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鸟朝凤》:中国电影在等观众
《百鸟朝凤》:中国电影在等观众
一部逝去导演的遗作,一次制片人的奇特营销,造就了现象级别的电影事件。《百鸟朝凤》,这部悼念消失时代的残酷物语,打上了导演自我意识的深刻烙印。
风口浪尖下的《百鸟朝凤》,是导演吴天明写给自己的“一封遗书”。吴天明遗作起初遇冷,上映几天只有不到500万人民币(以下同)票房,电影人方励一跪之后,目前的票房已经超过了6000万。这大起大落的背后,是中国小众电影对于不断被压缩的生存空间的无奈,是中国电影对观众的呼唤!
悼念匠心的残酷物语
电影开篇,长镜头俯瞰大地,在中国西北高山的荒径上,前去拜师学唢呐的父子产生了争执。
一入眼,西北和八百里秦川的苍凉打面而来,喟然的叹息就从未停止下来,仿佛一位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过往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前因后果终究需要人来一一见证。
《百鸟朝凤》依旧取材于吴天明最为擅长的,中国老一代的民俗文化。从上个世纪八十年延伸新世纪初,电影主线按照少年游天鸣拜师学艺,唢呐王焦三考察徒弟传授衣钵,新出师的游家帮在新时代中逐渐没落,师徒二人愤然反击的节奏,一一铺陈开来。
民间的行当,必须立规矩,唢呐是门手艺,择徒选贤,主角游天鸣比起师弟蓝玉,天赋不好,但宽厚有担当,最后成为焦三选中的衣钵门徒;在人生最后的独幕剧——葬礼上,唢呐成了人盖棺定论的尺寸,德行好的人,才配享受《百鸟朝凤》,道德平庸者只能吹八台唢呐,再差一点只有四台,这是唢呐王焦三定下的规矩,连金钱都买不动。
电影里,民间器乐唢呐从曾经不可或缺的地位到如今的消弭,侧面展示了社会变化后,古老技艺因为外来冲击而不断凋零。
曾经,“唢呐师父坐在八仙桌上,底下的孝子贤孙跪了一大片。”时过境迁,焦家班的师兄弟纷纷外出而眼神失焦迷茫,游天鸣面对大城市里犹如乞丐一样的唢呐匠人面色惨淡,所有的坚守在刹那间决堤崩溃。
无双镇唢呐的成为绝响,就像无数统技艺曾经盛绝一时,但最终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休止符。
如今的中国,传统匠艺化作一纸冷冰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的独门绝活成为历史书页上的记载蕴含了无尽的惋惜,不再有年轻人愿意继承衣钵。尽管享有名声,却被束之高阁,在城市游客茂盛的仿古小巷,曾经的仪式,被取之表皮,被物化、表演化、轻薄化,成为游客争先抢购或者赏阅、以及喟叹的符号。
时代车轮浩浩荡荡,顺昌逆亡。这年月,再寻不到那些走街串巷的匠人;这世道,时间为王,旧秩序在新轮回中逐渐退位。对于想保留一段记忆的人来说,无力感充盈,我们终究都知道,再也不回头的,才是现实。所以,观影者泪流满面,把情绪洒在了吴天明镜头下的残酷物语里。
吴天明写给自己的遗书
《百鸟朝凤》是导演写给自己的“遗书”,这封电影“”遗书中有告诫,有道德评判。电影主角游天鸣和导演吴天明,名字谐音都一致。
影片表面是游天鸣的成长历程,实则以他的视角勾画师父焦三,焦三以唢呐为媒介,来定义人生。唢呐传承了两代人,影射了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的过往。
在中国的电影江湖,吴天明是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是为电影而生的人,是第五代导演口中的“头儿”,他打破那时代对电影的桎梏,导演的影片中,粗犷、裸露成了探索光影的“急先锋”。
80年代中后期,导演吴天明作为曾经的西北电影厂厂长,力主改革,在靠配额吃饭的年代,顶住压力,扶持新导演上位,这些新导演中有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还有无数年轻编剧和摄影师。
为了拍摄《红高粱》,他力排众议,花了4万块钱重新种植了一片红高粱,最后《红高粱》斩获了德国柏林金熊奖。
对电影人来说,吴天明便是那碑石一般神圣的焦三爷,无人不对他躬身起敬;然而在自己的电影中,他似乎还是那个为吸到一口河水、便跑遍半个村子的天鸣,是那个顶着倾泻的暴雨,湿透了衣衫也不在乎的学徒。
年届七十二岁高龄的吴天明导演,为修改电影剧本闭关一月有余,时常一边创作一边痛哭流涕。
电影中,师父焦三吐血演奏《百鸟朝凤》,患病后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卖了家里唯一值钱的牛,让徒弟游天鸣购置唢呐,去召集流落的弟子重建唢呐帮。
时代变迁,如今电影票房压倒了一切,有哪位电影人愿意给新人撑起把保护伞呢。
包括1989年,吴天明在美国讲学之时,遇上了国内学潮风波,加上其它种种原因,这位知名导演和制片人,也不得不飘零他乡。
有记者曾采访过跟吴天明交流密切的画家范炳南,范说,吴天明在唐人街,为了生计,他在范炳南的汽车库开过小吃店,卖饺子和烩面,后来盘下一家录像出租店后,才有了固定的收入。
1994年,是世界电影史上公认的“甜蜜时光”,美国有《阿甘正传》《肖申克救赎》等卖座影片,香港有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台湾有《饮食男女》,内地有《阳光灿烂的日子》、包括张艺谋的代表作《活着》也是在那一年出品。
而到了1994年隆冬,流落美国整整五年后,吴天明才回国,重新开始电影事业,此时,他已经错过了中国电影的一段黄金时间。
吴天明错过的那五年,中国电影日新月异,后来的创作中,吴天明坚持电影传统,不希望电影被商业异化,虽然有作品,但大多不被人注意,比起走向商业化的导演,不得不说晚年的吴天明有些失落。
如同《百鸟朝凤》中的焦三,在新时代的冲击下,这位德高望重的傲骨宗师,焦灼不安,但注定难抵挡时代的碾压。
在吴天明众多作品中,《百鸟朝凤》无疑更为成熟和圆融,少了一点的戏剧冲突,就像参透人生后,曾经的激荡变得平和。
72岁的吴天明,用克制的情绪让整部影片偏于冷寂,八台的唢呐,甚至《百鸟朝凤》响起的时候并没有应有的热闹意味,反而有种空灵的冷静,和大彻大悟的悲悯。
影片中,从无双小镇到焦家帮成员后来打工立足的西安古城,主角从来没有离开过西北这片土地,如同焦三爷对自己唢呐技艺的固守,吴天明也是这世上珍贵的匠人、艺术家、传道者,最终留下了了遗世的背影。
《百鸟朝凤》最后,焦三的坟前,徒弟游天鸣吹起了唢呐,呜咽声中,已逝的焦三倔强而又深意的一笑,随后,一摆衣袂,决然转身,朝向黄土漫天的远方绝尘而去。
那一刻,电影大师吴天明和民间工匠师焦三,幻化为一个整体。焦三的死亡和吴天明的与世长辞,暗示匠心消失,工匠时代的没落。
中国电影在等观众
“资本像条疯狗,追的中国电影没尊严”。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清华大学一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电影当下的囧境,资本疯狂扩展的背后,模式化商品已经侵蚀了艺术片生长环境。
制片人方励“下跪”的心酸,成为“中国电影被疯狗追”的最好注解。
不过,方励“下跪”后,连《人民日报》都刊文评论,男儿膝下有黄金,这一跪丢了文化人的脸,是炒作。
网络上,那些拥有精英话语权的影评人,称《百鸟朝凤》为烂片,节奏慌乱,主题单一,指责方励的“下跪”更是道德绑架。
平心而论,《百鸟朝凤》绝对不是吴天明最好的作品,比起《老井》和《变脸》等巅峰之作,《百鸟朝凤》的艺术价值远远难以企及,《百鸟朝凤》散发一种格格不入的老派作风,人物设定打上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但影片节奏掌控恰当,扎实的镜头而非密集的台词展示了足够的诚意,片中贯穿到尾对艺术的坚守之情让人唏嘘不已。
看过《百鸟朝凤》几次,边上观众几乎都泪流满面,能让观众沉浸其内,吴天明导演功力能小觑吗?
对于“道德绑架”的指责,更是让人发憷。在词汇意义的诠释中,道德绑架是指以道德为筹码,要挟个人和或他人不得不做某些行为。
方励下跪能有那样的能量吗?他能强迫要挟中国整个院线吗?再说,用一次吆喝唤起对小众电影的关注,顶多算是营销手段而已,有至于“道德绑架”那么刻薄吗?
方励下跪刺痛了谁?下跪背后是中国本土小众电影对生存空间的渴求。类似《百鸟朝凤》的小众电影的凋零,早就是中国电影市场难以承受的疼,在《百鸟朝凤》之外,还有更多的小众电影在苦苦挣扎。
以更小众的纪录片为例,去年在院线上演的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的制片人雷建军告诉《侨报》记者,2015年,过审的纪录电影共有34部,进入院线放映的共14部。
比起去年中国电影600亿票仓成绩,纪录电影总票房为6.9亿,虽然是近五年的新高,但其中真人秀纪实电影有3部,票房占了6.6亿,8部原创类纪录电影,票房只有3150万。
《旋风九日》和《喜马拉雅天梯》还是其中过了千万的原创纪录片。《旋风九日》的导演傅红星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了宣传电影,他们跑遍了中国大城市,在多所中国高校一场场做演讲,电影制片人吕木子也说,要把电影宣传走到位,高校学生购买力现在看来不大,但未来,他们是纪录片的观影力量。
制片人雷建军说,互联网时代,《喜马拉雅天梯》利用了新媒体的发行与营销,斩获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赢得了较好的市场口碑,同时也为纪录电影乃至其他分众电影在当下院线制的语境下如何突围破局,做出了一些探索。“希望我们做的这点小小的努力,能增加电影市场的包容性。”雷建军说。
小众电影对于市场的呼唤,《百鸟朝凤》中方励的下跪,无不表明,那些被淹没的小众电影,究竟要翻过多少山岭,才能到达观众视线中心。这一次《百鸟朝凤》,下一次是哪一部呢,中国电影在等观众!
一部逝去导演的遗作,一次制片人的奇特营销,造就了现象级别的电影事件。《百鸟朝凤》,这部悼念消失时代的残酷物语,打上了导演自我意识的深刻烙印。
风口浪尖下的《百鸟朝凤》,是导演吴天明写给自己的“一封遗书”。吴天明遗作起初遇冷,上映几天只有不到500万人民币(以下同)票房,电影人方励一跪之后,目前的票房已经超过了6000万。这大起大落的背后,是中国小众电影对于不断被压缩的生存空间的无奈,是中国电影对观众的呼唤!
悼念匠心的残酷物语
电影开篇,长镜头俯瞰大地,在中国西北高山的荒径上,前去拜师学唢呐的父子产生了争执。
一入眼,西北和八百里秦川的苍凉打面而来,喟然的叹息就从未停止下来,仿佛一位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过往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前因后果终究需要人来一一见证。
《百鸟朝凤》依旧取材于吴天明最为擅长的,中国老一代的民俗文化。从上个世纪八十年延伸新世纪初,电影主线按照少年游天鸣拜师学艺,唢呐王焦三考察徒弟传授衣钵,新出师的游家帮在新时代中逐渐没落,师徒二人愤然反击的节奏,一一铺陈开来。
民间的行当,必须立规矩,唢呐是门手艺,择徒选贤,主角游天鸣比起师弟蓝玉,天赋不好,但宽厚有担当,最后成为焦三选中的衣钵门徒;在人生最后的独幕剧——葬礼上,唢呐成了人盖棺定论的尺寸,德行好的人,才配享受《百鸟朝凤》,道德平庸者只能吹八台唢呐,再差一点只有四台,这是唢呐王焦三定下的规矩,连金钱都买不动。
电影里,民间器乐唢呐从曾经不可或缺的地位到如今的消弭,侧面展示了社会变化后,古老技艺因为外来冲击而不断凋零。
曾经,“唢呐师父坐在八仙桌上,底下的孝子贤孙跪了一大片。”时过境迁,焦家班的师兄弟纷纷外出而眼神失焦迷茫,游天鸣面对大城市里犹如乞丐一样的唢呐匠人面色惨淡,所有的坚守在刹那间决堤崩溃。
无双镇唢呐的成为绝响,就像无数统技艺曾经盛绝一时,但最终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休止符。
如今的中国,传统匠艺化作一纸冷冰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的独门绝活成为历史书页上的记载蕴含了无尽的惋惜,不再有年轻人愿意继承衣钵。尽管享有名声,却被束之高阁,在城市游客茂盛的仿古小巷,曾经的仪式,被取之表皮,被物化、表演化、轻薄化,成为游客争先抢购或者赏阅、以及喟叹的符号。
时代车轮浩浩荡荡,顺昌逆亡。这年月,再寻不到那些走街串巷的匠人;这世道,时间为王,旧秩序在新轮回中逐渐退位。对于想保留一段记忆的人来说,无力感充盈,我们终究都知道,再也不回头的,才是现实。所以,观影者泪流满面,把情绪洒在了吴天明镜头下的残酷物语里。
吴天明写给自己的遗书
《百鸟朝凤》是导演写给自己的“遗书”,这封电影“”遗书中有告诫,有道德评判。电影主角游天鸣和导演吴天明,名字谐音都一致。
影片表面是游天鸣的成长历程,实则以他的视角勾画师父焦三,焦三以唢呐为媒介,来定义人生。唢呐传承了两代人,影射了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的过往。
在中国的电影江湖,吴天明是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是为电影而生的人,是第五代导演口中的“头儿”,他打破那时代对电影的桎梏,导演的影片中,粗犷、裸露成了探索光影的“急先锋”。
80年代中后期,导演吴天明作为曾经的西北电影厂厂长,力主改革,在靠配额吃饭的年代,顶住压力,扶持新导演上位,这些新导演中有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还有无数年轻编剧和摄影师。
为了拍摄《红高粱》,他力排众议,花了4万块钱重新种植了一片红高粱,最后《红高粱》斩获了德国柏林金熊奖。
对电影人来说,吴天明便是那碑石一般神圣的焦三爷,无人不对他躬身起敬;然而在自己的电影中,他似乎还是那个为吸到一口河水、便跑遍半个村子的天鸣,是那个顶着倾泻的暴雨,湿透了衣衫也不在乎的学徒。
年届七十二岁高龄的吴天明导演,为修改电影剧本闭关一月有余,时常一边创作一边痛哭流涕。
电影中,师父焦三吐血演奏《百鸟朝凤》,患病后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卖了家里唯一值钱的牛,让徒弟游天鸣购置唢呐,去召集流落的弟子重建唢呐帮。
时代变迁,如今电影票房压倒了一切,有哪位电影人愿意给新人撑起把保护伞呢。
包括1989年,吴天明在美国讲学之时,遇上了国内学潮风波,加上其它种种原因,这位知名导演和制片人,也不得不飘零他乡。
有记者曾采访过跟吴天明交流密切的画家范炳南,范说,吴天明在唐人街,为了生计,他在范炳南的汽车库开过小吃店,卖饺子和烩面,后来盘下一家录像出租店后,才有了固定的收入。
1994年,是世界电影史上公认的“甜蜜时光”,美国有《阿甘正传》《肖申克救赎》等卖座影片,香港有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台湾有《饮食男女》,内地有《阳光灿烂的日子》、包括张艺谋的代表作《活着》也是在那一年出品。
而到了1994年隆冬,流落美国整整五年后,吴天明才回国,重新开始电影事业,此时,他已经错过了中国电影的一段黄金时间。
吴天明错过的那五年,中国电影日新月异,后来的创作中,吴天明坚持电影传统,不希望电影被商业异化,虽然有作品,但大多不被人注意,比起走向商业化的导演,不得不说晚年的吴天明有些失落。
如同《百鸟朝凤》中的焦三,在新时代的冲击下,这位德高望重的傲骨宗师,焦灼不安,但注定难抵挡时代的碾压。
在吴天明众多作品中,《百鸟朝凤》无疑更为成熟和圆融,少了一点的戏剧冲突,就像参透人生后,曾经的激荡变得平和。
72岁的吴天明,用克制的情绪让整部影片偏于冷寂,八台的唢呐,甚至《百鸟朝凤》响起的时候并没有应有的热闹意味,反而有种空灵的冷静,和大彻大悟的悲悯。
影片中,从无双小镇到焦家帮成员后来打工立足的西安古城,主角从来没有离开过西北这片土地,如同焦三爷对自己唢呐技艺的固守,吴天明也是这世上珍贵的匠人、艺术家、传道者,最终留下了了遗世的背影。
《百鸟朝凤》最后,焦三的坟前,徒弟游天鸣吹起了唢呐,呜咽声中,已逝的焦三倔强而又深意的一笑,随后,一摆衣袂,决然转身,朝向黄土漫天的远方绝尘而去。
那一刻,电影大师吴天明和民间工匠师焦三,幻化为一个整体。焦三的死亡和吴天明的与世长辞,暗示匠心消失,工匠时代的没落。
中国电影在等观众
“资本像条疯狗,追的中国电影没尊严”。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清华大学一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电影当下的囧境,资本疯狂扩展的背后,模式化商品已经侵蚀了艺术片生长环境。
制片人方励“下跪”的心酸,成为“中国电影被疯狗追”的最好注解。
不过,方励“下跪”后,连《人民日报》都刊文评论,男儿膝下有黄金,这一跪丢了文化人的脸,是炒作。
网络上,那些拥有精英话语权的影评人,称《百鸟朝凤》为烂片,节奏慌乱,主题单一,指责方励的“下跪”更是道德绑架。
平心而论,《百鸟朝凤》绝对不是吴天明最好的作品,比起《老井》和《变脸》等巅峰之作,《百鸟朝凤》的艺术价值远远难以企及,《百鸟朝凤》散发一种格格不入的老派作风,人物设定打上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但影片节奏掌控恰当,扎实的镜头而非密集的台词展示了足够的诚意,片中贯穿到尾对艺术的坚守之情让人唏嘘不已。
看过《百鸟朝凤》几次,边上观众几乎都泪流满面,能让观众沉浸其内,吴天明导演功力能小觑吗?
对于“道德绑架”的指责,更是让人发憷。在词汇意义的诠释中,道德绑架是指以道德为筹码,要挟个人和或他人不得不做某些行为。
方励下跪能有那样的能量吗?他能强迫要挟中国整个院线吗?再说,用一次吆喝唤起对小众电影的关注,顶多算是营销手段而已,有至于“道德绑架”那么刻薄吗?
方励下跪刺痛了谁?下跪背后是中国本土小众电影对生存空间的渴求。类似《百鸟朝凤》的小众电影的凋零,早就是中国电影市场难以承受的疼,在《百鸟朝凤》之外,还有更多的小众电影在苦苦挣扎。
以更小众的纪录片为例,去年在院线上演的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的制片人雷建军告诉《侨报》记者,2015年,过审的纪录电影共有34部,进入院线放映的共14部。
比起去年中国电影600亿票仓成绩,纪录电影总票房为6.9亿,虽然是近五年的新高,但其中真人秀纪实电影有3部,票房占了6.6亿,8部原创类纪录电影,票房只有3150万。
《旋风九日》和《喜马拉雅天梯》还是其中过了千万的原创纪录片。《旋风九日》的导演傅红星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了宣传电影,他们跑遍了中国大城市,在多所中国高校一场场做演讲,电影制片人吕木子也说,要把电影宣传走到位,高校学生购买力现在看来不大,但未来,他们是纪录片的观影力量。
制片人雷建军说,互联网时代,《喜马拉雅天梯》利用了新媒体的发行与营销,斩获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赢得了较好的市场口碑,同时也为纪录电影乃至其他分众电影在当下院线制的语境下如何突围破局,做出了一些探索。“希望我们做的这点小小的努力,能增加电影市场的包容性。”雷建军说。
小众电影对于市场的呼唤,《百鸟朝凤》中方励的下跪,无不表明,那些被淹没的小众电影,究竟要翻过多少山岭,才能到达观众视线中心。这一次《百鸟朝凤》,下一次是哪一部呢,中国电影在等观众!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