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陈巧喜
从台湾远渡重洋来美国打拼父亲给自己1983年出生的女儿Chelsea Chen起了一个十分贴切的中文名字叫陈巧喜。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陈巧喜(Chelsea Chen)在这个民族融和的国度里,具有东西方混合血缘,在母语英文之外,还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同时繁体汉字也写得顶呱呱。
作为青年一辈世界知名的管风琴演奏家,陈巧喜曾来中国大陆,在深圳音乐厅和武汉琴台音乐厅举行管风琴音乐会,但是此前我还没有见到过这位出自从茱莉亚音乐院管风琴教授保罗•雅各布(Paul Jacobs)门下的管风琴家。2016年暑假,利用我赴美探望我92岁高龄姑姑的机会,陈巧喜特地赶来与我会面,一起走访了分别位于威斯康辛、纽约和新泽西的六座教堂,所到之处都在那里的管风琴上进行交流。
一见如故的同行,十分健谈的陈巧喜讲起了她初学管风琴的故事。小的时候,她的哥哥与自己的朋友,在美国海军学院任教的管风琴师说,我的小妹正在学习钢琴,你让她试一试管风琴,结果这一试就决定了陈巧喜终生所要投入的事业,而且这位海军学院的管风琴家就成为美国管风琴未来之星的第一位专业启蒙老师。
后来,陈巧喜考入茱莉亚音乐院,成为管风琴大家Paul Jacobs教授的学生,与她同班同学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卡梅隆•卡朋特(Cameron Carpenter),这位被誉为“颠覆管风琴传统”的朋克狂人,曾于2015年在上海举办的MISA音乐节亮相,2016年10月又将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再次亮相于王府井教堂,用他自带的拟音设备延续对“管风琴音乐的固有刻板印象”的猛烈冲击。而陈巧喜则中规中矩,被《洛杉矶时报》誉为 “兼顾宏伟及甜美音色的音乐诠释者”、“罕见的音乐奇才”。
由于我是在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跟随鲁道夫•舒尔茨(Rudolf Scholz)学习管风琴演奏,比较熟悉欧洲管风琴品牌,而对于美国管风琴,除了接触过北京中山音乐堂管风琴是美国Austin品牌以外还十分陌生,所以我和陈巧喜每进入一座教堂,都是先由她为我演奏管风琴,让我有机会好好欣赏一下美国制造管风琴所营造出来的宏伟气势。而陈巧喜的演奏确实具有“出色亮丽、令人触电”的感觉。
牢记自己启蒙老师的恩泽,在学习管风琴方面陈巧喜也乐于助人。不久前毕业于茱莉亚音乐院Paul Jocobs教授,来自深圳的中国大陆学生在几年的学习管风琴演奏过程中就曾经得到过陈巧喜的多方帮助。
说起茱莉亚音乐院管风琴系主任Paul Jacobs教授,我途经费城时顺路到柯蒂斯音乐学院参观,从这个学校走出了郎朗和王羽佳等享誉世界的中国钢琴家,但在学校的简介上仍然自豪地记载着自己优秀的学生Paul Jacobs,以及他曾创造的一连30多小时不间断地演奏巴赫管风琴作品的壮举。壮心不已的Paul Jacobs教授最近还带领他的众多弟子再次重温这一盛况,陈巧喜被幸运地安排在中午12:00-13:00这个观众较多的时间段内演奏巴赫管风琴作品。
我注意到陈巧喜在管风琴基本背谱演奏,这与欧洲管风琴演奏传统存在一定差距。我们看到从欧洲来的管风琴家在正式演出时十有八九是看谱演奏的,这是管风琴千年以来保留下来的传统。而到了新大陆以后,这个传统则有发展与变化,所以我们看到背谱演奏在一些美国管风琴家中流行。
作为交流,我专门为接待我和陈巧喜的教堂管风琴主管同行演奏了刘福安《采茶扑蝶》这首中国风格的作品,这位英俊的管风琴家还特地用手机录下视频,问我能否上传到社交平台上,我说没有问题。陈巧喜也十分喜爱这部《采茶扑蝶》,说要在以后的演出中演奏此作品,浓浓的中国情溢于言表,于是我就把《采茶扑蝶》的曲谱送给了她,而她也回赠给我她自己的管风琴《台湾组曲》并在扉页上签名留念。此外,我还赠送给她我与丽达和俞佳录制的德理格(Teodoricus Pedrini,1671-1746)献给康熙皇帝的12首《奏鸣曲》的CD,这个版本意义在于由中国人来诠释西学东渐历史进程中的佳话。
作为青年一辈世界知名的管风琴演奏家,陈巧喜曾来中国大陆,在深圳音乐厅和武汉琴台音乐厅举行管风琴音乐会,但是此前我还没有见到过这位出自从茱莉亚音乐院管风琴教授保罗•雅各布(Paul Jacobs)门下的管风琴家。2016年暑假,利用我赴美探望我92岁高龄姑姑的机会,陈巧喜特地赶来与我会面,一起走访了分别位于威斯康辛、纽约和新泽西的六座教堂,所到之处都在那里的管风琴上进行交流。
一见如故的同行,十分健谈的陈巧喜讲起了她初学管风琴的故事。小的时候,她的哥哥与自己的朋友,在美国海军学院任教的管风琴师说,我的小妹正在学习钢琴,你让她试一试管风琴,结果这一试就决定了陈巧喜终生所要投入的事业,而且这位海军学院的管风琴家就成为美国管风琴未来之星的第一位专业启蒙老师。
后来,陈巧喜考入茱莉亚音乐院,成为管风琴大家Paul Jacobs教授的学生,与她同班同学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卡梅隆•卡朋特(Cameron Carpenter),这位被誉为“颠覆管风琴传统”的朋克狂人,曾于2015年在上海举办的MISA音乐节亮相,2016年10月又将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再次亮相于王府井教堂,用他自带的拟音设备延续对“管风琴音乐的固有刻板印象”的猛烈冲击。而陈巧喜则中规中矩,被《洛杉矶时报》誉为 “兼顾宏伟及甜美音色的音乐诠释者”、“罕见的音乐奇才”。
由于我是在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跟随鲁道夫•舒尔茨(Rudolf Scholz)学习管风琴演奏,比较熟悉欧洲管风琴品牌,而对于美国管风琴,除了接触过北京中山音乐堂管风琴是美国Austin品牌以外还十分陌生,所以我和陈巧喜每进入一座教堂,都是先由她为我演奏管风琴,让我有机会好好欣赏一下美国制造管风琴所营造出来的宏伟气势。而陈巧喜的演奏确实具有“出色亮丽、令人触电”的感觉。
牢记自己启蒙老师的恩泽,在学习管风琴方面陈巧喜也乐于助人。不久前毕业于茱莉亚音乐院Paul Jocobs教授,来自深圳的中国大陆学生在几年的学习管风琴演奏过程中就曾经得到过陈巧喜的多方帮助。
说起茱莉亚音乐院管风琴系主任Paul Jacobs教授,我途经费城时顺路到柯蒂斯音乐学院参观,从这个学校走出了郎朗和王羽佳等享誉世界的中国钢琴家,但在学校的简介上仍然自豪地记载着自己优秀的学生Paul Jacobs,以及他曾创造的一连30多小时不间断地演奏巴赫管风琴作品的壮举。壮心不已的Paul Jacobs教授最近还带领他的众多弟子再次重温这一盛况,陈巧喜被幸运地安排在中午12:00-13:00这个观众较多的时间段内演奏巴赫管风琴作品。
我注意到陈巧喜在管风琴基本背谱演奏,这与欧洲管风琴演奏传统存在一定差距。我们看到从欧洲来的管风琴家在正式演出时十有八九是看谱演奏的,这是管风琴千年以来保留下来的传统。而到了新大陆以后,这个传统则有发展与变化,所以我们看到背谱演奏在一些美国管风琴家中流行。
作为交流,我专门为接待我和陈巧喜的教堂管风琴主管同行演奏了刘福安《采茶扑蝶》这首中国风格的作品,这位英俊的管风琴家还特地用手机录下视频,问我能否上传到社交平台上,我说没有问题。陈巧喜也十分喜爱这部《采茶扑蝶》,说要在以后的演出中演奏此作品,浓浓的中国情溢于言表,于是我就把《采茶扑蝶》的曲谱送给了她,而她也回赠给我她自己的管风琴《台湾组曲》并在扉页上签名留念。此外,我还赠送给她我与丽达和俞佳录制的德理格(Teodoricus Pedrini,1671-1746)献给康熙皇帝的12首《奏鸣曲》的CD,这个版本意义在于由中国人来诠释西学东渐历史进程中的佳话。
-
向下扎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9-28 16: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