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里的蛙
前阵子网络上有句话非常流行:"如果我没有见过光明,我本可以忍受黑暗“朋友特别转给我看,笑嘲”终于找到我们纠结的原因了“
忽然想起上大学的时候看三毛选集,有这样一个片段:三毛和一个木匠朋友一起登山,同行的还有两个小学徒。
晚上露宿山顶白日里沉默的小学徒忽然问三毛:“做木匠是低贱的工作吗?”三毛回答不是。
学徒又问:“那为什么读书人都看不起我们呢?”三毛说:“因为他们没有把书念好,把脑筋念笨了。”
小学徒继续问:“那你说一个好女孩,正在念高中,她会愿意嫁给一个木匠吗?”三毛猜测他大概有了感情的烦恼,于是安慰:“为什么不会呢?”
小木匠大约不信”眼睛望向黑夜,望向遥远又遥远的地方“三毛于是在书中这样写道”这个孩子与他的师父又是这样的不同,他注定是要受苦的,因为他的灵魂里多了些别的东西” “我几乎要告诉他:你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啊。可最后还是忍住没说,因为这个建议可能会造成这个孩子一生的矛盾,也可能使世上又多了一个更受苦的灵魂,又何必挑起这点火花呢?”
当时的我像所有那个年龄的青年一样,有一番踌躇的壮志。还带着一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清高。这里的深意我是不屑去想得。事到如今,当我再与它相遇,忽然明白:三毛何等的聪慧,几乎将我如今困厄的原因一语道破。
比起井底之蛙,那只坐井观天的蛙其实更加可怜。它知道了这口井不是全世界,于是它产生了想去外面看看的想法,从这时起它就无法再获得如同井底之蛙一样单纯平凡的快乐了。他会苦痛,会懊恼,会挣扎。为达目标头破血流,或者不甘的度过一生。如果这样,是不是一开始就不要抬头比较好。
我思考一会儿,回信给朋友:“那等你的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你愿意糊涂快乐的死去,还是明白辛苦的死去?”
她很快回我:“谁知道呢,但是这世界上大概没人是奔着辛苦活着的,至于到底是糊涂还是明白,可能只有真的到那一天才有答案吧。”
忽然想起上大学的时候看三毛选集,有这样一个片段:三毛和一个木匠朋友一起登山,同行的还有两个小学徒。
晚上露宿山顶白日里沉默的小学徒忽然问三毛:“做木匠是低贱的工作吗?”三毛回答不是。
学徒又问:“那为什么读书人都看不起我们呢?”三毛说:“因为他们没有把书念好,把脑筋念笨了。”
小学徒继续问:“那你说一个好女孩,正在念高中,她会愿意嫁给一个木匠吗?”三毛猜测他大概有了感情的烦恼,于是安慰:“为什么不会呢?”
小木匠大约不信”眼睛望向黑夜,望向遥远又遥远的地方“三毛于是在书中这样写道”这个孩子与他的师父又是这样的不同,他注定是要受苦的,因为他的灵魂里多了些别的东西” “我几乎要告诉他:你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啊。可最后还是忍住没说,因为这个建议可能会造成这个孩子一生的矛盾,也可能使世上又多了一个更受苦的灵魂,又何必挑起这点火花呢?”
当时的我像所有那个年龄的青年一样,有一番踌躇的壮志。还带着一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清高。这里的深意我是不屑去想得。事到如今,当我再与它相遇,忽然明白:三毛何等的聪慧,几乎将我如今困厄的原因一语道破。
比起井底之蛙,那只坐井观天的蛙其实更加可怜。它知道了这口井不是全世界,于是它产生了想去外面看看的想法,从这时起它就无法再获得如同井底之蛙一样单纯平凡的快乐了。他会苦痛,会懊恼,会挣扎。为达目标头破血流,或者不甘的度过一生。如果这样,是不是一开始就不要抬头比较好。
我思考一会儿,回信给朋友:“那等你的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你愿意糊涂快乐的死去,还是明白辛苦的死去?”
她很快回我:“谁知道呢,但是这世界上大概没人是奔着辛苦活着的,至于到底是糊涂还是明白,可能只有真的到那一天才有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