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方姑娘在北方
北國歸來,我開始回憶那些瑣碎故事。
初到北國,那些交錯在城市上空的電線爬滿我的視野,汽車緩緩駛過低矮的屋子,我看見頹敗的屋牆和裸露在外的磚頭,生長在牆頭碎石間不知名的野草則招搖地在乾冷的秋風中搖曳。我好奇地趴在窗玻璃上四處張望,接機的師傅無意地說了句,“這是北四環”,傳說的京片子!
不知道是不是每個南方姑娘都和我一樣,總想去北國看看——看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當然,9月末10月初,既不會有冰封,也不會有雪飄。但是,小個子的南方姑娘終於來到了北方,飛機升空落地的罅隙間,告別炎夏,與深秋撞了個滿懷。
北國的第一站,是京都,從前喚作“北平”的老城古都。
①北京 · 樹
還沒感受到傳說中的“霧霾”,第二天就遇上了淅淅瀝瀝的秋雨,行程也被打亂。於是,撐著傘的兩個人有些隨性地走在北京街頭。
北京處處全長著樹,讓我欣喜又歡喜。
楊樹,銀杏,槐樹,楓樹,柳樹,松樹……那些形狀、顏色各異的葉子,是活躍在這城市裡一張張鮮活的面孔。我感覺,街道兩旁的樹孕育了這座城市。
無論是早晨還是夜間,在秋風颯爽的日子,那些葉子離開枝椏,飄落,鋪滿地面。腳踏上去,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有環衛工人在樹影下掃過,因為雨天的關係,地板上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細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還覺得有點兒落寞。
我一直認爲柳樹是屬於南方的,沒想到在北方見到這樣細長的柳條,宛如女子的如瀑秀髮;我從前認爲松樹是屬於森林的,沒想到它就在我頭頂不高處,樹根周圍跌落一地的松果;我曾以爲綠葉只屬於春夏,沒想到可以在秋天的街頭,綠色鋪滿一地……
很多時候,和友人走在路上,她忙著和手裏的高德對話,我就忙著在邊上撿那些落葉,鮮綠的、枯黃的,有時會欣喜地捧起松樹下完好無缺的松果。握在手掌心的時候,好像可以看到它的鱗片完全展開、宛若蓮花的樣子。
走在路上的我天馬行空:如果要我住在一棵樹的樹幹裡,什麽事都不能做,只能擡頭望望天空的流雲、日復一日,我逐漸也會習慣並甘願的。那時,我會等待鳥兒陣陣飛起,雲彩聚散飄忽。
我突然有了一個跟樹有關的願望——在將來的某一天,任何一棵遇到的樹我都能喊出它們的名字來。
夜晚,我走在種滿樹木的街道,輕輕閉上眼睛,傾聽樹葉在晚風中颯颯作響,多少輪葉落新生,大地又錄了。
② 北京 · 雁群
走在北京胡同裏,一擡頭就看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到青天下雁群盤旋的飛聲。
它們略過這城市的聲音,是瑣細的,卻角角落落地灌滿著。
我忽然想到王安憶筆下上海的鴿子,她在《長恨歌》裏寫道:“它們從千家萬戶窗口飛略而過,窗戶裡的情景一幅接一幅,連在一起。雖是日常的情景,可因爲多,也能堆積一個驚心動魄。這城市的真諦,其實是爲它們所領略的。”“鴿群是這城市最情意綿綿的景象,也是上海弄堂的較爲明麗的景象,在屋頂給鴿子修個巢,晨送暮迎,是這城市的戀情的一種,是城市心的溫柔鄉。”
鴿群連上海的犄犄角角都識辨得清清楚楚,它們每天傍晚都滿載而歸。
而北京的雁群呢?它們是怎樣的存在?
第一次看見那些大雁雙翅斜著掠在身後倏地俯沖,在這座城市上空盤旋起來時,驚喜又遺憾。驚喜的是它們飛過低空,遺憾的是,沒能來得及記錄下它們飛掠過這座城市的身影。
後來我發現,它們不僅僅只是看看這座城市。像是受人馴養的鴿群一樣,它們一遍又一遍地飛過這座城市,好似在同你玩捉迷藏。於是,我拉著友人停下腳步,定定地站在路邊看它們回環往復地飛,每飛過一次,兩個人就欣喜地相視而笑。後來每一次看見,她都瘋了一樣“Birdy”“Birdy”地喊個不停。
不知為何,我只是看見它們就有些喜歡。
③ 北京 · 歷史
每個日子都擁有自己的名字。
十日北京,一頁“歷史”。
在歷史上,北京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裏,湧現了許多宮廷建築,北京也因此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其中,皇家建築故宮在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祭天神廟天壇則以其佈局合理、構築精妙而揚名中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地方……說到北京的著名建築,簡直不勝枚舉。這是我從歷史課本裏得知的,歷史深厚、文化濃郁的北京。
記得從前讀老舍,被他筆下的老北京打動,為他筆下的小人物哀歎。街頭巷尾弓著腰拉著黃包車的車夫,做各種小買賣、巴巴地瞅著過往路人的商販,大雜院裏的老頭、婦女和孩子……一個個棲身在拐不完的破胡同和快塌下來的破房子裏,他們身子單薄,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紅牆黃瓦的紫禁城、偉岸壯闊的城牆樓門,不見蹤影。
一步一步,我看著眼前體現帝王至高無上權威的宮殿、體現嚴密防禦體系的古城、體現關愛眾生之苦難的佛寺、體現詩情畫意自然情趣的園林、體現先賢情操和氣節的祠廟……這一切都讓我驚歎——古人的智慧、皇家的氣派、厚重的歷史。當雙手親自撫上褐紅色的宮墻,我感受到時間走過的痕跡,感受到人們口中絮絮叨叨的“歷史”。每一塊磚、每一片瓦,好像都有故事。歷史翻過了一頁又一頁,但是,那些日子像利刃一樣,刻在每一個閱讀者的心裏。
④ 北京·碎記
週一,阿兵哥說,故宮休館。我們撐著雨傘氣喘吁吁地爬到了景山公園的高處,在亭子上,我們看到了雨霧迷蒙的故宮全貌,黃色琉璃瓦屋簷入滿眶,在雨霧中若隱若現;五點以後,恭王府不開放,但我在南鑼鼓巷看到成群的飛鳥在城市上空盤旋不歇以及一輪橘色夕陽被雲海湮沒;吃到不正宗的雜醬面以及口味怪異的豆汁兒,但在王府井步行街吃到了傳說中又貴又好吃的全聚德北京烤鴨……人生總是不完滿的,但,“你會發現尋找的樂趣”——那個身穿制服站崗在王府井步行街的城管笑著沖我說,充滿“讚賞”的目光。此刻,他說這話時的面孔在我腦海不斷放大,放大,放大。
關於課程。學生時代過去兩年,原本以為會很漫長的三天“咻”地一下飛過。每一天都很日常,背著雙肩包、手插衣袋走在校園時一點沒覺得自己已經是社會人,就連從北京回來後好些天,做的夢也都和校園有關。培訓的三天,和從前一樣,挑前排的位置,課前和小夥伴閒聊。認真記筆記的狀態則讓我一秒回歸高中、大學。印象最深刻的,是站了整整兩個半小時的李朋義老師,還有在最後一節課上背誦毛主席語錄的張海平老師,他背誦道: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世界是屬於你們的。中國的前途是屬於你們的。這一段話,我媽媽也在飯後一家人看電視的時候多次背起(噓,她是“毛粉”)。嗯,我的媽媽,除了毛主席語錄,還會背雷鋒日記,有時甚至“失常”地唱起那些我熟悉又陌生的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紅星閃閃》《南泥灣》《夜半三更》《接過雷鋒的槍》之類(這些時刻,都被我有意無意地記錄了下來,以音頻抑或視頻的方式)……有時候覺得,真是很神奇。
“打邊爐是為了果腹,而涮肉是為了享用。”同行的小夥伴ZL的朋友“不遠千里”陪我們北京一日遊。午餐吃的是涮肉,老闆是一個回族大叔,瞪得燈籠一樣大的眼睛“強迫”我們吃羊肉,那副樣子就像當時幼稚園時老師全程盯著我把最討厭的木耳吃光,好可怕。我覺得他有一點點不對,每個人的飲食習慣都不一樣,也都有各自的飲食“禁區”,可以適當鼓勵嘗試,可為什麼要強迫呢?我至今仍想不通,為何他那樣篤定我們會愛上涮羊肉……無解。
小的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劇名忘了),片尾曲是個叫雅各布的外國小男孩唱的:“長城長,故宮大,香噴噴的是烤鴨;胡同深,高樓高,還有真正的是Pizza……”這一趟北京行,遊了故宮、吃了烤鴨、逛了胡同、看了高樓,就是沒見著長城。因為雨天的關係。低溫,寒風,我穿著夾腳拖的雙腳,一整天泡在冰冷的秋雨裏,濕了又幹,幹了繼續濕。晚上還在鳥巢和水立方中間的廣場上摔了一大跤,很疼。準備默默地爬起來,卻被同行的友人發現,只好笑著說沒關係。啊,現在想起來,那個樣子一定很傻。
同伴LQ。北京行的前2/3,我基本上跟著她走。有時候走在路上聽著她跟高德對(fa)話(huo),真是好笑又可愛。兩個人在三天的校園生活裏,天南地北地聊了許多,關於學習、閱讀,還分享了各自的學生時代,在手(kou)舞(mo)足(heng)蹈(fei)的交流中,發現彼此有許多契合點,意見不合的時候也很多,但兩人(至少我是這樣)都當作新鮮事來看待,“不同”的魅力更甚,這很好。回到酒店,席地而坐的兩人會聊起音樂、影視、藝術……還有我們才剛剛開始沒多久的人生(笑)。最後,關於倒頭就睡這件事,我感到十分過(shen)意(biao)不(tong)去(qing),都怪她是個太“敏(nan)感(gao)”的女孩子……
同伴LJ。剩下的1/3,她跟著我走。隨性如我,路總在嘴上(笑)。第八天,我送走了LQ,要接LJ的機。四點鐘起的床,整個人都不清醒了。我一個人在南苑機場,從這個座位換到那個座位,沒法睡好,好歹看完了一本《局外人》——等待的過程真的很難熬。兩人的三天兩夜,走的地方不多,但是在一起時的心情很贊。她的朋友A帶我們去吃全聚德,還帶我們去看北京CBD、逛三聯韜奮書店;她的閨蜜帶我們逛798藝術區、大柵欄、鳥巢、水立方,那一天是雨天,我們四個人穿著黃顏色和藍顏色的雨衣,像四個行走的垃圾袋(笑)。想想還蠻抱歉的,後面幾天狀態不佳,元氣不足。謝謝她帶的眼貼,謝謝她默(gao)默(diao)為我收拾行李,謝謝她和我走過那些天。我知道她有遺憾,但總會補齊的——不管下次北京行,是否依舊同行。還有些話,不說了,相信她會懂。
⑤ 想象 · 旅行
有人說:旅行和想象互相支撐,互為彼此。我喜歡透過故事旁支的敘述來獲取知識和想象的畫面,也喜歡通過素履往之來感知那些本沒有溫度的場景。
北京,“北上廣”的北京,和我去過的“上廣”那麼不一樣的北京。
以書籍的方式道聽途說而來的“北京觀感”,蒙著一層薄紗,看不真切的。
我一度以為影視畫面中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就是北京城;也曾以為這是一座滿地黃包車、塵土飛揚、霧霾濛濛的城市;當然,也曾以為這是一座被鋼筋水泥澆灌、在科技的推動下快速發展的城市……是這樣,也是那樣。這兒的人悠閒自在,這兒的生活挺慢——抵達的第一天就見過了她比麗江還慢的那一面——我忽然笑了,北京怎麼會是一個面,其他城市也一樣。或許再去幾次廣州和上海,我會不可救藥地愛上呢。我開始懂得,正因為有許許多多的“不一樣”,才有了這一座座“獨一無二”的城市。於是,我不再輕易說厭惡一座城——用心的話,總可以看到她可愛的那一面。
大一結束後的寒假,我將“要到世界去看看”的想法付諸了實踐。
我“讀書”讀得很晚,旅行也很遲。原先是遺憾,現在反倒覺得慶倖——在這個“遲”的timing去閱讀、去行走,其實正好。
在旅行的路上,我時常會想起當年那個不知道有一天是否可以去到那些書中所描述的地方時的自己。那些日子好像過去了很久,又好像剛從生活翻過一頁,如平靜的湖面忽然泛起了漣漪。而還沒到人生的最終,我已經抵達了某些當年看著書本想象的地方。初次抵達的地方,我好像知道該往哪兒走——有個聲音在引路。閱讀的經歷讓後來的旅行一步步貼近想象。
途中偶爾回過頭去看,發現自己還是一無所知,依舊是那個灰頭土臉的女孩,心裏竟像抹了蜜。
在書本中,我時常會想象那些我未曾到過的地方、未曾相處過的人們、未曾看見過的風景,“遠方”於我而言是美好且充滿誘惑的存在。我知道,生活中有一部分是灰色甚至是黑色的,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全盤接受,但我篤信,未來我會依次去到那些地方。看看它們和我的想象有什麼差別,看看它們能帶給我什麼樣的驚喜。
旅行的開始,我問過自己:什麼是旅行的意義,那時候的答案至今也沒有改變,但,我正在嘗試用卡爾維諾給“經典作品”下定義的方式重新定義我的,旅行的意義。
我遇見的人生,與我想象的一切,有片刻的重疊,時常是漫長的交錯。我曾灰心失望過,但依舊滿懷期待地一路向前。
⑥ 北京 · 情
老舍先生曾說:“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麼樣子,我不曉得,但是從我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我深有同感。從前,我對北京一直有個想像;現在,腦海裏的那個輪廓有了觸覺,有了溫度——我聽到了這座城市的呼吸:在晚秋蕭瑟的清晨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豆腐腦或混沌、胡同深處傳來地道純正的京腔京韻、當地人“東南西北”代替“上下左右”的指路之道、穿梭在胡同裏的黃包車……
我想,我不僅是有些喜歡這座城市。
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中這樣表達自己對北京的喜愛:“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麼,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後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裏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個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只有說不出而已。”我知道,他深愛著北京,愛她的城牆巷道,愛她的風情習俗,更愛那些和他一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
然而,我愛的還就是北京的枝枝節節。
談起對北京的印象,同行的LQ說:只去過一次,北京就成為最喜歡的城市NO.2(第一是並不存在的Camelot),有機會想去常住一段時間,儘管有霧霾……哎呀,離開北京的時候其實有些捨不得……而LJ則說:豐富而又滄桑,還有滿滿的情誼在裏面。雖然我很多地方都沒有去到,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還是覺得蠻滿足的……
十天,不算短的時間。旅行中讓我留下深刻印記的經驗其實發生在最無目的的時候與場所:南鑼鼓巷街邊叼著香菸向我遞來豆汁還不忘叮囑我要大口喝的老大爺、報刊亭裏對南方的颱風無比好奇的大叔、穿行在胡同裏窺見的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景致,甚至,光是走在路上,看、聽——這樣自然的時刻……這些無意間得來的吉光片羽反倒成了我日後反覆咀嚼的旅行滋味。
想到北京的時候,會不自覺抬頭,或不經意回頭——我好像又看見了那些胡同,看它們一條一條怎樣延伸、怎樣連接,怎樣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樣曲曲彎彎地隱沒——一如青空下密集的電線。
沈從文在《20年代的中國新文學》裡談到前門大街時說“那裏是一個北京繁華的街市,還保留了明清六百年的市容和規模。在那裏看見許多大鋪子,各具特色,金碧輝煌,斑駁陸離,令人眩目,這使我這個來自六千裏以外小小山城裏的鄉巴佬無一處不深感興趣。”
初到北國,那些交錯在城市上空的電線爬滿我的視野,汽車緩緩駛過低矮的屋子,我看見頹敗的屋牆和裸露在外的磚頭,生長在牆頭碎石間不知名的野草則招搖地在乾冷的秋風中搖曳。我好奇地趴在窗玻璃上四處張望,接機的師傅無意地說了句,“這是北四環”,傳說的京片子!
![]() |
不知道是不是每個南方姑娘都和我一樣,總想去北國看看——看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當然,9月末10月初,既不會有冰封,也不會有雪飄。但是,小個子的南方姑娘終於來到了北方,飛機升空落地的罅隙間,告別炎夏,與深秋撞了個滿懷。
北國的第一站,是京都,從前喚作“北平”的老城古都。
①北京 · 樹
還沒感受到傳說中的“霧霾”,第二天就遇上了淅淅瀝瀝的秋雨,行程也被打亂。於是,撐著傘的兩個人有些隨性地走在北京街頭。
北京處處全長著樹,讓我欣喜又歡喜。
楊樹,銀杏,槐樹,楓樹,柳樹,松樹……那些形狀、顏色各異的葉子,是活躍在這城市裡一張張鮮活的面孔。我感覺,街道兩旁的樹孕育了這座城市。
無論是早晨還是夜間,在秋風颯爽的日子,那些葉子離開枝椏,飄落,鋪滿地面。腳踏上去,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有環衛工人在樹影下掃過,因為雨天的關係,地板上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細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還覺得有點兒落寞。
![]() |
我一直認爲柳樹是屬於南方的,沒想到在北方見到這樣細長的柳條,宛如女子的如瀑秀髮;我從前認爲松樹是屬於森林的,沒想到它就在我頭頂不高處,樹根周圍跌落一地的松果;我曾以爲綠葉只屬於春夏,沒想到可以在秋天的街頭,綠色鋪滿一地……
很多時候,和友人走在路上,她忙著和手裏的高德對話,我就忙著在邊上撿那些落葉,鮮綠的、枯黃的,有時會欣喜地捧起松樹下完好無缺的松果。握在手掌心的時候,好像可以看到它的鱗片完全展開、宛若蓮花的樣子。
![]() |
走在路上的我天馬行空:如果要我住在一棵樹的樹幹裡,什麽事都不能做,只能擡頭望望天空的流雲、日復一日,我逐漸也會習慣並甘願的。那時,我會等待鳥兒陣陣飛起,雲彩聚散飄忽。
我突然有了一個跟樹有關的願望——在將來的某一天,任何一棵遇到的樹我都能喊出它們的名字來。
夜晚,我走在種滿樹木的街道,輕輕閉上眼睛,傾聽樹葉在晚風中颯颯作響,多少輪葉落新生,大地又錄了。
② 北京 · 雁群
走在北京胡同裏,一擡頭就看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到青天下雁群盤旋的飛聲。
它們略過這城市的聲音,是瑣細的,卻角角落落地灌滿著。
我忽然想到王安憶筆下上海的鴿子,她在《長恨歌》裏寫道:“它們從千家萬戶窗口飛略而過,窗戶裡的情景一幅接一幅,連在一起。雖是日常的情景,可因爲多,也能堆積一個驚心動魄。這城市的真諦,其實是爲它們所領略的。”“鴿群是這城市最情意綿綿的景象,也是上海弄堂的較爲明麗的景象,在屋頂給鴿子修個巢,晨送暮迎,是這城市的戀情的一種,是城市心的溫柔鄉。”
鴿群連上海的犄犄角角都識辨得清清楚楚,它們每天傍晚都滿載而歸。
![]() |
而北京的雁群呢?它們是怎樣的存在?
第一次看見那些大雁雙翅斜著掠在身後倏地俯沖,在這座城市上空盤旋起來時,驚喜又遺憾。驚喜的是它們飛過低空,遺憾的是,沒能來得及記錄下它們飛掠過這座城市的身影。
後來我發現,它們不僅僅只是看看這座城市。像是受人馴養的鴿群一樣,它們一遍又一遍地飛過這座城市,好似在同你玩捉迷藏。於是,我拉著友人停下腳步,定定地站在路邊看它們回環往復地飛,每飛過一次,兩個人就欣喜地相視而笑。後來每一次看見,她都瘋了一樣“Birdy”“Birdy”地喊個不停。
不知為何,我只是看見它們就有些喜歡。
③ 北京 · 歷史
每個日子都擁有自己的名字。
十日北京,一頁“歷史”。
在歷史上,北京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裏,湧現了許多宮廷建築,北京也因此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其中,皇家建築故宮在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祭天神廟天壇則以其佈局合理、構築精妙而揚名中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地方……說到北京的著名建築,簡直不勝枚舉。這是我從歷史課本裏得知的,歷史深厚、文化濃郁的北京。
![]() |
記得從前讀老舍,被他筆下的老北京打動,為他筆下的小人物哀歎。街頭巷尾弓著腰拉著黃包車的車夫,做各種小買賣、巴巴地瞅著過往路人的商販,大雜院裏的老頭、婦女和孩子……一個個棲身在拐不完的破胡同和快塌下來的破房子裏,他們身子單薄,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紅牆黃瓦的紫禁城、偉岸壯闊的城牆樓門,不見蹤影。
一步一步,我看著眼前體現帝王至高無上權威的宮殿、體現嚴密防禦體系的古城、體現關愛眾生之苦難的佛寺、體現詩情畫意自然情趣的園林、體現先賢情操和氣節的祠廟……這一切都讓我驚歎——古人的智慧、皇家的氣派、厚重的歷史。當雙手親自撫上褐紅色的宮墻,我感受到時間走過的痕跡,感受到人們口中絮絮叨叨的“歷史”。每一塊磚、每一片瓦,好像都有故事。歷史翻過了一頁又一頁,但是,那些日子像利刃一樣,刻在每一個閱讀者的心裏。
④ 北京·碎記
週一,阿兵哥說,故宮休館。我們撐著雨傘氣喘吁吁地爬到了景山公園的高處,在亭子上,我們看到了雨霧迷蒙的故宮全貌,黃色琉璃瓦屋簷入滿眶,在雨霧中若隱若現;五點以後,恭王府不開放,但我在南鑼鼓巷看到成群的飛鳥在城市上空盤旋不歇以及一輪橘色夕陽被雲海湮沒;吃到不正宗的雜醬面以及口味怪異的豆汁兒,但在王府井步行街吃到了傳說中又貴又好吃的全聚德北京烤鴨……人生總是不完滿的,但,“你會發現尋找的樂趣”——那個身穿制服站崗在王府井步行街的城管笑著沖我說,充滿“讚賞”的目光。此刻,他說這話時的面孔在我腦海不斷放大,放大,放大。
關於課程。學生時代過去兩年,原本以為會很漫長的三天“咻”地一下飛過。每一天都很日常,背著雙肩包、手插衣袋走在校園時一點沒覺得自己已經是社會人,就連從北京回來後好些天,做的夢也都和校園有關。培訓的三天,和從前一樣,挑前排的位置,課前和小夥伴閒聊。認真記筆記的狀態則讓我一秒回歸高中、大學。印象最深刻的,是站了整整兩個半小時的李朋義老師,還有在最後一節課上背誦毛主席語錄的張海平老師,他背誦道: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世界是屬於你們的。中國的前途是屬於你們的。這一段話,我媽媽也在飯後一家人看電視的時候多次背起(噓,她是“毛粉”)。嗯,我的媽媽,除了毛主席語錄,還會背雷鋒日記,有時甚至“失常”地唱起那些我熟悉又陌生的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紅星閃閃》《南泥灣》《夜半三更》《接過雷鋒的槍》之類(這些時刻,都被我有意無意地記錄了下來,以音頻抑或視頻的方式)……有時候覺得,真是很神奇。
“打邊爐是為了果腹,而涮肉是為了享用。”同行的小夥伴ZL的朋友“不遠千里”陪我們北京一日遊。午餐吃的是涮肉,老闆是一個回族大叔,瞪得燈籠一樣大的眼睛“強迫”我們吃羊肉,那副樣子就像當時幼稚園時老師全程盯著我把最討厭的木耳吃光,好可怕。我覺得他有一點點不對,每個人的飲食習慣都不一樣,也都有各自的飲食“禁區”,可以適當鼓勵嘗試,可為什麼要強迫呢?我至今仍想不通,為何他那樣篤定我們會愛上涮羊肉……無解。
![]() |
小的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劇名忘了),片尾曲是個叫雅各布的外國小男孩唱的:“長城長,故宮大,香噴噴的是烤鴨;胡同深,高樓高,還有真正的是Pizza……”這一趟北京行,遊了故宮、吃了烤鴨、逛了胡同、看了高樓,就是沒見著長城。因為雨天的關係。低溫,寒風,我穿著夾腳拖的雙腳,一整天泡在冰冷的秋雨裏,濕了又幹,幹了繼續濕。晚上還在鳥巢和水立方中間的廣場上摔了一大跤,很疼。準備默默地爬起來,卻被同行的友人發現,只好笑著說沒關係。啊,現在想起來,那個樣子一定很傻。
同伴LQ。北京行的前2/3,我基本上跟著她走。有時候走在路上聽著她跟高德對(fa)話(huo),真是好笑又可愛。兩個人在三天的校園生活裏,天南地北地聊了許多,關於學習、閱讀,還分享了各自的學生時代,在手(kou)舞(mo)足(heng)蹈(fei)的交流中,發現彼此有許多契合點,意見不合的時候也很多,但兩人(至少我是這樣)都當作新鮮事來看待,“不同”的魅力更甚,這很好。回到酒店,席地而坐的兩人會聊起音樂、影視、藝術……還有我們才剛剛開始沒多久的人生(笑)。最後,關於倒頭就睡這件事,我感到十分過(shen)意(biao)不(tong)去(qing),都怪她是個太“敏(nan)感(gao)”的女孩子……
同伴LJ。剩下的1/3,她跟著我走。隨性如我,路總在嘴上(笑)。第八天,我送走了LQ,要接LJ的機。四點鐘起的床,整個人都不清醒了。我一個人在南苑機場,從這個座位換到那個座位,沒法睡好,好歹看完了一本《局外人》——等待的過程真的很難熬。兩人的三天兩夜,走的地方不多,但是在一起時的心情很贊。她的朋友A帶我們去吃全聚德,還帶我們去看北京CBD、逛三聯韜奮書店;她的閨蜜帶我們逛798藝術區、大柵欄、鳥巢、水立方,那一天是雨天,我們四個人穿著黃顏色和藍顏色的雨衣,像四個行走的垃圾袋(笑)。想想還蠻抱歉的,後面幾天狀態不佳,元氣不足。謝謝她帶的眼貼,謝謝她默(gao)默(diao)為我收拾行李,謝謝她和我走過那些天。我知道她有遺憾,但總會補齊的——不管下次北京行,是否依舊同行。還有些話,不說了,相信她會懂。
⑤ 想象 · 旅行
有人說:旅行和想象互相支撐,互為彼此。我喜歡透過故事旁支的敘述來獲取知識和想象的畫面,也喜歡通過素履往之來感知那些本沒有溫度的場景。
北京,“北上廣”的北京,和我去過的“上廣”那麼不一樣的北京。
以書籍的方式道聽途說而來的“北京觀感”,蒙著一層薄紗,看不真切的。
我一度以為影視畫面中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就是北京城;也曾以為這是一座滿地黃包車、塵土飛揚、霧霾濛濛的城市;當然,也曾以為這是一座被鋼筋水泥澆灌、在科技的推動下快速發展的城市……是這樣,也是那樣。這兒的人悠閒自在,這兒的生活挺慢——抵達的第一天就見過了她比麗江還慢的那一面——我忽然笑了,北京怎麼會是一個面,其他城市也一樣。或許再去幾次廣州和上海,我會不可救藥地愛上呢。我開始懂得,正因為有許許多多的“不一樣”,才有了這一座座“獨一無二”的城市。於是,我不再輕易說厭惡一座城——用心的話,總可以看到她可愛的那一面。
![]() |
大一結束後的寒假,我將“要到世界去看看”的想法付諸了實踐。
我“讀書”讀得很晚,旅行也很遲。原先是遺憾,現在反倒覺得慶倖——在這個“遲”的timing去閱讀、去行走,其實正好。
在旅行的路上,我時常會想起當年那個不知道有一天是否可以去到那些書中所描述的地方時的自己。那些日子好像過去了很久,又好像剛從生活翻過一頁,如平靜的湖面忽然泛起了漣漪。而還沒到人生的最終,我已經抵達了某些當年看著書本想象的地方。初次抵達的地方,我好像知道該往哪兒走——有個聲音在引路。閱讀的經歷讓後來的旅行一步步貼近想象。
途中偶爾回過頭去看,發現自己還是一無所知,依舊是那個灰頭土臉的女孩,心裏竟像抹了蜜。
在書本中,我時常會想象那些我未曾到過的地方、未曾相處過的人們、未曾看見過的風景,“遠方”於我而言是美好且充滿誘惑的存在。我知道,生活中有一部分是灰色甚至是黑色的,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全盤接受,但我篤信,未來我會依次去到那些地方。看看它們和我的想象有什麼差別,看看它們能帶給我什麼樣的驚喜。
旅行的開始,我問過自己:什麼是旅行的意義,那時候的答案至今也沒有改變,但,我正在嘗試用卡爾維諾給“經典作品”下定義的方式重新定義我的,旅行的意義。
我遇見的人生,與我想象的一切,有片刻的重疊,時常是漫長的交錯。我曾灰心失望過,但依舊滿懷期待地一路向前。
⑥ 北京 · 情
老舍先生曾說:“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麼樣子,我不曉得,但是從我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我深有同感。從前,我對北京一直有個想像;現在,腦海裏的那個輪廓有了觸覺,有了溫度——我聽到了這座城市的呼吸:在晚秋蕭瑟的清晨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豆腐腦或混沌、胡同深處傳來地道純正的京腔京韻、當地人“東南西北”代替“上下左右”的指路之道、穿梭在胡同裏的黃包車……
我想,我不僅是有些喜歡這座城市。
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中這樣表達自己對北京的喜愛:“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麼,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後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裏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個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只有說不出而已。”我知道,他深愛著北京,愛她的城牆巷道,愛她的風情習俗,更愛那些和他一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
然而,我愛的還就是北京的枝枝節節。
談起對北京的印象,同行的LQ說:只去過一次,北京就成為最喜歡的城市NO.2(第一是並不存在的Camelot),有機會想去常住一段時間,儘管有霧霾……哎呀,離開北京的時候其實有些捨不得……而LJ則說:豐富而又滄桑,還有滿滿的情誼在裏面。雖然我很多地方都沒有去到,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還是覺得蠻滿足的……
![]() |
十天,不算短的時間。旅行中讓我留下深刻印記的經驗其實發生在最無目的的時候與場所:南鑼鼓巷街邊叼著香菸向我遞來豆汁還不忘叮囑我要大口喝的老大爺、報刊亭裏對南方的颱風無比好奇的大叔、穿行在胡同裏窺見的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景致,甚至,光是走在路上,看、聽——這樣自然的時刻……這些無意間得來的吉光片羽反倒成了我日後反覆咀嚼的旅行滋味。
想到北京的時候,會不自覺抬頭,或不經意回頭——我好像又看見了那些胡同,看它們一條一條怎樣延伸、怎樣連接,怎樣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樣曲曲彎彎地隱沒——一如青空下密集的電線。
沈從文在《20年代的中國新文學》裡談到前門大街時說“那裏是一個北京繁華的街市,還保留了明清六百年的市容和規模。在那裏看見許多大鋪子,各具特色,金碧輝煌,斑駁陸離,令人眩目,這使我這個來自六千裏以外小小山城裏的鄉巴佬無一處不深感興趣。”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