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游戏预习必读】(二)除了创始人卡尔夫,你还需读一读诺伊曼
【沙盘游戏预习必读】(二)除了创始人卡尔夫,你还需读一读诺伊曼
原创 2016-09-28 Barbara A.Turner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诺伊曼儿童心理理论与沙盘
文 | Barbara A. Turner
推荐语
诺伊曼是荣格学生中最具原创性的学者之一,《儿童:早期人格的结构与动力》是他的晚期作品,也被视为他的巅峰之作。卡尔夫的沙盘游戏理论受到了诺伊曼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重要影响。学习沙盘,学习儿童,诺伊曼是一位可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但我们不应该忽略的学者。
理论是实践的精髓,也是实践的眼睛。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诺伊曼是荣格学生中最具原创性的学者之一,《儿童:早期人格的结构与动力》是他的晚期作品之一,也被视为他的巅峰之作。
荣格的著作主要关注成年个体,诺伊曼则详细阐述了“自我-自性”关系出现之前的早期心理基础。《儿童》一书中,诺伊曼将弗洛伊德、克莱因、列维-布留尔、皮亚杰等学者的理论与荣格内在心灵的概念框架相融合,对早期心理发展进行了详尽论述。熟悉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的读者一定也可以发现它们与诺伊曼理论的相似之处。
诺伊曼的理论可以为我们理解个体早期心理发展特点、理解成年人自性化过程中的内在运作特点,以及开展沙盘游戏工作提供有力的帮助。通常,来访者的心理创伤会使他退回到早期阶段,于是,他们需要重建心灵基础,从而形成更健康、更健全的人格。
诺伊曼认识到,个体每一次有意识地扩展自己的觉察范围,其心灵都会经历一次从头开始的发展过程。每一次内心发生转化,自我都会消亡并重生,并且与自性建立越来越有意识的联结。当我们考察心灵的发展过程时,我们会看到三个维度的变化:
1. 儿童心灵的最初发展;
2. 心灵内部创伤与阻碍的疗愈;
3. 整个生命历程中每一次有意识觉察扩展的发展
我们一起看看诺伊曼在《儿童》中提出的早期心理发展理论,并把它应用到沙盘游戏中来。
早期心理发展的第一阶段:
与母亲的原始关系
诺伊曼的心理发展理论建立在“自性”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自性是先天的,在生命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展开。自性是生命与发展的源头,是发展的指导中心,也是生命本身的终极目标。
诺伊曼把第一阶段称为“原始关系”,卡尔夫则称之为“母子一体性”。下面我们会交替使用这两个术语。孩子出生后,母子一体性是一个神秘参与的过程,孩子与母亲共享彼此的潜意识。孩子与母亲仿佛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孩子还无法感知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这最初的安全感构成了个体今后在所有人、事之间建立情感关系的基础。
“
大母神
母子一体性的关系产生于儿童的自觉察形成之前。由于前自我具有原型本质,在这个阶段,婴儿将母亲视为大母神或原型母亲的现实人形。
这时,儿童的体验是一种“身体-自性”的过程,儿童通过皮肤来体验外部世界,通过消化来感知内在世界。通过与母亲不断接触,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
原始关系/母子一体性关系
母子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个体所有关系的质量。包括:
(1)个体与他人、事物和世界的关系;
(2)个体与自己心灵内在体验的关系。
个体的自信基本上完全取决于与母亲的原始关系。诺伊曼发现,由于儿童对母亲的早期体验是原型性的,所以,婴儿也会受到其他积极的、母性原型的影响。即使有时候母子关系不那么理想,儿童也能被诸如大树、花园这类具有母性原型特质的事物积极影响。
如果孩子能在母子关系中体验到爱的联结,那么,孩子也能把自己的能量以一种协调有序、有意义的方式投入到生活之中。稳定安全的母子关系还能帮助个体具有承受丧失或伤害的能力。
在稳定安全的母子关系中,母亲充当了孩子的自性,她以一种补偿的形式来调整婴儿受到的内在、外在创伤性经历,并且保证不让这些消极内容主导孩子的内心体验。以此,母亲推动了孩子承受痛苦与困难的能力的成长。随着孩子进一步长大与发展,母子分离,存在于母子之间的爱也不断增长,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孩子抗压、抗挫能力的发展。
如果没有在童年早期形成这些心理能力,个体将可能遭受潜意识内容的不断折磨。这可能导致在潜意识冲动下产生不当行为;或者,产生僵硬死板的人格结构以抵制潜意识冲动。无论哪种情况,都切断了个体内心与外在世界的真实联结。
早期母子一体性的缺失会对个体的自我保护以及个体成长与发展的能力带来根本性的损伤。在这个阶段,孩子以原型化的方式感知来自母亲的拒绝或责备。因为孩子是通过身体来体验自性的,所以,对身体的接纳或拒绝也就等同于母亲对自己的接纳或拒绝。
儿童身体的疾病或不舒服(如疝气),也可能对儿童的舒适感、安全感以及母子一体性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儿童尚未体验到自己的身体与母亲的身体是彼此独立的,也许,他会将自己身体的紊乱等同于母亲的缺失。
“
攻击性、负罪感、自恋与心理发展
在原始关系中,当儿童感到饥饿、疼痛、恐惧,他可能变得具有攻击性。这是一种自我防御的手段,或者,我们可以看作“向母亲传递自身困境的警示信号”。如果母亲予以恰当回应,孩子会整合自己的攻击性,并能够疏导和接纳自身这种有力量的感觉。在原型性体验中,儿童感受到了大母神提供的安全感。
攻击性也会在心理发展的新阶段开始之时自然而然地出现。任何心理发展的新阶段,原有的舒适感都会受到“改变”的干扰。不论是在童年早期,还是在后续成长中,改变引起的主观体验令人惊慌,与生命早期受环境影响所引发的感受相同。在沙盘游戏中,关注攻击性主题沙盘与新阶段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很有意义。
诺伊曼区分了弥散性的负罪感与个体正常成长转化中短暂出现的负罪感。
弥散性的负罪感是母子一体性失调的反应。母亲的缺失会导致儿童在这一阶段的神话虚构式心灵体验中将自己看作是糟糕的母亲,也会导致儿童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被指责的、不正常的、令人讨厌的。由于孩子在这一阶段是以更高的原型性评判来体验这些指责,所以,负罪感变得无所不在。在心灵的原型层面,孩子感受到这是来自神灵的谴责。诺伊曼的这一论述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包容与接纳来访者在疗愈与转化过程中这种原始关系的特质。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心灵会放弃先前高度重视的内容,转而有意识地赞同和忠实于新的心理内容。这时会伴有负罪感和迷失的感觉,还有一种对所失去的旧的心理内容的哀悼与感伤。
在极端情况下,母子关系的严重失调会导致儿童产生自己根本不被人爱的主观感受。这一生命核心基础的缺失会调动起永不满足的渴望,来不断补偿爱的缺失。这一缺失会产生自恋,也就是诺伊曼说的“被否定的自我”。
“被否定的自我”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外界接触。这种孤立会增加个体不安全和被遗弃的主观体验。反过来,又会导致固执僵化、攻击和消极的恶性循环,并与自卑、忧伤的感受交替出现。
“
沙盘游戏中的母子一体性
在儿童的原型性的统觉中,体验到舒适就像在天堂;感到到悲伤、焦虑,则仿佛置身地狱。尽管我们不能刻板地赋予沙盘中的沙具某些固定具体的意义,但是当心灵发展到母子一体性的水平时,在一开始,沙盘中通常会呈现出纯净、安宁的氛围,充分地容纳支撑着新涌现出来的心理元素。在沙盘游戏中,母子一体性的象征通常以田园风光的场景呈现,里面有成对的母子,可能是动物妈妈与幼崽,也可能是人类母亲与孩子。
由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婴儿还无法区分自我与潜意识,只能通过身体来体验一切。诺伊曼认为,对于非常年幼的孩子,所有的心理、环境因素都是神话虚构式的,并以一种滋养的象征形式被幼儿体验着。
母子一体性在沙盘中的特征是喂养或滋养等象征性主题。当我们看到沙盘中这样的主题时,可能意味着来访者原始的心灵正被滋养着。与实际年龄无关,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可能来访者的心灵犹如新生婴儿般退回发展之初,他在沙盘中进入到一个完全滋养与支持性的时空。
诺伊曼认为,儿童自然的吸收与排泄的消化过程就如同是创造与转化的过程。儿童的优势在于,他们每天都在发生创造与转化。转化阶段的早期,自我对现实的控制开始瓦解,来访者会产生悲伤、焦虑,如同婴儿发现自己的整个世界受到威胁一样。
在沙盘中,任意阶段的改变与转化带来的心灵内部压力都可能导致饥饿、吞噬等象征性内容的出现。在沙盘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吞噬性的危险,比如危险的鲨鱼或怪物出现。同样的,带有许多吞噬性吸盘的爪子的章鱼,也代表着这类威胁。在区分吞噬性吞咽与喂养滋养主题时,我们需要仔细考察所使用的沙具,以及作品中的情感。
早期心理发展的第二阶段:
与父母的分离
儿童接近一岁时,其心灵开始与母亲的心灵分离,诺伊曼把这个阶段称作“与父母的分离”,卡尔夫则称之为“与母亲建立关系”。
这时,儿童的觉察开始转向外部世界,渴望探索与学习。孩子的心灵不再包裹在母亲的心灵之中,他们的心灵的开始把世界分化为两极。起初,这种对立是简单的好与坏,后来,随着孩子变得更加成熟,这种对立变得复杂,不只是非黑即白。
“
早期发展阶段中的女性能量、男性能量
从荣格分析心理学来看,孩子的早期经历处在女性能量中。诺伊曼、卡尔夫把心灵的这一维度叫做“母系的”,其特点是:混沌无序、黑暗、未知,以感觉为导向,是潜意识的领域范围。
随着自我的发展,进化出男性能量,其特点是:清晰明确、界限分明、理性和有意识的觉察。
对整体女性能量的打破开启了男性能量的产生。这种搅扰要么是积极的,要么是消极的。诺伊曼认为,孩子能够区分它们,并且把积极的体验归因于好妈妈,把消极的体验归因于坏妈妈。随着后来自我的发展,男性能量聚焦起来和变得清晰。但是,在母子关系中,所有的体验都被认为来自母亲。
“
沙盘游戏中的与父母分离
在这个阶段,新浮现的心灵成长在沙盘里以成对的沙具出现。沙具可能是成群的一对一对,仿佛在引起对他们到来的关注。比如,路径以两种颜色交替排布。象征性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但这个阶段的心灵成长主题就是:新出现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新的心理产物开始涌现和得到承认——在咨询师的见证下,这些产物的内容与存在得到确认。
在这个阶段,可能呈现出新生与成长的对立面——死亡与丧失。创伤与丧失可能会以邪恶的、抛弃子女的母亲和巫女的形式呈现出来。不管怎样,阴暗面的出现代表着对它的承认。虽然可能伴随着深深的悲伤,但是,通过对阴暗面的认可,这些内容都成为成长与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早期心理发展的第三阶段:
趋中性
在充满爱与安全的环境下,三岁左右孩子的心灵会开始经历一个中心化的自然过程。通过母子一体性关系,孩子心灵的整合性火花被点燃,激发着他自性的出现。诺伊曼把这个阶段称作“趋中性”,卡尔夫则称作“自性的群集”。
随着这一里程碑式的发展,儿童的心灵脱离母亲的心灵,进入到自主整合和自性原型指引的阶段中。儿童会经历深刻的中心化内在体验,并在主观上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当然,在这个年龄段,儿童还没有形成反思自身经历的自我结构,他们对自性的主观体验是笼统的。
“
沙盘游戏中的与父母分离
在沙盘游戏中,心理前自我阶段的发展顶点就是自性的群集。新涌现的心理品质已被充分接纳、滋养和认可,并在这个阶段被带入到心灵的核心之中。对于因为早期创伤而损害了自性群集的个体,沙盘游戏中自性的中心化可以恢复其生命的内在秩序。随着自性的中心化,来访者会放下一切对生命归属与目标的疑虑。尽管这并不意味着个体彻底开悟,但这唤醒了个体对心灵中心、核心与目标的深刻觉察,这个过程可能会被原型化地体验为神灵的永恒存在。对自性更加有意识的觉察发展,依赖于个体对自我与自性之间关系的持续关注。
在沙盘游戏中,自性展现并不遵循特定形式,但是,鉴于自性作为中心的原型特征,它经常会以曼陀罗的形式出现。但是,并非所有曼陀罗都代表自性,也并非所有自性都以曼陀罗为呈现形式。卡尔夫说认为,沙盘中自性的呈现主要由其神圣的能量来体现。
我认为,没有必要一定说什么“是”或“不是”自性的呈现。毕竟,沙盘中的所有内容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自性的反映。由于自性是一切的源头,当来访者开始恢复与重整自己心灵的秩序时,即使是最严重的创伤与失调,也是被自性容纳、把控着的。带着这样的觉察来抱持沙盘游戏作品,是一种更加尊重来访者与沙盘游戏疗法本身的态度。如果沙盘中呈现出来的内容是神圣的,那它就是神圣的;如果不是神圣的氛围,那也是合理的内容,它也依然以自性为源头。
卡尔夫授课时所用的个案里展示了大量的自性群集,我们不知道这是她特意挑选的,或者是她的个人特质容易吸引某一类来访者。我和我的同事的经验是,尽管沙盘中常常触及自性,但是自性的群集并不常见。尽管如此,疗愈与转化还是在发生。对此,我会在关于《宇宙树》神话的讨论中进行阐述。
(北欧神话宇宙树)
“
自我的发展:意识功能的形成
诺伊曼认为,当孩子还处于与好母亲同为一体的时候,自我就在开始形成。慢慢地,自我成为了诺伊曼所说的“自我-自性”轴的一极。趋中性不仅为自性的中心化提供了可能,也为作为意识中心的自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
在你的沙盘游戏咨询实践中
有哪些你喜欢和认为重要的
理论、概念?
哪些你想要感谢的学者?
哪些令人振奋的的理论学习体验?
……
说来听听吧!
(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
(本文选自《沙盘游戏疗法手册》,Barbara A. Turner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文字略有删减。转载请注明出处及转自微信公众号: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原创 2016-09-28 Barbara A.Turner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诺伊曼儿童心理理论与沙盘
文 | Barbara A. Turner
推荐语
诺伊曼是荣格学生中最具原创性的学者之一,《儿童:早期人格的结构与动力》是他的晚期作品,也被视为他的巅峰之作。卡尔夫的沙盘游戏理论受到了诺伊曼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重要影响。学习沙盘,学习儿童,诺伊曼是一位可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但我们不应该忽略的学者。
理论是实践的精髓,也是实践的眼睛。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诺伊曼是荣格学生中最具原创性的学者之一,《儿童:早期人格的结构与动力》是他的晚期作品之一,也被视为他的巅峰之作。
荣格的著作主要关注成年个体,诺伊曼则详细阐述了“自我-自性”关系出现之前的早期心理基础。《儿童》一书中,诺伊曼将弗洛伊德、克莱因、列维-布留尔、皮亚杰等学者的理论与荣格内在心灵的概念框架相融合,对早期心理发展进行了详尽论述。熟悉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的读者一定也可以发现它们与诺伊曼理论的相似之处。
![]() |
诺伊曼的理论可以为我们理解个体早期心理发展特点、理解成年人自性化过程中的内在运作特点,以及开展沙盘游戏工作提供有力的帮助。通常,来访者的心理创伤会使他退回到早期阶段,于是,他们需要重建心灵基础,从而形成更健康、更健全的人格。
诺伊曼认识到,个体每一次有意识地扩展自己的觉察范围,其心灵都会经历一次从头开始的发展过程。每一次内心发生转化,自我都会消亡并重生,并且与自性建立越来越有意识的联结。当我们考察心灵的发展过程时,我们会看到三个维度的变化:
1. 儿童心灵的最初发展;
2. 心灵内部创伤与阻碍的疗愈;
3. 整个生命历程中每一次有意识觉察扩展的发展
我们一起看看诺伊曼在《儿童》中提出的早期心理发展理论,并把它应用到沙盘游戏中来。
早期心理发展的第一阶段:
与母亲的原始关系
诺伊曼的心理发展理论建立在“自性”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自性是先天的,在生命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展开。自性是生命与发展的源头,是发展的指导中心,也是生命本身的终极目标。
诺伊曼把第一阶段称为“原始关系”,卡尔夫则称之为“母子一体性”。下面我们会交替使用这两个术语。孩子出生后,母子一体性是一个神秘参与的过程,孩子与母亲共享彼此的潜意识。孩子与母亲仿佛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孩子还无法感知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这最初的安全感构成了个体今后在所有人、事之间建立情感关系的基础。
“
大母神
母子一体性的关系产生于儿童的自觉察形成之前。由于前自我具有原型本质,在这个阶段,婴儿将母亲视为大母神或原型母亲的现实人形。
这时,儿童的体验是一种“身体-自性”的过程,儿童通过皮肤来体验外部世界,通过消化来感知内在世界。通过与母亲不断接触,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
原始关系/母子一体性关系
母子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个体所有关系的质量。包括:
(1)个体与他人、事物和世界的关系;
(2)个体与自己心灵内在体验的关系。
个体的自信基本上完全取决于与母亲的原始关系。诺伊曼发现,由于儿童对母亲的早期体验是原型性的,所以,婴儿也会受到其他积极的、母性原型的影响。即使有时候母子关系不那么理想,儿童也能被诸如大树、花园这类具有母性原型特质的事物积极影响。
如果孩子能在母子关系中体验到爱的联结,那么,孩子也能把自己的能量以一种协调有序、有意义的方式投入到生活之中。稳定安全的母子关系还能帮助个体具有承受丧失或伤害的能力。
在稳定安全的母子关系中,母亲充当了孩子的自性,她以一种补偿的形式来调整婴儿受到的内在、外在创伤性经历,并且保证不让这些消极内容主导孩子的内心体验。以此,母亲推动了孩子承受痛苦与困难的能力的成长。随着孩子进一步长大与发展,母子分离,存在于母子之间的爱也不断增长,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孩子抗压、抗挫能力的发展。
![]() |
如果没有在童年早期形成这些心理能力,个体将可能遭受潜意识内容的不断折磨。这可能导致在潜意识冲动下产生不当行为;或者,产生僵硬死板的人格结构以抵制潜意识冲动。无论哪种情况,都切断了个体内心与外在世界的真实联结。
早期母子一体性的缺失会对个体的自我保护以及个体成长与发展的能力带来根本性的损伤。在这个阶段,孩子以原型化的方式感知来自母亲的拒绝或责备。因为孩子是通过身体来体验自性的,所以,对身体的接纳或拒绝也就等同于母亲对自己的接纳或拒绝。
儿童身体的疾病或不舒服(如疝气),也可能对儿童的舒适感、安全感以及母子一体性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儿童尚未体验到自己的身体与母亲的身体是彼此独立的,也许,他会将自己身体的紊乱等同于母亲的缺失。
“
攻击性、负罪感、自恋与心理发展
在原始关系中,当儿童感到饥饿、疼痛、恐惧,他可能变得具有攻击性。这是一种自我防御的手段,或者,我们可以看作“向母亲传递自身困境的警示信号”。如果母亲予以恰当回应,孩子会整合自己的攻击性,并能够疏导和接纳自身这种有力量的感觉。在原型性体验中,儿童感受到了大母神提供的安全感。
攻击性也会在心理发展的新阶段开始之时自然而然地出现。任何心理发展的新阶段,原有的舒适感都会受到“改变”的干扰。不论是在童年早期,还是在后续成长中,改变引起的主观体验令人惊慌,与生命早期受环境影响所引发的感受相同。在沙盘游戏中,关注攻击性主题沙盘与新阶段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很有意义。
诺伊曼区分了弥散性的负罪感与个体正常成长转化中短暂出现的负罪感。
弥散性的负罪感是母子一体性失调的反应。母亲的缺失会导致儿童在这一阶段的神话虚构式心灵体验中将自己看作是糟糕的母亲,也会导致儿童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被指责的、不正常的、令人讨厌的。由于孩子在这一阶段是以更高的原型性评判来体验这些指责,所以,负罪感变得无所不在。在心灵的原型层面,孩子感受到这是来自神灵的谴责。诺伊曼的这一论述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包容与接纳来访者在疗愈与转化过程中这种原始关系的特质。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心灵会放弃先前高度重视的内容,转而有意识地赞同和忠实于新的心理内容。这时会伴有负罪感和迷失的感觉,还有一种对所失去的旧的心理内容的哀悼与感伤。
在极端情况下,母子关系的严重失调会导致儿童产生自己根本不被人爱的主观感受。这一生命核心基础的缺失会调动起永不满足的渴望,来不断补偿爱的缺失。这一缺失会产生自恋,也就是诺伊曼说的“被否定的自我”。
“被否定的自我”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外界接触。这种孤立会增加个体不安全和被遗弃的主观体验。反过来,又会导致固执僵化、攻击和消极的恶性循环,并与自卑、忧伤的感受交替出现。
“
沙盘游戏中的母子一体性
在儿童的原型性的统觉中,体验到舒适就像在天堂;感到到悲伤、焦虑,则仿佛置身地狱。尽管我们不能刻板地赋予沙盘中的沙具某些固定具体的意义,但是当心灵发展到母子一体性的水平时,在一开始,沙盘中通常会呈现出纯净、安宁的氛围,充分地容纳支撑着新涌现出来的心理元素。在沙盘游戏中,母子一体性的象征通常以田园风光的场景呈现,里面有成对的母子,可能是动物妈妈与幼崽,也可能是人类母亲与孩子。
![]() |
由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婴儿还无法区分自我与潜意识,只能通过身体来体验一切。诺伊曼认为,对于非常年幼的孩子,所有的心理、环境因素都是神话虚构式的,并以一种滋养的象征形式被幼儿体验着。
母子一体性在沙盘中的特征是喂养或滋养等象征性主题。当我们看到沙盘中这样的主题时,可能意味着来访者原始的心灵正被滋养着。与实际年龄无关,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可能来访者的心灵犹如新生婴儿般退回发展之初,他在沙盘中进入到一个完全滋养与支持性的时空。
诺伊曼认为,儿童自然的吸收与排泄的消化过程就如同是创造与转化的过程。儿童的优势在于,他们每天都在发生创造与转化。转化阶段的早期,自我对现实的控制开始瓦解,来访者会产生悲伤、焦虑,如同婴儿发现自己的整个世界受到威胁一样。
在沙盘中,任意阶段的改变与转化带来的心灵内部压力都可能导致饥饿、吞噬等象征性内容的出现。在沙盘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吞噬性的危险,比如危险的鲨鱼或怪物出现。同样的,带有许多吞噬性吸盘的爪子的章鱼,也代表着这类威胁。在区分吞噬性吞咽与喂养滋养主题时,我们需要仔细考察所使用的沙具,以及作品中的情感。
早期心理发展的第二阶段:
与父母的分离
儿童接近一岁时,其心灵开始与母亲的心灵分离,诺伊曼把这个阶段称作“与父母的分离”,卡尔夫则称之为“与母亲建立关系”。
这时,儿童的觉察开始转向外部世界,渴望探索与学习。孩子的心灵不再包裹在母亲的心灵之中,他们的心灵的开始把世界分化为两极。起初,这种对立是简单的好与坏,后来,随着孩子变得更加成熟,这种对立变得复杂,不只是非黑即白。
“
早期发展阶段中的女性能量、男性能量
从荣格分析心理学来看,孩子的早期经历处在女性能量中。诺伊曼、卡尔夫把心灵的这一维度叫做“母系的”,其特点是:混沌无序、黑暗、未知,以感觉为导向,是潜意识的领域范围。
随着自我的发展,进化出男性能量,其特点是:清晰明确、界限分明、理性和有意识的觉察。
对整体女性能量的打破开启了男性能量的产生。这种搅扰要么是积极的,要么是消极的。诺伊曼认为,孩子能够区分它们,并且把积极的体验归因于好妈妈,把消极的体验归因于坏妈妈。随着后来自我的发展,男性能量聚焦起来和变得清晰。但是,在母子关系中,所有的体验都被认为来自母亲。
“
沙盘游戏中的与父母分离
在这个阶段,新浮现的心灵成长在沙盘里以成对的沙具出现。沙具可能是成群的一对一对,仿佛在引起对他们到来的关注。比如,路径以两种颜色交替排布。象征性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但这个阶段的心灵成长主题就是:新出现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新的心理产物开始涌现和得到承认——在咨询师的见证下,这些产物的内容与存在得到确认。
在这个阶段,可能呈现出新生与成长的对立面——死亡与丧失。创伤与丧失可能会以邪恶的、抛弃子女的母亲和巫女的形式呈现出来。不管怎样,阴暗面的出现代表着对它的承认。虽然可能伴随着深深的悲伤,但是,通过对阴暗面的认可,这些内容都成为成长与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 |
早期心理发展的第三阶段:
趋中性
在充满爱与安全的环境下,三岁左右孩子的心灵会开始经历一个中心化的自然过程。通过母子一体性关系,孩子心灵的整合性火花被点燃,激发着他自性的出现。诺伊曼把这个阶段称作“趋中性”,卡尔夫则称作“自性的群集”。
随着这一里程碑式的发展,儿童的心灵脱离母亲的心灵,进入到自主整合和自性原型指引的阶段中。儿童会经历深刻的中心化内在体验,并在主观上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当然,在这个年龄段,儿童还没有形成反思自身经历的自我结构,他们对自性的主观体验是笼统的。
“
沙盘游戏中的与父母分离
在沙盘游戏中,心理前自我阶段的发展顶点就是自性的群集。新涌现的心理品质已被充分接纳、滋养和认可,并在这个阶段被带入到心灵的核心之中。对于因为早期创伤而损害了自性群集的个体,沙盘游戏中自性的中心化可以恢复其生命的内在秩序。随着自性的中心化,来访者会放下一切对生命归属与目标的疑虑。尽管这并不意味着个体彻底开悟,但这唤醒了个体对心灵中心、核心与目标的深刻觉察,这个过程可能会被原型化地体验为神灵的永恒存在。对自性更加有意识的觉察发展,依赖于个体对自我与自性之间关系的持续关注。
在沙盘游戏中,自性展现并不遵循特定形式,但是,鉴于自性作为中心的原型特征,它经常会以曼陀罗的形式出现。但是,并非所有曼陀罗都代表自性,也并非所有自性都以曼陀罗为呈现形式。卡尔夫说认为,沙盘中自性的呈现主要由其神圣的能量来体现。
我认为,没有必要一定说什么“是”或“不是”自性的呈现。毕竟,沙盘中的所有内容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自性的反映。由于自性是一切的源头,当来访者开始恢复与重整自己心灵的秩序时,即使是最严重的创伤与失调,也是被自性容纳、把控着的。带着这样的觉察来抱持沙盘游戏作品,是一种更加尊重来访者与沙盘游戏疗法本身的态度。如果沙盘中呈现出来的内容是神圣的,那它就是神圣的;如果不是神圣的氛围,那也是合理的内容,它也依然以自性为源头。
卡尔夫授课时所用的个案里展示了大量的自性群集,我们不知道这是她特意挑选的,或者是她的个人特质容易吸引某一类来访者。我和我的同事的经验是,尽管沙盘中常常触及自性,但是自性的群集并不常见。尽管如此,疗愈与转化还是在发生。对此,我会在关于《宇宙树》神话的讨论中进行阐述。
![]() |
(北欧神话宇宙树)
“
自我的发展:意识功能的形成
诺伊曼认为,当孩子还处于与好母亲同为一体的时候,自我就在开始形成。慢慢地,自我成为了诺伊曼所说的“自我-自性”轴的一极。趋中性不仅为自性的中心化提供了可能,也为作为意识中心的自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
在你的沙盘游戏咨询实践中
有哪些你喜欢和认为重要的
理论、概念?
哪些你想要感谢的学者?
哪些令人振奋的的理论学习体验?
……
说来听听吧!
(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
(本文选自《沙盘游戏疗法手册》,Barbara A. Turner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文字略有删减。转载请注明出处及转自微信公众号: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