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生存报告
查看话题 >大城市生存的冰与火——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又失去了什么?
![]() |
在北京上学的时候,我最烦的是坐公交车,因为别管坐多远,总是坐不上座,而且还总是那么挤。
为啥?
人太多了!
所以圣诞节的时候,我许个愿,希望能坐一回有坐的车。不知道是不是觉得我每次被挤成相片于心不忍,上帝很给力,来年就满足我了一次。
那次几乎辆辆公交车都是空的,我可以随便坐,绝对没人跟我争,跟我抢!但是我却也不想坐了,因为非典(sars)来了。
等非典一走,我又想坐的时候,我去,又跟以前一样——没座,被挤得像相片似的!
我以为我是没这命了,没想到毕业那年终于实现了,那年由于着急写论文,所以大年初二就回来了。一到北京发现,空荡荡的,非常冷清,路上的车辆很少,最关键的是,发现公交车上有座,而且还有很多。
我非常高兴,可也就高兴到初七,初七一过,一切恢复如常!
我坐公交车的这件事,几乎可以说是一线大城市生活的一个隐喻:繁华如火,又寒冷如冰!
接下来,我将详细说一下,在这冰与火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说到一线城市的吸引力,我听到的一个最邪乎的说法是,“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那么说一线城市生活的好处到底在哪儿呢?
我觉得两个字基本可以概括——繁华!
繁华首先意味着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你吃某些饭菜,买某些衣服,住某些酒店,乘某些交通工具,治某些病,上某些学,你还就得来一线城市。(你可以想想,在小县城或者农村,你能吃麦当劳嘛,你能买阿玛尼嘛,你能住威斯汀酒店嘛,你能乘地铁和飞机出行嘛,你能治疗身体顽疾嘛,你能上清华北大吗……)
繁华的另一层含义是机会,我觉得这是人们执着于大城市生活的更深层原因。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本身就是机会,但对于在一线生活的人们来说,最具吸引力的机会还是就业。一线城市的就业不仅最多最好,而且最公平,这个问题稍有生活阅历的人就会知道,所以不再解释了。
但繁华不是从天而降的,它需要付出代价!
我在《故乡》的话题中,曾说过在大城市生活要忍受污染和拥堵的交通,但这两个问题还不是这里要说的代价。
在这里,我要说的代价的是,你要有钱享受这份繁华,因为通往繁华的台阶都是由金钱铺就的!
直到这里,这个话题的最耐人寻味之处才显露出来——到底是谁在享受繁华,到底是谁又在感受冰冷?
按照社会学的分层理论来分析这件事,肯定是上层挣钱容易,他们在享受繁华;下层基本挣不到什么钱,他们感受的是冰冷;中层夹在中间,他们能挣到钱,但很不容易,因此他们是冰火两重天。
上层轻松享受繁华,所以精神愉悦;中层能享受繁华,但是代价高昂,因此是挣扎的;底层不能享受繁华,精神孤独、冷漠,无助、绝望。
也许这才是一线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每个阶层相互隔绝,互不理解,自说自话。——也许这就是郝景芳所说的折叠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