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角七号》:爱在国境之南
电影《海角七号》:爱在国境之南
2008/11/07 17:46作者麦子写---转载
上期南方周末的文化版都是关于电影《海角七号》的,现在在台湾的票房已经过了四亿。
其实,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最最好看的地方,或是亮点在哪,只是想要再看一遍。我再次相信是因为很多人在电影中找到了共鸣,我们看到小人物的故事,为之感动和欣慰,是因为我们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相信,如果他们能够成功,我们自己也会。看电影,确实不仅仅是看他人的故事。
也许追逐梦想直至头破血流心灰意冷;也许受过爱情的伤所以绝口不提;也许会在醉酒之后才能喊出心中的思念和伤痛;也许勤劳努力只为期待最后的成功;也许会拍下一个忧愁女孩的侧影告诉她“为什么不期待彩虹”;也许会坚守着对某个地方深沉的感情慢慢的苍老;也许……
也许是你,也许是我。 但是是否你也能遇到一个勇敢对你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的人,能够在白发苍苍的时候仍然坚信自己是国宝期待表演的机会,能够想念一个人直至死去?
其实一部电影,只要真诚,我们就能够被打动。
3.不知从几时起,在我们的人生里,“梦想”渐渐变成了一个让人心疼的词语。 它念在口中的时候,是如此温暖,明媚,让人振奋,充满希望。 可是当你真正卯足了劲去实现它的时候,它却忽然变得狰狞,狡诈,充满艰辛和残忍。
阿嘉大吼一声“我×你妈的台北!”,然后摔碎吉他,头也不回地走了。这是故事的开头,带着阿嘉被挫败的信心,被磨灭的热情。愤怒着,无奈着。 阿嘉的家乡在恒春,是台湾最南的乡镇。那里温暖宜人,遍地长满了蝴蝶兰。曾经还有过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琅峤”,从里到外,无不透着浪漫。然而因为山脉陡峭,那里也总是刮着风势强劲的“落山风”。
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会养育出这样一群人:有着随和热情的外表,却在内心默默坚守着各自的坚持,不变质,不消失,不转移。
4.最动人的镜头,电影海报上的这个:
黄昏的海角沙滩上迟来的拥抱,阿嘉对友子说: “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一句迟到60年的表白。
5.写给友子的七封信。
还记得他写给友子的那七封情书吗? 七天里,七封信。 在从台湾岛驶往日本的茫茫大海中,人群嬉躁的甲板上。
那些用心写下的文字,凭吊俩人曾经过往的青春和难以守护的爱情。 让人不禁想起了岩井俊二的《情书》,虽然风格有差,却又都流露出那一丝同样自然简单,耐心而温和的爱。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喧嚣的远处,劳作一天的老阿嬷在夕阳的黑影中疑惑地拿起那个绘着兰草的木盒子,她不知道是谁放在那里的,她也不知道她将要打开她一生的秘密。
那些美丽的情书,那个始终没有显现正面的老人,不煽情却让人感动。
生活的压力从来没有在电影中展现,却又是那么真实的扑面而来。细细道来就是这么琐碎的叙述,才发现生活如此值得被诉说。
电影散场,生活依旧。我们都是小人物,我们热爱电影,我们喜欢音乐,我们偶尔会愤世嫉俗,我们一样会因感动而流泪。
吹着热风的海边小镇,从大城市刹羽而归的男孩偶然得到木漆梅花的盒子里装着的七封信。清朗悲伤的思念和遗憾,勾勒出60年前日本战败时被遣返的日本教师留下的对一个台湾学生的爱情与不舍;艳阳照耀着安逸生活的人们,为了和不知不觉中入侵的外来经济与文化做斗争,决定组建自己的暖场乐队来迎接日本明星的演唱会。可是,这支乐队的组成却七零八落……一片海洋的阻隔,一段60年光阴的阻隔,还是有些感情、有些坚守、有些梦不曾改变。国境之南———最美的梦想在小镇影片中处处是台湾沿海小镇的乡土气息与民情,勾起每个观众对淳朴美好却被自己抛在身后的家乡的心疼———蓝得泛紫的海水,倾泻着慷慨无比的阳光,茂盛葱郁的棕榈和椰子树;热闹而俗气的喜宴场,茂伯的月琴奏弹出悠扬遥远的音符,马拉桑的本地米酒?最最心疼的是代表那一句“你看我们的海这么漂亮,为什么一些年轻人就是留不住。”这种对于家乡的关怀让《海角七号》有了一种迥异于青春片的厚重与隽永气质。
家乡虽然落后,却不能阻挡每个人追寻梦想的权利———茂伯的梦想是艺术家对于舞台的执念,不是国宝的空名号。他要上台,不能拿着贝斯,那么摇铃也好。因为只有站在台上,他才有机会,让越走越快、越走越远的年轻人停下脚步,听听他轻拢慢捻的月琴旋律,那每一个音符都仿佛隐藏着潮水的涨退、轻推着稻浪的翻飞,都记录着小镇岁月斑驳的过往。他在他向往的舞台上,做了最非凡的表演。
阿嘉的梦想是音乐与尊严,在台北十五年后失望而返,回家后不得不做低级的送信工作,妈妈改嫁,他不得不依赖那个他并不欢迎的男人———镇民代表———来生活。不甘心,不能屈就的自尊心让他生活的避世而颓唐。是那个男人默默放在他床边的新吉他吧、是他一脸信任地认定并不成功的自己是个音乐奇才的表情吧、是那个日本女孩为这个涣散而业余的乐队付出的执着与期待吧,或许是这些唤醒了他已经决心扼杀的梦想以及拥抱爱的勇气。
马拉桑的梦想是他的本土米酒,水蛙的梦想是他修车店的老板娘,警察的梦想是他的鲁凯公主,懂事的小女孩大大的梦想是……?呵,也许她太小了还未想出来,但在这滋生梦想的破落而动人的国境之南,她必会有这世间最美的梦想。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我总是试图想像那个曾是韶华女学生,现已成为老妪的妇人在不经意间回头,突然看到凳子上摆放的信盒时,是怎样的心境。她会觉得冥冥中,那个人不曾离开,一直在某处默默的注视着她吧?漫长的等待与坚持总是催人泪下,不管他发生在怎样的民族之间,不管这两个民族有多大的仇恨。
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就让时代去背负那份伤痛,而不应被重压在每个人的感情中。60年前相爱的他们没有错,只因为那个无奈的时代被切断了联系,老师在信里写:我想再多看几眼星空,在这善变的人世间里,我想看一下永恒。少女送他走的那天,码头上人声鼎沸,汽船一点一点远离,以后就再也无法相见。那份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思念,翻越海洋迎着海风永存在海上的雾气里了。也许这部影片也在向中日的人民传达一种理念,两国的交往不应带上时代的枷锁,感情的归感情,时代的归时代。
好在这个时代,相爱的人不会被海水相隔,阿嘉拥抱友子的时候轻声诉说他们的幸运:“你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 朱迪2007级国际关系学院
2008/11/07 17:46作者麦子写---转载
上期南方周末的文化版都是关于电影《海角七号》的,现在在台湾的票房已经过了四亿。
其实,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最最好看的地方,或是亮点在哪,只是想要再看一遍。我再次相信是因为很多人在电影中找到了共鸣,我们看到小人物的故事,为之感动和欣慰,是因为我们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相信,如果他们能够成功,我们自己也会。看电影,确实不仅仅是看他人的故事。
也许追逐梦想直至头破血流心灰意冷;也许受过爱情的伤所以绝口不提;也许会在醉酒之后才能喊出心中的思念和伤痛;也许勤劳努力只为期待最后的成功;也许会拍下一个忧愁女孩的侧影告诉她“为什么不期待彩虹”;也许会坚守着对某个地方深沉的感情慢慢的苍老;也许……
也许是你,也许是我。 但是是否你也能遇到一个勇敢对你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的人,能够在白发苍苍的时候仍然坚信自己是国宝期待表演的机会,能够想念一个人直至死去?
其实一部电影,只要真诚,我们就能够被打动。
3.不知从几时起,在我们的人生里,“梦想”渐渐变成了一个让人心疼的词语。 它念在口中的时候,是如此温暖,明媚,让人振奋,充满希望。 可是当你真正卯足了劲去实现它的时候,它却忽然变得狰狞,狡诈,充满艰辛和残忍。
阿嘉大吼一声“我×你妈的台北!”,然后摔碎吉他,头也不回地走了。这是故事的开头,带着阿嘉被挫败的信心,被磨灭的热情。愤怒着,无奈着。 阿嘉的家乡在恒春,是台湾最南的乡镇。那里温暖宜人,遍地长满了蝴蝶兰。曾经还有过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琅峤”,从里到外,无不透着浪漫。然而因为山脉陡峭,那里也总是刮着风势强劲的“落山风”。
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会养育出这样一群人:有着随和热情的外表,却在内心默默坚守着各自的坚持,不变质,不消失,不转移。
4.最动人的镜头,电影海报上的这个:
黄昏的海角沙滩上迟来的拥抱,阿嘉对友子说: “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一句迟到60年的表白。
5.写给友子的七封信。
还记得他写给友子的那七封情书吗? 七天里,七封信。 在从台湾岛驶往日本的茫茫大海中,人群嬉躁的甲板上。
那些用心写下的文字,凭吊俩人曾经过往的青春和难以守护的爱情。 让人不禁想起了岩井俊二的《情书》,虽然风格有差,却又都流露出那一丝同样自然简单,耐心而温和的爱。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喧嚣的远处,劳作一天的老阿嬷在夕阳的黑影中疑惑地拿起那个绘着兰草的木盒子,她不知道是谁放在那里的,她也不知道她将要打开她一生的秘密。
那些美丽的情书,那个始终没有显现正面的老人,不煽情却让人感动。
生活的压力从来没有在电影中展现,却又是那么真实的扑面而来。细细道来就是这么琐碎的叙述,才发现生活如此值得被诉说。
电影散场,生活依旧。我们都是小人物,我们热爱电影,我们喜欢音乐,我们偶尔会愤世嫉俗,我们一样会因感动而流泪。
吹着热风的海边小镇,从大城市刹羽而归的男孩偶然得到木漆梅花的盒子里装着的七封信。清朗悲伤的思念和遗憾,勾勒出60年前日本战败时被遣返的日本教师留下的对一个台湾学生的爱情与不舍;艳阳照耀着安逸生活的人们,为了和不知不觉中入侵的外来经济与文化做斗争,决定组建自己的暖场乐队来迎接日本明星的演唱会。可是,这支乐队的组成却七零八落……一片海洋的阻隔,一段60年光阴的阻隔,还是有些感情、有些坚守、有些梦不曾改变。国境之南———最美的梦想在小镇影片中处处是台湾沿海小镇的乡土气息与民情,勾起每个观众对淳朴美好却被自己抛在身后的家乡的心疼———蓝得泛紫的海水,倾泻着慷慨无比的阳光,茂盛葱郁的棕榈和椰子树;热闹而俗气的喜宴场,茂伯的月琴奏弹出悠扬遥远的音符,马拉桑的本地米酒?最最心疼的是代表那一句“你看我们的海这么漂亮,为什么一些年轻人就是留不住。”这种对于家乡的关怀让《海角七号》有了一种迥异于青春片的厚重与隽永气质。
家乡虽然落后,却不能阻挡每个人追寻梦想的权利———茂伯的梦想是艺术家对于舞台的执念,不是国宝的空名号。他要上台,不能拿着贝斯,那么摇铃也好。因为只有站在台上,他才有机会,让越走越快、越走越远的年轻人停下脚步,听听他轻拢慢捻的月琴旋律,那每一个音符都仿佛隐藏着潮水的涨退、轻推着稻浪的翻飞,都记录着小镇岁月斑驳的过往。他在他向往的舞台上,做了最非凡的表演。
阿嘉的梦想是音乐与尊严,在台北十五年后失望而返,回家后不得不做低级的送信工作,妈妈改嫁,他不得不依赖那个他并不欢迎的男人———镇民代表———来生活。不甘心,不能屈就的自尊心让他生活的避世而颓唐。是那个男人默默放在他床边的新吉他吧、是他一脸信任地认定并不成功的自己是个音乐奇才的表情吧、是那个日本女孩为这个涣散而业余的乐队付出的执着与期待吧,或许是这些唤醒了他已经决心扼杀的梦想以及拥抱爱的勇气。
马拉桑的梦想是他的本土米酒,水蛙的梦想是他修车店的老板娘,警察的梦想是他的鲁凯公主,懂事的小女孩大大的梦想是……?呵,也许她太小了还未想出来,但在这滋生梦想的破落而动人的国境之南,她必会有这世间最美的梦想。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我总是试图想像那个曾是韶华女学生,现已成为老妪的妇人在不经意间回头,突然看到凳子上摆放的信盒时,是怎样的心境。她会觉得冥冥中,那个人不曾离开,一直在某处默默的注视着她吧?漫长的等待与坚持总是催人泪下,不管他发生在怎样的民族之间,不管这两个民族有多大的仇恨。
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就让时代去背负那份伤痛,而不应被重压在每个人的感情中。60年前相爱的他们没有错,只因为那个无奈的时代被切断了联系,老师在信里写:我想再多看几眼星空,在这善变的人世间里,我想看一下永恒。少女送他走的那天,码头上人声鼎沸,汽船一点一点远离,以后就再也无法相见。那份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思念,翻越海洋迎着海风永存在海上的雾气里了。也许这部影片也在向中日的人民传达一种理念,两国的交往不应带上时代的枷锁,感情的归感情,时代的归时代。
好在这个时代,相爱的人不会被海水相隔,阿嘉拥抱友子的时候轻声诉说他们的幸运:“你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 朱迪2007级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