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人类学暑期班:方法论与争议
怀民 / 著
我和小阿有幸参加哥廷根大学7月举办的『宗教与亚洲城市空间暑期班』。一共三个学院合办而成,跨学科的氛围非常轻松开放,又不失深度。讨论的深度是如何保障的?这个班上的同学中高手林立,大部分是已经完成MPhil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人类学家。我和小阿彼此感慨,我们两个历史入门的人被人类学高手包围。他们的研究范围不仅限于印度,包括印尼、尼泊尔、中国等亚洲地区,甚至还有在美国的柬埔寨裔佛教。
即便如此,研究其他地区的人也能为我们两位南亚硕士生开辟新天地:我们学到了不少新研究方法,也接触到了人类学者独到的观点与视角。比如说我研究的印度北部的Muharram游行(纪念先知默罕默德家庭成员在权利纷争中牺牲的故事)遇到过一个困惑:如果人类学研究方法尊重每个参与者对于一项仪式的看法,那么如何在文章中调和两种对立的看法?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当今Muharram主要被什叶派纪念,但在南亚18到19世纪曾有许多印度教徒和逊尼派教徒参与。二十世纪以来,许多南亚什叶派一些希望摒弃其他宗教影响和“民俗”的做法(比如男子在游行中主动划伤自己,以体验默罕默德家庭成员的痛苦),把游行“净化”成“纯粹的”什叶派仪式(即没有划伤流血,而只是拍打胸脯)。和另一位研究菲律宾天主教游行的菲律宾学者兼学霸马克认为,这种“净化”的诉求主要来自精英,我们作为学者不应该单从他们的视角出发。精英本身就有更大的话语权,我们学者应该了解那些无法用同样语言表达的仪式参与者们。我的第二个困惑是和信徒交流产生的——相对主义会不会把仪式希望表达的宗教意义抹杀?如果每个仪式都能被接受,那『到底哪个才是正统』的问题不就无法回答了?马克研究过『民间』和『正统』的天主教,他不觉得学者研究民间的方法会被相对主义裹挟。学者能形成一个媒介,给多种仪式参与者(“正统”或“非正统”)传递彼此的宗教意义。
当然,新颖的研究方法仍然是会引发争议的。暑期班一共五天的会,每天都有教授主持会议内容,会后大家分组讨论。我为了消化会议内容和分组讨论,每次都记好多笔记,加起来差不多记了23面A4纸。我小组里的其他大牛们没有我记的这么多。多产的人类学家Michael Herzfeld的会议presentation中主要讲了他最近感兴趣的practical piety(实用性虔诚)议题。他举例有泰国、意大利和希腊的几种宗教信徒的实践性虔诚表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会偏离正统人士对于宗教的定义,让自己在生活的小事里、在道德上开小差。比如天主教徒通过忏悔得到赦免,得以下次继续commit sin的机会(详见他2015年的文章Practical Piety: Intimate Devotions in Urban Space)。我和马克听完这场讲座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喂,那天主教的信仰真的就能被放得这么low了吗?” 不是原话,但你明白我的意思。几天下来里最有宗教意义的内容当属我们系的人类学这Radhika教授放映的印地语纪录片《Hamara Desh Chalo(来我的故乡吧)》,看到最后不少人感动之至,内涵完全足以另写一篇影评。
其中一位莱比锡大学教授乌苏拉•饶(Ursula Rao)星期二上午的讲座给我的印象比较深,也在会场上引发了争议。她是一位资深人类学家,田野研究主要基于印度中部二线城市博帕尔。
她提出印度有三种印度教寺庙模式以及与受众的互动范式:
1)“非正式的宗教地点”(没有建筑维护、同样被路人朝拜的石像);路人皆可参拜,形成一种非正式的“参拜之交”社群;
2)在伊斯兰老社区备受宗族争议的寺庙,在分治之后所占的宗教空间越扩越大,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双方的角力谈判后被重新归置(详见Ursula Rao《Partition in Contemporary Struggles over Religious Spaces in Bhopal》一文);这些和印度越来越政治化的宗教空间过程紧密相连;
3)有宣传国族身份意识和迪斯尼旅游化的倾向的大寺庙,如德里的Akshardam。越大的寺庙感官刺激越少,越像一个博物馆,适合带小朋友接受『国民教育』。
Rao老师的田野例子比较有限,但我觉得这种分类也有意思。而在场的很多印度学生都在提问中表达了对这种模型的不满和批判。一点认为这种模式忽略了各类空间的交互、交融、交流过程。一点是认为用“迪斯尼化”的贬义词,是谁把Akshardam看作迪斯尼?当地人真的有这样的类比吗?还是一种西方人类学家的投射?Rao老师回答也很镇静自若,很有风范。同学们的观点也各异,有的外国同学认为印度学生不应该持有一种“你真的了解我的国家吗?”的小家子气。
这是一段我和小阿在周三会议上传纸条时的一些感言,来为这篇方法论小文做一个比较乐观的小结——
小阿:“人类学讲究‘猎奇’,我觉得一方面如果感到‘奇’,一定是研究者带着自己的情境在研究,另一方面如果能试图去理解‘奇’是从何而来,就不会惊讶。我觉得人类学必须借助于历史学才能深入。”
我:“但(如果人类学)又要结合大主题,历史和local就会失声。”
小阿:“我觉得小情境恰好是历史很好的切入点,人们现在是怎么生活的,就是研究他们怎么走到现在的切入点。大历史成为小历史的背景。”
小阿继续感慨中国学者在国际界发声有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境:中国学者对方法产生质疑时,强调要结合历史变迁、场景、环境来看,国际学者不能理解中国学者是在批判研究方法,反而会说这是中国学者对于不舒服的历史的defense。
我回复:“很多时候文革、大饥荒等历史事件并没有inform人类学界,一方面是历史地雷多(没有共识),另一方面也是方法问题(问的问题不对)。”(Erik Mueggler研究的彝族文革回忆《The Age of Wild Ghosts》是特例。)
“另一个问题是性别研究(gender)——性别历史就没有inform widely across anthropology,那么假设都可能基于男性中心主义或者state-centric的历史。Subaltern无法用大叙事解释或者讲述自己的遭遇,所以privileging subaltern的同时往往就会失去传统所认为的‘深度’。”
小阿:“只要开始有,就会慢慢有人在批判男性中心主义在人类学历史的地位,就会有变化……希望历史人类学能有所突破。”
扫码关注南亚胡同
我和小阿有幸参加哥廷根大学7月举办的『宗教与亚洲城市空间暑期班』。一共三个学院合办而成,跨学科的氛围非常轻松开放,又不失深度。讨论的深度是如何保障的?这个班上的同学中高手林立,大部分是已经完成MPhil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人类学家。我和小阿彼此感慨,我们两个历史入门的人被人类学高手包围。他们的研究范围不仅限于印度,包括印尼、尼泊尔、中国等亚洲地区,甚至还有在美国的柬埔寨裔佛教。
![]() |
会后合影 |
即便如此,研究其他地区的人也能为我们两位南亚硕士生开辟新天地:我们学到了不少新研究方法,也接触到了人类学者独到的观点与视角。比如说我研究的印度北部的Muharram游行(纪念先知默罕默德家庭成员在权利纷争中牺牲的故事)遇到过一个困惑:如果人类学研究方法尊重每个参与者对于一项仪式的看法,那么如何在文章中调和两种对立的看法?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当今Muharram主要被什叶派纪念,但在南亚18到19世纪曾有许多印度教徒和逊尼派教徒参与。二十世纪以来,许多南亚什叶派一些希望摒弃其他宗教影响和“民俗”的做法(比如男子在游行中主动划伤自己,以体验默罕默德家庭成员的痛苦),把游行“净化”成“纯粹的”什叶派仪式(即没有划伤流血,而只是拍打胸脯)。和另一位研究菲律宾天主教游行的菲律宾学者兼学霸马克认为,这种“净化”的诉求主要来自精英,我们作为学者不应该单从他们的视角出发。精英本身就有更大的话语权,我们学者应该了解那些无法用同样语言表达的仪式参与者们。我的第二个困惑是和信徒交流产生的——相对主义会不会把仪式希望表达的宗教意义抹杀?如果每个仪式都能被接受,那『到底哪个才是正统』的问题不就无法回答了?马克研究过『民间』和『正统』的天主教,他不觉得学者研究民间的方法会被相对主义裹挟。学者能形成一个媒介,给多种仪式参与者(“正统”或“非正统”)传递彼此的宗教意义。
当然,新颖的研究方法仍然是会引发争议的。暑期班一共五天的会,每天都有教授主持会议内容,会后大家分组讨论。我为了消化会议内容和分组讨论,每次都记好多笔记,加起来差不多记了23面A4纸。我小组里的其他大牛们没有我记的这么多。多产的人类学家Michael Herzfeld的会议presentation中主要讲了他最近感兴趣的practical piety(实用性虔诚)议题。他举例有泰国、意大利和希腊的几种宗教信徒的实践性虔诚表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会偏离正统人士对于宗教的定义,让自己在生活的小事里、在道德上开小差。比如天主教徒通过忏悔得到赦免,得以下次继续commit sin的机会(详见他2015年的文章Practical Piety: Intimate Devotions in Urban Space)。我和马克听完这场讲座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喂,那天主教的信仰真的就能被放得这么low了吗?” 不是原话,但你明白我的意思。几天下来里最有宗教意义的内容当属我们系的人类学这Radhika教授放映的印地语纪录片《Hamara Desh Chalo(来我的故乡吧)》,看到最后不少人感动之至,内涵完全足以另写一篇影评。
其中一位莱比锡大学教授乌苏拉•饶(Ursula Rao)星期二上午的讲座给我的印象比较深,也在会场上引发了争议。她是一位资深人类学家,田野研究主要基于印度中部二线城市博帕尔。
![]() |
Ursula Rao。怀民于会场拍摄 |
她提出印度有三种印度教寺庙模式以及与受众的互动范式:
1)“非正式的宗教地点”(没有建筑维护、同样被路人朝拜的石像);路人皆可参拜,形成一种非正式的“参拜之交”社群;
2)在伊斯兰老社区备受宗族争议的寺庙,在分治之后所占的宗教空间越扩越大,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双方的角力谈判后被重新归置(详见Ursula Rao《Partition in Contemporary Struggles over Religious Spaces in Bhopal》一文);这些和印度越来越政治化的宗教空间过程紧密相连;
3)有宣传国族身份意识和迪斯尼旅游化的倾向的大寺庙,如德里的Akshardam。越大的寺庙感官刺激越少,越像一个博物馆,适合带小朋友接受『国民教育』。
![]() |
于德里东部 安检极其严格、内部不准拍摄的Akshardham |
Rao老师的田野例子比较有限,但我觉得这种分类也有意思。而在场的很多印度学生都在提问中表达了对这种模型的不满和批判。一点认为这种模式忽略了各类空间的交互、交融、交流过程。一点是认为用“迪斯尼化”的贬义词,是谁把Akshardam看作迪斯尼?当地人真的有这样的类比吗?还是一种西方人类学家的投射?Rao老师回答也很镇静自若,很有风范。同学们的观点也各异,有的外国同学认为印度学生不应该持有一种“你真的了解我的国家吗?”的小家子气。
这是一段我和小阿在周三会议上传纸条时的一些感言,来为这篇方法论小文做一个比较乐观的小结——
小阿:“人类学讲究‘猎奇’,我觉得一方面如果感到‘奇’,一定是研究者带着自己的情境在研究,另一方面如果能试图去理解‘奇’是从何而来,就不会惊讶。我觉得人类学必须借助于历史学才能深入。”
我:“但(如果人类学)又要结合大主题,历史和local就会失声。”
小阿:“我觉得小情境恰好是历史很好的切入点,人们现在是怎么生活的,就是研究他们怎么走到现在的切入点。大历史成为小历史的背景。”
小阿继续感慨中国学者在国际界发声有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境:中国学者对方法产生质疑时,强调要结合历史变迁、场景、环境来看,国际学者不能理解中国学者是在批判研究方法,反而会说这是中国学者对于不舒服的历史的defense。
我回复:“很多时候文革、大饥荒等历史事件并没有inform人类学界,一方面是历史地雷多(没有共识),另一方面也是方法问题(问的问题不对)。”(Erik Mueggler研究的彝族文革回忆《The Age of Wild Ghosts》是特例。)
“另一个问题是性别研究(gender)——性别历史就没有inform widely across anthropology,那么假设都可能基于男性中心主义或者state-centric的历史。Subaltern无法用大叙事解释或者讲述自己的遭遇,所以privileging subaltern的同时往往就会失去传统所认为的‘深度’。”
小阿:“只要开始有,就会慢慢有人在批判男性中心主义在人类学历史的地位,就会有变化……希望历史人类学能有所突破。”
扫码关注南亚胡同
![]() |
-
Miss 德小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4 14:07:59
-
鬼灯&小罐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10 20:28:5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05 21:46:34
-
小书斋主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8 16:11:04
-
大欣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25 04:46:38
-
doxosoph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10 09:38:37
-
虎兔188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10 08:31:37
-
问津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09 13:53:38
-
MammothStepp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01 11: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