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物】初识日本阴翳美学——《阴翳礼赞》读后感
前几日我写了一篇关于厕所的文章,朋友读了以后推荐我看一本名叫《阴翳礼赞》的书,她说里面有一些有关厕所的内容,我以为全书都写厕所,内心产生了一阵小小的好奇。翻阅之后发现,书中关于厕所的内容其实很少,而那篇关于厕所的文章其实是作者为了服务书的主题而写。虽没有获取更多的有关厕所的内容,但是看完书本,自己对日本的阴翳美学获得了初步认识。
阴翳美学作为日本的一种美学形态,深受很多日本著名设计师的推崇,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里不惜大段抄录《阴翳礼赞》的内容来赞美阴翳美学,黑川雅之也在他的著作《日本的八个美学意识》里,把阴翳美学作为日本的审美意识之一。可知,阴翳美学在日本是具有一定地位的。
《阴翳礼赞》通过不同的维度阐述阴翳美学。作者以小见大,从电灯暖气、房屋建筑、餐厅旅馆、长廊厕所、饮食习惯、舞台戏剧、到女人的肌肤、演员的手等讲述了阴翳美学。看似毫不相关的内容却因为都指向阴翳美学,所以读起来耐人寻味,丝丝入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应该就是指这样的境界了。
关于厕所的阴翳美,作者这样写道:“我每次到京都、奈良的寺院,看到那些扫除洁净的古老而微暗的厕所,便深切感到日本建筑的难能可贵。.....这种地方必定远离堂屋,建造在绿叶飘香、苔藓流芳的林荫深处,沿着回廊走去,蹲伏于薄暗的光线里,承受着微茫的障子门窗的反射,沉浸在冥想之中。”
我小时曾经上过的茅房,跟这种寺院的厕所有些相似。那是茅草或瓦片盖的小屋子,墙壁用木板围成,因为钉的不牢靠,常年累月风吹日晒,茅房墙壁就会东倒西歪,衔接处出现裂缝,但是蹲在里面,还是感觉阴暗。踏板有的是木板铺成,有的是用石板。茅房也与正房相隔甚远,半夜内急,得打着手电筒踩着凹凸不平的路面走过去,人蹲坐在茅房里,夏天可见月光、可听虫鸣,冬天可感寒风、可叹时光,在茅房里的这种体验,真是应了《阴翳礼赞》的作者所说的:“厕所极为适合于虫鸣、鸟声,也适合于月夜,是品味四季变化和万物情趣的最理想的去处。”
作者这样描写房屋的阴翳美:“日本房舍屋顶庇檐长,这恐怕和气候风土、建筑材料以及其他种种因素有关。......,要防蔽横扫过来的风雨,就必须有深长的庇檐。比起黯淡的房间,日本人当然也认为明亮的房间更便利,但还是不得不那样生活过来了。然而,所谓美常常是由生活实践发展起来的,被迫住在黑暗房子里的我们的祖先,不知何时在阴翳中发现了美,不久又为了增添美而利用阴翳。事实上,日本居室的美完全依存于阴翳的浓淡,别无其他秘诀。西方人看见日本居室,为其简约而震惊,只有灰色的墙壁,而无任何装饰,这对他们来说,自然难于理解,因为他们不懂得阴翳的奥秘。不仅如此,我们还在阳光难以照射的客厅外侧建筑土坯附着在廊缘上,进一步远避日光。庭院里反射过来的光线透过障子,静悄悄 映进室内,我们厅堂美的要素就靠着这间接的微光。”
这又不得不让我想到了儿时居住的故乡的木房子。那些木房子,屋檐都往外延伸大概一米五以上的长度。从正门过渡到屋檐落在地面垂直线的距离之间,一般都会有五平方米左右的小庭院,这个小庭院类似玄关的功能。木房的墙壁上凿开一些不是很宽敞的窗,一百多平的木房子,窗户不到十个,每个窗户最大的不过一平米,最小的估计也就0.3平米左右,这些窗户用纸糊上,阳光从外面照进屋里,通过窗纸就变成了一束模糊的光线,可以看见漂浮在空气中的灰尘,再加上屋檐很长遮挡了阳光,瓦片又盖得严严实实,所以屋里的空间阴暗,人面对面坐着,都不能清楚的看到彼此的轮廓。烧柴做饭的时候,烟雾就会充满整个屋子,熏得人眼泪直流。人居住在里面不是很方便,家具用品在这阴暗的空间中却呈现出一种古朴厚重的美感,历经岁月洗刷的木纹变得细腻温柔,手摸上去感觉柔滑而温暖。积了灰的煤油灯高高挂着,不时轻微的摇曳,暗黄的灯光便在屋子里形成了一个硕大的摇篮。屋顶的梁柱全都裸露在外面,虽然屋里的空间阴暗,但是因为梁柱高,却也不会让人感觉逼仄。这种朦胧的美对应的应该是富有诗意的词句,而能把这些词句过成日子的人,原来只是那些再普通不过的淳朴的人们,他们并不明白“阴翳”代表的含义和价值,却在无形之中造就了与阴翳美学相似的审美情趣。
当然,故乡的木房子结构跟日本的房屋建筑有很大的差别,也不够日本房屋建筑那样通透,细节也没有日本房屋建筑那样细腻而讲究,但是它们所形成的那种阴暗美却与日本的阴翳美有一些共通之处。它们都营造出了“阴翳”的空间,这些空间不会过分明亮,洒进来的光线纤细柔和,物体在空间里看不出完整的面貌,却沉淀出美的温度,人居住于此,往往都会有一种世外高人隐居其中的感觉。综合说来,所谓阴翳之美,应该也不是日本独有,但是日本人善于总结和转化,能把阴翳之美发挥到极致,以致形成一种公认的审美常识,并且书写成理论,这不得不说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
与现在很多不愿意或避讳谈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设计师和艺术家不同,《阴翳礼赞》的作者谷崎润一郎就显得非常开明大度,他大胆承认了中国艺术的成就,并也敢于承认日本的传统文化艺术传承自中国。这与他年少受到汉字的熏陶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能如此毫不掩饰的对中国艺术进行赞美,这在战争时期,如若不是拥有宽广的胸襟和异于常人的勇气,肯定是无法做到的。
“锡制品类似铝制品,虽然感觉并不好,但中国人用起来,务必要求有时代标记而富于雅味者。而且表面即使刻有诗文,也要同黝黑的纹理和谐一致。就是说,一到中国人手里,轻薄而光亮的锡金属,一律变得像朱砂一般深沉而厚重。”
同时,谷崎润一郎把中国人和日本人、韩国人、印度人统称东方人,在书中,东方人形成的审美意识与西方的审美意识对立。
“中国人也爱玉石,那种经过几百年古老空气凝聚的石块,温润莹洁,深奥幽邃,魅力无限。这样的感觉不正是我们东方人才有吗?”
“西洋人的餐具也用银制、钢制和镍制,打磨得锃亮耀眼,但我们嫌弃那种亮光。我们的水壶、茶杯、酒铫,有的也用银制,但不怎么打磨,相反,我们喜爱那种光亮消失,有时代感,变得沉滞黯淡的东西。”
诸如此类。书中用于对比东西方审美差异的不止是金属器皿,还有卫生间的瓷砖应用,房屋建筑的等等。
《阴翳礼赞》虽然篇幅不多,但字字千金,用词唯美,闲暇之余阅读此书,不失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消遣方式。
■延展阅读:
《阴翳礼赞》,谷崎润一郎,上海译文出版社。
---------------------------------------------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龙少
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龙少的美学生活”,第一时间获取更多关于美学的信息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商业用途请联系本人,未经允许不得擅用,侵权必究。
阴翳美学作为日本的一种美学形态,深受很多日本著名设计师的推崇,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里不惜大段抄录《阴翳礼赞》的内容来赞美阴翳美学,黑川雅之也在他的著作《日本的八个美学意识》里,把阴翳美学作为日本的审美意识之一。可知,阴翳美学在日本是具有一定地位的。
《阴翳礼赞》通过不同的维度阐述阴翳美学。作者以小见大,从电灯暖气、房屋建筑、餐厅旅馆、长廊厕所、饮食习惯、舞台戏剧、到女人的肌肤、演员的手等讲述了阴翳美学。看似毫不相关的内容却因为都指向阴翳美学,所以读起来耐人寻味,丝丝入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应该就是指这样的境界了。
关于厕所的阴翳美,作者这样写道:“我每次到京都、奈良的寺院,看到那些扫除洁净的古老而微暗的厕所,便深切感到日本建筑的难能可贵。.....这种地方必定远离堂屋,建造在绿叶飘香、苔藓流芳的林荫深处,沿着回廊走去,蹲伏于薄暗的光线里,承受着微茫的障子门窗的反射,沉浸在冥想之中。”
我小时曾经上过的茅房,跟这种寺院的厕所有些相似。那是茅草或瓦片盖的小屋子,墙壁用木板围成,因为钉的不牢靠,常年累月风吹日晒,茅房墙壁就会东倒西歪,衔接处出现裂缝,但是蹲在里面,还是感觉阴暗。踏板有的是木板铺成,有的是用石板。茅房也与正房相隔甚远,半夜内急,得打着手电筒踩着凹凸不平的路面走过去,人蹲坐在茅房里,夏天可见月光、可听虫鸣,冬天可感寒风、可叹时光,在茅房里的这种体验,真是应了《阴翳礼赞》的作者所说的:“厕所极为适合于虫鸣、鸟声,也适合于月夜,是品味四季变化和万物情趣的最理想的去处。”
作者这样描写房屋的阴翳美:“日本房舍屋顶庇檐长,这恐怕和气候风土、建筑材料以及其他种种因素有关。......,要防蔽横扫过来的风雨,就必须有深长的庇檐。比起黯淡的房间,日本人当然也认为明亮的房间更便利,但还是不得不那样生活过来了。然而,所谓美常常是由生活实践发展起来的,被迫住在黑暗房子里的我们的祖先,不知何时在阴翳中发现了美,不久又为了增添美而利用阴翳。事实上,日本居室的美完全依存于阴翳的浓淡,别无其他秘诀。西方人看见日本居室,为其简约而震惊,只有灰色的墙壁,而无任何装饰,这对他们来说,自然难于理解,因为他们不懂得阴翳的奥秘。不仅如此,我们还在阳光难以照射的客厅外侧建筑土坯附着在廊缘上,进一步远避日光。庭院里反射过来的光线透过障子,静悄悄 映进室内,我们厅堂美的要素就靠着这间接的微光。”
这又不得不让我想到了儿时居住的故乡的木房子。那些木房子,屋檐都往外延伸大概一米五以上的长度。从正门过渡到屋檐落在地面垂直线的距离之间,一般都会有五平方米左右的小庭院,这个小庭院类似玄关的功能。木房的墙壁上凿开一些不是很宽敞的窗,一百多平的木房子,窗户不到十个,每个窗户最大的不过一平米,最小的估计也就0.3平米左右,这些窗户用纸糊上,阳光从外面照进屋里,通过窗纸就变成了一束模糊的光线,可以看见漂浮在空气中的灰尘,再加上屋檐很长遮挡了阳光,瓦片又盖得严严实实,所以屋里的空间阴暗,人面对面坐着,都不能清楚的看到彼此的轮廓。烧柴做饭的时候,烟雾就会充满整个屋子,熏得人眼泪直流。人居住在里面不是很方便,家具用品在这阴暗的空间中却呈现出一种古朴厚重的美感,历经岁月洗刷的木纹变得细腻温柔,手摸上去感觉柔滑而温暖。积了灰的煤油灯高高挂着,不时轻微的摇曳,暗黄的灯光便在屋子里形成了一个硕大的摇篮。屋顶的梁柱全都裸露在外面,虽然屋里的空间阴暗,但是因为梁柱高,却也不会让人感觉逼仄。这种朦胧的美对应的应该是富有诗意的词句,而能把这些词句过成日子的人,原来只是那些再普通不过的淳朴的人们,他们并不明白“阴翳”代表的含义和价值,却在无形之中造就了与阴翳美学相似的审美情趣。
当然,故乡的木房子结构跟日本的房屋建筑有很大的差别,也不够日本房屋建筑那样通透,细节也没有日本房屋建筑那样细腻而讲究,但是它们所形成的那种阴暗美却与日本的阴翳美有一些共通之处。它们都营造出了“阴翳”的空间,这些空间不会过分明亮,洒进来的光线纤细柔和,物体在空间里看不出完整的面貌,却沉淀出美的温度,人居住于此,往往都会有一种世外高人隐居其中的感觉。综合说来,所谓阴翳之美,应该也不是日本独有,但是日本人善于总结和转化,能把阴翳之美发挥到极致,以致形成一种公认的审美常识,并且书写成理论,这不得不说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
与现在很多不愿意或避讳谈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设计师和艺术家不同,《阴翳礼赞》的作者谷崎润一郎就显得非常开明大度,他大胆承认了中国艺术的成就,并也敢于承认日本的传统文化艺术传承自中国。这与他年少受到汉字的熏陶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能如此毫不掩饰的对中国艺术进行赞美,这在战争时期,如若不是拥有宽广的胸襟和异于常人的勇气,肯定是无法做到的。
“锡制品类似铝制品,虽然感觉并不好,但中国人用起来,务必要求有时代标记而富于雅味者。而且表面即使刻有诗文,也要同黝黑的纹理和谐一致。就是说,一到中国人手里,轻薄而光亮的锡金属,一律变得像朱砂一般深沉而厚重。”
同时,谷崎润一郎把中国人和日本人、韩国人、印度人统称东方人,在书中,东方人形成的审美意识与西方的审美意识对立。
“中国人也爱玉石,那种经过几百年古老空气凝聚的石块,温润莹洁,深奥幽邃,魅力无限。这样的感觉不正是我们东方人才有吗?”
“西洋人的餐具也用银制、钢制和镍制,打磨得锃亮耀眼,但我们嫌弃那种亮光。我们的水壶、茶杯、酒铫,有的也用银制,但不怎么打磨,相反,我们喜爱那种光亮消失,有时代感,变得沉滞黯淡的东西。”
诸如此类。书中用于对比东西方审美差异的不止是金属器皿,还有卫生间的瓷砖应用,房屋建筑的等等。
《阴翳礼赞》虽然篇幅不多,但字字千金,用词唯美,闲暇之余阅读此书,不失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消遣方式。
■延展阅读:
《阴翳礼赞》,谷崎润一郎,上海译文出版社。
---------------------------------------------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龙少
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龙少的美学生活”,第一时间获取更多关于美学的信息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商业用途请联系本人,未经允许不得擅用,侵权必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