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行》的残酷与爱
《釜山行》引起了广泛热议,被网友推为“亚洲第一丧尸片”,就像电影中的病毒一样,《釜山行》的传播也是惊人的。豆瓣高达8.2的评分,也是B站第一热词,不可计数的朋友圈、微博转载评论……。于观众而言,这部“残酷戏剧”式的电影在画面上的视觉刺激,人物关系上取得的感性共鸣,以及内容上的深层次思考都是相当成功的。影片上映一个月以来,美誉和热度不减,差评寥寥,在眼下信息传播速度超出想象、各种“意见领袖”横冲直撞的年代,《釜山行》为什么能脱颖而出,成为“正能量网红”?
区别于前几年大学生们追捧的大场面叙事的美剧《行尸走肉》,《釜山行》选择了韩国人一贯的讲故事的方式,从细节着眼,个别人物着眼,以离异父亲和女儿之间的微妙感情危机开端,作为父亲和离异丈夫的基金经理石宇为了满足女儿想和妈妈过生日的愿望,带着我们走向了一场残酷得令人窒息的“釜山行”。
病毒以惊人之势在人群中扩张。从第一只被感染的鹿到全城乃至全国人类的沦陷,其过程不到几个小时。而这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人的无力和脆弱,我们只是“以简单的躯体面对复杂世界的人”,这种灾难“水银泻地式”、人的能力丧失“崩塌式”的夸张对于人们来说是何等残酷?一向以人的无所不能为豪的大家也会思考,当我们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灾难来得如此猝不及防,平时所依赖的一切都不在了,一向温文尔雅、谨守秩序的人们瞬间已经变成疯狂得只想咬人的直立行走的“丧尸”,而这,也带给观众巨大的心理冲击。我们都在思考,怎么办?
危机不会凭空消失。面对列车上“火山喷发式”的丧尸,首先要克服内心的恐惧,相信潜能。人都是“厉害起来认不出自己的”,在危机面前,要保护女儿的主人公石宇,要保护怀孕妻子的大叔克服了内心的恐惧,首先从“普通人语境”中走出来进入“对抗丧尸语境”,开始认知这群“突然”的它们——一群感染了病毒基因变异的“丧尸”。完全没有了人的生物体征和意志;面相吓人、攻击性十足、咬了人之后导致迅速变异;无法致其死亡和消失;已经规模庞大;视觉能力一般,黑暗中看不到人;手部攻击能力弱,不会开门。进行认知后,他们开始想办法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全身而退,去尚未沦陷的釜山。从一开始一味地躲避到后来正面迎击,闯过了四节满是“丧尸”的车厢,每一次惊险地“闯厢”都让观众心头一紧,等他们终于赶到了自己要保护的人的身边的时候,想来所有观影者都是为他们高兴的。从恐惧到正面迎击,这场危机给他们的时间不多,相比较那些一味地想让自己活下去而不顾其他人死活的人们,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完成角色转换,一颗坚强和勇敢的心令人唏嘘。
结局是爱和伟大。小女孩牵着孕妇走在横尸遍野的隧道中,唱起了那首她在学校因为自卑而没有唱完的歌——一首“拯救之歌”。保护过她们的人不在了,而生命、爱和勇敢则继续延续。在“丧尸灾难”面前,有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宁可牺牲别人也要保全自己的“资本家”,也有开始自私后来成了大家的保护神的主人公石宇,他最后为了救女儿和孕妇牺牲了自己,两位大叔为了保护其他人宁愿身体被“丧尸”啃食,一位棒球男孩则选择和喜欢的女孩一起变成“丧尸”,这种残忍的大爱让我们心中一颤,他们的牺牲所传达的不仅是勇敢和坚强,更是人性的光辉。
我们共有残酷和爱。在20世纪40年代,有一种叫做“残酷戏剧”的理论,法国戏剧理论家阿尔托主张“戏剧应该是残酷的,应该表现‘生的欲望、宇宙的严峻以及无法改变的必然性。’戏剧的功力在于使观众入戏,观众不再是外在的、冷漠的欣赏者。”对电影来说,同样如此,《釜山行》正是通过“残酷”使观众入戏,引起共鸣。在“颜值即正义”大行其道的当下,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转向表面和肤浅,很多“商家”们也并不会让人们经历“残酷”这一历程,观众只是外在的冷漠的欣赏者,或是无意识的从众者,没有人会入戏,也不经历波澜起伏,无法体会到真正深层次的美。眼下充斥于电影市场的“青春回忆杀”、“颜值杀”、“悬疑杀”很多都只能称得上用来赚钱的快销物品,例如某种纸巾,我们只是一时需要,它们跟艺术不沾边。真正的电影艺术是应该立足于人性本身,让人入戏,并且能够传达普世的价值观的作品。从这一点来说,《釜山行》是值得认可的,也是这个浮躁的时代所需要的。
区别于前几年大学生们追捧的大场面叙事的美剧《行尸走肉》,《釜山行》选择了韩国人一贯的讲故事的方式,从细节着眼,个别人物着眼,以离异父亲和女儿之间的微妙感情危机开端,作为父亲和离异丈夫的基金经理石宇为了满足女儿想和妈妈过生日的愿望,带着我们走向了一场残酷得令人窒息的“釜山行”。
病毒以惊人之势在人群中扩张。从第一只被感染的鹿到全城乃至全国人类的沦陷,其过程不到几个小时。而这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人的无力和脆弱,我们只是“以简单的躯体面对复杂世界的人”,这种灾难“水银泻地式”、人的能力丧失“崩塌式”的夸张对于人们来说是何等残酷?一向以人的无所不能为豪的大家也会思考,当我们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灾难来得如此猝不及防,平时所依赖的一切都不在了,一向温文尔雅、谨守秩序的人们瞬间已经变成疯狂得只想咬人的直立行走的“丧尸”,而这,也带给观众巨大的心理冲击。我们都在思考,怎么办?
危机不会凭空消失。面对列车上“火山喷发式”的丧尸,首先要克服内心的恐惧,相信潜能。人都是“厉害起来认不出自己的”,在危机面前,要保护女儿的主人公石宇,要保护怀孕妻子的大叔克服了内心的恐惧,首先从“普通人语境”中走出来进入“对抗丧尸语境”,开始认知这群“突然”的它们——一群感染了病毒基因变异的“丧尸”。完全没有了人的生物体征和意志;面相吓人、攻击性十足、咬了人之后导致迅速变异;无法致其死亡和消失;已经规模庞大;视觉能力一般,黑暗中看不到人;手部攻击能力弱,不会开门。进行认知后,他们开始想办法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全身而退,去尚未沦陷的釜山。从一开始一味地躲避到后来正面迎击,闯过了四节满是“丧尸”的车厢,每一次惊险地“闯厢”都让观众心头一紧,等他们终于赶到了自己要保护的人的身边的时候,想来所有观影者都是为他们高兴的。从恐惧到正面迎击,这场危机给他们的时间不多,相比较那些一味地想让自己活下去而不顾其他人死活的人们,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完成角色转换,一颗坚强和勇敢的心令人唏嘘。
结局是爱和伟大。小女孩牵着孕妇走在横尸遍野的隧道中,唱起了那首她在学校因为自卑而没有唱完的歌——一首“拯救之歌”。保护过她们的人不在了,而生命、爱和勇敢则继续延续。在“丧尸灾难”面前,有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宁可牺牲别人也要保全自己的“资本家”,也有开始自私后来成了大家的保护神的主人公石宇,他最后为了救女儿和孕妇牺牲了自己,两位大叔为了保护其他人宁愿身体被“丧尸”啃食,一位棒球男孩则选择和喜欢的女孩一起变成“丧尸”,这种残忍的大爱让我们心中一颤,他们的牺牲所传达的不仅是勇敢和坚强,更是人性的光辉。
我们共有残酷和爱。在20世纪40年代,有一种叫做“残酷戏剧”的理论,法国戏剧理论家阿尔托主张“戏剧应该是残酷的,应该表现‘生的欲望、宇宙的严峻以及无法改变的必然性。’戏剧的功力在于使观众入戏,观众不再是外在的、冷漠的欣赏者。”对电影来说,同样如此,《釜山行》正是通过“残酷”使观众入戏,引起共鸣。在“颜值即正义”大行其道的当下,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转向表面和肤浅,很多“商家”们也并不会让人们经历“残酷”这一历程,观众只是外在的冷漠的欣赏者,或是无意识的从众者,没有人会入戏,也不经历波澜起伏,无法体会到真正深层次的美。眼下充斥于电影市场的“青春回忆杀”、“颜值杀”、“悬疑杀”很多都只能称得上用来赚钱的快销物品,例如某种纸巾,我们只是一时需要,它们跟艺术不沾边。真正的电影艺术是应该立足于人性本身,让人入戏,并且能够传达普世的价值观的作品。从这一点来说,《釜山行》是值得认可的,也是这个浮躁的时代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