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生还》:谋杀是场心理战
今天一口气读完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确实符合这位推理女王作品的基本特点--情节跌宕起伏,结局出人意料。我也勉强算是一名推理小说爱好者,正好借此书来谈一下她的写作套路。 一、围观群众或被害者方面 其实围观群众和被害者往往是密不可分的,通常情况下,一名看起来普通的围观群众下一刻就变成了被害者。当然,在后续调查中,这名看似普通的被害者往往是不普通的--以前曾经犯案的(比如这本书中的十个被害人)、涉及到巨大财富的(比如《蓝色列车之谜》的女被害人),或是品行不端的(比如《柯南》中的被害人往往不是压榨他人就是嘴贱)。反正,这些人总有理由引起凶手的注意,继而被杀。 那么一开始,当大家都是围观群众的时候,都有哪些特点,是凶手可以利用的? 1.贪财 在书的一开始,分别简短描写了十个人的近况和心理活动,他们都是近况窘迫,为了一笔价格不菲的报酬来到一个小岛上。每个人都想用这笔意外之财缓解自己的经济危机,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贪财是最能被利用的特质之一。 2.盲目自信 为了前面提到的一笔丰厚的报酬,他们对自己的雇主深信不疑,更何况雇主在信中若有若无地提到自己身边的熟人,更让自己产生了信赖感。于是他们丝毫没有产生疑心,对自己状况盲目自信,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前往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正是疏于防范,第一次案件的发生使大家震惊,然而在罪案发生后,他们依然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觉得自己如此小心,罪恶之手不会伸向自己,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因此而打脸。不仅仅是小说,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因为盲目自信而中了别人的圈套,上当受骗甚至送命,因此不管在哪,要防患于未然,当然这是题外话。 3.恐惧 岛上的第一次晚餐后,恐怖气氛就开始渲染了--管家按主人要求放了唱片,结果是对每个人曾经罪案的控诉,此时每个人都变了脸色,开始声泪俱下地为自己辩白。这样看来似乎每个人的罪状都是可笑的、被强加的,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大家的伪善,粉饰自己曾经的罪恶。之后,大家都处于一种恐惧中,也正是由于恐惧,他们错过了许多案件的细节问题,导致了接二连三的谋杀。 4.宿命感 在极大的恐惧或者挫折中,人容易认命,想着自己再也摆脱不掉既定命运的束缚,自暴自弃,放弃挣扎。比如书中的将军,间接谋杀自己的情敌,之后看到谋杀不断发生,仿佛是正义使者的审判来了,就认命、忏悔,然后被杀。其实其他剧或电影里也经常有类似剧情,特别是惊悚恐怖片,主角一行人陷入巨大的恐惧和挫折中,总有人放弃不干,最后要么被杀要么被伙伴的大耳刮子扇出了勇气,重新振作起来。 5.信任崩塌 在身边人接二连三被杀之后,剩下的人搜遍了整个小岛,没有其他人存在的迹象,于是大家认定凶手在他们之中,然后彼此间心怀鬼胎,互相猜忌。这也是阿加莎的基本套路之一,一般凶手都在这些人之中,极少数是外来的临时起意犯案。 6.不择手段 在互相猜疑下,剩下的人更加谨慎,在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他们崩溃了,敏感和求生的本能让他们不择手段,最终年轻女生用手枪将另一人打死,于是终于松了一口气。殊不知,自己的结局也在等着自己。实际上,总有一些人因为困难和恐惧骂骂咧咧、动手打人,也有人因为求生本能或者利益诱惑而谋害同伴,越是严酷的条件下,人性的丑恶面越被揭露出来。 实际上,整场谋杀就是一场心理的博弈,当他们产生恐惧的那一刻,他们已经输了。 那么,如何使围观群众最后生存下来呢? 1.品行端正 做个老好人,虽然存在感低,但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自己遇害的风险,别人不易与你结怨,往往风平浪静地过完此生。当然,无差别谋杀就比较倒霉了,每个人都有相同遇害的可能(比如《三幕悲剧》)。 2.抱团 不管是小说还是剧和电影,总有人不怕死单独行动,遇害风险相当高--除非你是主角,有主角光环护体,一般没事。所以,遇到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最安全的就是大家一起行动。但是遇到没有人类思维的异星球生物或者怪兽,算你倒霉。 二、凶手方面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场心理战的赢家--凶手,都具有哪些不一样的特质。 1.超强的心理素质和近乎疯狂的狂热 这基本上是每个凶手必备的,尤其是连环杀人凶手。就像逍遥法外的“十二宫”,或者《租住在楼上的绅士》里的宗教狂热者,可能他平时精心维护的形象和谋杀时的人格完全不一样,但是只要符合这两点,他就是一个合格的冷面杀人狂。合格的凶手并不会在警察一拍桌子,或者侦探一询问就跪地痛哭流涕,正是心理素质让他们冷静地面对一切,甚至混迹在普通围观群众中,假装一个受害者。而狂热让他们自诩为“正义审判者”,连续犯案来达到自己所谓“制裁”。 2.巧妙的不在场证明 凶手一般对犯案精心谋划,特别是自己的不在场证明上。本书中的凶手是利用医生对自己的信任,骗取医生,让其证明自己假死,从而获得毋庸置疑的不在场证明,之后,医生也惨死在他的手下。显然,大家都没有怀疑一个死去的人,也为他之后犯案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一般侦探小说中的犯人,要不就是假死(比如《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恐怖谷),要么就是利用同伙制造不在场证明,或者同伙制造被害人还活着的假象等等。反正,往往大家丝毫不怀疑的人居然是凶手。 3.一定量的运气 相信你们一定对运气不以为然,实际上,在谋杀施行过程中,还真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比方说,在医生遇害后,凶手从医生房中走出,营造医生还活着的假象,倘若目击者看到出门的人和医生身高不符,也许就有了怀疑,但事实是目击者对医生从房内走出这个事实深信不疑,没有考虑过一丝其他情况。诸如此类的事情才有助于凶手所有的谋杀成功。 三、侦探方面 这本书中并没有将破案过程重点描写,而是将大篇幅都用在了描述整个不可思议的案件上,因此,侦探甚至警察的作用都被忽略了。仅仅在最后,简短地描述了警察对这些被害人的调查,但是,从警方也愁眉不展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这一段的效用还是为了证明整个案件的神秘和不可侦破性。直到最后一章的标题,对警察一笔带过,“拖网渔船艾玛·珍号船主寄给苏格兰场的手稿”,这章讲的是凶手的自白。完成全部谋杀后,凶手将自白信放在漂流瓶中扔进大海,结果一个船主捡到并交给了警察。但是,这一章在自白信结尾就戛然而止了,并没有描述警察所为,算是留下了余白,让我们自行想象警察如何将此案收尾--当然,凶手已经死去,警察最多是昭告天下罢了。 然而其他小说中,基本是侦探的主场,着重描写侦探的查案过程,抛开整个案子,他们的一举一动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侦探们的个人魅力。比如“工作机器”福尔摩斯和天真的法国侦探亚森·罗平都酷爱变装,小个子比利时人赫尔克里·波洛自负又幽默,老妇人马普尔小姐和善而机警……侦探小说的部分魅力不在于案件,而正是侦探本身。可惜的是,这本书中我们是无缘感受到了,如果这本书激起了你的好奇心,不妨看看同名英剧,或者其他经典推理小说系列(这本书我已经剧透太多了),你总会大饱眼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