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读书笔记2】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 |
前不久过生日时,有位爱看书的同学想送我一本书当作生日礼物,思来想去不知送什么书才合我的口味,于是只好来问我。而我觉得自己太过正经,虽然和《装在套子里的人》里的别里科夫相比已随性许多,但离听懂玩笑、会开玩笑、甚至成为有点幽默的人还有千万里的距离。于是说想要一本冷笑话书。好在同学后来也嫌弃我这没品位的爱好,有品位的选择了贾平凹。不然我真是买不到后悔药了。
因为我想到:现在我们的阅读目的正变得越来越功利化,纯粹的去看看作者笔下的故事并思考其中内涵的时间和行为正变得很稀缺。比如:我们想升职,于是我们买了许多成功学的书;想去旅游,于是我们买了旅行攻略书;想有点幽默,于是……想买笑话书。可是如果看笑话书就能学会幽默的话,为什么我们听了那么多道理人生却还是会受挫?
想要成功,就要看看身边优秀的人是如何做人做事;想去旅游,就张嘴问问朋友和当地人的建议;想懂得幽默就要多和有趣幽默的人相处……耳濡目染、细心观察,才能找到自己的成功、旅行和幽默。
王小波就是一个浑身充满幽默细胞的人。在《我的精神家园》一书中他说:“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我觉得黑色幽默是我的气质,是天生的。”他的幽默倒不是说些不合时宜笑话的低级趣味,而是把苦事写成乐事让你禁不住发笑,却还会回过头来多读几遍思考一下的高级趣味,充满了苦笑和讽刺的味道。写下这几句话时,我很想举个例子告诉你这样的幽默到底是怎样的,可是我发现我找不到某句很直接的话来告诉你,因为王小波的幽默贯穿了他的每个文字和句子,不是哪是某一句话就能体现的。一句话的笑话也许就是大张伟和薛之谦那样的吧。
王小波的理科思维让他的生活充满了“热力学”“统计学”“几何学”和“逻辑学”等理科分析逻辑和工具。当演唱会的闹得快炸时,他依然认为明星崇拜的病根不在明星身上,而是在追星族的身上;当电视里正播放歌曲MV时,他观察的是画面是否与歌词相匹配,而不是这个明星的脸蛋是否好看;当他看到厕所门上写着“保护环境”“禁止核武器”的话时,还能思考到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比呼吁更大的勇气和努力。假设我看到这样一个文化园地,还能克制自己不写上一句“世界和平”就是万幸了。
![]() |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从米兰·昆德拉的“媚雅”谈到张爱玲的“幽闭小说”;从Internet谈到电影电视剧;又从国外的衣食住行谈到尊严。他说:“我的小说的真正主题,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所以他关心单园小区里的垃圾堆放;认为农民工成堆的挤在火车厕所里没有尊严;鼓励女性勇敢地寻求她所要的一切;探寻同性恋的现实生活与伦理问题。
如果你要说是因为他穷,所以他看到的是火车的拥挤不是飞机的有序,接触的是下层的农民工而不是有钱的大老板,所以才能观察到这些生存信息,那我也无话可说。因为他确实是个拿稿费的穷作家,而且单元门口的垃圾堆还能倒出鱼头鸭头和鸡肠子。但他说:“我出国留学时只是个穷学生”、“我自己没有读过大学的中文系,所以孤陋寡闻。”他直率地承认自己傻过,又毫不避讳地谈性。真诚和直率让他的文字扎根于中国土地,围绕人,写成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思考了许多社会问题。他触摸文学与艺术的高度,脚却站在厚实的中国大地。
![]() |
在这本《我的精神家园》的序言中他是这样解释这本书的由来的:“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我的文笔和幽默能力有限,写不全王小波的为人,更写不完他所有的好。但我选择了开始,很可能没达到什么期望,但我总算写成了一些我对他的尊敬与喜欢,所以有了这篇文章——为我自己。也希望你能喜欢他,或这些文字。
王小波总喜欢写故事。从一只猪传种的故事写到人生可以选择有趣;从爱好逻辑学和数学写到对研究学问这件事和研究学问的人有兴趣之间的差别。
我从收礼物的故事写到了王小波的人和作品。你发现了吗?
![]() |
点击一下:原文在这里
微信公众号:谢慢的自在独行(freexieman)
微博:@慢慢丢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