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写作者症候
我们把世界放入了一个尖尖的小平衡里面。
这个平衡,一端就是我们厚重的历史与不能轻视玩笑的未来,另一方面是越来越精密的储存技术——说白了,这个平衡依赖于绝对的信任。
电子文档比手写文档方便之处就是,能转存好多版本。
我经常查看未完成的旧草稿。譬如一篇文章写完了吧,但是在写完之前,它会有很多版本,写到一半的、又写了三段的、从各种云笔记中同步过来的、第一次修改版本、第二次修改版本,全盘否定后的、删之前的臃肿版本——仿佛一个妇人减肥之前、精简版、预备往各种不同社交平台分发——所以写了各种不同开头和切入法的版本••••••、
我经常陷入这些旧文件中,就像闻着老阁楼里面上个世界的灰尘。整理它们,比重写一遍还难。
这些版本都被冠以相似的名字,但以不同的后缀相区分。仿佛是同一个家族里面的兄弟,或者根据传承关系,看做是一世、二世、三世。这些文章,到底是兄弟呢?还是父子呢?我一度陷入了思索。按道理,它们是相同的文章,但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然后呢,又因为各种的原因,就像是多重宇宙理论里面的树枝结构,奔向了各自分道扬镳的未来。那么说起来又像是一个人不同的分身。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伦理困境。那么,当我重新试着继续一篇文章时,便会参考各种版本,这简直像是乱伦、自渎、人兽合成。
偶尔还有几个版本是奇奇怪怪的名字,这些通常是云同步过来,因为文件名相同,所以仓促之际随手起一个名字。这个很像是逃犯与良民,李逵与李鬼,背井离乡很多年,隐姓埋名,亡命江湖,后来忽然回了家乡,发现自己的文件名、妻子、儿女、家产都被另一个文件占据了。那么这时候,就看到底是衣锦还乡,还是惨淡归乡,更加荣华富贵的那个文件便维持原来的名称,而写得不是那么好的一个版本,就被迫换一个贱名。
当我在硬盘中游荡,总会碰见几个奇怪的文件名,打开之后,竟然是皇亲贵胄——我所得意的那篇小说的某个阶段性版本,然而被放逐了,贬谪了,王孙不能归。
倘若这本小说完结了还好,若是烂尾了、挖了一个大坑,这时的我,就仿佛看见了簪缨落荒草,蛇蝎窃高堂,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个时候简直要滴下泪来,深于悔恨自己当时的昏君作为。
全部都是未知的重逢,全部都是超过自己能力的债务。
这些所有的境遇,背后深层次是一个矛盾:我们拥有了一个廉价储存海量数据的小空间,但同时又没有把大脑进化到应该的水平——我们处理数据的能力严重不匹配。
阅读也是,我们时时处在闹市之中。那篇文章长着怪鼻子,那篇又是双眼皮,或者来了一位。所有的十万加文章都穿着比基尼,因为法令还不允许裸体上街,否则它们还可以穿得更少。所以我们更加习惯欣赏那种一望而知的文章,宽袍大袖、峨冠博带的文章,就算了吧。
你能嗅到空气中文章的气息,拥挤的脚步。按理说,是可以的。一切信息都被调制成电磁波,在Wi-Fi和终端设备之间穿梭忙碌。
我有时候盯着那个黑色的、有一盏蓝色小灯闪烁的硬盒子,我知道里面有一张极薄极脆的、附着着磁粉的铝制圆片在高速转动,磁头是在高速旋转的盘片上悬浮的,悬浮力来自盘片旋转带动的气流。这按道理讲,是很现代的,不是旧日意境。但我知道里面有身姿曼妙的日本女郎,也有各种肤色和瞳色的美人,品种之多可以开一个人种博物馆。还有古往今来的各种成果。每当USB插口插入,闪烁的蓝灯亮起,那就意味着一段奇妙的旅行。这样想,那盏灯似乎也如一句诗:及城门未掩,灯火已纷纷。
具象的表征,我们总能为一个新的事物寻找很多熟悉的、具象表征。比如说,电子枪显像管的显示器,被称作有后脑勺儿的、大脑袋的电脑;这实际上是一种架设桥梁的行为。将未知且未能控制的东西,与熟悉的本能联系起来。
我去找一个印象深刻的文件,花费我半宿时光。文件夹之前永远有文件夹,文件名之后永远有文件名。就像是第一次拿到沙之书的博尔赫斯,陷入了疲惫与惶恐。
我知道我看过,我知道它知道我,我知道它知道我不知道它在哪。文件没有丢失,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们人类最靠得住的,还是镌刻在石头上的碑文,写在纸张上的墨迹,藏在相册里的照片。
我们压缩数据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强,但是永远无法再看第二遍。
秦燔之后,今文经学家可以复述经典。但是大崩溃之后,没有哪个天才程序员可以复写有史以来的代码。
我们现在把世界放入了一个小小的平衡中,只有那些高速运转的铝合金圆片不出问题,现有的文明才能持续下去。一旦有闪失,倒不会停滞、崩溃。但是绝对会像我电脑里之前那么多枝繁叶茂的旧文件一样,在某个节点,换个文件名,向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发展成另一个版本。
从哪重新开始呢?
从我们还记得的那些东西开始。能够用脑子记住的那些信息开始。
少就是多。遴选最珍贵的,其实没多少。
二
很不幸,你以为上面那些就是我想说的吗?
恰恰相反,叙述者怎么可能让你猜到。
这种反转即是阅读趣味体验,也是我们所论述的东西——人类与其文明,其复杂性的体现。
讲完了少,我们再来讲讲多。讲一下这种多到底孕育出了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现在如此离不开这种多。
陈忠实贾平凹本质上并没有比明清小说进步多少,都是经验化写作。都是把自己的感悟和经验从笔尖中倾倒出来。
在这里,生活是第一位的。
但是博尔赫斯不是,他在试图探究宇宙的几种规律。就像是卡尔维诺说的,永恒、重复、无穷等等。
我们讲的现实主义审美,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风格中的一派、类型中的一派。
那是什么时代?是农耕文明的文学吧。也就是基于自己的土地,而产生的艺术形式。不,是市民基层与农耕文明强大的惯性相结合,而产生的艺术形式。
但是在工业化时代兴起之后,这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真正的萌发还是信息时代兴起之后:由于各城市的生活模式趋同(都城市化、现代化了);各时代、各地域的信息资料都通过网络能够便畅地找到。所以同一时代出现了可以选择的多种艺术风格类型。比如,SF文学,可以有赛博朋克和蒸汽朋克,赛博朋克基于控制论、信息技术、核聚变与星际交通、AI、生物技术等(诸公可以再想)。蒸汽朋克则基于另一种科技树的发展模式,差分机、齿轮—连杆传动、蒸汽动力、多炮塔,是一种回溯,是移位的幻想。
就连艺术形式也是如此。维多利亚风格、洛可可风格、巴洛克风格、折中主义、新古典主义,包括东方的唐风、汉风、日式、韩式,等等,都是可以并存而选择的。但是当时这些人,这些生活在那种时代的人,巴洛克时代、洛可可时代的人,他们都活在那个时代里面。不曾有过选择。
设定!设定。这是区别。现实主义文学因为它只是写作者经历的真实,所以设定从来不是问题,照实写就好。但是,叙述的意义,可不止照实写这么简单。
刘小枫对叙述的定义。
文学与艺术形式的区别于联系。
现实主义有现实主义的好,类型文学有类型文学的好。
不要哀叹,农业文学不去让位,城市文学还不出现,真正的城市文学是一种更加先进,更加庞大的艺术形式。不只是婆媳伦理剧。
由此而生出来一个感慨是:自己实在是渺小至极。涵盖一切的作品是不可能出现的了。哪里会再能有理想国、荷马史诗、春秋左氏传呢?
文字的美感。在诗词里面。
灯留雨夜船。就算把这样一幅画拿出来,也不如这五个字给你美感。因为文字的含蓄,隔了轻纱,正因为这种间接、由间接而不得不产生的概括性,而产生了美感。
我们的分形,那是依据于分析数学的。
(未完待续)
以前觉得鸟不好,因为好看但不能摸。但是自从接受了只可远观这个设定之后,觉得鸟这种生物真是钟灵毓秀。当时还觉得羽毛这东西太虚幻,太易逝,保质期太短,太灵肉分离。然而后来悟到,世间美好之物都是秉气而生,机缘巧合。时间差一点、过期一点都不行。此之后,觉得羽衣殆天赐。
这个平衡,一端就是我们厚重的历史与不能轻视玩笑的未来,另一方面是越来越精密的储存技术——说白了,这个平衡依赖于绝对的信任。
电子文档比手写文档方便之处就是,能转存好多版本。
我经常查看未完成的旧草稿。譬如一篇文章写完了吧,但是在写完之前,它会有很多版本,写到一半的、又写了三段的、从各种云笔记中同步过来的、第一次修改版本、第二次修改版本,全盘否定后的、删之前的臃肿版本——仿佛一个妇人减肥之前、精简版、预备往各种不同社交平台分发——所以写了各种不同开头和切入法的版本••••••、
我经常陷入这些旧文件中,就像闻着老阁楼里面上个世界的灰尘。整理它们,比重写一遍还难。
这些版本都被冠以相似的名字,但以不同的后缀相区分。仿佛是同一个家族里面的兄弟,或者根据传承关系,看做是一世、二世、三世。这些文章,到底是兄弟呢?还是父子呢?我一度陷入了思索。按道理,它们是相同的文章,但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然后呢,又因为各种的原因,就像是多重宇宙理论里面的树枝结构,奔向了各自分道扬镳的未来。那么说起来又像是一个人不同的分身。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伦理困境。那么,当我重新试着继续一篇文章时,便会参考各种版本,这简直像是乱伦、自渎、人兽合成。
偶尔还有几个版本是奇奇怪怪的名字,这些通常是云同步过来,因为文件名相同,所以仓促之际随手起一个名字。这个很像是逃犯与良民,李逵与李鬼,背井离乡很多年,隐姓埋名,亡命江湖,后来忽然回了家乡,发现自己的文件名、妻子、儿女、家产都被另一个文件占据了。那么这时候,就看到底是衣锦还乡,还是惨淡归乡,更加荣华富贵的那个文件便维持原来的名称,而写得不是那么好的一个版本,就被迫换一个贱名。
当我在硬盘中游荡,总会碰见几个奇怪的文件名,打开之后,竟然是皇亲贵胄——我所得意的那篇小说的某个阶段性版本,然而被放逐了,贬谪了,王孙不能归。
倘若这本小说完结了还好,若是烂尾了、挖了一个大坑,这时的我,就仿佛看见了簪缨落荒草,蛇蝎窃高堂,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个时候简直要滴下泪来,深于悔恨自己当时的昏君作为。
全部都是未知的重逢,全部都是超过自己能力的债务。
这些所有的境遇,背后深层次是一个矛盾:我们拥有了一个廉价储存海量数据的小空间,但同时又没有把大脑进化到应该的水平——我们处理数据的能力严重不匹配。
阅读也是,我们时时处在闹市之中。那篇文章长着怪鼻子,那篇又是双眼皮,或者来了一位。所有的十万加文章都穿着比基尼,因为法令还不允许裸体上街,否则它们还可以穿得更少。所以我们更加习惯欣赏那种一望而知的文章,宽袍大袖、峨冠博带的文章,就算了吧。
你能嗅到空气中文章的气息,拥挤的脚步。按理说,是可以的。一切信息都被调制成电磁波,在Wi-Fi和终端设备之间穿梭忙碌。
我有时候盯着那个黑色的、有一盏蓝色小灯闪烁的硬盒子,我知道里面有一张极薄极脆的、附着着磁粉的铝制圆片在高速转动,磁头是在高速旋转的盘片上悬浮的,悬浮力来自盘片旋转带动的气流。这按道理讲,是很现代的,不是旧日意境。但我知道里面有身姿曼妙的日本女郎,也有各种肤色和瞳色的美人,品种之多可以开一个人种博物馆。还有古往今来的各种成果。每当USB插口插入,闪烁的蓝灯亮起,那就意味着一段奇妙的旅行。这样想,那盏灯似乎也如一句诗:及城门未掩,灯火已纷纷。
具象的表征,我们总能为一个新的事物寻找很多熟悉的、具象表征。比如说,电子枪显像管的显示器,被称作有后脑勺儿的、大脑袋的电脑;这实际上是一种架设桥梁的行为。将未知且未能控制的东西,与熟悉的本能联系起来。
我去找一个印象深刻的文件,花费我半宿时光。文件夹之前永远有文件夹,文件名之后永远有文件名。就像是第一次拿到沙之书的博尔赫斯,陷入了疲惫与惶恐。
我知道我看过,我知道它知道我,我知道它知道我不知道它在哪。文件没有丢失,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们人类最靠得住的,还是镌刻在石头上的碑文,写在纸张上的墨迹,藏在相册里的照片。
我们压缩数据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强,但是永远无法再看第二遍。
秦燔之后,今文经学家可以复述经典。但是大崩溃之后,没有哪个天才程序员可以复写有史以来的代码。
我们现在把世界放入了一个小小的平衡中,只有那些高速运转的铝合金圆片不出问题,现有的文明才能持续下去。一旦有闪失,倒不会停滞、崩溃。但是绝对会像我电脑里之前那么多枝繁叶茂的旧文件一样,在某个节点,换个文件名,向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发展成另一个版本。
从哪重新开始呢?
从我们还记得的那些东西开始。能够用脑子记住的那些信息开始。
少就是多。遴选最珍贵的,其实没多少。
二
很不幸,你以为上面那些就是我想说的吗?
恰恰相反,叙述者怎么可能让你猜到。
这种反转即是阅读趣味体验,也是我们所论述的东西——人类与其文明,其复杂性的体现。
讲完了少,我们再来讲讲多。讲一下这种多到底孕育出了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现在如此离不开这种多。
陈忠实贾平凹本质上并没有比明清小说进步多少,都是经验化写作。都是把自己的感悟和经验从笔尖中倾倒出来。
在这里,生活是第一位的。
但是博尔赫斯不是,他在试图探究宇宙的几种规律。就像是卡尔维诺说的,永恒、重复、无穷等等。
我们讲的现实主义审美,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风格中的一派、类型中的一派。
那是什么时代?是农耕文明的文学吧。也就是基于自己的土地,而产生的艺术形式。不,是市民基层与农耕文明强大的惯性相结合,而产生的艺术形式。
但是在工业化时代兴起之后,这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真正的萌发还是信息时代兴起之后:由于各城市的生活模式趋同(都城市化、现代化了);各时代、各地域的信息资料都通过网络能够便畅地找到。所以同一时代出现了可以选择的多种艺术风格类型。比如,SF文学,可以有赛博朋克和蒸汽朋克,赛博朋克基于控制论、信息技术、核聚变与星际交通、AI、生物技术等(诸公可以再想)。蒸汽朋克则基于另一种科技树的发展模式,差分机、齿轮—连杆传动、蒸汽动力、多炮塔,是一种回溯,是移位的幻想。
就连艺术形式也是如此。维多利亚风格、洛可可风格、巴洛克风格、折中主义、新古典主义,包括东方的唐风、汉风、日式、韩式,等等,都是可以并存而选择的。但是当时这些人,这些生活在那种时代的人,巴洛克时代、洛可可时代的人,他们都活在那个时代里面。不曾有过选择。
设定!设定。这是区别。现实主义文学因为它只是写作者经历的真实,所以设定从来不是问题,照实写就好。但是,叙述的意义,可不止照实写这么简单。
刘小枫对叙述的定义。
文学与艺术形式的区别于联系。
现实主义有现实主义的好,类型文学有类型文学的好。
不要哀叹,农业文学不去让位,城市文学还不出现,真正的城市文学是一种更加先进,更加庞大的艺术形式。不只是婆媳伦理剧。
由此而生出来一个感慨是:自己实在是渺小至极。涵盖一切的作品是不可能出现的了。哪里会再能有理想国、荷马史诗、春秋左氏传呢?
文字的美感。在诗词里面。
灯留雨夜船。就算把这样一幅画拿出来,也不如这五个字给你美感。因为文字的含蓄,隔了轻纱,正因为这种间接、由间接而不得不产生的概括性,而产生了美感。
我们的分形,那是依据于分析数学的。
(未完待续)
以前觉得鸟不好,因为好看但不能摸。但是自从接受了只可远观这个设定之后,觉得鸟这种生物真是钟灵毓秀。当时还觉得羽毛这东西太虚幻,太易逝,保质期太短,太灵肉分离。然而后来悟到,世间美好之物都是秉气而生,机缘巧合。时间差一点、过期一点都不行。此之后,觉得羽衣殆天赐。
-
ͳαμπῖ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9 0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