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读书笔记
因为张艺谋的电影《归来》,我想到读这本小说。很长时间以来,我对小说有些偏见,因为我怀疑很多小说用虚构的内容实现对真实生活的逃离。当然,现在我知道这看法是非常浅薄而错误的。很多优秀的作品,在看似虚构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深刻的真实。
《陆犯焉识》,描写主人公“我的祖父”——知识分子陆焉识,从年轻到年迈,从民国、抗战到解放后的一系列遭遇。一方面,是他的情感转变历程:对妻子从没有感情、到幡然醒悟,发现内心对妻子的深爱,另一方面,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种种社会变化中遭遇的悲剧人生。书的封底介绍有这样一句话:“本书以深远的济世情怀,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这正是对本书的高度概括。
小说从描写大西北荒漠开始,军队、犯人,各类人群的到来,剥夺着荒漠本就贫瘠的资源。陆焉识,在这里被称为“老几”,是被判无期徒刑的老右派。劳改农场的日子,自然环境恶劣,随时与死亡相伴。人与人的关系残酷,被判重刑的犯人之间,没有同情,为了一口饭吃互相争斗,死人是家常便饭。几年下来,大多数送到这里的犯人很快就死亡了,“老几”却幸存下来,成为这荒漠最难杀死的那一类人。
陆焉识曾是上海大户人家公子,聪明好学、会五国语言的留美博士。年轻时陆焉识的父亲去世,继母冯仪芳嫁过来时间不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软硬兼施让陆焉识娶了她的侄女冯婉喻。性格懦弱的陆焉识没有拒绝婚事,但办完结婚仪式就去了美国留学。
在美国,他过了几年自由自的时光,还有了女朋友。最终,责任还是让他选择回国。他在家庭里敷衍着生活,在工作和研究里保留着自己的自由。在年轻守寡的继母和妻子之间,他小心的维持着平衡。由于继母的存在,妻子处处忍让,风头都要让给婆婆。陆焉识不爱冯婉喻,把她视作继母给自己建的牢笼。妻子却始终对他仰视爱慕,并且误解他的冷漠是因为继母的存在,所以不便表达感情。
抗战期间,他独自去了后方重庆,在那里结识了重庆女子韩念痕,这是他的自由恋爱。陆焉识因写文章得罪政府,被关入重庆监狱,韩积极营救。抗战快结束时,韩变得独立而成熟,选择离开他去国外求学。
回到上海,继母和妻子艰难维持着这个家,盼着他像盼着救星。他的回来却不能为家里带来多大改观。抗战胜利后的上海,各路贪官、流氓横行,有人以政府的名义要没收他的房子,说是日产。他们倾尽家财、贿赂相关人员,才终于留下了房子。然而,陆焉识因文人意气写了一篇讽刺现状的文章,再次招惹麻烦,祖产再次面临被没收的命运。
解放后,陆焉识迎来短暂的安稳时光。但因出言不慎,以及曾经得罪过某左翼人士、如今的掌权者,在反右运动中作为右派判了死刑。妻子不惜一切代价去营救他,才将死刑转为死缓,他被送往大西北劳教。
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幸存下来的陆焉识,在二十年孤独艰苦的岁月里,慢慢回忆过去、渐渐重新认识理解了妻子,也发现了自己内心对妻子的感情。他越狱逃跑千里辗转,想在死前见到妻子一面。经过长期周密计划,他终于实现了逃跑计划,到达了上海。在远远见到了妻子和家人的背影后,他终于实现了心愿、感到了无遗憾,然后返回了大西北,准备迎接死刑。不过,这一次他意外得到组织宽大处理。
1976年,陆焉识被释放,当他回到上海时,妻子已经失去记忆,认不出她曾一直苦苦等待的丈夫了。由于他的右派身份对子女生活的极大影响,他的子女、尤其是大儿子,并不欢迎他的回来。他像个老朋友一样,陪伴着妻子,直到她去世。他和小女儿住在一起,小女儿结婚后,势利的女婿和家人排挤他,想赶走他,只有孙女还关心他。此时的上海对他已是一个没有牵挂的地方,他再次悄悄告别,返回了自己早已熟悉的大西北。
以上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下面说说我的一些感想:
陆焉识是个富有才华的人,在他的研究领域,他如鱼得水。但在面对现实社会,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他却显得笨拙而一窍不通,并因此屡屡犯错。他想用自己的学问,在这一小片天地里,为自己留一片自由。然而事实终于向他证明,这是一种奢望。
他是富有同情心的,然而又可以说是懦弱的。因为同情继母没完没了的眼泪,不忍拒绝,就放弃了婚姻的自由,接受了继母安排的婚姻。小说里写,他觉得她们很可怜。于是这同情就是放弃婚姻的自由来妥协? 这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但是,回忆我们自己的生活,尤其在年轻时,当一些长辈以“这是关心你、这是为你好”的名义,代替我们做决定、不给我们选择机会的场景,这又变得可以理解了。
如果说婚姻上他如此妥协,但在另一方面他又很有原则。留美同学借他的论文来求职,他觉得违背原则不肯出借,因此遭到记恨。对尊敬的前辈学者、父亲的好友,他写文章时,毫不避忌讳表达自己独立的论点。这样的耿直、或者说迂腐,为他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麻烦,他却没有从一次次教训中收获经验,变得圆滑一点。以至继母对他失望至极,评价他在这社会里是中看不中用的。
这世上有一些人,可以认真用心做好自己的事,可是让他们去应对复杂的人和人的关系、让他们和别人去争来夺去,却是实实在在的为难他们。然而,最终他们却连本该属于自己的都难以保护。这是鼓励我们都要去做去争夺而非创造吗?我觉得又不完全如此。
同样作为知识份子,陆焉识的父亲可以有理想、有名望、投身办学。到了陆焉识,会五国语言,留美博士,可是却在这社会中一次次碰壁,直至最终在大西北的荒漠上劳教二十年。他的儿子,书中说他 “一个大学讲师,不想学术上的进步,不是下棋就是打牌的鬼混。”他的实际、他对父亲的无情,虽然让人厌恶。但他的变化也正是对所处环境的适应。他曾经是聪明而有理想的年轻人,但在父亲右派的帽子下抬不起头。因为家庭背景原因,只能被迫和深爱的女友分手。他终于丢掉幻想,去做一个实际的人,让自己捞到好处、不吃亏。站到他的角度,他的转变是可以理解的。环境塑造人,如果环境逼着人你争夺有限的资源,而不是鼓励激发人的创造性,那么这个环境整体只会变的越来越恶劣、贫瘠!
主人公的才华和遭遇是如此悬殊,别人先被他的才华吸引,而最终又看穿了他在这社会名利场中的无用。只有一个最忠实的粉丝——妻子冯婉喻,始终把他看的那么高大完美。大荒漠让他开始了漫长的回忆、从中体会到了婉喻这份情感的珍贵,并认识到了自己内心对妻子深深的爱。如果不是这荒漠,也许他永远没有机会发现这一切。爱,虽然迟到,但终于归来!
世态炎凉、命运多诡。他所遭遇的种种不幸,尤其是在荒漠劳改的所受的苦、经历的故事,读来感觉极端的不可思议。年幼的犯人梁葫芦,在饥荒的年月,因为母亲把属于孩子的一个馒头送给姘头,梁葫芦把这两人剁成了肉泥。他偷了狱霸犯人的手表,则被人拴在马尾巴拖到冰面上,一半头皮都快被拖掉……和陆焉识曾有些过节的、不管是某民主人士、还是某左翼党员,在波云诡谲的政治斗争大潮中,最终都无法幸存。讲述者本身用极其冷静、平缓的语调来述说这发生的一切,似乎对这些残酷也罢、不幸也罢,已经习惯淡然。这样的平静态度,反而让观者心中五味杂陈。
《陆犯焉识》,描写主人公“我的祖父”——知识分子陆焉识,从年轻到年迈,从民国、抗战到解放后的一系列遭遇。一方面,是他的情感转变历程:对妻子从没有感情、到幡然醒悟,发现内心对妻子的深爱,另一方面,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种种社会变化中遭遇的悲剧人生。书的封底介绍有这样一句话:“本书以深远的济世情怀,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这正是对本书的高度概括。
小说从描写大西北荒漠开始,军队、犯人,各类人群的到来,剥夺着荒漠本就贫瘠的资源。陆焉识,在这里被称为“老几”,是被判无期徒刑的老右派。劳改农场的日子,自然环境恶劣,随时与死亡相伴。人与人的关系残酷,被判重刑的犯人之间,没有同情,为了一口饭吃互相争斗,死人是家常便饭。几年下来,大多数送到这里的犯人很快就死亡了,“老几”却幸存下来,成为这荒漠最难杀死的那一类人。
陆焉识曾是上海大户人家公子,聪明好学、会五国语言的留美博士。年轻时陆焉识的父亲去世,继母冯仪芳嫁过来时间不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软硬兼施让陆焉识娶了她的侄女冯婉喻。性格懦弱的陆焉识没有拒绝婚事,但办完结婚仪式就去了美国留学。
在美国,他过了几年自由自的时光,还有了女朋友。最终,责任还是让他选择回国。他在家庭里敷衍着生活,在工作和研究里保留着自己的自由。在年轻守寡的继母和妻子之间,他小心的维持着平衡。由于继母的存在,妻子处处忍让,风头都要让给婆婆。陆焉识不爱冯婉喻,把她视作继母给自己建的牢笼。妻子却始终对他仰视爱慕,并且误解他的冷漠是因为继母的存在,所以不便表达感情。
抗战期间,他独自去了后方重庆,在那里结识了重庆女子韩念痕,这是他的自由恋爱。陆焉识因写文章得罪政府,被关入重庆监狱,韩积极营救。抗战快结束时,韩变得独立而成熟,选择离开他去国外求学。
回到上海,继母和妻子艰难维持着这个家,盼着他像盼着救星。他的回来却不能为家里带来多大改观。抗战胜利后的上海,各路贪官、流氓横行,有人以政府的名义要没收他的房子,说是日产。他们倾尽家财、贿赂相关人员,才终于留下了房子。然而,陆焉识因文人意气写了一篇讽刺现状的文章,再次招惹麻烦,祖产再次面临被没收的命运。
解放后,陆焉识迎来短暂的安稳时光。但因出言不慎,以及曾经得罪过某左翼人士、如今的掌权者,在反右运动中作为右派判了死刑。妻子不惜一切代价去营救他,才将死刑转为死缓,他被送往大西北劳教。
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幸存下来的陆焉识,在二十年孤独艰苦的岁月里,慢慢回忆过去、渐渐重新认识理解了妻子,也发现了自己内心对妻子的感情。他越狱逃跑千里辗转,想在死前见到妻子一面。经过长期周密计划,他终于实现了逃跑计划,到达了上海。在远远见到了妻子和家人的背影后,他终于实现了心愿、感到了无遗憾,然后返回了大西北,准备迎接死刑。不过,这一次他意外得到组织宽大处理。
1976年,陆焉识被释放,当他回到上海时,妻子已经失去记忆,认不出她曾一直苦苦等待的丈夫了。由于他的右派身份对子女生活的极大影响,他的子女、尤其是大儿子,并不欢迎他的回来。他像个老朋友一样,陪伴着妻子,直到她去世。他和小女儿住在一起,小女儿结婚后,势利的女婿和家人排挤他,想赶走他,只有孙女还关心他。此时的上海对他已是一个没有牵挂的地方,他再次悄悄告别,返回了自己早已熟悉的大西北。
以上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下面说说我的一些感想:
陆焉识是个富有才华的人,在他的研究领域,他如鱼得水。但在面对现实社会,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他却显得笨拙而一窍不通,并因此屡屡犯错。他想用自己的学问,在这一小片天地里,为自己留一片自由。然而事实终于向他证明,这是一种奢望。
他是富有同情心的,然而又可以说是懦弱的。因为同情继母没完没了的眼泪,不忍拒绝,就放弃了婚姻的自由,接受了继母安排的婚姻。小说里写,他觉得她们很可怜。于是这同情就是放弃婚姻的自由来妥协? 这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但是,回忆我们自己的生活,尤其在年轻时,当一些长辈以“这是关心你、这是为你好”的名义,代替我们做决定、不给我们选择机会的场景,这又变得可以理解了。
如果说婚姻上他如此妥协,但在另一方面他又很有原则。留美同学借他的论文来求职,他觉得违背原则不肯出借,因此遭到记恨。对尊敬的前辈学者、父亲的好友,他写文章时,毫不避忌讳表达自己独立的论点。这样的耿直、或者说迂腐,为他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麻烦,他却没有从一次次教训中收获经验,变得圆滑一点。以至继母对他失望至极,评价他在这社会里是中看不中用的。
这世上有一些人,可以认真用心做好自己的事,可是让他们去应对复杂的人和人的关系、让他们和别人去争来夺去,却是实实在在的为难他们。然而,最终他们却连本该属于自己的都难以保护。这是鼓励我们都要去做去争夺而非创造吗?我觉得又不完全如此。
同样作为知识份子,陆焉识的父亲可以有理想、有名望、投身办学。到了陆焉识,会五国语言,留美博士,可是却在这社会中一次次碰壁,直至最终在大西北的荒漠上劳教二十年。他的儿子,书中说他 “一个大学讲师,不想学术上的进步,不是下棋就是打牌的鬼混。”他的实际、他对父亲的无情,虽然让人厌恶。但他的变化也正是对所处环境的适应。他曾经是聪明而有理想的年轻人,但在父亲右派的帽子下抬不起头。因为家庭背景原因,只能被迫和深爱的女友分手。他终于丢掉幻想,去做一个实际的人,让自己捞到好处、不吃亏。站到他的角度,他的转变是可以理解的。环境塑造人,如果环境逼着人你争夺有限的资源,而不是鼓励激发人的创造性,那么这个环境整体只会变的越来越恶劣、贫瘠!
主人公的才华和遭遇是如此悬殊,别人先被他的才华吸引,而最终又看穿了他在这社会名利场中的无用。只有一个最忠实的粉丝——妻子冯婉喻,始终把他看的那么高大完美。大荒漠让他开始了漫长的回忆、从中体会到了婉喻这份情感的珍贵,并认识到了自己内心对妻子深深的爱。如果不是这荒漠,也许他永远没有机会发现这一切。爱,虽然迟到,但终于归来!
世态炎凉、命运多诡。他所遭遇的种种不幸,尤其是在荒漠劳改的所受的苦、经历的故事,读来感觉极端的不可思议。年幼的犯人梁葫芦,在饥荒的年月,因为母亲把属于孩子的一个馒头送给姘头,梁葫芦把这两人剁成了肉泥。他偷了狱霸犯人的手表,则被人拴在马尾巴拖到冰面上,一半头皮都快被拖掉……和陆焉识曾有些过节的、不管是某民主人士、还是某左翼党员,在波云诡谲的政治斗争大潮中,最终都无法幸存。讲述者本身用极其冷静、平缓的语调来述说这发生的一切,似乎对这些残酷也罢、不幸也罢,已经习惯淡然。这样的平静态度,反而让观者心中五味杂陈。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