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霞紫——钧瓷窑变之美
![]() |
钧窑瓷器的特色:钧窑也称均窑丶均州窑是宋代初河南钧台建立的瓷窑。在今河南禹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因钧台或钧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钧窑土脉细,釉彩有兔丝纹:红的像胭脂丶朱沙,碧绿的像葱,紫色如紫玫瑰等多种颜色,俗称海棠红丶梅子青丶茄皮紫丶天兰等颜色。钧窑瓷器常发作窑变,除本色釉外还会变出其他颜色。
钧釉质地乳浊凝敛,一件作品通常经素烧及多次施釉的过程,故烧制过程中,若早年一层釉彩出现裂隙,为後来添加的釉彩给添补上去,等烧造结束之後,釉面上会出现「蚯蚓走泥纹」,构成钧釉的格外纹路。
钧窑瓷器以釉色着称,故宫所藏钧瓷瓶丶炉丶碗丶盘之器,釉色有天青丶粉青和天蓝的色泽,少数作品也出现以铜红为彩,在青蓝色的釉面挥洒出彷如霞紫般美丽的图画。至於花盆丶盆托之类的作品,千变万化的釉彩远超乎观者的想像;经常是一件作品一同具有里外两种不相同的色泽,难怪古人会以窑变釉来描绘钧瓷的釉色。明末以来,钧釉即多次见载於文人笔记,如高濂於万历十九年(1591)的《遵生八笺》中,曾以朱砂红丶葱茏青丶茄皮紫来描绘钧窑花器的釉色。调查本堂的藏品,发现颜色固以青丶蓝丶紫丶红为首要的颜色;可是同一色系以内犹包含深丶浅相异的色阶,以及多种釉彩调集穿流的景象,在天蓝的色层中时而泛出浅蓝或玫瑰红的釉斑,口缘处乍现犹如彩带般的铜红釉彩,令人拍案叫绝。
宋丶金丶元钧瓷的特徵和断定方法
宋代产品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巩固。釉为乳浊釉,釉色有天蓝丶月白丶玫瑰紫和海棠红等种类。器物上单独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都是青蓝釉和红釉彼此融合的玫瑰紫色。圆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是宋钧的特征之一。器外底通常刷一层芝麻酱色釉,亦为宋钧特征之一。器物多为盆丶盘丶碗丶瓶等日常用品,也烧制奁丶洗丶尊等铺排慈。盆丶洗及尊等宫殿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金代钧瓷出色的器形有龙首八角把杯丶胆瓶及折沿盘等,无"蚯蚓走泥纹"及外底刷芝麻酱色釉特征,器身与器底釉色相同,器物上的紫色大多为单独的紫斑。
元代钧瓷胎体厚实,器型无穷,釉面有针孔,堆花装饰多见.明丶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丶石湾窑(广钧)丶景德镇窑(炉钧)。区别点是:除器物外型不相同外。宜钧为陶胎,胎有紫色与白色两种。广钧亦为陶胎,胎色暗灰,厚釉垂流,釉下有一层铁锈色底釉,故釉面颜色较深且有兔毛纹状。炉钧是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烧的一种低温釉,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第2次烧成,故称炉钧;胎色皎白,釉较薄,光泽性强,短少宋钧高温那种厚重豪放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