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闲谈肖邦与钢琴
与一位朋友时不时会聊起音乐,尤其是肖邦。他对古典音乐了解很多,尤其喜欢肖邦,一开始和我聊起时便是肖邦。他本身倒不弹钢琴,而是拉小提琴。有不少问题,可以问他,而他也很乐意推荐一些他喜欢的演奏者和演绎版本。但虽然不弹钢琴,他却是有一位妹妹是在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在很短时间内,以钢琴专业取得了博士学位,他的这位妹妹擅长的便是演奏肖邦,其次再是李斯特和拉赫玛尼诺夫。他有时便会去他妹妹那听听她弹奏的肖邦,也听听她讲解肖邦。
他妹妹从柴院毕业后,回来后在上音进行一些辅导和讲解,过了一段时间后则转去韩国教学了。他妹妹对于学生的吐槽绵延不绝,在国内时尤其。她对学生的评价十分不留情面,吐槽的点有时会让人觉得甚至是在作弄人。国内时让学生崩溃的事情已经不是一次两次,最近在韩国上课时便让一个女生哭了两回。她让那位女生回去练习肖邦练习曲op10 no.2一个星期后便上课,上课让那位女生弹了一遍后就开始吐槽,“你是怎么考上大学的。”“怎么回事,手指打结了吗?”“看见指法没有,你在干嘛?”“半音阶是真一点都不懂吗?”那位女生直接被她当场说哭了,再不上她的课而换了另一位老师。然而这还没完,当这位女生在其他老师处练习了两个星期,然后再鼓起勇气换回她的课时,还是同样的肖练op10 no.2,历史还是原封不动地重演。而当她和我那位朋友聊起这件事时,却是纯当趣事的态度,哈哈大笑而过。
不过她的话虽然很直接以至不近人情,但在钢琴演奏的艺术上她却是有底气做出那些评价的,她的经历也是让她做出如此评价的原因。韩国的古典音乐教育程度比中国发达,她在国内讲解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时,只讲第一乐章便无以继续讲下去,而在韩国则可以讲解到第三乐章。肖一的开头其实便是一座大山,很多人在此处便止步了。肖一的开头是一段不短的乐队部分引入,然后才是钢琴部分。在这开头的乐队时间里,钢琴演奏者必须集中注意乐队的推进情况以及速度变换,做好准备开始钢琴的部分。肖一的钢琴部分开头尤其重要,必须弹出肖邦的感觉来,尤其开头那几个音,乃是整部协奏曲真正的开始。于是她在国内或韩国上课时经常作弄学生的问题就是,“来来来,我们班有多少人会弹肖邦呀?就弹开头那三个音,弹好了我请你吃饭。”此时沉默一片的教室内飘荡的画外音该是“你们对力量一无所知。”
不过,这几个音的关键也的确在于力量,肖邦应该出现的声音应该是辉煌圆润且坚定的声音,尤其在肖一这部融入了思乡,愤怒,激情,失望,忧伤但又有些希望,似乎能看见光明的作品里应该表现出来这几个特点。但多数人弹时,只表现出的是坚定到固执的一面,因为并不是力度越大越迅猛,就是越坚定。很多人弹时即有如此误区,如此的琴声坚定锐利,却如一个个锥子般刺向听众,而这并不肖邦。于是在她的理解中,该是瞬间爆发力量让音锤快速地触弦然后余音完成下面的事情,这样处理的音色便不会死,而会很圆润很有活力。所以在准备时,她指出应该把手指紧贴琴键,然后把全身的力气都用上,突然地按下琴键再立刻收回。尽量减少音锤和弦之间接触的时间,这样才是弹奏肖一钢琴开头部分几个音的正确方法。但在这样的弹奏要求下,之前还能通过砸琴表现出坚定的学生,却是连正常的响度都达不到了,因为力量完全不够。而她在长久的练习中,手部的力量,从她可以中指与食指夹住勺子掰弯中可见一斑。
她上课时那一贯刻薄的画风,只是在面对从事或准备走上音乐的人时才会出现,对于其他一般的爱好者却是十分的宽容。她也说过这样的一番话,“音乐是需要天赋的,没有的话,趁早离开反而是值得庆幸的。”她大约也是在一路上,看见太多停在某个阶段,便再难有进展的人。特别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在完成了基本的学习后,便可以申请学位的毕业评定,最快的人在一年半便可以拿到博士学位。然而在那里本科,研究生,博士和学习的时间是没有关系的,而是水平的鉴定,如果水平达到了那个标准,拿到各个学位却是自然而然的。但那里因为没有达到标准而迟迟不能毕业的人,也是大有人在,五年,七年乃至十年也是有的。所以她能在两年便毕业,速度是很快的。音乐的艺术到了那个层次,技术已经不是最值得关注的点,而是要有自己的体悟。就如肖邦而言,琴谱上那一个个音符接下去,却只标注了寥寥无几的表情符号,而每个音的声音,速度的升降把握,都需要弹奏者自己用自己领悟的,去组织成让人信服的整体。如何弹出肖邦的感觉,如何表达肖邦作品中细微变幻的情感,却是追逐的作品的神韵了,此时没有天赋的话,便是咫尺天涯。她日常对学生的刻薄,这么看来,却是仁慈了,毕竟现在让她最犹豫的,便是她自己的天赋。
他妹妹从柴院毕业后,回来后在上音进行一些辅导和讲解,过了一段时间后则转去韩国教学了。他妹妹对于学生的吐槽绵延不绝,在国内时尤其。她对学生的评价十分不留情面,吐槽的点有时会让人觉得甚至是在作弄人。国内时让学生崩溃的事情已经不是一次两次,最近在韩国上课时便让一个女生哭了两回。她让那位女生回去练习肖邦练习曲op10 no.2一个星期后便上课,上课让那位女生弹了一遍后就开始吐槽,“你是怎么考上大学的。”“怎么回事,手指打结了吗?”“看见指法没有,你在干嘛?”“半音阶是真一点都不懂吗?”那位女生直接被她当场说哭了,再不上她的课而换了另一位老师。然而这还没完,当这位女生在其他老师处练习了两个星期,然后再鼓起勇气换回她的课时,还是同样的肖练op10 no.2,历史还是原封不动地重演。而当她和我那位朋友聊起这件事时,却是纯当趣事的态度,哈哈大笑而过。
不过她的话虽然很直接以至不近人情,但在钢琴演奏的艺术上她却是有底气做出那些评价的,她的经历也是让她做出如此评价的原因。韩国的古典音乐教育程度比中国发达,她在国内讲解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时,只讲第一乐章便无以继续讲下去,而在韩国则可以讲解到第三乐章。肖一的开头其实便是一座大山,很多人在此处便止步了。肖一的开头是一段不短的乐队部分引入,然后才是钢琴部分。在这开头的乐队时间里,钢琴演奏者必须集中注意乐队的推进情况以及速度变换,做好准备开始钢琴的部分。肖一的钢琴部分开头尤其重要,必须弹出肖邦的感觉来,尤其开头那几个音,乃是整部协奏曲真正的开始。于是她在国内或韩国上课时经常作弄学生的问题就是,“来来来,我们班有多少人会弹肖邦呀?就弹开头那三个音,弹好了我请你吃饭。”此时沉默一片的教室内飘荡的画外音该是“你们对力量一无所知。”
不过,这几个音的关键也的确在于力量,肖邦应该出现的声音应该是辉煌圆润且坚定的声音,尤其在肖一这部融入了思乡,愤怒,激情,失望,忧伤但又有些希望,似乎能看见光明的作品里应该表现出来这几个特点。但多数人弹时,只表现出的是坚定到固执的一面,因为并不是力度越大越迅猛,就是越坚定。很多人弹时即有如此误区,如此的琴声坚定锐利,却如一个个锥子般刺向听众,而这并不肖邦。于是在她的理解中,该是瞬间爆发力量让音锤快速地触弦然后余音完成下面的事情,这样处理的音色便不会死,而会很圆润很有活力。所以在准备时,她指出应该把手指紧贴琴键,然后把全身的力气都用上,突然地按下琴键再立刻收回。尽量减少音锤和弦之间接触的时间,这样才是弹奏肖一钢琴开头部分几个音的正确方法。但在这样的弹奏要求下,之前还能通过砸琴表现出坚定的学生,却是连正常的响度都达不到了,因为力量完全不够。而她在长久的练习中,手部的力量,从她可以中指与食指夹住勺子掰弯中可见一斑。
她上课时那一贯刻薄的画风,只是在面对从事或准备走上音乐的人时才会出现,对于其他一般的爱好者却是十分的宽容。她也说过这样的一番话,“音乐是需要天赋的,没有的话,趁早离开反而是值得庆幸的。”她大约也是在一路上,看见太多停在某个阶段,便再难有进展的人。特别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在完成了基本的学习后,便可以申请学位的毕业评定,最快的人在一年半便可以拿到博士学位。然而在那里本科,研究生,博士和学习的时间是没有关系的,而是水平的鉴定,如果水平达到了那个标准,拿到各个学位却是自然而然的。但那里因为没有达到标准而迟迟不能毕业的人,也是大有人在,五年,七年乃至十年也是有的。所以她能在两年便毕业,速度是很快的。音乐的艺术到了那个层次,技术已经不是最值得关注的点,而是要有自己的体悟。就如肖邦而言,琴谱上那一个个音符接下去,却只标注了寥寥无几的表情符号,而每个音的声音,速度的升降把握,都需要弹奏者自己用自己领悟的,去组织成让人信服的整体。如何弹出肖邦的感觉,如何表达肖邦作品中细微变幻的情感,却是追逐的作品的神韵了,此时没有天赋的话,便是咫尺天涯。她日常对学生的刻薄,这么看来,却是仁慈了,毕竟现在让她最犹豫的,便是她自己的天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