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画卦象(恒)
![]() |
“恒”,常,久。看卦画,象古代的鬲,用于家庭蒸煮的炊具。
“不在乎天长日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是广告,说说而已。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哪个不希望天长日久,越是体面人家越看重这个。那个鬲喻示着:“恒久远”的婚姻就是日复一日的家常生活。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一个“恒”字,弄得多么晦涩。
如果你想从恒卦找到婚姻密码,不妨看看《聊斋志异》(恒娘)。
雷风恒,古人曾感叹卦象的不合理:雷和风都是一时之气象,怎么可能长久。不妨换个画面:风不交则云不聚,云不聚则雷不动;雷动于上,下必有风相交,这是“恒”。人类社会和电脑程序、机器人社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爱与冲突的相互纠葛,没有了雷风相交、风云变幻,那就是一潭死水。一潭死水的社会就是热二律所描述的热寂,也就是走向灭亡。虽然今天都还不知道生命现象和人类社会是如何逃脱了热二律的束缚,但古人已经敏感地意识到爱和冲突是“永恒”的基础。婚姻的永恒不是僵化的履行规则,而是彼此的交感互动。“恒”卦和“咸”卦互为覆卦,同出而异名,美好而长久的婚姻以感情为基础,以冲突为纽带,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来实现。
长男居上处外,长女居下处内,成熟的女性倾慕成熟的男性,这样的婚姻是不是要稳定一些。
仔细读恒卦,它并不完全讲婚姻,更是讲修身持家。“君子以立不易方。”、“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些语录与儒家“吾道一以贯之”、道家“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佛家“饥来吃饭困来眠”的“平常心”都是相通的。
***说明***
1、讲恒卦就不能回避“从一而终”这个成语。长篇大论起来足以写N篇论文。简要报告如下:
(1)本卦爻辞与咸卦一样,同样源于两性交合,但与咸卦不同,咸卦奔放赤裸,恒卦托物比兴,这也为后来的学者微言大义留下了后门。以至于千年之后,学者无法掩盖咸卦源自交欢,但恒卦却早已经面目全非了。细看《周易本义》,朱熹先生应该是看懂了恒卦的本义的,但这种事情怎么好明说,所以小心谨慎地含糊了过去。
(2)从一而终,出现在《象》六五爻的解读。爻辞原文:“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象》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夫子制义,从妇凶也。”这也就是中国两千年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最初理论依据。我们不妨看看朱熹先生的注释:“以柔中而应刚中 ,常久不易 ,正而固矣 。然乃妇人之道 ,非夫子之宜也 ,故其象占如此 。”,文人的智慧常用在“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上了。
(3)无论《易传》成于战国,或是秦汉,都已经说明在公元前400-200年前后,男尊女卑的观念已经成为精英阶层的主流意识,这已经与易经、诗经中所反映的男女相对平等的关系有很大区别。但这种意识并没有在其后千年间成为百姓的常态,汉唐之际,妇女还能获得相对平等的权利,以至于宋儒嘲笑前人“脏唐乱汉”。宋明理学大行其道之后,“从一而终”才彻底变成妇女精神和生活中的枷锁,变成我们汉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
(4)无独有偶,先秦著作《庄子.应帝王》中也有类似“从一而终”的成语,原文如下:“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 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很明显,这里的“一以是终”和“吾道一以贯之”同义,由此可认为“从一而终”在战国时并非限定于妻子只能嫁给一个丈夫,而更强调“信”的坚持。
2、顺带推荐聊斋中的一个小故事《仙人岛》。蒲松龄极其辛辣地讽刺了不致良知,却自以为才高八斗、学冠群伦的书生就是“不通、不通”。真的好看。
![]() |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