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us《鼠疫》
Camus 1913-1960
The Myth of Sisyphus :“There is only one really serious philosophical question, and that is suicide”在《西西弗神话》中有一广为熟知的句子。(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
“妈妈今天死了,也许是昨天,我肯定不了。”《局外人》的开篇也被视为加缪哲学思想的文学表达。
“鼠疫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过就是生活罢了。”这场记录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抗争。《鼠疫》当中我很喜欢的部分。
"要熟悉一座城市,也许最简单的途径是了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如何工作,如何相爱和死亡。"生存哲学总是不惧把死亡挂在嘴边,上述所列无一例外地把加缪哲学和死亡紧紧联结在一起。好像在面对死亡这种极端的事件时,人们的表现会透出一种生命本质的力量。
“晚上出门的人常常脚下踩到嘎吱作响,还带着暖劲儿的圆滚滚的尸体。就像承载我们房屋的地面正在净化自己的体液,把体内形成的脓疮和脓液抛到体表一样。”这是一段用来描述鼠疫刚刚爆发的场景,人们还并没有意识和预料到,满街的死老鼠带来了一场波及每个人的灾难。老鼠圆滚滚的身体给人一种可爱而又恶心的感觉,特别虐心,让人心里痒痒得难受。脓疮和脓液的形容和鼠疫发作在人身上的状态是一种很好的映衬。
塔鲁说“我认为,我所在的这个社会是依赖于死刑的,如果我想反对这个社会,就要反抗谋杀。这就是我的信仰。”小说中的塔鲁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作者思想的理想化人物。加缪反对任何形式对生命剥夺,他反抗一切的暴力和不公,特别是后期对共产主义的批判。在他看来,个人的牺牲建立在一种理想意义的设定和追求之上,然而这种意义的设定是虚构的,无据可查。一旦我们给予世界一种意义,给它一种合法性,便会产生一种后果,即对当下生命形成否定,随处可见在“好”的意图中仍然会有恶的结果。我们都是帮凶,一种间接的杀手,即使怀着世界上最好的愿望。“在这个世界里,如果不冒死亡的奉献,我们甚至不能摆出一个姿态。”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加缪认为荒谬才是生活的本质(荒谬就是无意义),因为生命本身大于以死亡为代价朝向理想的行为。小说中有一段具有类似含义的表达:“每个人都简单而低调。没有回忆,没有希望,他们只为眼下生活。实际上,此时此刻对他们而言就是一切。”而关于对不公正的反抗,小说中也有相应的表达: “愚昧无知是人世间罪恶的根源,如果缺乏认知,好心能造成和恶意同样大的危害。总体而言,人类的善是多于恶的,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人类或多或少是愚昧的,这就是我们称为恶习和美德的东西。最不可救药的恶习是一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因此认为自己有权利杀戮的愚昧。”
“每个人身上都有鼠疫,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对鼠疫免疫的。我们必须不断地约束自己,以免一时不慎呼气到别人脸上,感染了别人。只有细菌是自然存在。至于其他的——健康,正直,纯洁,你可以随意列举——是一种不能松懈的意志的作用。”在这种被包裹的状态下,我们必须要坚持反抗,因为如果不反抗,便只有自杀。而哲学就是在研究和探讨我们为什么不能自杀,我们该如何反抗。至于如何去反抗这钟冷暴力,以及加缪所倡导的自然状态是否就是最好的选择?我还并不知道,但是这种无意义的行为的确经常发生在我的生活中。只是我的生活中,而且是经常。
“这个没有爱情的世界就像死掉的世界,总有一天,当一个人厌倦了牢狱、工作和勇气时,就会渴望起另一个人的面容、关切和挚爱的心灵。”这句并不是什么微言大义,只是想借此说明,最近这种渴望已经对我不再构成威胁。
“无疑我们的爱情还留存在那里,只是没了用处;它成了我们内心里一种难以消除的惰性,就像被判刑定罪一样不能改变。爱情变成了没有未来的耐心而执拗的等待,就像城里各个地方的食品店前排起来的长长的队列。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同样的顺从和忍耐,不知疲倦且不存幻想。”顺从和忍耐,面对爱情,我多数都是这种体会,不知疲倦,但顺从忍耐和不知疲倦则全来自己幻想。
“总之,如果想对遭遇离散的市民们的心情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就必须再次回顾一下这座没有树木、落满尘埃的小城里那些沉闷的傍晚,男男女女在夕阳的余晖下涌上每一条街道。这时在仍然沐浴着最后一抹阳光的露台上,我们听到的不是以往组成城市主题的汽车和马达声,而是脚步声和低沉的说话声形成的巨大嘈杂声。沉重的天空下,成千上万双鞋子在瘟疫的节拍中发出痛快的呻吟。这种无休止和令人窒息的践踏声逐渐充斥全城,一夜又一夜,忠实而忧郁地表达出一种盲目的顽固,最终取代了我们心中的爱情。”关于鼠疫的高潮时期的这段描写很有意思,但是称不上绝妙。
“枪声在城门旁回响,橡皮图章的敲击声决定着生死的节律,档案和火灾,恐慌和手续,都通往一场丑陋但经过登记的死亡。”
“如果你拒绝被打败,就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每次读到共鸣处,都有一种无法名状的渴望,希望能跳出作者原有的立义,开辟一个自己的所谓独到的视野。事实上伴随着这种渴望的还有一丝无法达到这种期望的预感。
决定阅读这本小说是因为想在上课(一堂关于加缪的哲学课)之前,对他有更多直观的感受。很久以前读过的《西西弗神话》和《局外人》都让我无法了解到作者真正之意图。王春明老师的课是夹在阅读《鼠疫》过程中的,这让我总算对加缪的认识增多了一些。
课前的《鼠疫》总是能让我联想到Hislop的《Island》(《岛》),一个被封闭的世界,一群受到疾病侵袭的人群。我陷入到那个被描述的世界里,从用词中体会着那个处境和人们的表情。这种阅读是愉悦的,也是纠缠的,因为那是一个并不清晰的世界,你完全没有意识到作者的目的,只是简单地随波逐流,最独特的感受就是难以自持。
课后,书中的每句话都变了味道,会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被老师所提到的加缪的哲学思见。这种明显被割裂的阅读失去了什么色彩还是得到了更深的解读,我全然不知。静心想来,这应当算是一种捷径,所获得的内容应该要比纯净的阅读多好几倍,但是这些内容却几乎是非己的。
在这里面对着太多太多的未知,有时候自己真的是好着急,但是如果不能尽可能慢下来,我想阅读就还不能算是一种私人活动。考虑这些形式化事情真是浪费精力。
读毕,好奇心驱使下发现,最后一次鼠疫大流行源自19世界的中国云南,传播至香港,一共造成了100万人死亡。2014年在甘肃玉门确证了一例鼠疫病例,当时老城区被隔离,只进不出。经调查,旱獭(即土拨鼠)是鼠疫病毒的主要携带者,这种动物主要生活在甘肃、青海,由于旱獭皮毛价格上涨,有很多不法分子仍会猎杀和贩卖旱獭,这成为鼠疫传播的重要隐患。
学习时光过得太快。
The Myth of Sisyphus :“There is only one really serious philosophical question, and that is suicide”在《西西弗神话》中有一广为熟知的句子。(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
“妈妈今天死了,也许是昨天,我肯定不了。”《局外人》的开篇也被视为加缪哲学思想的文学表达。
“鼠疫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过就是生活罢了。”这场记录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抗争。《鼠疫》当中我很喜欢的部分。
"要熟悉一座城市,也许最简单的途径是了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如何工作,如何相爱和死亡。"生存哲学总是不惧把死亡挂在嘴边,上述所列无一例外地把加缪哲学和死亡紧紧联结在一起。好像在面对死亡这种极端的事件时,人们的表现会透出一种生命本质的力量。
“晚上出门的人常常脚下踩到嘎吱作响,还带着暖劲儿的圆滚滚的尸体。就像承载我们房屋的地面正在净化自己的体液,把体内形成的脓疮和脓液抛到体表一样。”这是一段用来描述鼠疫刚刚爆发的场景,人们还并没有意识和预料到,满街的死老鼠带来了一场波及每个人的灾难。老鼠圆滚滚的身体给人一种可爱而又恶心的感觉,特别虐心,让人心里痒痒得难受。脓疮和脓液的形容和鼠疫发作在人身上的状态是一种很好的映衬。
塔鲁说“我认为,我所在的这个社会是依赖于死刑的,如果我想反对这个社会,就要反抗谋杀。这就是我的信仰。”小说中的塔鲁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作者思想的理想化人物。加缪反对任何形式对生命剥夺,他反抗一切的暴力和不公,特别是后期对共产主义的批判。在他看来,个人的牺牲建立在一种理想意义的设定和追求之上,然而这种意义的设定是虚构的,无据可查。一旦我们给予世界一种意义,给它一种合法性,便会产生一种后果,即对当下生命形成否定,随处可见在“好”的意图中仍然会有恶的结果。我们都是帮凶,一种间接的杀手,即使怀着世界上最好的愿望。“在这个世界里,如果不冒死亡的奉献,我们甚至不能摆出一个姿态。”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加缪认为荒谬才是生活的本质(荒谬就是无意义),因为生命本身大于以死亡为代价朝向理想的行为。小说中有一段具有类似含义的表达:“每个人都简单而低调。没有回忆,没有希望,他们只为眼下生活。实际上,此时此刻对他们而言就是一切。”而关于对不公正的反抗,小说中也有相应的表达: “愚昧无知是人世间罪恶的根源,如果缺乏认知,好心能造成和恶意同样大的危害。总体而言,人类的善是多于恶的,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人类或多或少是愚昧的,这就是我们称为恶习和美德的东西。最不可救药的恶习是一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因此认为自己有权利杀戮的愚昧。”
“每个人身上都有鼠疫,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对鼠疫免疫的。我们必须不断地约束自己,以免一时不慎呼气到别人脸上,感染了别人。只有细菌是自然存在。至于其他的——健康,正直,纯洁,你可以随意列举——是一种不能松懈的意志的作用。”在这种被包裹的状态下,我们必须要坚持反抗,因为如果不反抗,便只有自杀。而哲学就是在研究和探讨我们为什么不能自杀,我们该如何反抗。至于如何去反抗这钟冷暴力,以及加缪所倡导的自然状态是否就是最好的选择?我还并不知道,但是这种无意义的行为的确经常发生在我的生活中。只是我的生活中,而且是经常。
“这个没有爱情的世界就像死掉的世界,总有一天,当一个人厌倦了牢狱、工作和勇气时,就会渴望起另一个人的面容、关切和挚爱的心灵。”这句并不是什么微言大义,只是想借此说明,最近这种渴望已经对我不再构成威胁。
“无疑我们的爱情还留存在那里,只是没了用处;它成了我们内心里一种难以消除的惰性,就像被判刑定罪一样不能改变。爱情变成了没有未来的耐心而执拗的等待,就像城里各个地方的食品店前排起来的长长的队列。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同样的顺从和忍耐,不知疲倦且不存幻想。”顺从和忍耐,面对爱情,我多数都是这种体会,不知疲倦,但顺从忍耐和不知疲倦则全来自己幻想。
“总之,如果想对遭遇离散的市民们的心情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就必须再次回顾一下这座没有树木、落满尘埃的小城里那些沉闷的傍晚,男男女女在夕阳的余晖下涌上每一条街道。这时在仍然沐浴着最后一抹阳光的露台上,我们听到的不是以往组成城市主题的汽车和马达声,而是脚步声和低沉的说话声形成的巨大嘈杂声。沉重的天空下,成千上万双鞋子在瘟疫的节拍中发出痛快的呻吟。这种无休止和令人窒息的践踏声逐渐充斥全城,一夜又一夜,忠实而忧郁地表达出一种盲目的顽固,最终取代了我们心中的爱情。”关于鼠疫的高潮时期的这段描写很有意思,但是称不上绝妙。
“枪声在城门旁回响,橡皮图章的敲击声决定着生死的节律,档案和火灾,恐慌和手续,都通往一场丑陋但经过登记的死亡。”
“如果你拒绝被打败,就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每次读到共鸣处,都有一种无法名状的渴望,希望能跳出作者原有的立义,开辟一个自己的所谓独到的视野。事实上伴随着这种渴望的还有一丝无法达到这种期望的预感。
决定阅读这本小说是因为想在上课(一堂关于加缪的哲学课)之前,对他有更多直观的感受。很久以前读过的《西西弗神话》和《局外人》都让我无法了解到作者真正之意图。王春明老师的课是夹在阅读《鼠疫》过程中的,这让我总算对加缪的认识增多了一些。
课前的《鼠疫》总是能让我联想到Hislop的《Island》(《岛》),一个被封闭的世界,一群受到疾病侵袭的人群。我陷入到那个被描述的世界里,从用词中体会着那个处境和人们的表情。这种阅读是愉悦的,也是纠缠的,因为那是一个并不清晰的世界,你完全没有意识到作者的目的,只是简单地随波逐流,最独特的感受就是难以自持。
课后,书中的每句话都变了味道,会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被老师所提到的加缪的哲学思见。这种明显被割裂的阅读失去了什么色彩还是得到了更深的解读,我全然不知。静心想来,这应当算是一种捷径,所获得的内容应该要比纯净的阅读多好几倍,但是这些内容却几乎是非己的。
在这里面对着太多太多的未知,有时候自己真的是好着急,但是如果不能尽可能慢下来,我想阅读就还不能算是一种私人活动。考虑这些形式化事情真是浪费精力。
读毕,好奇心驱使下发现,最后一次鼠疫大流行源自19世界的中国云南,传播至香港,一共造成了100万人死亡。2014年在甘肃玉门确证了一例鼠疫病例,当时老城区被隔离,只进不出。经调查,旱獭(即土拨鼠)是鼠疫病毒的主要携带者,这种动物主要生活在甘肃、青海,由于旱獭皮毛价格上涨,有很多不法分子仍会猎杀和贩卖旱獭,这成为鼠疫传播的重要隐患。
学习时光过得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