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智《西方思想史》中对弗洛伊德评论的一点看法
弗洛伊德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人物,心理学以外的文章也多次解读他的思想。记得郭老师说过:精神分析的影响更多存在于心理学以外。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解读存在诸多误解,在前面的文章里面进行过简单的论述。复旦大学出版社张广智(1999)的《西方心理学史》是这样评价弗洛伊德的:
“心理史学发端于20世纪前期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用精神分析学说,研究历史人物的行为,用‘本我’,‘自我’,‘超我’这些心理学理论渗入历史研究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历史学家的视野。但他以生物学上的人的本能冲动(libido,‘利比多’)和欲望来解释人的行为,这难免使弗氏的研究成果调入生物决定论的泥潭。”
首先,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表述不太确切,精神分析本身是一种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是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觉得删掉“用‘本我’,‘自我’,‘超我’这些心理学理论”比较恰当。很少看到有心理学的书籍里面把“本我”,“自我”,“超我”合在一起作为一种理论。
其次,弗洛伊德是“生物决定论”吗?在讨论生物决定论的同时,我们首先来看决定论的概念。
“决定论(又称拉普拉斯信条)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心理学中的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种原因和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人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先前的条件、经历来预测的。非决定论则否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必然的因果联系,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不可预测的、事物内在的“自由意志”决定的。心理学中的非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是由个体的目的所决定的,个体有选择的自由,个体的选择、意向、决定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百度百科)
按照这种定义,那么生物决定论是否应该理解为:人行为是由个体的生物特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弗洛伊德否认文化的影响。作为弗洛伊德的信徒,虽然竭力解释和捍卫他的理论,但也绝对不会对理论的不足视而不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够重视,是弗洛伊德理论的缺陷之一。但是,弗洛伊德绝对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只考虑生物因素对个人的影响。就上面提到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而言,本我是涉及生物因素或人格动力的部分,而超我则是文化影响的道德化的“我”。那么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什么呢?如果按照生物决定论的说法,一个人的行为仅仅取决于他的“本我”了,而本我的具有生本能和死本能,具有性和攻击的动力。按照这种说法,那么世界被生本能和死本能主导,被色情和暴力控制,再无其他。弗洛伊德显然还没有糊涂到这种程度。
既然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那么我倾向于认为在他的理论中,人的行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相互作用决定的,或者说是有“本我”和“超我”的斗争和博弈来决定的。举个粗俗的例子吧,假如你在街上看到一个性感火辣的美女,基于利比多的能量,你想上前去把他“剁”了(偶尔一次听到的这个词),但是你的“超我”告诉自己,这是不合道德的;于是自我承担起一个调控的作用,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让自己实施冲动的行为;同时,需要让本我的能量部分释放,那么可以YY一下美女,或者回寝室后做一些龌龊的事……
弗洛伊德的一些著作也可以证明他绝对不是一个生物决定论者。不必要了解著作的内容,单看名字就足够了:《图腾与禁忌》、《一个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缺憾》、《为什么有战争?》、《摩西与一神教》。试想,一个生物决定论者为什么花如此多的经历来探讨文化,文明,宗教等问题?
事实上,要充分理解弗洛伊德,就要从弗洛伊德的多重身份去理解。
他既是继承者,又是开创者。
他既是心理医生又是心理学家。作为心理医生的弗洛伊德,强调实践的一面,强调治疗的效果。而作为心理学家的弗洛伊德要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学,去建构他的理论体系。(PS:弗洛伊德最早应该是一个标准的医生,而不是心理医生)。
他既是一个科学家,又是一个思想家。弗洛伊德受过很严格的生物学和医学的训练,他曾想把心理学建构成像物理学那样的学科(这恐怕是很多人是始料未及的)。同时,弗洛伊德又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他自幼才华出众,8 岁能读莎士比亚著作,精通拉丁、希腊、英、德、法、意大利、西班牙 7 种语言,文学素养精深,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曾荣获 1930 年歌德文学奖。弗洛伊德本身对人文学科的一些内容非常感兴趣,多本著作也与此有关。弗洛伊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对自然科学没有多大的启发。但他也有过自然科学方面的发现,据说海洛因最早的效果是弗洛伊德发现的。弗洛伊德自己试用海洛因,发现可以治疗抑郁症,相当之兴奋,写文章发表在科学期刊上,但后来发现海洛因会使人成瘾。
弗洛伊德建构他理论的同时,也想改变这个世界。他想让这个被西方“理性主义”阉割的世界重获热情,他想撩开被文明掩饰的社会面纱,让人类面对自我最真实的一面。
虽然批判了对弗洛伊德的误解,但对弗洛伊德的误解是可以理解的。在弗洛伊德理论的误解与扭曲中,中国心里学界是要负一部分责任的。我相信生物决定论的说法绝对不是张广智老先生提出来的。事实上,中国心里学界的某些泰山北斗,也有简单化弗洛伊德的倾向。
这是高觉敷(1983)对弗洛伊德的一段评论:
“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将人降级为一般动物,抹煞了人的本质特征。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曾经指出,它‘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这个关系中,生产关系尤其对人的心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弗洛伊德则是反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甚至抹煞了社会文化或社会历史的重要性。他宁愿采取生物学的观点,仅仅将他的理论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以为生物有自存和存种两种墓地,因此,‘将本能分为两大类,使相当于人类两大需要—即饥渴与爱’,而他尤为重视爱或性。”
可以看出,中国心理学史的重要人物也认为弗洛伊德是生物决定论的。在中国,当一个人成名成家以后,就很难有人能撼动他的观点和看法。
我们不仅没有质疑他们的专业知识,更没有质疑他们的勇气!
鉴于这段话的年代和描述方式,可以看出捍卫意识形态,抵御“腐朽”思想的味道。如果按照知识的阶级观,弗洛伊德的理论自然属于资本主义阵营,自然属于批判和防御的对象,也就不难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最初为什么会受到非难和不公正待遇了。
可悲的是,1983年特殊文化环境下高觉敷的观点,还在被很多人不加思考的引用。
PS:本文的很多内容是通过记忆来书写的,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指出。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解读存在诸多误解,在前面的文章里面进行过简单的论述。复旦大学出版社张广智(1999)的《西方心理学史》是这样评价弗洛伊德的:
“心理史学发端于20世纪前期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用精神分析学说,研究历史人物的行为,用‘本我’,‘自我’,‘超我’这些心理学理论渗入历史研究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历史学家的视野。但他以生物学上的人的本能冲动(libido,‘利比多’)和欲望来解释人的行为,这难免使弗氏的研究成果调入生物决定论的泥潭。”
首先,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表述不太确切,精神分析本身是一种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是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觉得删掉“用‘本我’,‘自我’,‘超我’这些心理学理论”比较恰当。很少看到有心理学的书籍里面把“本我”,“自我”,“超我”合在一起作为一种理论。
其次,弗洛伊德是“生物决定论”吗?在讨论生物决定论的同时,我们首先来看决定论的概念。
“决定论(又称拉普拉斯信条)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心理学中的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种原因和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人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先前的条件、经历来预测的。非决定论则否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必然的因果联系,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不可预测的、事物内在的“自由意志”决定的。心理学中的非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是由个体的目的所决定的,个体有选择的自由,个体的选择、意向、决定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百度百科)
按照这种定义,那么生物决定论是否应该理解为:人行为是由个体的生物特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弗洛伊德否认文化的影响。作为弗洛伊德的信徒,虽然竭力解释和捍卫他的理论,但也绝对不会对理论的不足视而不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够重视,是弗洛伊德理论的缺陷之一。但是,弗洛伊德绝对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只考虑生物因素对个人的影响。就上面提到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而言,本我是涉及生物因素或人格动力的部分,而超我则是文化影响的道德化的“我”。那么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什么呢?如果按照生物决定论的说法,一个人的行为仅仅取决于他的“本我”了,而本我的具有生本能和死本能,具有性和攻击的动力。按照这种说法,那么世界被生本能和死本能主导,被色情和暴力控制,再无其他。弗洛伊德显然还没有糊涂到这种程度。
既然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那么我倾向于认为在他的理论中,人的行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相互作用决定的,或者说是有“本我”和“超我”的斗争和博弈来决定的。举个粗俗的例子吧,假如你在街上看到一个性感火辣的美女,基于利比多的能量,你想上前去把他“剁”了(偶尔一次听到的这个词),但是你的“超我”告诉自己,这是不合道德的;于是自我承担起一个调控的作用,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让自己实施冲动的行为;同时,需要让本我的能量部分释放,那么可以YY一下美女,或者回寝室后做一些龌龊的事……
弗洛伊德的一些著作也可以证明他绝对不是一个生物决定论者。不必要了解著作的内容,单看名字就足够了:《图腾与禁忌》、《一个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缺憾》、《为什么有战争?》、《摩西与一神教》。试想,一个生物决定论者为什么花如此多的经历来探讨文化,文明,宗教等问题?
事实上,要充分理解弗洛伊德,就要从弗洛伊德的多重身份去理解。
他既是继承者,又是开创者。
他既是心理医生又是心理学家。作为心理医生的弗洛伊德,强调实践的一面,强调治疗的效果。而作为心理学家的弗洛伊德要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学,去建构他的理论体系。(PS:弗洛伊德最早应该是一个标准的医生,而不是心理医生)。
他既是一个科学家,又是一个思想家。弗洛伊德受过很严格的生物学和医学的训练,他曾想把心理学建构成像物理学那样的学科(这恐怕是很多人是始料未及的)。同时,弗洛伊德又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他自幼才华出众,8 岁能读莎士比亚著作,精通拉丁、希腊、英、德、法、意大利、西班牙 7 种语言,文学素养精深,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曾荣获 1930 年歌德文学奖。弗洛伊德本身对人文学科的一些内容非常感兴趣,多本著作也与此有关。弗洛伊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对自然科学没有多大的启发。但他也有过自然科学方面的发现,据说海洛因最早的效果是弗洛伊德发现的。弗洛伊德自己试用海洛因,发现可以治疗抑郁症,相当之兴奋,写文章发表在科学期刊上,但后来发现海洛因会使人成瘾。
弗洛伊德建构他理论的同时,也想改变这个世界。他想让这个被西方“理性主义”阉割的世界重获热情,他想撩开被文明掩饰的社会面纱,让人类面对自我最真实的一面。
虽然批判了对弗洛伊德的误解,但对弗洛伊德的误解是可以理解的。在弗洛伊德理论的误解与扭曲中,中国心里学界是要负一部分责任的。我相信生物决定论的说法绝对不是张广智老先生提出来的。事实上,中国心里学界的某些泰山北斗,也有简单化弗洛伊德的倾向。
这是高觉敷(1983)对弗洛伊德的一段评论:
“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将人降级为一般动物,抹煞了人的本质特征。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曾经指出,它‘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这个关系中,生产关系尤其对人的心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弗洛伊德则是反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甚至抹煞了社会文化或社会历史的重要性。他宁愿采取生物学的观点,仅仅将他的理论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以为生物有自存和存种两种墓地,因此,‘将本能分为两大类,使相当于人类两大需要—即饥渴与爱’,而他尤为重视爱或性。”
可以看出,中国心理学史的重要人物也认为弗洛伊德是生物决定论的。在中国,当一个人成名成家以后,就很难有人能撼动他的观点和看法。
我们不仅没有质疑他们的专业知识,更没有质疑他们的勇气!
鉴于这段话的年代和描述方式,可以看出捍卫意识形态,抵御“腐朽”思想的味道。如果按照知识的阶级观,弗洛伊德的理论自然属于资本主义阵营,自然属于批判和防御的对象,也就不难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最初为什么会受到非难和不公正待遇了。
可悲的是,1983年特殊文化环境下高觉敷的观点,还在被很多人不加思考的引用。
PS:本文的很多内容是通过记忆来书写的,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指出。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