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第三日
2016年9月25日,绥芬河5-20度,阵雨转晴。
气候开始从华北式秋末更新为期待中的东北初冬。在火车上早早醒来,发现前一日紫色调的安哲式日暮被田野中缓缓升起的淡绿色晨雾所代替,目光所及之处的大地被金黄的稻田所覆盖,写意的柳树或榆树与天边缓慢的轮廓一起点缀着平坦的地平线。带黄白花纹的小牛两两结伴卧在水塘边的青草地上缓缓咀嚼,火车晚点一小时二十分钟。
今日午后躺在绥芬河的一家旅店中,观看了一抹阳光在破旧墙纸上诞生到销亡的整个过程。窗外不折不挠的风把槐树叶子抛过来又丢回去,波浪似的影子投射在我正对面的电视机上。阳光走了,屋里也暗了下来,潮潮的,我听见自己呼吸的声音,火车的声音好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就算这样也一直压不住叶子在风中呼啦啦的声音,就这么安静下来,好似一只猫那样,慢慢有了睡意。
东京城不是东京,渤海国没有渤海,绥芬河也没有绥芬河,这种颇为滑稽的错位成为我和范范东北之行的开端。我们尽可能文盲地在陌生的城市中游荡,不刻意了解这里的过去,也不试图用二手知识将自己假装为当地人。我们旅行的目的就是甩开城市生活和压力一心逃入一种身轻如盈的状态,我日常保持着快乐的傻笑,范范沉默地行走,拍照;我们都在用一种无脑的运动在陌生的城市中自我娱乐,自我治愈。
今日躺在床上看到电视机中的树影的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断裂的语感慢慢开始愈合,那种全心全意五感全开只在当下的专注,慢慢地爬上我的肩膀。我忘记了自己落在家里的电池,以及因此多余出来的三公斤行李,只是留心去听窗外整个城市中摇动的树叶和火车长时间的悠鸣,压在身上多年的写作焦虑就在一瞬间里得到释放。文化苦旅式的写作我不想要再有, 必须要背上一身知识,沉重的器材,一颗时刻准备好惊讶的心,随时准备好拍照的姿势实在太累了。我只要此刻丰盈的感受,而不想要做此地忧心忡忡的全知神。我放弃用自己的狭小框架来拘留一个有机又拒绝阐释的城市,任凭它给我留下的记忆在多年以后被慢慢忘记。
“绥芬河啊啥也没有,就是个口岸城市,你们知道这个就行了。”路上的行人这样描述他们小小的山城,但我还是发现了它格外滑稽的一面。在这里,你才晓得一辆破旧的小公交如何一个连一个地翻过60度的大坡,稳稳停在斜的可怕的大路上——反正也没有人在意。相比于一个假装的很时髦的牡丹江,绥芬河就是一个因为风吹的太大声而选择沉默的城市,它高峭的地形就好像将整个城市一半放入了异时空,巨大而空洞的中心广场好似一块斜立在空中的棋盘,它倾斜的这样厉害,应该让这里的广场舞变得更加魔幻现实主义。
一条“通天路”还不到尽头就断裂在空中,任凭房屋的废墟和垃圾裹挟了这通天的地盘。不远处是古旧的俄式建筑和取悦俄罗斯游客的“三套车风情园”,而马路这边就则是破败的村落与被遗弃的野狗生活的乐园,毫无过渡,身在马路中央,时常因为太过错愕而失去了方向。但我仍然喜欢绥芬河对这种生硬过度泰然处之的轻蔑,既然一个叫做“绥芬河”的地方都可以没有河,这样无序的对比又有什么好错愕的?因此我也非常喜欢城中心顶着“洋葱头”的基督教堂——一座由古老东正教堂新兴粉刷改建成的基督教堂,内里装饰地非常现代,甚至天顶上还像舞台一样装饰了彩色LED灯,今日晚堂崇拜大家还一起唱了由风靡东三省的流行歌曲《红尘情歌》改编而成的赞美诗,当所有人群情激昂地喊出“大声说我爱你,时刻放主我心里”的时候,我也也同他们一样有了一种做了恶作剧的快感。
最后,我们去吃了大名鼎鼎的马克西姆餐厅,一个似乎是为了俄罗斯游客们服务的地方,全城最高档的餐厅。北京的马克西姆是去不起了,但在低配版的马克西姆吃上一顿也能弥补一下泛滥的影迷情怀,马小军啊马小军,小资的生活真有那么好过吗?
气候开始从华北式秋末更新为期待中的东北初冬。在火车上早早醒来,发现前一日紫色调的安哲式日暮被田野中缓缓升起的淡绿色晨雾所代替,目光所及之处的大地被金黄的稻田所覆盖,写意的柳树或榆树与天边缓慢的轮廓一起点缀着平坦的地平线。带黄白花纹的小牛两两结伴卧在水塘边的青草地上缓缓咀嚼,火车晚点一小时二十分钟。
今日午后躺在绥芬河的一家旅店中,观看了一抹阳光在破旧墙纸上诞生到销亡的整个过程。窗外不折不挠的风把槐树叶子抛过来又丢回去,波浪似的影子投射在我正对面的电视机上。阳光走了,屋里也暗了下来,潮潮的,我听见自己呼吸的声音,火车的声音好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就算这样也一直压不住叶子在风中呼啦啦的声音,就这么安静下来,好似一只猫那样,慢慢有了睡意。
东京城不是东京,渤海国没有渤海,绥芬河也没有绥芬河,这种颇为滑稽的错位成为我和范范东北之行的开端。我们尽可能文盲地在陌生的城市中游荡,不刻意了解这里的过去,也不试图用二手知识将自己假装为当地人。我们旅行的目的就是甩开城市生活和压力一心逃入一种身轻如盈的状态,我日常保持着快乐的傻笑,范范沉默地行走,拍照;我们都在用一种无脑的运动在陌生的城市中自我娱乐,自我治愈。
今日躺在床上看到电视机中的树影的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断裂的语感慢慢开始愈合,那种全心全意五感全开只在当下的专注,慢慢地爬上我的肩膀。我忘记了自己落在家里的电池,以及因此多余出来的三公斤行李,只是留心去听窗外整个城市中摇动的树叶和火车长时间的悠鸣,压在身上多年的写作焦虑就在一瞬间里得到释放。文化苦旅式的写作我不想要再有, 必须要背上一身知识,沉重的器材,一颗时刻准备好惊讶的心,随时准备好拍照的姿势实在太累了。我只要此刻丰盈的感受,而不想要做此地忧心忡忡的全知神。我放弃用自己的狭小框架来拘留一个有机又拒绝阐释的城市,任凭它给我留下的记忆在多年以后被慢慢忘记。
“绥芬河啊啥也没有,就是个口岸城市,你们知道这个就行了。”路上的行人这样描述他们小小的山城,但我还是发现了它格外滑稽的一面。在这里,你才晓得一辆破旧的小公交如何一个连一个地翻过60度的大坡,稳稳停在斜的可怕的大路上——反正也没有人在意。相比于一个假装的很时髦的牡丹江,绥芬河就是一个因为风吹的太大声而选择沉默的城市,它高峭的地形就好像将整个城市一半放入了异时空,巨大而空洞的中心广场好似一块斜立在空中的棋盘,它倾斜的这样厉害,应该让这里的广场舞变得更加魔幻现实主义。
一条“通天路”还不到尽头就断裂在空中,任凭房屋的废墟和垃圾裹挟了这通天的地盘。不远处是古旧的俄式建筑和取悦俄罗斯游客的“三套车风情园”,而马路这边就则是破败的村落与被遗弃的野狗生活的乐园,毫无过渡,身在马路中央,时常因为太过错愕而失去了方向。但我仍然喜欢绥芬河对这种生硬过度泰然处之的轻蔑,既然一个叫做“绥芬河”的地方都可以没有河,这样无序的对比又有什么好错愕的?因此我也非常喜欢城中心顶着“洋葱头”的基督教堂——一座由古老东正教堂新兴粉刷改建成的基督教堂,内里装饰地非常现代,甚至天顶上还像舞台一样装饰了彩色LED灯,今日晚堂崇拜大家还一起唱了由风靡东三省的流行歌曲《红尘情歌》改编而成的赞美诗,当所有人群情激昂地喊出“大声说我爱你,时刻放主我心里”的时候,我也也同他们一样有了一种做了恶作剧的快感。
最后,我们去吃了大名鼎鼎的马克西姆餐厅,一个似乎是为了俄罗斯游客们服务的地方,全城最高档的餐厅。北京的马克西姆是去不起了,但在低配版的马克西姆吃上一顿也能弥补一下泛滥的影迷情怀,马小军啊马小军,小资的生活真有那么好过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