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天道》,及股市與文化屬性
王志文、左小青的《天道》,2009年回國後曾因友人推薦而買碟看過。印象焦點落在音樂上,為此收藏了穆特、弗雷德曼、海菲茨《流浪者之歌》的CD。後遇穆特來京演出,去大劇院聽她演奏,還拿碟請她簽了名。
近日偶因微信羣友聊及當下股市,提及《天道》,勾起當年印象。適逢16號颱風,東京連日雨,遂閉門看劇,兩天24集看完。感觸良多!
一是丁元英。
他 是《天道》作者的化身,一直在思考。他看世事分三層次:技術、制度、文化屬性。這種分析法與《易》理暗合。他比常人更有預見力,原因便在此。《易》理不 衰,非神也,乃道也。小到一個產品、一支股票、一個人,大到一個集團公司、一個社會等,事無巨細,皆可三分而觀之。人若能超脫利害,靜心悟道,從而冷眼觀 世,則芸芸眾生、熙來攘往、七情六慾、興壞沉浮,無不了然,洞若觀火。
就人而言,技術,可謂人與人的關係;制度,可謂集團與集團或羣與羣的關係;文化屬性,可謂代與代的關係。
就事而言,技術,可謂遊戲規則的問題;制度,可謂法律的問題;文化屬性,可謂當事者乃至社會的問題。
就經濟而言,技術,可謂生產資料與生產力的問題;制度:可謂生產關係的問題;文化屬性,可謂價值觀的問題。
簡而言之,技術,是經濟基礎的事;制度,是上層建築的事;文化屬性,是主觀意識上的、形而上的事。
人間的事,無論從哪個方面去看,都受制於個人的主觀意識。所謂個人的主觀意識,不僅在於他的學識,還在於他的修養和覺悟,而不論是學識還是覺悟,都與人的個性相關。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個性,從這個層面上,可以說“命由天定”,可以說有“宿命”。
二是芮小丹。
她是作者的理想。起初一直在行動,看似任性,其實合於天道,只是她自己并不能明確知道自己的個性其實與天道暗合。遇到丁元英後,她有了“頓悟”般的進境。如 果說丁元英是通過勤學苦思,謀定而動,從而達到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境界;那麼芮小丹則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隨心所欲不逾矩”。
《易• 乾》“乾,元、亨、利、貞。”“《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 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選擇警察職業,除惡揚善,見貧困村民而欲援手,謂之元;好學深思,待人有禮,愛 憎分明,不貪不嗔,謂之亨;臨財有度而不論對方是父親、母親還是朋友同事,謂之利;忠於職守、臨危不懼、雖千萬人吾往矣,謂之貞。一個女子,而能踐行乾 道,並且由她的死,丁元英終於頓悟。她,就是一個神話。
三是劉冰的死。
羣友不解,不知作者為何讓他自殺。像他那般見識與作為,客觀上不必自殺,主觀上也不會有自殺的念頭。濟寬以為,作者讓他自殺,是一個寓言。劉冰在應該相信丁 元英的時候不能相信,而在不打招呼就背叛從而毀掉了雙方之間的互信之後卻完全相信丁元英,這都緣自他的無知和貪慾,亦即“文化屬性”。作者讓他自殺,含蓄 地表達了一個觀點:無知加貪慾之文化屬性,該絕。
“文化屬性”,固有不同。弱者的文化,是否應當一概掃蕩之?既然弱者的文化與強者的文化均為自然存在,便當各有其存在之道理,或許此亦為天道也未可知!如馮世傑與王廟村的農戶那樣,能吃苦,能於不是人之處境中奮鬭求生之“弱者的文化”,不僅有不可替代之存在價值,更有其不可替代之文化意義。
由此來看當下之股市,是耶非耶?
近日偶因微信羣友聊及當下股市,提及《天道》,勾起當年印象。適逢16號颱風,東京連日雨,遂閉門看劇,兩天24集看完。感觸良多!
一是丁元英。
他 是《天道》作者的化身,一直在思考。他看世事分三層次:技術、制度、文化屬性。這種分析法與《易》理暗合。他比常人更有預見力,原因便在此。《易》理不 衰,非神也,乃道也。小到一個產品、一支股票、一個人,大到一個集團公司、一個社會等,事無巨細,皆可三分而觀之。人若能超脫利害,靜心悟道,從而冷眼觀 世,則芸芸眾生、熙來攘往、七情六慾、興壞沉浮,無不了然,洞若觀火。
就人而言,技術,可謂人與人的關係;制度,可謂集團與集團或羣與羣的關係;文化屬性,可謂代與代的關係。
就事而言,技術,可謂遊戲規則的問題;制度,可謂法律的問題;文化屬性,可謂當事者乃至社會的問題。
就經濟而言,技術,可謂生產資料與生產力的問題;制度:可謂生產關係的問題;文化屬性,可謂價值觀的問題。
簡而言之,技術,是經濟基礎的事;制度,是上層建築的事;文化屬性,是主觀意識上的、形而上的事。
人間的事,無論從哪個方面去看,都受制於個人的主觀意識。所謂個人的主觀意識,不僅在於他的學識,還在於他的修養和覺悟,而不論是學識還是覺悟,都與人的個性相關。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個性,從這個層面上,可以說“命由天定”,可以說有“宿命”。
二是芮小丹。
她是作者的理想。起初一直在行動,看似任性,其實合於天道,只是她自己并不能明確知道自己的個性其實與天道暗合。遇到丁元英後,她有了“頓悟”般的進境。如 果說丁元英是通過勤學苦思,謀定而動,從而達到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境界;那麼芮小丹則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隨心所欲不逾矩”。
《易• 乾》“乾,元、亨、利、貞。”“《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 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選擇警察職業,除惡揚善,見貧困村民而欲援手,謂之元;好學深思,待人有禮,愛 憎分明,不貪不嗔,謂之亨;臨財有度而不論對方是父親、母親還是朋友同事,謂之利;忠於職守、臨危不懼、雖千萬人吾往矣,謂之貞。一個女子,而能踐行乾 道,並且由她的死,丁元英終於頓悟。她,就是一個神話。
三是劉冰的死。
羣友不解,不知作者為何讓他自殺。像他那般見識與作為,客觀上不必自殺,主觀上也不會有自殺的念頭。濟寬以為,作者讓他自殺,是一個寓言。劉冰在應該相信丁 元英的時候不能相信,而在不打招呼就背叛從而毀掉了雙方之間的互信之後卻完全相信丁元英,這都緣自他的無知和貪慾,亦即“文化屬性”。作者讓他自殺,含蓄 地表達了一個觀點:無知加貪慾之文化屬性,該絕。
“文化屬性”,固有不同。弱者的文化,是否應當一概掃蕩之?既然弱者的文化與強者的文化均為自然存在,便當各有其存在之道理,或許此亦為天道也未可知!如馮世傑與王廟村的農戶那樣,能吃苦,能於不是人之處境中奮鬭求生之“弱者的文化”,不僅有不可替代之存在價值,更有其不可替代之文化意義。
由此來看當下之股市,是耶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