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目の京都(中):京都東南部,東福寺、法性寺、泉涌寺
> 目录
> 前一篇:二度目の京都(上):京都西北部,仁和寺、妙心寺、東向観音寺、椿寺地蔵院、清和院
之前整理照片的时候顺便数了一下,東福寺境内共拍摄44张,法性寺2张,泉涌寺2张。这篇游记的篇幅安排也大致如此,主要是吹一吹東福寺。
京都駅前往東福寺可选择乘坐巴士或JR。去的那天刚好是我们的JR PASS使用期限内的最后一天,本着「要实惠」的小农思想选择了JR,还挺方便的。乘坐奈良線到東福寺駅下车,站内有東福寺方向出口的指示牌。出站就有一个全家,可以先买点东西垫饥,東福寺周围没啥吃的。跟着正前方的指示牌往右直走,步行10分钟左右就到了。
東福寺在某些方面跟妙心寺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塔头众多且基本不开放。事后爬上官网看,東福寺并不提供塔头的具体信息(毕竟地图上也只粗略地标了位置),有空的朋友们可以一个个查一查。
说到東福寺,最有名的就是通天橋噜。我从官网偷了张图,先直观地感受一下红叶季的盛况:
放一张同角度(在臥雲橋拍通天橋)实拍。那天下着中雨,雨水打湿手机镜头,拍出来自带朦胧滤镜效果,竟然又绿又清新。(脸子呢
東福寺境内参观无料,但有两个区域收费,分别是通天橋・開山堂和東福寺本坊庭園,盛惠各400円。在通天橋受付处旁看到了一株造型相当fancy的绣球:
因为去的时候是绣球季,之前已经看到过不少奇妙的品种,几乎可以说「紫阳花的品种我哪个没有见过」了。但这株真是超乎想象的厉害,似乎能感受到一种「呵呵今天让你开开眼」の嘲讽。
走上通天桥,先来一张标准照。左手边的庭院里正好有一棵红枫,强行体会一番秋意。
不少时代剧在通天橋取景,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大奥~華の乱~》,真的可以分分钟脑补出お伝和安子的各种撕逼名场面,脑内狗血剧场不停。
往前走一点,左手边是另一个标准照角度。是进来路上走过的臥雲橋:
我调了亮度,可以看出通天橋底下是一个溪谷,下面的溪流叫洗玉澗,是不是很风雅了。
那天整个東福寺里面加起来也没有几个游客,在通天橋上可以尽情进行一番摄影艺术闯作。不过反正也不是红叶季,拍来拍去也就那样噜。
通天橋走到底是常楽庵開山堂,庭院不大却颇具亮点。迎门正对的这座昭堂,二楼的部分称作「伝衣閣」,与鹿苑寺(通称金閣寺)的金閣、慈照寺(通称銀閣寺)的銀閣、西本願寺的飛雲閣和芳春院(大徳寺塔頭)的呑湖閣并称「京の五閣」,评价相当高。「伝衣閣」的取名很点「開山堂」的题,衣钵相传嘛,東福寺正好又是禅宗寺院,是很正统的取名。
但開山堂庭院的厉害之处还不限于这座伝衣閣。走到侧面看,整个庭院的景色全然不同。
非常厉害的一个移步换景。进门处左手边这棵大树的作用相当于一座屏风,所遮住的这一边是市松图案的砂庭,另一边则是依山势而作的一小片山水,相当奢侈的借景。
開山堂西面的建筑称为「普門院」,这张照片是我坐在普門院廊下的台阶上拍的。真的,面对这个庭院我坐一上午都可以。
普門院障子上画的竹子已经斑斑驳驳,和砂庭十分相称,是本格派的侘び寂び。
東福寺本坊庭園由近代造园家重森三玲于昭和13年(1938年)所作,以枯山水描述释迦牟尼佛从托生到涅槃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即降兜率、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転法輪和入滅。東庭的北斗七星,南庭的瀛州、蓬莱、壷梁、方丈、五山、八海,西庭的井田市松与之一一对应(具体哪个对哪个我没研究出来),故称「八相の庭」。庭园总体而言既有复古的朴实刚健,又有时髦的抽象风格,很有意思。
東庭用東司(東福寺内建于室町時代的便所)柱石的余材摆出北斗七星,砂石铺出云纹,远处的灌木丛则是银河(天ノ川)的意象。全景拍是可以拍但构图很扭曲,放这张没拍全的请自行意会一下。
南庭的四丛石堆分别代表瀛洲、蓬萊、壺梁和方丈(为了解释这个梗我还给我妈当场背起了长恨歌),方丈的右边是京都五山(参见头图),砂庭则是八海。围墙上的唐门是明治42年(1909年)由昭憲皇太后下赐。一样是坐在台阶上体会禅意,南庭跟龍安寺庭院相比,我显然是更偏爱南庭的。一是南庭的元素更丰富,也有具体的意象可以体会(这也是我不够本质的一个表现);二来龍安寺庭院多少有一点逼仄感,南庭虽然也不大但感觉上还挺开阔的;三者龍安寺庭院围墙外光是樱花,之前去的时候是早春,树都是秃的,南庭外此刻郁郁葱葱,也能看到不远处的建筑,观感大有不同——最后一条当然是我的主观(整个对比其实都是主观)。
西庭应该是四个庭院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个,转过走廊看到井田市松(远处格子状的杜鹃花丛)时却是眼前一亮。西庭给我整体的感觉是,霓虹金真是太擅长螺蛳壳里做道场了。有空的朋友们可以搜索一下井田市松,感受一下杜鹃花季的西庭。
北庭的景色不包含在「八相」之内,但这个小市松的设计我很喜欢。夏天的苔藓淋过雨好像在发光,绿油油的非常可爱。
在西庭和北庭之间的通天台上坐了一会,看到一只小小的螃蟹。生态可真好啊。
東福寺的本堂并不开放,只能在门口张望一眼。天井的龙图是堂本印象所作,跟本坊庭园一样是昭和时代作品。顺带复习一下,妙心寺的龙图是狩野探幽。
下面是安可。
法性寺是从東福寺去泉涌寺路上经过的一座小寺院,也是洛陽三十三所観音霊場巡礼中的一处。先来一张正面标准照:
侧面:
怎么港呢。但是特意放这两张图倒不是为了把它批判一番。東福寺现在这块地,原本是法性寺大伽蓝的所在。之后在泉涌寺看到平安时代晚期/镰仓时代早期的京都地图,在东福寺的位置写的就是法性寺大伽蓝。也不是不感慨的。
后来一路上雨越下越大,我妈亲身实践了「来都来了」精神,打了辆车去泉涌寺。其实并不远,晴天的话是可以走到的,毕竟也没有别的交通方式了。
本堂可以参观,但是不能拍照。至于有名的泉涌寺庭院,那天好像是有人结婚,虽然我们去的时候他们都办完流程了,依旧不开放。可能是因为泉涌寺至今依旧是御寺的缘故,师父们看起来都挺厉害的。写朱印的时候还试图再问问看,我觉得我都挺明显地表现出来是一个外国人了,他们也没有什么表示,呵呵。早知道不开放我还打什么车啊!
因为雨下太大,我们也没有在境内多做停留。进门处有一座楊貴妃観音堂,也是洛陽三十三所観音霊場巡礼中的一处,再次因为来都来了的缘故进去参观了一番,寺院本体跟现在的法性寺差不多大,观音像确实挺美的(是我国南宋时期作品)。楊貴妃観音堂旁边是泉涌寺的宝物馆心照殿,可以看看。
最后又打了辆车去车站,湿漉漉地回了京都。在京都伊势丹(是的时隔一年它再次出现了)买买买了一番才稍微治愈了一下我被泉涌寺伤得透透的心。
> 后一篇:二度目の京都(下):京都駅前,東寺、東西本願寺、名勝渉成園
> 前一篇:二度目の京都(上):京都西北部,仁和寺、妙心寺、東向観音寺、椿寺地蔵院、清和院
![]() |
東福寺本坊庭園・南庭 |
之前整理照片的时候顺便数了一下,東福寺境内共拍摄44张,法性寺2张,泉涌寺2张。这篇游记的篇幅安排也大致如此,主要是吹一吹東福寺。
京都駅前往東福寺可选择乘坐巴士或JR。去的那天刚好是我们的JR PASS使用期限内的最后一天,本着「要实惠」的小农思想选择了JR,还挺方便的。乘坐奈良線到東福寺駅下车,站内有東福寺方向出口的指示牌。出站就有一个全家,可以先买点东西垫饥,東福寺周围没啥吃的。跟着正前方的指示牌往右直走,步行10分钟左右就到了。
![]() |
東福寺在某些方面跟妙心寺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塔头众多且基本不开放。事后爬上官网看,東福寺并不提供塔头的具体信息(毕竟地图上也只粗略地标了位置),有空的朋友们可以一个个查一查。
![]() |
说到東福寺,最有名的就是通天橋噜。我从官网偷了张图,先直观地感受一下红叶季的盛况:
![]() |
左下角,通天橋紅葉 |
放一张同角度(在臥雲橋拍通天橋)实拍。那天下着中雨,雨水打湿手机镜头,拍出来自带朦胧滤镜效果,竟然又绿又清新。(脸子呢
![]() |
東福寺境内参观无料,但有两个区域收费,分别是通天橋・開山堂和東福寺本坊庭園,盛惠各400円。在通天橋受付处旁看到了一株造型相当fancy的绣球:
![]() |
不骗你,真的是绣球。 |
因为去的时候是绣球季,之前已经看到过不少奇妙的品种,几乎可以说「紫阳花的品种我哪个没有见过」了。但这株真是超乎想象的厉害,似乎能感受到一种「呵呵今天让你开开眼」の嘲讽。
走上通天桥,先来一张标准照。左手边的庭院里正好有一棵红枫,强行体会一番秋意。
![]() |
不少时代剧在通天橋取景,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大奥~華の乱~》,真的可以分分钟脑补出お伝和安子的各种撕逼名场面,脑内狗血剧场不停。
往前走一点,左手边是另一个标准照角度。是进来路上走过的臥雲橋:
![]() |
我调了亮度,可以看出通天橋底下是一个溪谷,下面的溪流叫洗玉澗,是不是很风雅了。
那天整个東福寺里面加起来也没有几个游客,在通天橋上可以尽情进行一番摄影艺术闯作。不过反正也不是红叶季,拍来拍去也就那样噜。
通天橋走到底是常楽庵開山堂,庭院不大却颇具亮点。迎门正对的这座昭堂,二楼的部分称作「伝衣閣」,与鹿苑寺(通称金閣寺)的金閣、慈照寺(通称銀閣寺)的銀閣、西本願寺的飛雲閣和芳春院(大徳寺塔頭)的呑湖閣并称「京の五閣」,评价相当高。「伝衣閣」的取名很点「開山堂」的题,衣钵相传嘛,東福寺正好又是禅宗寺院,是很正统的取名。
![]() |
伝衣閣 |
但開山堂庭院的厉害之处还不限于这座伝衣閣。走到侧面看,整个庭院的景色全然不同。
![]() |
開山堂庭園 |
非常厉害的一个移步换景。进门处左手边这棵大树的作用相当于一座屏风,所遮住的这一边是市松图案的砂庭,另一边则是依山势而作的一小片山水,相当奢侈的借景。
開山堂西面的建筑称为「普門院」,这张照片是我坐在普門院廊下的台阶上拍的。真的,面对这个庭院我坐一上午都可以。
![]() |
普門院 |
普門院障子上画的竹子已经斑斑驳驳,和砂庭十分相称,是本格派的侘び寂び。
東福寺本坊庭園由近代造园家重森三玲于昭和13年(1938年)所作,以枯山水描述释迦牟尼佛从托生到涅槃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即降兜率、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転法輪和入滅。東庭的北斗七星,南庭的瀛州、蓬莱、壷梁、方丈、五山、八海,西庭的井田市松与之一一对应(具体哪个对哪个我没研究出来),故称「八相の庭」。庭园总体而言既有复古的朴实刚健,又有时髦的抽象风格,很有意思。
![]() |
東福寺本坊庭園地図 |
東庭用東司(東福寺内建于室町時代的便所)柱石的余材摆出北斗七星,砂石铺出云纹,远处的灌木丛则是银河(天ノ川)的意象。全景拍是可以拍但构图很扭曲,放这张没拍全的请自行意会一下。
![]() |
方丈東庭 |
南庭的四丛石堆分别代表瀛洲、蓬萊、壺梁和方丈(为了解释这个梗我还给我妈当场背起了长恨歌),方丈的右边是京都五山(参见头图),砂庭则是八海。围墙上的唐门是明治42年(1909年)由昭憲皇太后下赐。一样是坐在台阶上体会禅意,南庭跟龍安寺庭院相比,我显然是更偏爱南庭的。一是南庭的元素更丰富,也有具体的意象可以体会(这也是我不够本质的一个表现);二来龍安寺庭院多少有一点逼仄感,南庭虽然也不大但感觉上还挺开阔的;三者龍安寺庭院围墙外光是樱花,之前去的时候是早春,树都是秃的,南庭外此刻郁郁葱葱,也能看到不远处的建筑,观感大有不同——最后一条当然是我的主观(整个对比其实都是主观)。
![]() |
方丈南庭 |
西庭应该是四个庭院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个,转过走廊看到井田市松(远处格子状的杜鹃花丛)时却是眼前一亮。西庭给我整体的感觉是,霓虹金真是太擅长螺蛳壳里做道场了。有空的朋友们可以搜索一下井田市松,感受一下杜鹃花季的西庭。
![]() |
方丈西庭 |
北庭的景色不包含在「八相」之内,但这个小市松的设计我很喜欢。夏天的苔藓淋过雨好像在发光,绿油油的非常可爱。
![]() |
方丈北庭 |
在西庭和北庭之间的通天台上坐了一会,看到一只小小的螃蟹。生态可真好啊。
![]() |
東福寺的本堂并不开放,只能在门口张望一眼。天井的龙图是堂本印象所作,跟本坊庭园一样是昭和时代作品。顺带复习一下,妙心寺的龙图是狩野探幽。
下面是安可。
法性寺是从東福寺去泉涌寺路上经过的一座小寺院,也是洛陽三十三所観音霊場巡礼中的一处。先来一张正面标准照:
![]() |
侧面:
![]() |
怎么港呢。但是特意放这两张图倒不是为了把它批判一番。東福寺现在这块地,原本是法性寺大伽蓝的所在。之后在泉涌寺看到平安时代晚期/镰仓时代早期的京都地图,在东福寺的位置写的就是法性寺大伽蓝。也不是不感慨的。
后来一路上雨越下越大,我妈亲身实践了「来都来了」精神,打了辆车去泉涌寺。其实并不远,晴天的话是可以走到的,毕竟也没有别的交通方式了。
本堂可以参观,但是不能拍照。至于有名的泉涌寺庭院,那天好像是有人结婚,虽然我们去的时候他们都办完流程了,依旧不开放。可能是因为泉涌寺至今依旧是御寺的缘故,师父们看起来都挺厉害的。写朱印的时候还试图再问问看,我觉得我都挺明显地表现出来是一个外国人了,他们也没有什么表示,呵呵。早知道不开放我还打什么车啊!
因为雨下太大,我们也没有在境内多做停留。进门处有一座楊貴妃観音堂,也是洛陽三十三所観音霊場巡礼中的一处,再次因为来都来了的缘故进去参观了一番,寺院本体跟现在的法性寺差不多大,观音像确实挺美的(是我国南宋时期作品)。楊貴妃観音堂旁边是泉涌寺的宝物馆心照殿,可以看看。
最后又打了辆车去车站,湿漉漉地回了京都。在京都伊势丹(是的时隔一年它再次出现了)买买买了一番才稍微治愈了一下我被泉涌寺伤得透透的心。
> 后一篇:二度目の京都(下):京都駅前,東寺、東西本願寺、名勝渉成園
-
Pipki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8-07 08:59:46
-
山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24 07:28:56
-
我是很美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20 12:36:59
-
ad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07 12:30:17
-
27°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9-30 02:58:47
-
紀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9-28 21:21:26
-
徐森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9-28 17:42:28
-
Scarle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9-28 15:28:00
-
MAX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15:02:45
-
yok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9-24 17:34:22
-
Arch-Murd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9-24 16: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