出玻璃瓶里的纸条,站起来念:
-她当着众人之面绊倒我,还说我是妓女。
-“You are just disgusting”(你真恶心)
-“别做梦了,他永远都不会看上你”
-她毁了我的作业,还把我的姓名改成蠢货
-他逼我喝掉已经扔了烟头的啤酒
-“You are such a bitch”(你就是个婊子)
……
Kelly从中间开始流泪,等最后一个人念完,她身上已经被彩色笔写满了 Bitch, ass, never一类的词汇。
所有人都很压抑,Kelly说:现在请大家念出我的优点。人人都想尽力拭去她身上的伤痕,并感激于她此时此刻的坚强和勇敢,仿佛那些伤害的施予和授予自己也都有份。于是大声念出,还附赠一个拥抱,纸条上的赞美都从自然反应变成了无比用力的真心。
老师希望学生们能回忆出自己最痛苦,最尴尬,最愤怒的时刻,然后像这样用自己的方式展示伤疤,在众人陪伴下勇敢地面对,并且记住这种感觉,不断去想、不断去习惯,让这些经历成为你随时能感受到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学会控制它。
那两周,Luna极为痛苦,每天都哭肿眼睛。毕竟人人都有想要删除的回忆,那些暂时掩盖起来的痛苦,你总以为你已经忘了,其实并没有,你永远也忘不了。
但Luna也知道,那些让人痛苦甚至崩溃的感受就像是山崖边上的保护栏,如果不拆掉,她就连保护栏附近都靠近不了,更别提无限靠近戏剧角色的悲喜了。
=打开走廊上的门=
综艺节目主持人介绍演员时经常会说:
“Ta超厉害哦!说哭就能哭!”
虽说这是演员行走江湖的必须点亮的技能包,但我总觉得用“流泪的速度”来评判演员厉害与否有点太低级。
Luna说:
“其实在表演中,哭和笑都不是目的,关键是你想要达成什么目的。比如我就想要得到对方的一个吻,那我会根据人物的性格来想,是不是要先调个情?聊个他喜欢的观点?等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的时候再哭。
如果一直想着走到这个点要开始流泪,走到那里说三句话要哀嚎,那就不行。这不是表演,是演员被套上了模版,在背诵套路。”
她的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观点。忘了提,她在哈佛的训练项目就叫“Stanislavsky Summer School”。
斯坦尼大概也是国内最有名的戏剧理论家了。“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就是他的名言。在对话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Luna与我分享的一个学派观点:表演就是以角色的身份在舞台上生活一遍;自己以为投入,强迫观众进入状态的做法并不可取——那会显得做作,且让人尴尬。
当然,除了这种看起来有点魔幻色彩的观点,Luna也和我分享了两派实际操作大法。
首先是她最习惯的意识流方法:经过大量而持续的情绪挖掘训练,演员慢慢学会面对和掌控自己的情绪,他们记得自己最痛苦和最伤心的感受,也记得那些让人感受深刻的事情。表演时,通过问自己“假如(what if)……”的方式把情绪点和角色的经历相结合,自然流露 Bingo~
比较好玩的是技术流,但它需要对自我有更深刻更敏感的认识。看过《头脑特工队》吗?不管遭遇什么,虽然你在听你在看,真正做出反应的却是住在你头脑里的分管喜、怒、哀、怕、厌的情绪小人。
技术流的方法大概就是建立一个身体特工队,并通过它们夺回情绪主权。
你可以做个最简单的试验:播放一段安静的音乐,以一个最令你舒服的姿态坐在椅子上,放松,闭上眼,让身边的朋友慢慢地为你念:
想象你正走在一条黑而长的走廊,只有最前方有微弱的灯光,边上有很多很多的门,你推开了其中一扇,里面有你最恐惧的场景。你看到了,并且开始感到害怕,心跳开始加速,肌肉也紧张起来。记住这个时刻,也记住承载害怕力量的部位,你的能量来自那一部分……
每个人储存能量的部分都不一样,真正的训练当然比刚才说的更复杂也更漫长,每一种情绪都要被反复感受;幸运的是,表演时老师和同学也会帮助你观察不同部位的力量。
这很痛苦,毕竟没有人愿意一遍遍感受负面情绪,但这一切变成完成式,你会获得自己的身体特工List,知道 原来我的喜悦藏在肩膀,悲伤躲在下巴……
Luna说,磨砺演技、做演员,就是一遍遍死,再一遍遍活。
未来,她会留在国外剧场,安心表演,但我总私心希望有一天她也能被更多国内观众知晓。所以,Luna的中文名叫戴月,披星戴月的那个戴月。
真羡慕她在二十多岁又变回一个纯粹的人。当我们在用学历、名牌、家庭等标签不停包装自己的时候,她却在狂做减法,不停问自己:我是谁?
*文中提到的Kelly为化名,虽然她本人并不懂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