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山游记
2015/3/27 17:41
把米倒入锅里的声线就如同梦中儿时的舞蹈 落了玉盘。
也是凑巧 今天本就闲来无事 在家清理了一下砚台,出门买了几支毛笔和墨水。看了看时间本就还早,就索性逛起了鹳山。
坐落在富春江畔的鹳山 本就是充满了记忆。熟悉的大门,一踏进去 雨后的春意也就很不自觉的沁入我的每一个毛孔。走进小型游乐场的旧址,那里早就被拆成了一个小型空地,长廊长椅和花草。小时最喜爱的就是这里的海洋球和小飞机,如今却空空如也,不复存在了,再想回忆再想看到 只能翻旧照过瘾了。
再往前走 便是旧时的长廊和池水,幸运的是都还在,只是没有更多的藤蔓来修饰罢了。扒拉着进去,是被昨夜春雨吹落的玉兰。池塘里还有几条稀稀落落游来游去的锦鲤,很普通的红锦鲤,也很特殊。池塘里来来去去这么多年。不知更迭了多少批锦鲤。还有池塘边小桥边上的两只熊猫石头,虽然过去了十多年 却倒也算黑白分明,可不止为什么看上去有几分狰狞罢了。大概是太脏了吧。
继续前行,便是江边的长廊和有大学士字样的牌坊。还有一个爷爷抱着孙子。孙子在推车上,推车后放着一个收音机,轻轻柔柔的放着戏曲或是别的音乐。倒也和这雨后的鹳山江景格外相得益彰。推了几米,走到上山的台阶边上,爷爷抱起了孙子拾级而上 。推车放在台阶下,爷孙俩在台阶上。 我恍惚想起幼儿园春游时在这台阶上也留下了合影,也不知照片去哪了。
我没有继续跟上去,而是往江边走去。那个熟悉的平台,那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鹳山旗头。那是我小时初学游泳的地方,潮涨潮落我都体会过;那是我夏天最喜欢的地方,或许那时已经不那么干净的江水,却也是我最干净的回忆之地;那也是我痛心疾首的地方,我的大伯往生的地方,爷爷奶奶在这留了太多泪,那以后我也没有再来这里游泳,我爸也是 我小伯亦是。我看见鹳山旗头上有几件衣服,仔细寻找了一番 确实有人在游泳,时而浮出水面的脑袋在这偌大的江水里特别小。我爸说 他小时候的江水清澈到丢一枚硬币下去都能捡到,如今当然不是这样了,却也比前几年要干净很多。
我还是掉过头上了台阶。老远就看见 春江第一楼。记忆中是建造在鹳山上的一座小茶室。继续走上去,发现他已经关了门了。向江边看去 还是能看到那个游泳的人,他的头还是时而出现时而消失。茶室边上有一棵樟木,写着编号001 年龄300岁 日期是1996年。它依然还是伫立在半山腰,庄严也有点俏皮的姿势。我没有继续往上走了,差不多要回去了。也看见有些人在山腰上拍照。闲情逸致,雅。
其实在山腰的台阶墙壁上,布满了藤蔓,浓密苍翠,我却叫不出他们的名字,连绵一片,冗长。可能也是刚下过春雨的缘故,空气里还有一点点湿气,大口呼吸特别的酣畅淋漓。鹳山的一切都是那么清澈。
走回大门口,回头看了一眼鹳山入口的牌匾,几十年都没变过,偌大的两个字却格外明亮。鹳山门口原本有一棵爷爷种的树 从小树苗长到了十多米 却因为修路而被移除了。就像童年的鹳山门口的那些房屋和奶奶的玩具小店,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往舅舅饭店走,路过儿时学书法的太爷爷旧家。今天太爷爷受伤了,百岁高龄。姨夫送了去杭州的医院。
小时候画国画,学书法。喜欢画富春江,画完后在边上题词 春江水暖鸭先知。而如今 只记得这句鸭先知了。鹳山边的小民房,有婆婆在楼下喂鸡,孙女在一旁看着。春意如此。
开着门的房里穿出了米进锅的声响,清脆幽怨。这幅景里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不过如此。我大吸一口气,是饭熟了的味道。
把米倒入锅里的声线就如同梦中儿时的舞蹈 落了玉盘。
也是凑巧 今天本就闲来无事 在家清理了一下砚台,出门买了几支毛笔和墨水。看了看时间本就还早,就索性逛起了鹳山。
坐落在富春江畔的鹳山 本就是充满了记忆。熟悉的大门,一踏进去 雨后的春意也就很不自觉的沁入我的每一个毛孔。走进小型游乐场的旧址,那里早就被拆成了一个小型空地,长廊长椅和花草。小时最喜爱的就是这里的海洋球和小飞机,如今却空空如也,不复存在了,再想回忆再想看到 只能翻旧照过瘾了。
再往前走 便是旧时的长廊和池水,幸运的是都还在,只是没有更多的藤蔓来修饰罢了。扒拉着进去,是被昨夜春雨吹落的玉兰。池塘里还有几条稀稀落落游来游去的锦鲤,很普通的红锦鲤,也很特殊。池塘里来来去去这么多年。不知更迭了多少批锦鲤。还有池塘边小桥边上的两只熊猫石头,虽然过去了十多年 却倒也算黑白分明,可不止为什么看上去有几分狰狞罢了。大概是太脏了吧。
继续前行,便是江边的长廊和有大学士字样的牌坊。还有一个爷爷抱着孙子。孙子在推车上,推车后放着一个收音机,轻轻柔柔的放着戏曲或是别的音乐。倒也和这雨后的鹳山江景格外相得益彰。推了几米,走到上山的台阶边上,爷爷抱起了孙子拾级而上 。推车放在台阶下,爷孙俩在台阶上。 我恍惚想起幼儿园春游时在这台阶上也留下了合影,也不知照片去哪了。
我没有继续跟上去,而是往江边走去。那个熟悉的平台,那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鹳山旗头。那是我小时初学游泳的地方,潮涨潮落我都体会过;那是我夏天最喜欢的地方,或许那时已经不那么干净的江水,却也是我最干净的回忆之地;那也是我痛心疾首的地方,我的大伯往生的地方,爷爷奶奶在这留了太多泪,那以后我也没有再来这里游泳,我爸也是 我小伯亦是。我看见鹳山旗头上有几件衣服,仔细寻找了一番 确实有人在游泳,时而浮出水面的脑袋在这偌大的江水里特别小。我爸说 他小时候的江水清澈到丢一枚硬币下去都能捡到,如今当然不是这样了,却也比前几年要干净很多。
我还是掉过头上了台阶。老远就看见 春江第一楼。记忆中是建造在鹳山上的一座小茶室。继续走上去,发现他已经关了门了。向江边看去 还是能看到那个游泳的人,他的头还是时而出现时而消失。茶室边上有一棵樟木,写着编号001 年龄300岁 日期是1996年。它依然还是伫立在半山腰,庄严也有点俏皮的姿势。我没有继续往上走了,差不多要回去了。也看见有些人在山腰上拍照。闲情逸致,雅。
其实在山腰的台阶墙壁上,布满了藤蔓,浓密苍翠,我却叫不出他们的名字,连绵一片,冗长。可能也是刚下过春雨的缘故,空气里还有一点点湿气,大口呼吸特别的酣畅淋漓。鹳山的一切都是那么清澈。
走回大门口,回头看了一眼鹳山入口的牌匾,几十年都没变过,偌大的两个字却格外明亮。鹳山门口原本有一棵爷爷种的树 从小树苗长到了十多米 却因为修路而被移除了。就像童年的鹳山门口的那些房屋和奶奶的玩具小店,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往舅舅饭店走,路过儿时学书法的太爷爷旧家。今天太爷爷受伤了,百岁高龄。姨夫送了去杭州的医院。
小时候画国画,学书法。喜欢画富春江,画完后在边上题词 春江水暖鸭先知。而如今 只记得这句鸭先知了。鹳山边的小民房,有婆婆在楼下喂鸡,孙女在一旁看着。春意如此。
开着门的房里穿出了米进锅的声响,清脆幽怨。这幅景里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不过如此。我大吸一口气,是饭熟了的味道。
![]() |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