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精读】奈保尔:《没有名字的东西》
原文: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8299762/
1.
在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那个以画家高更作为原型的男人,为了艺术离开了和谐幸福的家庭,过起了一个人隐性埋名的生活。在一般人眼里,这种举动是不可行的,甚至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因为他没有尽到一个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可设想他如果选择家庭,而放弃对艺术的追求,那种内心的煎熬是常人不可想象的。许多作家都写过类似题材的作品,来表达艺术家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和外在环境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引发的强烈的心理波动。另一个颇为出名的例子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那篇《乞力马扎罗的雪》。而这篇奈保尔的《没有名字的东西》也指向同一个主题: 艺术和日常生活,特别是日常伦理生活,存在一种不可调和的巨大矛盾,困扰着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代又一代人。
在故事的开头,奈保尔写到:“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做的唯一的东西就是自家后院芒果树下那个马口铁的小工棚”。即使是这样一个工棚,“一刮大风,屋顶就像散了架似的发出乒乒乓乓的可怕声响,随时都 有飞走的可能”。这些“揶揄”的口气,是暗示我们波普是个loser吗?恰恰相反。慢慢地,我们发现这个故事中的“我”是个“小朋友”,他喜欢波普——“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但是波普是个不挣钱的人,老婆在大户人家当厨娘养活着波普,他们没有孩子;后来还跟那家人的园丁跑了......至此,波普不是个loser又是什么呢?有些人,喜欢称这些东西叫做“表面意思”——从表面上看来,波普就是loser。如果你沿着这样的思路去理解这个故事,也完全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解读。波普为了叫老婆回心转意开始去“东偷西盗”,老婆回来了,自己却锒铛入狱。但这一次波普的老婆没有放弃波普,而是留了下来,为波普“坐守空房”。故事的结局是,波普成了一个“务实上进”的人,“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
我想,会有很多人有类似的解读,算不得错,但多少还是辜负了作者的一片苦心。理解这篇小说,有几个细节需要注意:
1. 叙述者我,是一个小孩,一直和“众人”持相反的观点。"我"喜欢那个像"诗人"的波普,当 波普成了众人的英雄时,我却感到"伤心"。
2. 以哈特为代表的众人,在波普像个诗人时,他们疏远波普;当波普老婆和园丁私奔后,他们安慰波普;当波普“踏实”下来,卖力干活时,他们视波普为“英雄”
3. 波普的老婆,先是和园丁私奔;然后,看到了波普的“上进”而回心转意
4. 波普,先是说,“孩了,要做东西,就要做没有名字的”;然后,开始上进的时候,"我"询问波普什么时候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波普说:“你他妈的真烦人,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小孩是真善美的代表,而众人影射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妻子是伦理生活的代表,而波普自己喜欢“喜欢没有名字的东西”——他在用自己的感性探索“艺术”。所以,当波普为了妻子——家庭伦理而放弃"没有名字的东西"的时候,才会很愤愤地爆出粗口——"你他妈的真烦人"——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暗示和宣泄。同样地,在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那主人公也在抱怨那个给了他优裕生活的"她"。向往艺术的人和家庭、社会的关系往往是胶着复杂的,一方面我们很难摆脱家庭社会的责任,另一方面艺术却在内心最深处召唤着我们——面对两难的局面,我们往往只能忍受这种不可调和的煎熬。不过,在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以高更为原型的男主人公却选择了"月亮"那一面,而我们的波普选择了"六便士"一面的家庭生活——至少在字面上是这样。不过,小说最后的一句粗口,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煎熬——还有字面之后的"冰山之下"的故事。
就像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离不开他的“套子”一样,波普也没有离开他的小工棚,也没有离开他的老婆,也没有离开在小工棚和老婆之间来来回回的宿命。这样看来,《没有名字的东西》的主题很接近《套中人》,那种作茧自缚、画地为牢的“放不下”和“舍不得”,把自己放在一个狭小的套子里——为了某种“安全感”。
不过,从文本出发来看这个故事,多少是单薄的。如果去除了“我”的小孩视角——去除了我“觉得他像个诗人”这类的暗示......线性的时间会把这个故事衬托得很平乏无奇。对照《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不时穿插的回忆,还有对环境的精心刻画,奈保尔先生给我们的是一盘没有萨拉酱的蔬菜沙拉吗?
2.
拓展阅读:
1. 《月亮和六便士》
2. 《乞力马扎罗的雪》
3. 《套中人》
1.
在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那个以画家高更作为原型的男人,为了艺术离开了和谐幸福的家庭,过起了一个人隐性埋名的生活。在一般人眼里,这种举动是不可行的,甚至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因为他没有尽到一个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可设想他如果选择家庭,而放弃对艺术的追求,那种内心的煎熬是常人不可想象的。许多作家都写过类似题材的作品,来表达艺术家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和外在环境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引发的强烈的心理波动。另一个颇为出名的例子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那篇《乞力马扎罗的雪》。而这篇奈保尔的《没有名字的东西》也指向同一个主题: 艺术和日常生活,特别是日常伦理生活,存在一种不可调和的巨大矛盾,困扰着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代又一代人。
在故事的开头,奈保尔写到:“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做的唯一的东西就是自家后院芒果树下那个马口铁的小工棚”。即使是这样一个工棚,“一刮大风,屋顶就像散了架似的发出乒乒乓乓的可怕声响,随时都 有飞走的可能”。这些“揶揄”的口气,是暗示我们波普是个loser吗?恰恰相反。慢慢地,我们发现这个故事中的“我”是个“小朋友”,他喜欢波普——“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但是波普是个不挣钱的人,老婆在大户人家当厨娘养活着波普,他们没有孩子;后来还跟那家人的园丁跑了......至此,波普不是个loser又是什么呢?有些人,喜欢称这些东西叫做“表面意思”——从表面上看来,波普就是loser。如果你沿着这样的思路去理解这个故事,也完全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解读。波普为了叫老婆回心转意开始去“东偷西盗”,老婆回来了,自己却锒铛入狱。但这一次波普的老婆没有放弃波普,而是留了下来,为波普“坐守空房”。故事的结局是,波普成了一个“务实上进”的人,“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
我想,会有很多人有类似的解读,算不得错,但多少还是辜负了作者的一片苦心。理解这篇小说,有几个细节需要注意:
1. 叙述者我,是一个小孩,一直和“众人”持相反的观点。"我"喜欢那个像"诗人"的波普,当 波普成了众人的英雄时,我却感到"伤心"。
2. 以哈特为代表的众人,在波普像个诗人时,他们疏远波普;当波普老婆和园丁私奔后,他们安慰波普;当波普“踏实”下来,卖力干活时,他们视波普为“英雄”
3. 波普的老婆,先是和园丁私奔;然后,看到了波普的“上进”而回心转意
4. 波普,先是说,“孩了,要做东西,就要做没有名字的”;然后,开始上进的时候,"我"询问波普什么时候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波普说:“你他妈的真烦人,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小孩是真善美的代表,而众人影射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妻子是伦理生活的代表,而波普自己喜欢“喜欢没有名字的东西”——他在用自己的感性探索“艺术”。所以,当波普为了妻子——家庭伦理而放弃"没有名字的东西"的时候,才会很愤愤地爆出粗口——"你他妈的真烦人"——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暗示和宣泄。同样地,在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那主人公也在抱怨那个给了他优裕生活的"她"。向往艺术的人和家庭、社会的关系往往是胶着复杂的,一方面我们很难摆脱家庭社会的责任,另一方面艺术却在内心最深处召唤着我们——面对两难的局面,我们往往只能忍受这种不可调和的煎熬。不过,在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以高更为原型的男主人公却选择了"月亮"那一面,而我们的波普选择了"六便士"一面的家庭生活——至少在字面上是这样。不过,小说最后的一句粗口,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煎熬——还有字面之后的"冰山之下"的故事。
就像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离不开他的“套子”一样,波普也没有离开他的小工棚,也没有离开他的老婆,也没有离开在小工棚和老婆之间来来回回的宿命。这样看来,《没有名字的东西》的主题很接近《套中人》,那种作茧自缚、画地为牢的“放不下”和“舍不得”,把自己放在一个狭小的套子里——为了某种“安全感”。
不过,从文本出发来看这个故事,多少是单薄的。如果去除了“我”的小孩视角——去除了我“觉得他像个诗人”这类的暗示......线性的时间会把这个故事衬托得很平乏无奇。对照《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不时穿插的回忆,还有对环境的精心刻画,奈保尔先生给我们的是一盘没有萨拉酱的蔬菜沙拉吗?
2.
拓展阅读:
1. 《月亮和六便士》
2. 《乞力马扎罗的雪》
3. 《套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