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掌控力对个人成长的潜在意义
上中学的时候,我有个很好的朋友,既聪明又漂亮。她非常擅长打扮自己,经常能做出一些或简单或复杂但都好看的发型,并且是无师自通。后来她去了专业的化妆学校读书。有一次我们聊天,她说她能明显感到自己与她的老师——那些优秀的造型师——之间的差距。
我问她优秀的造型师与她相比,厉害在哪里。她说了一个让我印象格外深刻的答案:优秀的造型师知道自己每操作一个步骤能带来什么效果。也就是说,优秀的造型师在没给你造型前,就已经大概知道了你经他之手造型后的样子。
这个答案与我原来猜想的答案迥然不同。我原以为她会说“优秀的造型师能根据你的自身条件打造出适合你的造型”或者“手艺格外纯熟,不会操作失误”等等。她给出的答案就像未解之谜一样多年来不时的在我脑海中盘旋。
多年后我开始了写作的历程。顺理成章的关注了一些持续写作者。不约而同地,这些持续写作者都建议写作初学者应该每天都写,因为“100%的坚持比99%的坚持容易得多”。
再往后,我开始尝试每天早起。遇到了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假如某一天晚上因为某个“意外”情况睡得很晚,第二天早上如按时早起就难免当天昏昏沉沉的犯困。那么在这种情形下,是应该继续沿循原有计划早起呢?还是可以适当拖延多睡一会儿?
经过若干次尝试后,我认为可以允许自己在某些日子里“有预见性地”晚起。
我们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A、B两个人周末都参与了很多娱乐项目,玩得很嗨,我们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哪个人是在适当的放松,哪个人逃避了成长?
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这两个人对周末娱乐是否有预见性、计划性。假如A原本信誓旦旦的决定要在周末每天学习八小时,实际上却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娱乐活动上,那么A决然是缺乏预见性、计划性的,也可以说他逃避了现实。假使B一开始就决定周末要用来好好的放松、娱乐,绝对不工作、学习,那么他在周末的娱乐行为便是十分合理的。
以上讨论的各类情况其实都在强调“事前掌控力”的重要性。个体的诸多负面状态,如拖延、逃避、迷茫等,其实都是来源于孱弱的事前掌控力。王小波有句广为流传的话,“人的一切痛苦, 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同样说明了这一道理。
一旦我们对事前掌控力有了觉察,就会对所谓的坚持有了进一步认识。坚持的理想状态固然是雷打不动,但我们在追求“雷打不动”的坚持状态时,更需要想清楚坚持的目的。坚持的意义在于它更有可能引领我们改变现有生活状态,过上更理想的生活,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坚持意味着稳定的人生把控力。想想看,谁不想在遇到任何情况时都能淡定自若,宠辱不惊?人们之所以坚持正是因为能够从坚持中看见未来的发展轨迹,获得把控自我人生的信念。
因此,我认为如果你能拥有“事前掌控力”,那么就无所谓坚持与否。拥有“事前掌控力”的你可以预判到每做一件事情时带来的结果,也就可以根据每一个具体的目标设定出更合理的计划,获得调整计划的更大空间。这个道理好比成功的企业家能想出一百种赚到一百万人民币的方法,但普通人只能想到有限的几种。所以成功企业家在赚钱方面的选择余地更大些。
回到早起的话题上来。每晚睡觉前我们都应该对第二天的起床情况有个尽可能准确的判断。比如晚上十点睡觉相比十二点,在第二天早上五点起床的概率要大。比如如果我们在睡前感觉今天格外疲乏,第二天即便早起了也会睡回笼觉;那么我们就要根据自身的意志力情况、第二天的行程安排做出更有预见性的计划。有了事前掌控力,我们就更有可能在第二天神清气爽的起床开启美好的一天,而不会因为没有完成早起计划感觉一天都很失败。
坚持也好,持续行动也罢,都是动态稳定而非绝对稳定的过程。有了事前掌控力,就能让我们在遇到意外情况时对计划合理的微调,做到动态稳定。我们可以或者提前赶工超前完成任务,或者事后亡羊补牢及时赶上原定进程;从而在坚持做事时有了更大的调整空间,避免一遇到意外就彻底放弃的情况发生。
获得事前掌控力,需要我们在每次行动之前都要做出预估,行动之后都要记录执行情况,并且对比计划探索造成行动偏差的原因。如此经过反复练习多次调整,事前掌控力就会变得日益强大。一旦我们真正的拥有了事前掌控力,可使坚持的行为趋于绝对稳定。拥有事前把控力的我们更加不会盲目乐观,做出偏离实际的计划,也更有可能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我问她优秀的造型师与她相比,厉害在哪里。她说了一个让我印象格外深刻的答案:优秀的造型师知道自己每操作一个步骤能带来什么效果。也就是说,优秀的造型师在没给你造型前,就已经大概知道了你经他之手造型后的样子。
这个答案与我原来猜想的答案迥然不同。我原以为她会说“优秀的造型师能根据你的自身条件打造出适合你的造型”或者“手艺格外纯熟,不会操作失误”等等。她给出的答案就像未解之谜一样多年来不时的在我脑海中盘旋。
多年后我开始了写作的历程。顺理成章的关注了一些持续写作者。不约而同地,这些持续写作者都建议写作初学者应该每天都写,因为“100%的坚持比99%的坚持容易得多”。
再往后,我开始尝试每天早起。遇到了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假如某一天晚上因为某个“意外”情况睡得很晚,第二天早上如按时早起就难免当天昏昏沉沉的犯困。那么在这种情形下,是应该继续沿循原有计划早起呢?还是可以适当拖延多睡一会儿?
经过若干次尝试后,我认为可以允许自己在某些日子里“有预见性地”晚起。
我们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A、B两个人周末都参与了很多娱乐项目,玩得很嗨,我们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哪个人是在适当的放松,哪个人逃避了成长?
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这两个人对周末娱乐是否有预见性、计划性。假如A原本信誓旦旦的决定要在周末每天学习八小时,实际上却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娱乐活动上,那么A决然是缺乏预见性、计划性的,也可以说他逃避了现实。假使B一开始就决定周末要用来好好的放松、娱乐,绝对不工作、学习,那么他在周末的娱乐行为便是十分合理的。
以上讨论的各类情况其实都在强调“事前掌控力”的重要性。个体的诸多负面状态,如拖延、逃避、迷茫等,其实都是来源于孱弱的事前掌控力。王小波有句广为流传的话,“人的一切痛苦, 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同样说明了这一道理。
一旦我们对事前掌控力有了觉察,就会对所谓的坚持有了进一步认识。坚持的理想状态固然是雷打不动,但我们在追求“雷打不动”的坚持状态时,更需要想清楚坚持的目的。坚持的意义在于它更有可能引领我们改变现有生活状态,过上更理想的生活,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坚持意味着稳定的人生把控力。想想看,谁不想在遇到任何情况时都能淡定自若,宠辱不惊?人们之所以坚持正是因为能够从坚持中看见未来的发展轨迹,获得把控自我人生的信念。
因此,我认为如果你能拥有“事前掌控力”,那么就无所谓坚持与否。拥有“事前掌控力”的你可以预判到每做一件事情时带来的结果,也就可以根据每一个具体的目标设定出更合理的计划,获得调整计划的更大空间。这个道理好比成功的企业家能想出一百种赚到一百万人民币的方法,但普通人只能想到有限的几种。所以成功企业家在赚钱方面的选择余地更大些。
回到早起的话题上来。每晚睡觉前我们都应该对第二天的起床情况有个尽可能准确的判断。比如晚上十点睡觉相比十二点,在第二天早上五点起床的概率要大。比如如果我们在睡前感觉今天格外疲乏,第二天即便早起了也会睡回笼觉;那么我们就要根据自身的意志力情况、第二天的行程安排做出更有预见性的计划。有了事前掌控力,我们就更有可能在第二天神清气爽的起床开启美好的一天,而不会因为没有完成早起计划感觉一天都很失败。
坚持也好,持续行动也罢,都是动态稳定而非绝对稳定的过程。有了事前掌控力,就能让我们在遇到意外情况时对计划合理的微调,做到动态稳定。我们可以或者提前赶工超前完成任务,或者事后亡羊补牢及时赶上原定进程;从而在坚持做事时有了更大的调整空间,避免一遇到意外就彻底放弃的情况发生。
获得事前掌控力,需要我们在每次行动之前都要做出预估,行动之后都要记录执行情况,并且对比计划探索造成行动偏差的原因。如此经过反复练习多次调整,事前掌控力就会变得日益强大。一旦我们真正的拥有了事前掌控力,可使坚持的行为趋于绝对稳定。拥有事前把控力的我们更加不会盲目乐观,做出偏离实际的计划,也更有可能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