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谷法筵——长清灵岩寺(含泪多图巨献)
灵岩寺位于长清县万德镇境内,北距济南市区六十多公里,此地古称灵岩山,是东岳泰山十二支山之一,灵岩寺即坐落于主峰之下,灵岩山青壁四削,方正如印.世人也称之为“方山”,十六国时,灵岩山又名为昆仑山金舆谷。


灵岩寺传为僧朗所开创,僧朗是后赵名僧佛图澄弟子,与道安同学,《高僧传》载:“竺僧朗,京兆人……以伪秦(前秦) 皇始元年(351)移卜泰山中……朗乃于金舆谷昆仑山中,别立精舍,犹是泰山西北之一岩也。”灵岩寺也因此传说是齐鲁之地最早的佛教道場。

北魏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七年下诏诛天下沙门,“革昆仑金舆之名,仍名日方山。”灵岩寺宇尽毁,孝明帝正光初年(520), 僧人法定“先建寺于方山之阴,日神宝,后建寺于方山之阳,曰灵岩”,寺宇才由此定名。这里峰岭高耸、云烟缥缈,飞泉激越、古木萦映,是理想的方外之境,大唐麟德二年(665),唐高宗封禅泰山之前即驻跸于此,李白杜甫也都曾游历此间,著有《元和郡县志》的李吉甫,将灵岩寺与天台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江陵玉泉寺,共誉为“域中四绝”。到了宋代,灵岩寺香火更为兴盛,张公亮《齐州景德灵岩寺记》:“……太宗章圣尝赐御书,琅函凤篆,辉映岩谷,皇上复降御篆飞白为赐,天文炳焕,云日相照,寺之殿堂廊庑厨库僧房,间总五百四十,僧百,行童百有五十,举全数也。每岁孟春迄首夏,四向千里居民老幼匍匐而来,散财施宝,惟恐不及,岁入数千缗,斋粥之余,羡赢积多,以至计司管榷,外台督责,寺僧纷扰,应接不暇,大违清净寂寞之本教。”
















灵岩寺留存至今的古迹最著名者为千佛殿、辟支塔、慧崇塔等。


千佛殿始建于北宋,明代后期重建,其形制尚保留有宋代风貌,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建于高约两米的基座上。基座前沿铺面石上存有槽孔痕迹,其原或有栏柱。

千佛殿平面由檐柱及内柱各一周合成,分内外两槽,外槽檐柱与内柱深一间,,内槽深两间,广五间的面积内别无立柱。檐柱皆为石料,刻十余条凹棱。柱础呈覆盆形,雕莲瓣及龙凤,精致古朴。

千佛殿顶为庑殿式,单檐,斗拱疏朗雄壮,出檐深远。



千佛殿中最为人称道者, 是大殿左右及后壁壁坛上的四十尊古塑罗汉,坛座高约0.78米,脚座高约0.3米,脚座至罗汉头顶高约1.55米。




千佛殿中的这些罗汉像的塑造过程大致为,先根据所要塑造形象的姿态而制定木质骨架,手指等细小部位则以铁丝条,骨架制成之后,以芦苇、谷草缚扎包囊构成形体雏形,外敷以一定比例的湿沙粗泥,捏塑成胚胎,之后再用调配得当粘软细泥自内而外层层加塑出具体的形象。之后再添以胶质的白垩打底,用点、染、刷、涂、描等技法敷彩,画出眼唇眉须等细部,对手足、颜面等肌肤露体部位,则另涂以油蜡或蛋清,使之呈现类似真人肌肤般的质感。 民国初年梁任公游览灵岩寺,赞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关于这批塑像具体的制作年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81年文物部门维修罗汉像时,在一尊塑像体腔内壁发现“盖忠立。齐州临邑,治平三□六月。”的墨书题记,治平三年为1066年,由此可知部分罗汉像的塑造年代时间下限,除了二十多尊宋塑之外,另有十多尊为明代后期补塑,也因维修得到了确认。



最有意思的是在维修时,在一尊宋塑像内发现有一面铜镜和五十多枚铜钱币,另有完整的一套丝制的人体内脏,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为造像注入灵力的方式,因篇幅有限,待以后再谈。

辟支塔始建于唐,现存者为宋构,砖砌仿木形制,高约56米。


辟支塔基原装饰着四十幅浮雕,现存三十七幅,塔基原埋于山洪冲下的沙石泥土之中,直到近世才经清理,所以这些浮雕石刻保存得相当完好。


















辟支塔塔基浮雕对研究宋代的宗教、礼制、建筑、服饰、社会生活、生产技术、连环画表现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这样规模、如此完整、题材丰富的佛塔基座浮雕石刻,实在稀见,因此也更显价值。 灵岩寺西有塔林,中有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石质墓塔、石碑将近三百座,数量之多,时间之长,保存之完好,为宇内其他寺院所罕见,是中国佛教寺院最著名三大塔林之一。








慧崇塔是灵岩寺塔林体量最大者,塔身石构,方形平面,高近6米。塔下有须弥座基台,正面对门处向外凸出。


底层塔身正面开门,两侧面雕假门,假门刻启门雕刻。



出檐用石板叠涩,呈凹曲面向上向外伸出,顶面则作反叠涩的平直坡顶,不雕瓦垅。从中部向两端翼角作极细微的上翘。底层塔顶之上有一层低矮的塔身,四面实壁,上部出檐做法与底层相同,只是出挑长度缩短。其上又有一层更为瘦狭低矮的塔身,也作叠涩出檐。






檐部四周上置山花蕉叶,中立仰莲、宝珠。此塔外观简洁、比例优美、制作精良。塔门雕刻的风格与盛唐时期石塔实例相近,推测其年代在公元710年前后。

灵岩寺虽在长清,可离泰安更近,从济南到灵岩寺颇不方便,所以少有人至,即使有兴访古,也多往神通寺而去。《神僧传》记:“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这传说中的点头石千百年来一直立于朗公山上,状若老僧,俗呼为“朗公石”。区区十年前曾与好友同访灵岩寺,当年饶有兴致地登上山顶爬到朗公石前,如今故地重游,却已视登山之路为畏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