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论述
关于快乐,有几个比较主流的观点。
社会学派观点认为快乐是来自于主观期望和客观的相符的程度。当期望和客观相符的时候,快乐程度比较高;当期望与客观有落差时,快乐程度则会低。因此这派引申出2个主要的观点:
1.快乐来自内心
2.要降低对生活的期望
然而,现实世界会让我们非常悲观:越来越发达的经济和科技水平,随着大众媒体和广告的传播,只会让我们提高对生活的期望,比如更长久的寿命,更健康的身体和更便利的生活等等。
生理学派则认为,快乐只是人生理上的一种表现。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定。
当体内的这些化学成分高,快乐程度就高;当这些成分分泌少,人的情绪就容易变得低落。
然而,这个理论会推出更沮丧的结论:我们会短暂感受到快感,但不会永远持续,迟早快乐会消退,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痛苦。
如果进食是一种快乐,当我们吃的时候体内激素分泌使我们感受到快感,那么随着食物的不断摄入,快感会越来越少。假想这种快感会一直持续不消退,在演化的角度,人类将衷心于进食,而连繁衍后代的动力都没有了。因此生理上也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以上两派的观点,都是认为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要判断快不快乐,靠的是直接问他们的感受。
那么有没有认为真正的快乐也不在于我们的主观感受的呢?
社会学派观点认为快乐是来自于主观期望和客观的相符的程度。当期望和客观相符的时候,快乐程度比较高;当期望与客观有落差时,快乐程度则会低。因此这派引申出2个主要的观点:
1.快乐来自内心
2.要降低对生活的期望
然而,现实世界会让我们非常悲观:越来越发达的经济和科技水平,随着大众媒体和广告的传播,只会让我们提高对生活的期望,比如更长久的寿命,更健康的身体和更便利的生活等等。
生理学派则认为,快乐只是人生理上的一种表现。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定。
当体内的这些化学成分高,快乐程度就高;当这些成分分泌少,人的情绪就容易变得低落。
然而,这个理论会推出更沮丧的结论:我们会短暂感受到快感,但不会永远持续,迟早快乐会消退,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痛苦。
如果进食是一种快乐,当我们吃的时候体内激素分泌使我们感受到快感,那么随着食物的不断摄入,快感会越来越少。假想这种快感会一直持续不消退,在演化的角度,人类将衷心于进食,而连繁衍后代的动力都没有了。因此生理上也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以上两派的观点,都是认为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要判断快不快乐,靠的是直接问他们的感受。
那么有没有认为真正的快乐也不在于我们的主观感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